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德语兴衰解码欧洲历史
            ■梁锡江
   

   英国古典学家理查·波森曾经说过:“生命太短,德语太长。”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更是写了长长一篇《可怕的德语》来吐槽德语。但就是这么一门让人叫苦不迭的语言,却写就了无数影响人类历史的重磅作品:无论是歌德、席勒、海涅等的文学作品,还是黑格尔、尼采、康德等的哲学思想,抑或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这些成果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人的思辨传统,而这种思辨基因又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语。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梁锡江眼里,这门难学的语言自有其独特魅力,让他爱到难以自拔。他在自己的新著《关于德语的88个小问题》中,与大家分享有关德语的有趣的冷知识,而他日前在言几又书店所做的读书分享,更是激起大家对德语的极大兴趣。从古印欧人的崛起到日耳曼部落在欧洲土地的生根发芽,从启蒙运动到德语的真正统一,再到第三帝国的语言操纵,在梁锡江生动的讲述中,德语就像一条大河,一路蜿蜒,勾勒起欧洲的千年历史。

   他们都不懂德语

   1907年,有人在德国海德堡内卡河的河床上发现了一块头盖骨,大概是六七十万年前古人类的,大家把他叫海德堡人。后来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峡谷,发现了“尼安德特人”。我们是现代智人的后代,而除非洲外,亚欧大部分智人有1%到4%的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其中包括风湿病、糖尿病的基因。

   1994年,在法兰克福附近一个叫格劳山的地方,又发现了凯尔特贵族大墓葬,这位凯尔特贵族被称为格劳山侯爵。

   这三次考古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在德国发现的,他们都是生活在德国的人类,但另外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不懂德语。

   这就涉及一个复杂的问题:语言、地理、文化与种族之间的关系。我们说我们的老祖宗是北京人或元谋人、蓝田人,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都已经或者被现代智人消灭了,或者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了。同样的道理,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跟现在的德国人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日耳曼语的形成

   德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日耳曼语族又分成西日耳曼语和北日耳曼语。北日耳曼语主要是斯堪的纳维亚群岛的挪威语、瑞典语,西日耳曼语包括英语、荷兰语、德语等,德语和英语同属西日耳曼语族。

   我们讲印欧人,讲的其实不是一个种族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当时大量散布在乌克兰大草原上的部落的统称,他们有类似的行为和文化,但种族不一定相同。印欧人与农业文明之间常发生冲突,农耕民族常被打败。一个例子就是当年有一支印欧人迁到了印度,打败了印度流域文明。

   还有一批印欧人来到了希腊群岛,把当年克里特岛上高度发达的文明给覆盖了,融合变成了今天所谓的古希腊文明,所以,印欧人对整个亚欧大陆一系列古文明是带来摧毁的,现在除了中东地区还能找到一些遗存外,欧洲本身已经很难找到印欧人进入之前的古文明了。

   有一个间接的证据:在今天的西班牙及法国一带生活着巴斯克人,在整个西欧,只有巴斯克语不属于印欧语系,是一种完全孤立的语言,巴斯克人就好像生活在一个语言孤岛上,周围全是印欧语系。有人推测他们是最早的欧洲土著。

   印欧人进入欧洲,不是同一时间一起来的,而是不同时间、从不同地方来的,因此有语言上的隔阂。最先来到这里的可能是凯尔特人,住在南部。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波罗的海或瑞典一带出现一些部落的聚集地,分布在莱茵河到易北河一带,这些部落慢慢融合成了日耳曼人,就是今天我要讲的主角。

   罗马人首先征服了凯尔特人,也就是当时的高卢人,把高卢彻底罗马化,但当他们想跨过莱茵河、征服莱茵河右岸的日耳曼部落时遭遇了挫折,也就是条顿森林战役,此后罗马人就在莱茵河、多瑙河沿岸修起了长城。修长城抵御游牧民族不是中国独有的,只是我们修得特别大,所以全世界知名。美剧《权力的游戏》里讲修长城,是有历史根据的。

   公元1000年左右,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语言学上叫作第一次音变。日耳曼人说的语言在声音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出现了清浊辅音、爆破音,使得它从其他印欧语中脱颖而出。

   最早发现这个现象的是德国理论家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最终完善并提出定律的,是格林兄弟里的哥哥雅各布·格林。我们都读过格林童话,但格林兄弟的主业是在大学里教授和研究语言学。这个规律因此被叫作“格林定律”。

   至此,在发生了第一次音变之后,日耳曼语正式形成。德语是从日耳曼语演变、发展而来的。

   哥特人中最早出现文字

   公元3世纪,罗马的温暖期结束了,进入小冰河期,帝国也陷入了内战。这时,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开始了,前后持续了200年。

   居住在东日耳曼的哥特人,与南下的北方民族发生冲突,哥特人战败,也被迫内迁,最终使得西罗马帝国沦陷,欧洲从此进入群龙无首的时代,哥特人和其他日耳曼人先后建立了很多王国。

   在这段时间里,哥特人中最早出现了文字。有一个大主教叫乌尔菲拉,为传教方便,他把《圣经》翻译成哥特人的语言。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一个手抄本,因为是银色的,被叫作银色《圣经》抄本。它以希腊文为蓝本,创立了一套能反映日耳曼语发音的文字,还用了不少的希腊文及少量的拉丁文,甚至还掺杂了一种很有趣的文字——卢恩文字。

   卢恩文字是公元1世纪左右日耳曼人内部使用的一种文字,“卢恩”这个词的本义是小声、细语、呢喃,有一种神秘感,主要用于占卜和装饰,大量出土兵器上刻有卢恩文字,个别字符被认为带有神奇功效。日耳曼人把这个词写作“WRITANA”,后来就演变成了英文中的“WRITE”(写)。

   这一时期的欧洲,就像鲁迅说的,城头变幻大王旗,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没有一个持久的——除了西日耳曼的法兰克王国。它位于今天的比利时附近,由来自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领导,后来墨洛温家族没落了,权力转移到了加洛林家族,这个家族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导者,就是查理曼。

   法兰克王国最终统一了欧洲,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帝国成分非常复杂,西部主要是高卢人,还有罗马人。法拉克王国的人,也就是日耳曼人,虽然征服了这里,但他们在人数上并不占优势,所以仍然使用拉丁文,因为高卢人之前被罗马化了。民众使用的拉丁文并不是古典拉丁文,而是通俗拉丁文,后来在通俗拉丁文基础上发展成为今天的法语。所以,法语属于拉丁语系。

   法兰克王国的贵族们继续使用他们的日耳曼方言,但他们学习罗马文化,使用的管理制度或法律条文仍以拉丁文为主。法兰克王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多语种并存的王国:在西部高卢一带主要是以通俗拉丁为主,在东部或者莱茵河右岸基本是日耳曼的各种方言。

   由于文化上的优势,拉丁语逐渐在法兰克王国获得了官方地位,而德语还没有得到统一,各个日耳曼部落有自己的方言,大概能相互听懂,就好像绍兴人和苏州人讲话,大概听得懂,但语言不完全一样。

   接下来我们讲讲“德语”这个词怎么来的。公元六七世纪时,日耳曼人已经注意到他们与高卢一带的罗马文化非常不一样,于是他们就管自己民众的语言叫THEUDISK,而把罗马的语言叫WALHISK。查理曼大帝第一次使用了一个拉丁词表示THEODISCUS,这个词很特殊,因为在正经拉丁文里“E”和“O”是不应该在一起的,这其实是模拟了德语本身的发音。所以,“德语”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本土的语言或者本民众的语言,这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是有证据的。公元726年,当时罗马教廷一个使节向教皇汇报,说他在英国宣读相关的文件或者法令,用的不仅仅是拉丁文,还用了当地民众的语言,就用到了THEODISCUS这个词。公元788年,巴伐利亚公爵因为临阵脱逃要被判处死刑,宣布的时候不光用拉丁文,还用他的母语宣布了一遍,也是用THEUDISK来指代他的母语的。

   “德语”这个单词出现了,但德语正式形成是在第二次音变之后。第二次音变主要发生在德国南部,也就是今天巴伐利亚和巴登符腾堡州一带的几个部落,阿勒曼尼和巴尔曼部落的语音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突出一点就是单辅音变成了双辅音。德国南高北低,发生音变后的日耳曼语叫高地德语,没有发生音变的叫低地德语。现代德语是从高地德语发展而来的。

   第一次音变使日耳曼语从印欧语中脱离出来,第二次音变使德语从日耳曼语中脱离出来。

   最早的德语单词“谦卑”

   德语正式出现了,但还没有德文。刚才说到的卢恩文字,很少;哥特人虽然有过文字,但哥特人没了。

   天主教传教士对德国文化和德语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文字化。6到8世纪期间,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的传教士在德国土地上传教,尤其是当时查理曼为了征服不太容易征服的撒克逊人,大量使用传教士。这些传教士为德语带来大量新鲜的词汇。

   尤其是其中的基督教本笃会,其教义是Pray and Work,就是不工作的时候就祈祷,不祈祷的时候就工作。日耳曼贵族觉得这个好,就让大量本笃会修士进入德国,建立了很多本笃会修道院,修道院里建有誊写室。大部分本笃会修士既是教士,也是学者,因为传教要与普通民众接触,所以他们总体上仍然使用拉丁语,但部分使用了当地民众的语言,以便当地民众明白自己在说什么。

   最早出现的德语单词,其实是一个拉丁文词汇索引。当时的德文是在拉丁文的夹缝中生存的。比如教士读一本拉丁文的书,其中有些单词他要记住德语怎么说,就在边上写注解,用的是德语方言,这样德语就文字化了。

   现存最古老的手抄本是《阿布罗甘斯》手抄本,“阿布罗甘斯”是手抄本的第一个单词,它是拉丁文Abrogans,后面给出了德语解释dheomodi,dheomodi的意思是“谦卑”。

   比较“闷骚”的德国文化

   继拉丁文之后,对德语产生很大影响的是法语。十字军东征时,法国是主要的召集国,德国骑士纷纷涌入法国,他们返德时带回了很多法语词。那时,只要法国出一部新作品,德国就会用德语来复述,这时候的德国文学处于模仿阶段。

   德语地区常常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民众及知识分子感觉前景迷茫,很苦闷,神秘主义就开始大行其道,其中包括神秘的女性力量。13世纪,德语区出现了强大的妇女宗教运动。当时妇女不被允许读书,她们要有宗教活动,又不懂拉丁文,怎么办?就转而使用德语方言来表达她们的宗教情感,创造出很多词,其中很多词成为哲学、心理学的专业用语。如果德语没有这个阶段的发展,大概后人就无法用德语来谈论哲学和心理学了。今天德国有女总理,人们说德国文化比较“闷骚”,可能都与此有关。

   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育的普及,启蒙时代新高地德语的发展,纸和印刷术的出现等,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德语的发展。从1740年开始,用德语撰写的出版物已经占到了德国全国出版物的70%,民众对阅读展现了狂热的态度。

   德语作为一种文学语言,真正成熟要到18世纪下半叶,德国真正登上世界文学舞台和一个叫作狂飙突进的运动分不开,运动代表中有青年歌德和席勒,从他们开始,德国文学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

   至于德语的统一,尤其是书写的统一,做出突出贡献的是格林兄弟。他们不仅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创作童话,还编纂了一本《格林大辞典》,非常庞大,他们死后,后人继续编纂,直到20世纪初才完成。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是杜登,他在1880年完成了第一本《德语规范字字典》,规范了德语的书写,今天,最好的德语出版社就叫杜登出版社。

   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现代派不满足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叙事,而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实验,于是有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等,那段时间德语经典作家频出,比如卡夫卡。

   但这个阶段很短暂,进入第三帝国后,大量纳粹式词汇、种族主义式词汇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有一部重要的著作,作者维克多·克莱普勒是一个犹太人,娶了德国太太,因此,二战期间他没有离开德国,挺了过来。他每天用日记记录语言方面的变化,最后形成一本书,叫《第三帝国的语言》,已经翻译成中文了,就讲第三帝国如何通过语言来操控人的思想。

   二战之后是分裂的德国,政治上的分裂,带来语言上的分裂,东西德的很多词汇是不同的。两德统一后,分裂逐渐弥合,但德语又面临着新问题:一方面是德国自身的老龄化、出生率低,一方面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进入的移民,带来了移民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但德语之前受到拉丁文、法文、英文的巨大影响而没有消失,反而一路发展到今天,所以我们对德语的未来也不用悲观。

   《关于德语的88个小问题》梁锡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雅利安人是什么人?为何德国纳粹宣称日耳曼人是最纯粹的雅利安人
法国,德国,英国这三个国家都是日耳曼人,为什么三国的语言不同?
印欧母语的分化
英语词汇历代史:西古语言辅音变-格林定律&威尔纳定律(系列连载Day2)
日耳曼民族
往事 | 为何欧洲面积狭小却有诸多语言?这些语言是否等同于中国的“方言”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