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涪城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

调 查 报 告

 

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农村教育的发展是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追求教育公平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内在需求,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涪城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于绵阳市腹心地带。建区以来,涪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逐年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虽然在追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已作过许多工作,但尚有较大差距。近几年来,涪城教育在一个高端上发展,要在高位上稳健地推进和提升教育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亟待解决;这都与涪城农村教育相对滞后息息相关。必须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健康、均衡发展,从而解决农村教育滞后的被动局面_____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依然较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大力度,农村教育任重道远,实现全区教育均衡发展仍须时日。

农村教师队伍作为现代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村教师队伍也就成为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要提升涪城教育质量,实现涪城教育可持续发展,关键之处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因此,对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进行一些必要的思考,实是当务之急。为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农村教育,客观认清农村教师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并预见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涪城农村教育整体发展。

对“涪城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开展的调研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生存、生活条件、健康、思想、专业发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调研方式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网上(www.a61.net)开放式讨论、基层中小学校座谈调研、心理测试等,本项调研就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诸多问题,在获取第一手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意见。调查取得的资料、数据,在我国西部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研究成果对研究西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然而,在涪城的农村教师队伍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这种状况与涪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与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

 

(一)   涪城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堪忧

     1、师德意识淡薄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被调查的教师眼里,认为教师“在当地很受尊敬”的仅有3%,认为“受轻视”的比例达到了25%,还有49%的调查对象认为“不以为然”。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是无私奉献,社会舆论也常把教师比喻成“红烛”、“人梯”等,但在社会转型的当下,教师受待遇低的困扰,工作之繁重,责任之重大,是其他行业所难以比拟的。这是农村教师普遍表现出低职业认同感、低成就感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和当今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滑坡”是有一定的联系。“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滑坡’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可以这样理解,在社会转型期,旧的道德体系已被生活所突破,而新的道德体系却不能立刻建立,这必定会引起人们利益观念的变化。这种利益观念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却缺乏新的、有制约力的道德体系,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这就产生道德和利益的冲突,也必然会造成教师的师德意识的淡薄。再加之,“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已将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那么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也就必定成了堂而皇之的理由了,而那些高尚的理想宣传和空洞的道德说教在此时也因大众的冷漠而显得有些滑稽可笑,使道德退居到了生活的边缘。” 许多农村教师迫于现实的各种压力,特别是经济条件上的压力,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个人利益的追求,造成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从而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许多教师长期处于沉重的工作和经济双重压力下,势必持消极的情绪,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有放弃职业角色的意愿。这种职业倦怠会直接降低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影响到学生发展。在贫困农村的学校里,尽管教师能得到基本需要的满足,但是,在这种条件下获得更高的需要,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却难于上青天。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自己满意的归宿,实现自己的理想,许多贫困农村的教师想方设法离开贫困的农村。

2、农村教师承受待遇偏低的经济困扰。

 教师的待遇低是不争的事实,中小学教师待遇相对更低,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尤为低下。近年来,基本解决了农村教师基本工资(国家拨款部分)的拖欠问题,但教师“地方津补贴”成为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难题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症结在于当前地方津补贴的混乱机制,也与部分政府领导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不无关系。主要表现是:

(1)教师经济收入严重偏低。在辖区政府的“教师津、补贴制度”迟迟不出台的状况下,农村教师待遇低的现象(城市学校的教师津贴减少,城乡教师收入差距缩小)并未得到改善反之,城乡教师的积极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认为都领死工资,干好干差一个样)。在极具微薄的收入面前,农村教师家庭经济处于窘境。

(2)教师住房条件差。通过调查,许多学校教师是两人一间房,有的学校是让青年教师与学生一起住集体宿舍。安居才能乐业,无居可安怎么乐业。

(3)教师单向流动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很想调动工作,让农村教师在“城市与农村学校中进行选择”,有70%的教师选择“进城工作”。反映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潜在外流现象,一旦时机成熟,马上就会调走;这说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缺乏福利保障,留不住教师;教师的流动呈现出“潮涌城市”的势态:乡镇的优秀教师不断的流动到城市,尤其是主要学科的骨干教师;而农村的教师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最后造成农村教师的严重流失。

3、影响专业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教师发展涵盖专业发展、职业发展和事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指教师个体与群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专业能力熟练程度由一般化到专业化的持续发展过程。它是指教师职业能力的专业化过程,是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前提条件,同样,教师职业专业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教师任务重、压力大

随着出生率降低和务工农民子女进城就读政策的落实,农村子女在本地入学人数急剧下降,致使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超编;与之相应的是,教师的结构不合理现象凸显(主要是学科不配套与兼职过多)。以一周5天来计算,教师每天教3—5节课的占大多数,也就是一周15-20节课(甚至有初中教师周课时达30节以上;承担二、三个学科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师都是超工作量,还要用大量时间接待家长和学生,周末加班已成教师的“家常便饭”。对于农村学校,尤其是有寄宿生的学校的班主任而言任务就更重了,普遍感到职业压力很大。“来自各方面的要求,使我们不得不承受过重的工作压力”一位农村中学老师如是说。整个农村教师队伍可以说是真正的以校为家,为农村教育教学奉献出绝大部分的时间和青春。农村中小学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主要体现:

A、工作负担压力。城乡教师编额实行的是“松城市紧农村”;更为突出的是城市学校大量超编(也出现了因农村编额小且不合理,小规模初中也超编但教师却不够用的怪现象),农村学校严重缺编,学科教师不配套(有的甚至到了“开不了课”“开不齐课”的程度)。特别是事务性障碍,除了每天繁重的工作外,因为应付各种检查,一些突击性工作还得节假日加班,等等;使教师对专业发展有心无力:自主活动、自我发展的时间严重欠缺。

B、考试压力。这里的考试压力是指“以分为本”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教师谈到对教育中最大的困惑时说,为了出“产品”、出成绩,学校教师甚至不得不采取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C、社会期望与现实矛盾的压力。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居于弱势。人们称颂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希望教师是“蜡烛”,“强调教师社会责任感,对教师自身的社会需求重视不够”。这种不正常的”红烛”文化在世俗世界里自然而然地把教师“塑造”成为一种只有付出不求回报,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这种形象促使教师承担着一些超出自身职责的社会责任,给教师以极大的社会性压力。多重压力和负担,使不少教师感到心力疲惫不堪。农村教师承担过重的工作量和压力,我们的学校是否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呢?调查发现,42%的学校重视教师的压力,并采取了一些减压措施,而27%的学校还未引起重视,没有考虑过教师的压力问题,更有30%的学校还在不断的加压。有研究表明,中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和知识枯竭”。由于外部的窘境与内部职业枯竭的交互影响,农村教师往往因教的学生很难取得具有竟争力的成绩进而自己的职业信心降低,导致工作热情低落,内驱力偏低。没压力就没有动力,适度的压力负担对教师专业成长是必要的。如何正确对待外在的压力,从自身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过分依赖“时间加汗水”方式、动机疲软的学习品质等内在“枷锁”中解脱出来,还得最终靠教师自己(“心病还须心药医”)。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前提条件)必须改变。表面看起来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已经很不错了,其实现实中并不完全如此。农村教师的主要问题有:学历问题:调查中发现,如果从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的标准来说,学历达标率较高;但农村教师较多是工作后通过学历补偿教育获得,部分质量不高。年轻教师问题:一是年轻教师比例较高;二是年轻教师消费水平又较高,开支较大,加之许多青年教师又要在进修学习上投入一笔经费,因而经济贫困相对严重;三是年轻教师人心不稳,流动性较大;部分教师责任感不强,教学质量低下。业务素养问题:农村教师的学习进修缺乏机会,工作任务繁重,导致业务能力与素质整体(概率上)不高: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科研空白;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学校管理不科学等诸多问题并存,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评聘选优失衡的负性影响。职称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肯定和承认。由于现实中的教育教学科学评价的滞后,农村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看重学生成绩的现象,在高度紧张的心理压力下工作,有些体质差或心理承受力较差的教师垮了或成为弱势群体。资源问题对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办学条件较城市学校差距较大,一些农村学校的桌凳柜除了当年应对“普九”检查添置少量新的而外,近十年来靠接受城市学校设备更新换代淘汰出来的破旧东西维持教学所需。目前合并的农村中心小学和农村初中大多数因学生数额增添的压力挤占了大量的功能用房:没有了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等。

 

(2)编制欠合理,年龄断层严重,教学能力有限

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农村教师编制是影响专业发展的“瓶颈”。农村教师职称总体偏低,骨干、学带、优秀教师稀缺。教师素质提高的环境(前提条件)差与外部支持条件(不在同一起跑线)匮乏;城乡教师教学能力、素质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等等。

青年教师的流失,是造成当前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局面和教师队伍年龄断层的主要原因。教师队伍青年教师的严重流失,造成了年龄结构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尽管许多教师学历达标率虽有提高,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师范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他们的教学能力、各种素质和自身知识体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观,教育质量明显比城镇学校要差。目前,在大部分的农村初中里,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且某些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这种情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队伍学科比例失调,像基础学科语文、数学、化学等教师的数量相对充足,而科学、音体美、英语、有实用技术型的教师却非常奇缺,致使许多教师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课程教学工作。第二,在广大的农村,教师层层拔高使用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这些民转公教师以及从小学教师队伍中选拔的教师,虽然后来通过进修学习获得合格学历,但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没有与工作相适应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教学的技能,但却让他们承担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故而,他们就只能边学边教,那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如何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它是导致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且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关键原因。

(3)具有职业的专业意识,但职业认同水平低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它既是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多数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持有比较积极的认同,按从主到次出现频率依次为:把教师职业作为“自我发展的途径”、“谋生的手段”、“实现理想目标”、“兴趣爱好”。在农村教师生存境遇恶化的趋向下,过高的社会期望让农村教师身心疲惫,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认同感每况日下。低水平的职业认同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职业倦怠感水平和工作压力。例如:教师在学校里打理自己的小本生意,还有部分教师还帮家里做点农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教师在课余赌博现象严重,这是一个最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教师把精力放在了许多与教学无关的事务之中,这样,或多或少给课堂教学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必然会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也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严重的损害。由于种种的原因,有的教师通过努力求学和公务员考试,离开农村学校;有的教师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云集到经济发达地区或条件好的城镇学校,放弃了事关农村发展的教育事业。在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里,这些在教师队伍里普遍存在的、不良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重视专业学习,专业化程度低

由于经费投入重城市轻农村(现有所改善),人员编制宽城市紧农村,加之有规模高质量的研修活动集中在城市开展,对农村学校国家缺乏必要的培训经费和条件,没有建立起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培训机制与规划;加之农村中小学要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既受经费限制,又受岗位缺编限制,还要承受着繁重的工作、考试、经济诸多压力。调查结果显示,5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从学校毕业至今,知识水平提高缓慢”,还有10%认为“越来越低”,认为知识水平“与日俱增,不断提高”的比例只有29%。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情况,只有14%的教师“能熟练应用”,“略懂一点的”比例为37%,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能力还有待加强。在问卷中也反映出教师的学习知识的渠道比较窄,偏重于自学和同行交流。根据频率排列,依次是自学、同行交流、网络学习、报告讲座、专业培训、学术会议。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更多的是靠自修提高。调查中显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程度很低。

(5)、农村教师教育存在偏离教师需求的现象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大多数人认为:专业发展就是被动地等上级来培训,最多是你来培训,让我出点培训费,给教师增加几门考试内容,一咬牙,考过去就完事;反映出教师对继续教育理解的肤浅,也说明教师一定程度上缺乏教师专业化发展观念。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教师缺乏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每年假期,教育部门都会给每个学校分配各科教师的培训和进修的名额,但是各校在具体操作时却随意派遣,这使得一些有能力但其他方面有欠缺的青年教师可能很少有被选派去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同时,许多农村教师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历,参加了自考或函授的进修形式。但由于要应付教学,还要在课余应付自考和函授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都比较流于形式。从调查结果看近三年内农村教师“有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多”的仅为3%,而选择“少”、“很少“的比例分别为39%、35%;从培训时间上看,外出一天的占27%,外出二天的占38%,外出三天以上的占23%。而没有时间外出学习的占12%。而事实上,涪城区对农村教师的研修一直在认真规划和安排;但,农村教师的工、学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信息来源有限,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方式受到了限制,优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经验不能及时送达、充实到农村教育中。教师教育存在偏离教师需求的现象。涪城区的教师教育通过不断开拓创新,正健康稳定地推进;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教师教育仍然滞后,存在偏离教师实际需求的现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低效甚至无效仍然存在(我们发现并正在解决中);导致农村教师对集中培训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工作每满五年轮流脱产培训(一学月)的制度,40%的教师非常赞成,47%的教师赞成。在谈到“需要培训机构的哪些支持”时,很多老师希望培训的内容能更切合农村教育实际,与教师需求相结合。调查显示,名优教师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在选择“最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方式”中,相当部分的教师首选“名师传帮带”,其次为“同事间研讨”。这说明在农村,名优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正是通过名优教师的辐射带动、同行间的相互学习交流而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帮扶机制尚不建全,名、特、优教师的幅射功能在农村教师教育中未能得到较好的体现

(6)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

通过心理测试,有48.%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1%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多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中出现“情绪低沉、闷闷不乐”、“无缘无故感到疲乏”症状的频率很高,其次是“失眠”,“有时或经常坐卧不安”。农村教师的收入与教师的付出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成正比,并且在短期内还看不到解决的“希望曙光”;导致一些教师的心理不平衡以及为师者言行的缺失(负性言行)和错位;而这种缺失与错位对教师的形象有着负面的影响。农村教师身心健康需要关怀。作为替学生解除烦恼、为学生排除心理障碍的教师,他们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反而被忽视了。由于焦虑和烦躁的情绪增加,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将这种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轻者表现为对学生缺乏耐心、态度简单生硬、语言粗暴不文明,重则体罚学生等施暴言行时有发生,这对教师、学生和教育事业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从问卷分析看,我区农村教师的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包括工作压力、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身心健康等方面)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对于自己现在的生存状态感到不满意。虽然从表面来看,对涪城教育还没有造成什么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潜在的、危机四伏的障碍,同时更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显示:涪城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忠诚教育事业,在艰辛的生存境域中无怨无悔无私奉献,是一支值得信赖、依靠和尊敬的教师队伍。但由于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对滞后,城乡教师生存质量之间的差异尤其凸显;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现状直接影响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农村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涪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异;建设合理结构、质优能强的农村教师队伍;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与教学进一步提高等————推动涪城教育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二、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连续的、动态的、终身的、不断发展的专业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也是追求教育意义的实践过程。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首先要注重教师高尚道德和品质的养成。要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必须双管齐下,缺一不可。即在抓生存改善的同时,必须提供良性运行机制,积极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软”“硬”兼施,促进学校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的均衡发展。如果没有生存环境的真正改变,单方面抓专业发展只能是给农村教师雪上加霜。地方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必然阻碍农村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更加剧了“学生城市化”速度,直接导致农村学校生源急剧下降;部分农村学校低效运转下的恶性循环导致学校面临关门,大多农村教师为几年后不知去向何方找工作而忧心忡忡。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只有让农村教育成为发展的主流,中国的教育才能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基石。涪城区基础教育重点是农村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坚实基础与实现途径。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是要在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改造薄弱学校,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改革招生方式,科学评估与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合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求的农村教师队伍,当前,特别重要的是:应从改革农村教师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来思考:

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

    解决农村的教育、教师问题,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改变观念,重视农村教育、重视农村教师,真正领悟到“科教兴国”与农村发展的关系与深层涵义。调查发现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往往首先解决的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对教育的问题采用逃避或是拖延的方式;最需要教育资源的农村,却最缺乏教育资源,最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农民及其子女),却离教育资源最远。以致于农村教育经费偏低的问题一放就是好几年,甚至有的达十几年。教师工资由县里统发后,虽然基本能做到按时发放,但大部分地方教师到手的只是国拨工资,地方津贴不能兑现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在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建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尽快出台辖区内统一执行的津贴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并统一行政区域内津补贴政策和标准,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排除农村教师的经济困境,保护教师工作积极性。既要提倡农村教师发扬奉献精神,同时又要关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农村教师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理应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国家也有这方面的政策。《国务院决定》要求,“各地要落实国家规定的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

(二)完善教师管理机制是农村教师资源开发、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教师法指出: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有步骤地积极推行教师队伍管理的新机制。目前教师任用制度逐步完善,用好教师这一不可估量的资源并使之发挥持续作用,首先要抓好教师的培训。因为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要求在职教师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这就需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首先,应将校本培训作为主要途径。在尽可能的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努力把进修送上门,把培训尽可能地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情境和过程中,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其次,公正合理地评价教师工作成绩是对教师资源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鼓励拔尖,张扬先进必须与严格考核相结合,奖优罚劣必须与科学的考核制度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对加强学校日常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挥考核的杠杆作用还必须让考核结果公开化,增加考核的透明度,在进行考核管理中也要特别注意科学引导,尤其要让教师了解考核内容,参与考核方案的制订,使考核方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再次,对教师资源的开发机制的另一重要工作,就是要优化组合教师群体。在农村加强教师资源开发,就是要用一个共同的目标凝聚教师,把学校各类人员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善于识人用人,以发挥所有人员的最佳综合效益,协调好各种关系,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氛围,从而教师人人心情舒畅,个个坦诚待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奋发向上的群体精神,使学校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提高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增值效应。“人和”方能使学校整体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三)科学的激励机制是农村教师资源开发、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力

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是对阶段过程价值效益的终结性界定。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本的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是追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对农村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刻不容缓:国家对于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教育不同于任何一个行业,教育是育人的,因为育人,它的价值的实现是隐性的、长期的。教育的“产品”是培养高素质的人,这是教育的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和原则。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短视,就是急功近利;最要命的是对教师的畸形考核;对教育危害最大的是扭曲的政绩观(唯升学率是举)。教育是和谐的事业。对教师的管理与监督应该是多方式的、无形的、长期的、随处的;只有解放教师,才能解放学生,只有解放学生,才能解放教育。要从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方式转变为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发展。首先,形成并提供评价激励机制,让典型来引领导行——充分发挥示范与幅射功能。激励,就是激发强化人的动机,诱导、改进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朝着达到和完成组织目标的方向发展。1、合理的物质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人的物质需要是基本的需要。学校管理者一方面要很好分析农村教师的这种需求,另一方面要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物质需求,离开现实的需求只能使教师的心态失衡,甚至消极工作。针对农村特点,特别是物质需求无法完全满足的情况下,通过奖励激励机制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这种物质激励不是单一地以物质的多少作为标准,而是以这种激励的公正、公平、合理性为准绳。 2、典型榜样激励。行政的权威让人畏怯,非行政的权威让人敬畏,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许许多多的忠诚教育事业,安于清贫的教师,尤其是那些边远地区的农村教师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典型性是建立在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之上,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总结校内外先进的典型人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教师。3、民主激励。学校管理中的民主是注重教师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当管理者施以民主管理,那么教师会自觉地进行换位思考,自觉去体会管理者的思想,在内心自觉认同、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活动。集体荣誉也就在两者的角色互换中建立并发展起来。激励是肯定,激励更是鞭策,激励背后是农村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就是要让农村的教师看到希望,不以村小而不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农村孩子的幸福。也只有让教师心态正才能使教师的干劲足。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本身处于社会各层监控中,很难使全社会对教育完全满意;教师同样是人,社会对该职业过于求全责备、使教师的工作无所适从,以致于对学生的教育已发展到失控(不能管或不想管)的地步。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应为教师设身处地考虑。不能完全依赖社会舆论来评定教师的作为。应把学生减负、教师减压落实到实处。同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素质,激励他们尽心尽力管理班级、学生,减轻学校管理层的压力。其次,用科学的发展观评估学校工作。适当给予学校选聘教师的权力,通过评价机制的建立完善,引领教师数量、结构的优化与学校的健康发展;杜绝以透支学生、教师健康为手段的发展模式。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不应该过于歧视和过低地评价农村教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的根源并不在于教师本身,应该从农村教师的特殊成长环境来思考:“改变他们自己无法改变的”;也许成长更迅速,也许同城市教师一样优秀,成绩一样骄人。

 师资问题带来的教学质量差造成农村学校的不断萎缩。“村里好一点的老师想跑到镇上,镇里好一点的老师想跑到城里,”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特建议:A、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给予农村教师岗位津、补贴,继续由县级财政给偏远农村教师发放“农村补贴”。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理想和信念旁落、拜金主义肆意泛滥的情况下,单纯靠理想的宣传和道德的说教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是不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的,更应该采取提高物质待遇来激励教师。所以应在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的前提下,使国家规定的地方补贴也要得到真正的落实,尽快做到城乡教师执行同一补贴标准。对长期(20年以上)在农村艰苦条件工作有一定成绩的教师,建议区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关心生活质量。B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撤并因生源减少而资源相对分散、过剩的薄弱学校,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幅射,引导教师合理流动。C、建立稳定的农村教师资源与供给渠道,加大农村师资配置,充实农村的优质教师力量,把建全师资结构,配齐学科教师作为对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D、教师职称评定,评优选模应向农村教师倾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工作自身特点,根据各学校每学年班级、学生数量变化,有必要对教师作校际间的调整调动,而政府应支持并提供保障。职称评定时对农村教师应降低一些硬性的、不切实际且与工作关系不大的标准:如外语等级考试、过高的学历提升、有级别的刊物发表论文篇数,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等。E、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应该继续关心农村贫困教师的生活,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制定适当照顾政策,减轻贫困教师经济压力,保证优秀人才不流失。

(四)认真抓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根本

切实贯彻教育部“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推进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组织县城内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措施”和 四川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编办和省财政厅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规定,在全国率先建立中小学教师服务期制度和定期交流轮换制度”等法律法规精神,并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在国家尚未出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之前,地方政府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先出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特别是应注意教育资源的均衡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条件,多向农村倾斜和向薄弱学校倾斜);不要过份偏重于“名校”(并非削弱其引领功能)无视其他更多的学校的发展,等等。否则,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很难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村教育相对滞后现状无从改变,农村教育质量无法全面提高。解决教师问题是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采取积极措施,创设农村教师成长基金,用于教师学习提高;激励与奖励优秀人才;解除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成长的经济困扰.

(1)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放宽农村中小学教师人员编制。城乡教职工人员配备编制上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必须尽快得到改善。城乡学校人员配编标准要科学合理。必须在对教师结构、配置比例进行认真调查,摸清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尽快科学的确定师资队伍编额;并使学科教师结构配备更为合理、完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放宽农村中小学教师人员配编比例,使农村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与专业发展。双向流动制度包括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研修制度;异地(城乡)、异校(强弱校)换岗制度等。为此,首先、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针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编制管理的调节平衡作用,农村学校缺什么专业的教师就从有过多专业教师的、其他的学校里抽调,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特别是向农村学校的流动,以完全实现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为控制“学非所教”现象,教育人事部门在安排人事变动时,要尽量做到让教师“学是所教”、“教是所学”。 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关于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等规定,有利于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提高农村教师业务能力,应该认真实行,大力提倡,蔚为风气。其次,建立合理的城镇与农村教师交流机制。可借鉴公务员挂职锻炼的办法,从城镇中学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学去挂职,这样对提高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是大有裨益。提倡将要晋级的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到农村中学任教锻炼,对他们的评优和晋级可优先考虑,从而,从制度上解决农村合格师资紧缺的问题。再次、全面推行向全社会招聘、录用合格教师的制度,吸引其他行业部门的优秀人才从事农村 教育,保证农村教师的稳定供给。农村教育的发展不能忽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素质才是解决教师发展和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应修改现有教师编制制度(教师编制标准主要是根据中央和省级政府颁布的文件,根据2001年事业发展的基数确定的。其特点是仅仅考虑了师生比一个维度,缺乏对城乡均衡发展导向)。城乡教育资源主要受制于教师编制与经费,已不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也不利于素质教育开展。解决的方法有二:一是教师编制要服从教育工作实际的要求,以学校为单位(而非县)核定;二是核定教师编制要多维度考虑,除了考虑教职工和学生比之外,还要考虑任课门数与教职工比,周课时与教职工比等因素。要留给教师学习、进修、备课、日常教育学生的必要时间。最后,采用“撤、并、建”三管齐下,科学、合理地调节农村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结构。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迄未改变。而且农村学校多有学生寄宿,早晚自习、食宿安排、安全管理等等要增加很大工作量。这种特殊情况,决定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不但不能比城市学校少,反应该是比城市学校多,起码城乡教师编制应该一视同仁。省里编制、人事部门应改革编制工作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思维模式,在国家核定的全省中小学总编制数以内,对城、乡学校编制进行均衡配置。

   (五)提高教师素质是农村教师资源开发、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尽快构建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组织环境和制度支持平台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人的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提高教师素质首先应增强教师主体意识,让教师成为学校创造性教育的主体。在学校中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这种学习不只是业务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首先、农村教师资源开发要求管理者能够正确面对现实,认真分析现状,用好教师:而教师资源管理重在培育,提供持续发展的条件,为农村教师搭建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其次、立足农村教育实际,从农村教师需求出发,充分促进教师对自己的价值的认同感,激发其自主学习和素质提升的动机,在主动学习与对教育教学实践反省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应将着力点放在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需要为动力、以实践为载体、以专业发展为主旨的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上。为此,一要有活动,二要有制度做支撑,三要制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目标与科学方法,四要有良性环境做基础。

 

(六)、以“研修一体化”变革教师教育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无论在内容、模式还是手段上,都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坐标,转变自己的功能和工作方式;坚持“服务于教师进修成长、服务于教育教学研究、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用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确保教师继续教育高效运行。涪城区的教师教育以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师培训理论和方法,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分析教师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服务。重视教师的主体参与,加强合作学习,分享体验成果,开展实践反思,突出研修一体,发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学习型团体和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使继续教育研修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针对大多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非所学”的严重现象,再加上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许多教师已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农村学校现有的、落后于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师资力量进行相应的再教育、再培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以达到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首先,对已经取得学历的非专业教师要让他们在假期集中进行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质,更新与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形成新的专业技能;对于学历未达标的、上了年纪的教师要求他们补修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使他们的教育观念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师培训期间,学校可视经济承受能力给予教师一定的生活补助。教师培训应把教师的进修培训效果与晋级调资结合起来,以激发教师进修的积极性和促进教师素质的真正提高。其次,加快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促进农村教师业务素质水平的提高。农村学校制定教师定期交流学习制度,定期选派本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到重点示范学校和师范院校去集中学习1到2个月,使农村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周期缩短,以跟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为使这些教师无后顾之忧,对这些外出交流学习和培训的教师,除保证原有工资待遇、奖金外,还要给予其一定的出差补助。再次,要注意进修、培训途径的多样化;此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与全国教师教育网上联盟,通过这种培训形式,促进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最后,特别是要加大对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进行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培训力度, 因为他们是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得到高效贯彻执行的最强有力号召者和监督者。如果他们的教育思想观念还是陈旧的、落后的,那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在执行时即使没走样,也是不能在教育基层得到广泛的、深入的开展。特别是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更是应该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这样才能把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贯彻到底,才能达到教育改革应有的效果。当前尤其应注重:1、继续开展行之有效的片区研修2、网络研修加大行动力度——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背景,拓宽开放式研修模式3、继续举办农村教师专项集中的培训活动。4、加强对农村教师学习内容和方向的引领,并提出系统性成长发展规划、措施与达标要求。

(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人总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论条件怎样变,人们除了对物质的需要以外,还应有更高尚、更美好的精神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是其他力量所不能代替的。”陶行知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加强对农村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农村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是提高当前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构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可采取以下的措施:1、努力营造积极的、良好的、和谐的环境。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尊严,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特别是关心青年教师的个人生活,努力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且要对农村教师进行深层次的人文关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一个人只有在满足了底层次的需要以后,才会有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因而,只有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实际问题,才能充分调动他们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使教师安心于农村的教育事业。2、建立健全的师德规范和师德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教师的行为素质。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据《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和规范教师的基本行为准则,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养成崇高的职业道德习惯。陶行知曾说:“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乡村教师与未来的乡村教师,心里都应当有一个‘理想的社会’”。只有当农村教师处于热爱、奉献农村教育的精神境界中,才能做到以教为乐,才能使农村教育以情留人,以事业留人。3、对农村教师加强思想引领和观念转变。4、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教师不良心理。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有一个健康向上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确实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给教师设计、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给教师以真正的幸福;只有社会善待教师,教师才会全身心地善待学生。

     (八)尽快制定有利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与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配套的地方性政策法规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在政府保障资源配置的均衡基础上,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还需落实学校的具体责任,要挖掘学校的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教师也主要是通过在不断追求新生活的进程中,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劳动实践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生命主体,每个教师都是独立的,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所以要为每个教师创设施展才华的空间与时间,并营造成功的机遇。应把教师创造生命价值与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作为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赋予学校以人性化管理,赋予教师以生命活力。

  2、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当前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解决的办法,当然主要是国家从宏观上制定行之有效并充分体现教育均衡化要求的经费保证政策。教育均衡发展同样不排除学校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个体性;应创新并建立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教育制度所形成的新的规则体系,以保障区域教育整体推进的方向。当务之急的是,要用地方性政策保障农村教育发展,注重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尽快制定出台地方性的(县区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定。用可操作并细则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来化解“法律法规的隐性缺位”,是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和谐、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可靠保障“依法治教”得不到落实,再好的制度就有可能被“架空”。A、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作了明确要求。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从根本上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B、不断巩固和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水平。C、以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D、坚持教育创新,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党的十六大指出,教育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基础。要深入理解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做到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同步,不断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性。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千方百计增强活力。创造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的农村教育办学模式,把沉重的农村教育负担转化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E、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和建设力度,重点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与管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以创建农村示范校、窗口校为工作手段,推动各地农村创建一批办学条件好、教师队伍强、教育质量优的农村中小学示范校、窗口校,为农村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问题是保证涪城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它是加强涪城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水平与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与之相应的是:加速涪城教育均衡的步伐是现实社会的要求与追求的目标。“教育改变命运”是不变的法则;和谐社会的实现依赖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是积极发展、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的是公平、公正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在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下,追求教育的高位均衡过程中,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涪城教育努力的目标,也是前进的方向。 “高位均衡发展”作为区域基础教育根本性的价值追求,应渗透于教育决策与管理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用】农村教育的萎缩
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的探索
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实用策略
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怎样打造出来的?
四大利好规定向农村教师倾斜,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政策细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