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班级管理】——无效就做点别的,有用就多做一点

无效就做点别的,有用就多做一点

以微电影为载体的班级建模

班级形态

目标

途径

学生维度

教师维度

初始阶段

自信

建立情感联结

加强安全感

自信是动力之源

小成功累计大自信

发展阶段

自由

拍摄微电影

给予选择权

自由状态下最有创造力

给予自由获得自由

结束阶段

自立

成为合作者

培养责任感

独立乃教育的终极目的

教师不应该比学生更辛苦

你是否经常使用类似的话语,“我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怎么还是这个样子”。假如给自己几秒钟的积极暂停,您是否会意识到你一直在使用的方法是无效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很多时候都在重复这样的无效却浑然不觉,为此也疲于应付。如果再往深了思考,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想用你的经验模式去改变对方。现实中我们或多或少都察觉到这样的方式是徒劳的,而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前你还是会陷入旧有的习惯。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执着于无效的方法而不做点别的内容呢?我们为什么执着于要别人改变而不选择首先改变自己呢?

我是一个喜欢琢磨的人,更是一个喜欢实践的人。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尝试不同的方法是我的风格。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经历了一些无效的做法,但也在实践中体验了一些有用的方法,或是让问题不那么严重的做法。凡事总是有例外,当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旧有的成功经验,问自己“你是怎么做到的?”

当然在这几年的经验中,我最为满意的还是我把微电影和班级管理所做的一个跨界融合。当一些常规管理手段无效的时候,我有意改变了教育的形式,用一种贴近当代学生成长环境的传播媒介建立和他们的联结。当我感受到这种改变所带来效果时,我开始以微电影为中心做了一系列的配套工作,像滚雪球一样把一个小雪球越滚越大,以至于见证了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班级微电影的做法并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因为很多班主任都有平时利用相机等工具记录学生成长素材的习惯,相较于他们我所做的只是更加的系统化。我把碎片化的素材串联起来做成记录片风格的微电影回放学生成长的历程,我以未来为视角虚拟一个美好的角色引发现实角色的思考。微电影本身记录与重塑的功能对于班主任来说不是额外的负担,只是借助于技术上手段把我们当下正在发生的普通人的历史做成了一份成长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班级微电影的做法值得每个班主任尝试一番。

一路走来从一名新手班主任逐渐成长为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班主任,一方面得益于专业理论的学习及名师经验的借鉴,另一方面则受益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累积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教育自信。相较于前者,我更尊重浸润着个人生命成长的实践性知识。因为我感受到成功可以复制,小的成功可以累积大的自信,每个人都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

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引起大家对自身成功经验的重视,并通过实践的累积不断建立自己的教育自信,相信自身有解决班级管理实务的能力。以下是为具体的做法。


打造集体大事件,建立情感联结

送走第一个班级,本打算好好休整一番。没有想到学校中途分出一个班级,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接手了这个组合班级。我所带的第一个班级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成功的,虽然经历了师生关系的大起大落,但是最终还是因为我的主动改变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这段成功的经验还是给了我很好的帮助。也因此,我决定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放在首位,努力让教师和学生产生情感联结,让学生与新班级产生情感联结。学生与学生的联结,学生与新班级的联结能够让学生迅速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学生与教师的联结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衡量幸福最重要的标准是我们的人际关系和我们究竟花多少时间在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人身上。

进入中职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中考的失败者,自信心已经饱受摧残,长期以来也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正向关注,有的学生甚至主动关闭和老师沟通的渠道。所以对于这群孩子切不可用急于冒进,没有把握的事情可以暂缓一缓,宜以建立关系入手。一个学生在毕业后与我的聊天中有这么一段话,“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其实是有点幸运的人,刚进学校的那一年我其实过的也是浑浑噩噩的,老师很针对我或者是很不喜欢我,我以为这几年就这样了,然后没想到换了班级。你让我写东西拍东西什么的,让我觉得自己有种被重视的感觉,虽然我嘴上一直说很烦但是我回家都会绞尽脑汁的写。因为我从小就是不被重视的存在,所以你能点名让我去做某些事我还是会有点高兴的”。与这个学生的交往中,我并没有急于去改变她,她愿意做就多做一点,不愿意做的时候我也不去勉强她。这样反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她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非常具有典型意义。在分数为本位的考试场上的厮杀已经使得这些同学身心俱疲,而换一种方式的关注,被重视是能够重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的。

对于与个体同学的建立如此,而对于与整体集体的关系建立也是循着这样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班后的第一次见面会上,我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小礼物预祝新的班级有个甜蜜的开始,以此也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一份重视。毕竟是从原来班级被分流出来,从内心来说多少还是有点失落感的。虽然有些同学还是显得不是很积极,但是用心的准备还是给她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她们毕业时候提及这个小礼物的时候,有的同学告诉我当时还是有点小激动,只是情绪低落尚未表达出来一份喜悦之情。

因为是六月底分班,距离新学期开始还有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有两个月的缓冲期。我充分酝酿后拟定了一份问卷调查,把我对班级发展的总体设想与他们做了一次书面沟通。问卷中我确定了班级分组原则,并坚持同桌两个人必须来自不同的班级,并要求各个小组长设计自己的logo,并给予他们双向选择的权力(因考虑到有部分同学可能落选,班主任保留每组一个指定名额的权力)。因为做法新鲜,同学们的参与性都很高,也从多方面增强了学生与新班级的联结。调查问卷中我特意设计了一个问题,“你有没有佩戴过团徽?你觉得佩戴团徽意味着什么?如果在新的班级中要求你佩戴团,你愿意吗?”从反馈来看,所有的同学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佩戴团徽意味着是好学生,并且愿意佩戴团徽。在后来的实践中来看,他们在没有过多检查督促的情况下坚持佩戴了三年,成为全校唯一佩戴团的班级。从后往前看的话,这一个细小的举动在最初不经意间就把全班同学的情感联结到了新的班级之中。

九月份班级正式开始运营的时候,我们结合前期问卷调查确定了班级近期发的重点事件即成人高考复习迎考,准备的时间仅仅一个半月;学校的跑操活动,这是全班精神面貌的集中展示。为此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这两件集体大事件中,也是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转移因分班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把个体的利益暂时让渡给集体。这样的集体大事件中,作为班主任来说,我时刻与同学同在,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支持。我积极的为数学和英语老师创造积极条件,也赢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在同学间也让他们结成合作小组相互督促。每天的跑操活动,我也是借鉴了前一个班级成功经验,选好领喊口号的体委,从口号到步伐摆臂动作协调等一次只重点训练一个项目,目标分解,循序渐进,进展也非常迅速。成人高考因准备充分最终取得全校总均分第一名,远超第二名近20分。跑操活动也取得了系部第一名学校跑操精品班级的称号。短期内这些集体大事件的成功极大的增强了同学们与新班级的联结,归属感与认同感都相应的建立起来。曾经有一位家长在给我的反馈中提到,有一次家里电脑坏了,他的孩子无法下载数学老师的复习卷,应孩子强烈要求他驱车带孩子去公司找电脑下载试卷并一直到深夜。他说好久都没有看到孩子这么认真了,很是欣慰。我想换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每个人其实都有一种清零昨日的不快而重新开始的意愿。只是我们的老师有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并加以充分的利用以增强学生在班级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一次班会课,我想去检验一下班级的融合程度以及同学们的认同感如何。我建议同学用线条和色彩描述一下对同桌的感受,同学们显得比较羞涩,我转而建议他们先来画画对我的感觉。十多分钟后,学生们一个个上台展示。同学们较多选择暖色调的颜色,较多选择了棒棒糖、烧水壶的图示,基本上反映了开学来,我明天早晨会提着一壶热水进班,时不时的会用棒棒糖去奖励她们的点滴进步。画面中有的同学把棒棒糖画的非常夸张,一个学生以顶礼膜拜的姿势跪倒其跟前,有的同学画的我拎着水壶,后面跟着一群开心的学生。总之,这样一个小活动让我感觉到之前的一系列的小活动和大事件让我和学生们产生了情感联结。

关系大于方法,方法大于内容。在关系的建立中,我更关注的是联结,师生的联结,生生的联结,学生与班级的联结。唯有联结才有后期改变的可能。这个阶段也有一些问题,比方说我的班委会成员,一直不我理想中的干练,沟通多次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我也没有急于去改变,只是接纳了现状。我更多的是从正向去关注积极的内容,问题永远是存在的而且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我只是专注于把做好的部分进一步完善。也正是因为关注正向的内容多了,在一系列集体大事件中,新生的班级的成绩帮助同学们重塑了自信。一个找到自信的人是会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成绩的。正如一幅太极图,我们关注白色的部分多了,黑色的部分就自然就会减少。我们关注学生正向的部分多了,负向的部分自然也会相应的减少,是为一种正向强化。

情感联结的建立宜抓大放小,宜缓不宜急,切不可急于求成搞坏师生关系。这一阶段重在通过集体活动让师生、生生、学生与班级产生联结,通过活动的参与学生建立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信任感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它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把老师看成是自己人。是自己人一切都好说,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规矩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


活化学生自身资源,拍摄主题微电影


回首上一个阶段,梳理我所组织的集体活动,如果从单个活动来看似乎没有多少特别的地方,但是如果把这些孤立的活动串联起来看就会发现其内在联系,每个小的成功都为下一个小的成功做了铺垫工作,若干个小的成功也一点点的壮大了学生们的自信心。一个内心足够强大的人是愿意面对、解决任何挑战的。这些浸润着学生成长的事件,是为新班级发展过程中累积而成的显性资源。

作为班主任,我们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的过去,我们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的过去,但是我相信他们都是带着故事来到我们身边的。过往总是有一些不好的故事是学生不希望重新提及的,也总是会有着一些故事是学生希望能够分享、叙写或改编的。没有合适的条件下,这些故事都是处于一种沉睡的状态。而当我们主动的建设一些平台则可以活化这些故事,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下获得发展。我们无需去了解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们相信如果能够建设好合适的平台,这些故事则会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中往前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些学生成长中的往事是为一种隐性资源,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解构建构赋予新的内涵。

作为班主任,我们自己也是诸多偶然性因素的促成下带着我们的故事和一群不确定和未知的学生共处一段时光。几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我要慎言走进学生的世界,那是一件危险的事情,需要拿我们自己的故事去做交换。而我个人认为较为安全的方法则是用文字和微电影等技术手段记录我们正在经历的故事,记录当下的历史。当下的历史会成为未来的故事,而我们很多时候只需做好记录的工作。教育是一门慢艺术,欲速则不达,教育的过程就是陪伴的过程,不是因为有用有利才去做一件事情,而是先行动起来,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接近所谓的意义。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自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那是新班级组建后迎来的第一个元旦,除旧迎新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鉴于以往的元旦迎新活动,大多是以文娱节目为主,活动结束后还要清理一大堆果皮零食及一些装饰,既不卫生也不环保。我就在想,可否换一种形式,做点不一样的内容。
    我和同学们商量,“可不可以试着拍几部微电影”。说来也怪,学生对于这个完全不知为何物的提议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拒绝。细想下来可能是前期的几个大事件所累积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们的自信心,使得她们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开拓陌生的领域。

 我与他们商定了主题,“青春,励志,迎新”,把全班分为八个组(应学生的要求最后又组合成四个大组,适当的妥协),准备的时间为一周。至于如何选剧本,如何拍摄,如何制作我都没有做过多的要求,只是和组长们简单的探讨了微电影的主题,了解她们的基本想法。我跟她们说试试就好,最后弄成什么样都没有关系,并没有给予她们太多的压力。拍摄设备方面也是学生自己的手机相机,其实也是考虑让学生体验一下他们的手机除了玩游戏上网聊天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我没有预设非常具体的内容,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选择和自由。也许有人会担心学生们做的不够完美,但是这又如何呢?就算16岁的学生能够拍出27岁大人的视界,又能如何呢?我们不缺乏大人的作品,缺乏的是孩子们属于他们年纪的真实。放心地把相机交到孩子手上,让他们拍出我们失去已久的纯真。

现在的学生很早就接触了手机和网络,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有些时候是要优于教师的。作为教育的主体,对于教育生活的思考,学生是有独特的视角和理解的,这一点是要区别于长期以来以教师视角为主导的认识的。正如我们长期把儿童当做未成人看待,而尊重儿童独立的精神世界一样,我们的学校教育也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渠道展示他们对其所经历的生活的审思,更为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这种权利的必要尊重。可以说这次活动是基于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任务前提下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尊重。我有意识的减少我在活动中的存在,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她们自己去讨论、协作,正如她们会用QQ群探讨去哪儿玩、哪里有什么好吃的、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影一样。学生有他们自己的教育生态,好比原始森林和人造林的区别,原始森林中物种丰富,彼此优势互补,和谐共处,而人造林中品种单一,人为追求整齐划一。过分干预的的班级管理就好比是人造林把不一样的人改变成一样的人,而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群里所营造的教育生态则是因势利导,借力使力。一辈子要做一次傻子的日本农民就是因为努力的恢复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撒农药,不施化肥,坚持多年后种出三年不腐烂口味最佳的苹果。

事实证明人在自由状态下是最有创造力的。他们在自由探讨中发现了班级内潜藏着一位电脑高手,最终完成四部作品《当末与未相遇》、《回家的诱惑》、《坚持自我》、《锦城》都由该生完成剪辑合成工作。

《当末与未相遇》是一个翻拍,通过镜头记录下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常态,从未欣赏过校园、从未自信过、从未尝试过、从未关心过父母,四个片段的确立全部源自学生的视角,谁说我们的学生不关心父母,谁说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上进,只是有时候我们老师和家长不理解她们的表达方式,没有站在她们的立场去理解她们。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结合玛雅人世界末日的预言,利用对比的方式为这些情形重新设置了一种可能,塑造了撑着红伞漫步欣赏校园美景、认真练完一首完整钢琴曲、充满自信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主动给父母打电话送祝福的角色。通过对比让这些现实中的角色察觉到生活本是一个多选题,会因为我们的主动改变而变得更加的精彩。其他的三部片子分别涉及到了情感(《锦城》)、亲情(《回家的诱惑》)、励志(《坚持自我》)等主题。在没有过多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选择这些题材,我觉得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从学生的内心来说,还是希望我们成人世界多去关注她们的内心感受,正如怀特海所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审片后,我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创造性,并与同学一起策划了下一步的配套呈现形式。元旦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办的老师,模拟电影节首映式的形式召开了首届班级微电影首映式,并为导演和演员颁了奖。整个活动既轻松愉快又环保健康。电影制作的过程及电影本身的内容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首映式结束了,我们又开展了一系列的配套工作。后期我以多种方式对导演、编辑、演员等角色进行持续跟踪,做个案研究,并成功申报了南京市十二五规划个人课题做系统研究。 一个新颖的形式产生的影响会有多大、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显现出来,这些都是需要在活动结束后通过观察、放大等手段让其有效的部分生根发芽的。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要是能够多察觉学生身上那一丝微弱的自信心之火并让其持续燃烧成不竭的内驱力,我们的教育就会变得有意义多了。

走着走着,微电影和班级管理就在这次元旦创新活动中走到了一起。跨界改变教育,在领略到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的魅力之后,我又把二者做了深度的融合。

在班级的发展中期,我从面向学生全体、面向学生个人、面向学生小团体多个维度进行选题,多维立体的展示了班级发展的全貌。每个人都是班级的明星,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在面向全体的部分,镜头是公平的,尤其是一些不经意间的镜头会记录下一些精彩的瞬间。借助于镜头,同学们可能多了一份觉察和深思,甚至是自我改变,而这也提高了他们参与班级微电影的积极性。电影本身是门综合艺术,有演员、剧务之分,有主角、配角之分,分法有很多种,只要调配得当我们总是可以为每个人找到适合他的角色。正如我最初的元旦创新活动,通过一个集体活动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真的很重要。在互联网和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每个人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凡是从这个活动中受益的同学都可能自发的影响到周围的群体并不断扩展开来形成良好的口碑,良好的口碑也是吸引更多同学积极参与的基础。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能够找到快乐的事情,学生必然会为之倾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当然在校园内,我们的活动基本上是利用午休、自习等相对自由的时间,有时间也会延展到放学后的时间做后期的剪辑工作。

在面向学生全体方面,我结合班级的实际,选取了班级中的几件小事,提炼了“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的好”这样一个主题,编辑拍摄了一部成长纪录片。(1.我们从班级组建的那一刻起坚持佩戴团徽。2.我们不断创新黑板报的形式多次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3.我们勤于卫生打扫,定期洗刷包干区和教室。4.我们坚持做好宿舍卫生一直处于领先位置。5.我们坚持做好每一天的跑操把每一天都当做比赛日。6.我们坚持每天的晨读站好队练习合唱。7.我们坚持每天一副书法作品每周两幅绘画作品。我们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我们坚持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的好。)任何班级发展到一定阶段,总是会有很多积累的。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能合并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从而提炼出我们所需要的主题,如这里的“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的好”的主题是有利于强化学生业已形成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也可往班级风格、班级精神、班级文化等层面提升。这样的镜头下,同学们能够享受到一份相对的平等。电影镜头能够实现让普通人成为主角的需要。

在面向个体和小团体方面,我们结合学生的音乐特长拍摄了《少年中国》MV,结合非主流小团体的正能量拍摄了原创故事《你一直都在》和《trouble is a friend》。这个视角,其实是刻意的去打造一些班级明星。具体拍摄—展示—跟踪的模式同上,这里也就不赘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如果我们能够尊重他的个人,助推她的成长,是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的。当然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必然的遇到失败、倦怠等负面的情绪,再好的事物都会经历这一阶段。《你一直在》拍摄的非常成功,而《trouble is a friend》却不是很满意,对此,我没有做过多的评价,而是接受既成的事实。拍摄的团队也遭遇了倦怠的情绪,对此我也没有鼓励她们做过多的尝试,而只是让她们接纳她们的情绪,尊重自己的感受,让一切自然存在。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一种体验,去察觉这种感受就好。所以我做的就是安抚她们的情绪,引导她们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情绪,让节奏慢下来,再慢一点。不成功的作品依旧在哪里,我和她们商量等她们想弄的时候去把它重新整理、拍续集就好了。然而令我惊喜的是虽然片子拍摄的不是很成功,但是却意外的收获了一个写作的高手。《trouble is a friend》的剧本作者让我领略了意外的风景。如果没有行动,如果不往前走,我们可能就会错过这些风景。

一些偶然的事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秀秀曾经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因为微电影找到了自信,扩大了朋友圈。只是她曾经有过剪片的爱好,在班级微电影这个平台上重塑了自信。先后在成人高考上取得年级第一名,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类微电影大赛并斩获一二等奖,也正是在她的技术支持下我们的微电影团队和学校的情景剧、广播剧社团实现对接并历史性的实现学校在这两个领域的突破。她的父母在和我的交流中提到,当时选择职业学校是正确的。这是我听到的最高的评价。而今她远赴日本留学,在预科考试中180分的试卷考到172分,并且在积极冲刺国际名校早稻田大学,并规划到了研究生阶段。梦婷这个一直在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学生,只是因为最后一学期前拍摄的一部《夏末终年》第一次真正的爱上这个班级(因为这个专业是家长选择的)并写下了《永远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励志长文,并最终成功说服家长,为自己争取到南京财经大学就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小享这个影片中摔门而出的女孩,正式因为这个角色选择改变自己,不愿成为那个不好的自己,选择在别人午休的时候每天躲在闷热的琴房苦练钢琴,没有间断,最终成为全年级第一名。与此同时还唤醒了自己对舞蹈的热情,最终也因机缘巧合进入了金箔集团艺术团。芙蓉、雅文、文舒、久久、四九、楚静等等均在微电影这个平台上最大化的贡献了各自的资源。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个门类,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最能有效合理调动学生自身已有的资源。而也正是这一批骨干成员的积极响应,搅动了整个班级的活力,充分发挥了同伴效应。也正因为在微电影的制作中,我始终坚持的是学生主导,以学生的视角来记录成长的故事,不在起初过分追求艺术上的精致,学生们先把事情做起来,并一步步在做的过程趋于精致。正如四九所说,最初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在做的过程不断的接近活动的意义。当然我们还不能预言他们的未来如何,但是这段在尝试中不断学习的经历必将是她们人生路上重重的一笔。

在微电影的实践过程中,我也接触了一些普通中小学教师和同学,如深圳光明中学的方庆老师,他正在进行的是影视欣赏课程,并着手微电影的拍摄计划;上海樊阳人文公益讲坛的樊阳老师,他的学生拍摄了独立纪录片《考在上海》;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的杨颂南延时拍摄南京美景网上走红,浙江乍浦高中的庄君超同学利用暑假时间拍摄微电影《近爱》并考取自己喜欢的横店影视学院;浙江镇海高中毕业学生拍摄《那一年,陪唱团》记录一本民间刊物的发展历程;宁波中城小学用微电影开启校园德育新视界,深圳盛平小学蒋立疆老师拍摄多部微电影引起媒体热议。我个人也借助于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随园夜话”、中国班主任大会等平台推动班级微电影活动的展开,和一群旨趣相投的中小学教师彼此抱团取暖,共同进步。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的门槛下调,普通人成为电影中的主角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普通人也可以借助于新媒介表达自己的心声。因而从话语权的角度看,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普通中小学,微电影都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正在尝试这一做法的老师们也在从各自的维度上迈开一小步,并不断往前。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微电影不仅仅记录是学生们的成长,也包括我自己,她们的成长折射出了我的成长。我引入的是技术层面的微电影而收获更多的是“道”的层面的心灵成长。我发现我的学生观我对教育理解都发生了改变,我察觉到了我的成长,而当我成长起来之后,我突然发觉以前的好多问题不再是问题。当我站在高处的时候,我更多的看到的是学生和我之间的平等关系,我能够站在她们的立场思考问题。微电影这个活动中有两点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一个是相信学生的自我教育,一个是改变教育的形式(微电影)。当然对教育的探究永远在路上,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你要有行动的勇气。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要相信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相当的庞大。只要你有好的创意,无限多的人可以帮你把它变成现实中的产品。

学生现在接受的教育方式15、20年后将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强调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成为他自己,不必去模仿其他角色。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更多的追求统一,而忽视了个体最重要的部分。在微电影的活动中,目标的设定基本上是由学生自主商议确定的,因为目标是他们自己设立的。所以他们完成起来远比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要积极的多。因为充分给予了他们自由选择,自由创作的机会,他们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尊重,一个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人才会真正的去珍重别人,教师此时只是一个重要的支持者而不是一个管理角度出发的控制者,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创造不断的去探究这个世界,这一点从学生的内心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能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作为学生来说错误、失败是最好的学习,我们太过追求完美而惧怕失败反而剥夺了学生们自我探究的机会。而微电影的实践中,学生也是从实践中不断完善作品的内涵,在行动中不断生成各种价值,如果不行动我们永远只能纸上谈兵而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中的产品。秀秀、梦婷、小享这样的同学正是在这个活动中重塑自己让自己的梦想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并勇敢的把梦想付诸实践。

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班级微电影的实践活动让我重新审思了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我们和学生建构师生关系的出发点是让他们成为自己,还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去改造他们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思考好,我们只是想以我们的经验去替代他们的经验,我们学得再多的方法也只是换一种方式去控制他们,有的时候你感觉很有效,那可能是这种方法更高明更隐蔽而已。事实上也没有人喜欢被控制的感觉,所以安定好我们自己的内心,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支持者,心养好了,你会发现方法不再是最重要的问题。在微电影的实践中,我刻意淡化了微电影技术方面的问题,我觉得那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你搭好平台之后,学生自身潜在的资源就会被激发出来。在秀秀母亲的交流中得知她之前就很喜欢视频剪辑,很多时候会帮她的同学做生日视频,其效果令大家称赞。小享、芙蓉、久久等都是天生的表演者,影片中的角色都是本色出演。而他们在过往中的经验成为我们合作微电影的潜在资源。如果我们不去关注,这些潜在的资源就是闲置在那里。Uber思维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把闲置的资源最大化的发挥其价值,通过搭建平台让需求方和供求方实现资源最合理的流通。对于我们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本身就是最好的资源。做学生的合作者,让彼此相“ ”而撞出更多的精彩的火花。

微电影活动本身也衍生出很多的副产品,如剧本的创作基础上,形成一个五人创作小组,如小享发起的舞蹈教师考证团队。五人创作小组是我根据平常的观察挑选出来的,五人均有很好的文字功底,所以在临近毕业之际,让他们每人先从班级人物志入手给班级所有同学写个故事,由小静同学负责每周汇总收齐,我负责打印出来,再利用周一班会课的时间举行个小仪式转赠给被写的同学,同时也要求被写的同学回复一封信,这样一来二去就是一本书。而后又是如此方法,汇集了另外一本书,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三年的成长故事。小静在给我的一封信中有如下一段文字记录这样的过程“他总是找到我让我去写一篇征文,除了告诉我有关作文的要求之外他什么都不再多说。他也从来没有催促我要快点写好,也没有说你一定要好好写,为班级争光,他甚至在交稿前再也没有跟我谈及这件事。起初我真的很没斗志,甚至觉得愧疚,因为我认为这是场必败的战争。越是内疚就越不想得到这样的结果,所以我一次次的修改,修改了不知道多少遍,直到修改的麻木了。他也没有说我的作文哪里写的好,又或是哪里写的不好,他只是说他相信我,两次的征文活动都是这样,包括本学期最重要的人物志,他当时让我去写的时候也只是说他相信我,所以我坚持到现在。好几个月,每周一篇。他说要把人物志整理成书,他说交给我,他说相信我。最后,他说要我把这一年里大家写的好的文章整理成书,他说让我一个人完成,他说他相信我。是他一次次的信任才让我坚持到现在,可能他不知道,他给我最大的礼物,正是信任。被信任的感觉,真好。”我只是给予了信任,学生却是配比了自己的全部气力。班主任不应该比学生更辛劳,班主任的工作不应该是耗竭班主任的能量。给予学生们自由,我们自身才能获得自由。如果说写作创意小组是在我的影响下往前走的,那么小享他们的舞蹈教师考证团队则纯属自发的行为。在她的带领下六人考取舞蹈教师资格证,全班参加舞蹈考级,而在其后学校举办的几次大型活动中她们排练的舞蹈以压倒性的优势惊艳全场。这样的结果倒让我想起《老子》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我们做好一件事,并坚持做下去的话,就会这样不断的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副产品。正是因为信任才激发出了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而这种独立也正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当我们把学生当做合作者的时候,学生也利用自身的资源帮我们聚合更多的能量。

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让有共同志趣的学生联合起来一起做好事,勇敢的迈出那一小步。(

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让有共同志趣的学生联合起来一起做好事,勇敢的迈出那一小步。(文章转自《班主任之友》作者:江宁中专陈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主任工作艺术一二三四五六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2)班主任工作计划
班主任案例分析1
小学四年级班务工作计划方案大全
如何加强小学班风建设
班主任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王玉珍 - 价值中国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