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项目好在哪里2-编制技术和分析方法

“你的项目好在哪里系列通过对7000多条《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的编制特色进行梳理,试图回答:这些获奖项目到底好在哪里?而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在上一篇文章中(你的项目好在哪里1-规划团队和编制过程),我们总结了关于“规划团队和编制过程”中的闪光点,这一期来看下“编制技术和分析方法”,包括:

  1. 表达和表现的技术

  2. 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平台

  3. GIS、cfd等软件辅助分析

  4. 数学模型和程序

  5. 社会学和量化分析方法

  6. 空间类分析方法


2-1 表达和表现的技术


2-1-1 实景照片技术上的直观图像处理方式(2000-武汉市东湖环湖景观建设规划)

  针对景观设计的特点,引入了形象设计的方法。在实景照片的基础上,通过直观的图象处理方式,使规划的实施效果一目了然。


2-1-2 三维虚拟现实技术(2005-泰安街道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

  在规划设计中,引入三维虚拟现实技术,使规划更加直观,同时也从三维空间的角度来校正审核规划设计。


2-1-3 实体模型和虚拟动画模拟(2009-哈尔滨松花江沿江综合开发规划)

  用科技模拟手段来达到城市设计和控制的目的制作了整个沿江的实体模型和虚拟动画模拟等形象的手段,直观反映江与城、水与市民的关系,做出趋于合理的规划,进一步提升滨水空间经济活力,以指导和控制城市建设


2-1-5 三维数字规划2009-武汉西南城市发展轴线(龙阳大道)城市设计)

  运用“三维数字规划”技术,更新城市设计的辅助手段,为城市设计提供更为直观的技术依据。


2-1-6 虚拟现状模型和规划模型(2005-厦门市厦港片区城市设计)

  规划中采取虚拟的(数字化)现状模型与规划模型,以及现实的(实物)现状模型与规划模型等手段进行现状分析及规划方案研究,并采取多媒体、动画、手绘效果图等多种方式进行成果的表述。


2-1-7 运用新技术的规划手段,形成直观的成果示意图(2011-苏州城市高度研究)

  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三维形态模拟功能,以及运用与之对接的VR、SKETCH技术,丰富规划成果语言的表达内容,形成平面与立体的多种易于判别的空间语言,突出本研究的直观性特点。


2-2 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平台


2-2-1 建立总体规划数据库(2007-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一是建立总体规划数据库(利用遥感技术建立规划基础资料库、地形图库和规划成果库)。

  二是总体规划成果表现手段多样化,包括文本、图纸、多媒体演示系统、电子图集、电子成果库,把计算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从单纯的辅助制图上升到系统集成阶段,成为人们了解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途径。

 

2-2-2 建立GIS数据库(2007-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规划搭建了统一的平台,通过建立G I S数据库使自然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统一在空间规划系统,加强分析结论和规划方案的定量性和准确性,此外通过整合已有各专项、专业规划形成统一的规划信息平台,使规划更具有延续性。

 

2-2-3 文物信息数据库(2009-福建南靖土楼文物保护规划)

  项目组充分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辅助规划工作的进行,再现场调研结束后就将各类信息数据输入GIS系统,搭建了“福建南靖土楼文物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文物价值和保存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通过电脑运算对文物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坡度分析、汇水面积分析、视域分析等,从而为规划中最关键的保护范围划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2-4 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2011-成都市域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体系规划)

  建立市域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采取arcmap软件平台,综合分析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析特征、自然要素关联性、文化线路耦合度等关键因素,通过因子加权叠加和空间模拟,形成“廊道+斑块”的空间网络结构。

 

2-2-5 四川盆地空间数据库(2009-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

  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NFGIS)提供的1:4000000中国电子地形图(国界、省界、地级市等)为基础,采用M a p I n f o软件平台,建立四川盆地空间数据库。采集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总面积、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级公路长度、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在校中学生人数等10个核心数据。运用重力模型,建立成都平原空间点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成都平原空间线模型;运用SU F F E R空间分析软件,建立成都平原空间面模型,共同构建空间结构模型。输入规划的社会、经济、环境目标到已构建的空间结构模型中,得到规划的点模型、线模型、和面模型,共同构建规划空间结构,再通过对本规划的定期评估检验空间结构模型。

 

2-2-6 创建“数字化控规数据管理平台” ,实现规划管理的信息化(2011-珠海市横琴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整个《规划》在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提高科学性的同时,也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中强化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规划信息建库、空间数据分析与规划动态管理的无缝对接。

  规划前期,设立与珠海城市规划信息平台一致的数据结构与标准,并开展空间数据的集成化管理;规划中期,应用自然地形,社会经济等因素的模块化分析工具,科学推算控规指标;规划后期,优化成果的表达与自动输出,实际编制数据与管理数据的一体化,建立了完善的地理信息平台,并通过增加空间查询和分析统计等功能,提高规划管理部门的服务效率。

 

2-2-7 建立了基于3DGIS的历史城区三维数据库和数字化管理平台(2011-新疆库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建立了基于3DGIS的历史城区三维数据库和数字化管理平台,科学制定各项具体的保护与更新控制措施,并为后续管理提供了良好基础。综合运用3S技术、C14测年等精密检测分析技术,揭示“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及所依托的环境特征,增强了保护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运用数字高程模型、视域分析和GPS技术,对保护区划边界进行精确定位和放样。并对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安全进行防灾分析,增强了规划措施的科学性。

 

2-2-8 优秀近现代建筑的紫线管理系统(2011-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管理导则)

  利用GIS技术,将规划成果与规划电子政务平台相结合,建立了优秀近现代建筑的紫线管理系统成果在数据格式、表达形式上予以规范和统一,将保护建筑的有效控制信息叠加在电子政务平台上,建立了优秀近现代建筑的紫线管理系统,在此范同内的用地审批、规划报建等都应遵循相关控制要求,直接指导规划管理工作。


2-3 GIS、cfd等软件辅助分析


2-3-1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评价(2007-广州市生态区划政策指引与番禺片区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

  综合运用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本项目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景观生态学原理及系统工程方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评价。

 

2-3-2 运用GIS工具进行定量计算、地形摸拟等工作(2007-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针对西宁市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本次规划编制中,多次运用GIS工具进行定量计算、地形摸拟等工作,以全新的空间表达方式弥补了CAD等传统工具不够直观、工作量大和不易调整的缺陷。这是中规院在总体规划编制中首次独立使用GIS工具,不仅大大提高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而且为后来院内GIS工具的普及起到了带头和示范的作用。

 

2-3-3 进行了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下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2007-中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保护与利用规划)

  规划利用RS、GIS技术,对区域进行了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下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定量描述景观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并对比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的景观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叠加生态干扰分析评价,构筑该区域的生态框架,提高了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2-3-4 对全市域范围用地的适建性和保护要求作出综合评价(2007-诸暨市域总体规划)

  本次规划与国土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资料信息新,定位准,数据全,全覆盖的特点,运用GIS技术平台和多因子叠加的技术方法,综合考虑建设的经济、安全、生态和农地保护要求,选择2类刚性因子、8类弹性因子综合叠加分析,对全市域范围用地的适建性和保护要求作出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清晰的判定“严格保护”、“适度利用”和“一般性开发”的空间关系,从而为市域空间功能划分与空间管制提供详尽的空间数据支持。

 

2-3-5 对全市地下空间调查的3万多条现状数据进行了空间落地(2009-上海市地下空间近期建设规划)

  突破传统思路、创新研究方法,提供科学合理的分析数据

  本次规划编制首次采用G IS技术对全市地下空间调查的3万多条现状数据进行了空间落地,重点分析了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分布和类型比重等重要数据,为上海地下空间的布局规划提供了较为直观和全面的现状研究依据。并通过该项目,逐步建立了地下空间GIS数据库。

 

2-3-6 开发城乡用地评定决策支持系统(2009-南京市城乡用地评定)

   基于ArcSDE和GeodataBase实现空间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广泛应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模型管理、制图综合与多维可视化功能开发城乡用地评定决策支持系统,可提高城乡用地评定工作的自动化与规范化水平,也为城市规划部门便捷和高效运用本成果指导日常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审批工作,准确防范各类地质灾害风险提供指导。

 

2-3-7 运用先进技术科学确定高度分区(2009-拉萨市拉萨河城市设计)

    为保持优化城市天际线及布宫视野的景观效果,规划采取GIS分析、定点测算、景观模拟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展开高度控制研究。

    GIS分析以布达拉宫底座山体之上的主体建筑为可视目标,以南沿河大道为主要可视路径轨迹,形成可视高度分区,寻找遮挡观赏布宫视线的主要建筑。

    定点测算在竖向上针对重要景观视廊,以获取地块高度控制底限,横向则以布达拉宫为控制标准,单栋建筑横向尺度不得超过布官。

    景观模拟主要针对上述高度分析结论通过开展空间模型动态分析以及实地行为感受进行校核,提出高度控制要求,引导高度分区。


2-3-8 基于RS及GIS的降低热岛效应分析技术(2009-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规划运用“基于RS及GIS的降低热岛效应分析”手段,分析地表亮温与建设密度、植被覆盖度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优化建设密度分区及绿地布局,使居民出门步行5分钟便可到达不小于0.2公顷的绿地,降低热岛效应。

 

2-3-9 应用三维GIS校核的保护区划(2011-长城(北京段)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

    在三维平台内.将需要修改的部分做出标记,再导人CAD完成精确平面制图。三维GIS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在地形复杂的地区编制规划的准确性。

  

2-3-10 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城市空间演变分析(2009-武汉市都市发展区整体城市设计)

  在工作手段上,采用GIS辅助手段,对武汉市进行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城市空间演变分析,确定城市空间基本框架;同时通过GIS手段,建立三维空间模拟系统,动态模拟城市设计空间景观的视觉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要素叠加分析,划定重点设计片区。

 

2-3-11 通过多因子数据叠加分析,确定灾害隐患区域(2011-武汉都市发展区综合防灾及避难场所规划)

  在技术手段上,充分应用GIS等先进技术,通过多因子数据叠加分析,确定灾害隐患区域,选取各级避险场所,为避险场所规划布局提供有效技术支撑,保障了规划的科学合理性。

 

2-3-12 采用边缘密度分析、多路径及最短路径等方法分析现状生态绿地斑块(2011-成都市生态系统控制规划)

  规划提取美国马里兰大学及中科院数据库中Landsat卫星数据,运用GIS技术,采用边缘密度分析、多路径及最短路径等方法.分析现状生态绿地斑块,构建经济性好、覆盖度高的全域生态网络。

 

2-3-13 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叠加,对市城空间进行划分(2011-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以生态优先为前提,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方法,科学进行市域空间管制,合理引导城镇空间拓展

  “规划”运用GIS技术对市域空间进行多层次研究,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叠加,对市城空间进行划分,确定了禁止建设、限制建设、适宜建设地区,制定了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确定城市生态网络和合理的土地开发规模、开发策略。

 

2-3-14 CFD软件模拟通风和热环境(2011-无锡生态城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应用CFD软件模拟规划方案的通风和热环境,通过优化方案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形态以及利用绿化廊道形成微风通道等措施,改善通风、减缓热岛效应。

 

2-3-15 利用CFD软件模拟的多方案比较(2011-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低碳生态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调整建筑密度、高度等规划要素形成不同方案的基础上,运用CFD软件对各方案分别进行温度、风速、风矢量、空气龄、热舒适度等方面的模拟.通过模拟结果的比较进行方案比选,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2-3-16 基于CFD数字模拟的城市通风道研究(2009-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规划采用基于CFD数字模拟的城市通风道研究,改变了“圈层式”外摊的发展模式,采取了“轴向+放射”的空间发展模式和“轴楔相间”的生态型城市空间格局,保留了规划的开放性、弹性,可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


2-3-17 空间句法模型(2011-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

 空间句法模型:进行空间整合度分析、公共空间分析,推演各级中心发育,进行空间判读、方案校验。


2-4 数学模型和程序


2-4-1 运用HAP程序方法划分所有村屯的势力圈范围2009-沈北新区新城子现代农业经济区总体规划)

  运用资源评估的空间布局方法,对区域重要的城镇建设、矿产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进行系统评估。运用GIS技术手段将众多的评价因素进行叠加确定沈北新区的空间管制区划。运用HAP程序方法划分所有村屯的势力圈范围。采用“自下而上拆除最小村法”,科学的确定需要保留和迁并的村屯。对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趋势做出了准确预判。采用多层次叠加方法对沈北新区非建设用地内农作物种植、林地、果园、养殖小区的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现代农业产区规划布局。利用撤并村屯腾出的建设用地,布局农机和农资存放点。采用多层次问卷调查,通过对行政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代表等多层次的问卷调查方式。

 

2-4-2 应用ALOHA模型进行事故后果模拟,以Cardona模型方法为基础评价地震风险(2011-淮南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将灾害危险由定性分析提升定量评估,用数据来判定城市的安全性

  引入HSE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个人危险性标准的ALARP准则,建立城市灾害风险评价标准,将灾害风险评价由传统的定性分析提升为定量分析。

1、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应用ALOHA模型,以个人风险值作为城市的风险指标,进行了毒气泄漏、火球、爆炸等3种事故后果的模拟。在GIS系统中绘制出重大事故后果图。

2、城市火灾风险评价,参考NFPA制定的野火危险等级表,结合淮南市实际情况,选取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建筑防火等级,土地利用类型、与危险源的距离。与水源的距离、与消防站的距离等因子。制定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火灾危险进行等级区划。

3、地震风险评价,以改进的Cardona模型方法为基础.使用整体分析的方法.从破坏区域范国、伤亡人数、基础设施破坏程度等方面采用指标权重法评价地震风险。

 

2-4-3 引入广义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线网规划方案(2009-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本次规划引入广义效用函数进行综合评价,在计算出各评价指标分级指数和确定出各准则层及指标层权重的基础上,运用广义效用函数法,分别计算各线网规划方案的广义效用函数值,将所有定性指标量化,再进行综合评价推荐出最优方案,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开展类似规划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4-4 多种预测方法相结合合理确定地下空间需求规模(2009-武汉市主城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在技术手段上,专项规划在规模预测中采用了多种预测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武汉市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合理的确定了地下空间的需求规模。

 

2-4-5 基于偏离度指数的产居平衡分析(2011-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与优化)

  “详估”将就业-居住偏离度指数作为产居平衡检验的主要指标,以若干典型年份状态调查为基础,检验分区就业和居住配置的总量均衡情况,为用地布局调整提供支撑。


2-4-6 评价指标体系(2009-杭州市文晖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并以此为标准“修补”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公共服务设施“缺口”。

  在本次规划中力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体系,采用与人口相关的“总量”指标评价与服务半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辅以居民调查和社区街道访谈,前者可以校核配套设施“量”上存在的问题,后者可以看出配套设施“空间分布”上的问题,全面配置各项公共设施,保障公共利益。


2-5 社会学和量化分析方法


2-5-1 多因子和矩阵(2007-杭州城区水系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规划)

  在“十一五”行动计划中,运用多因子分析法,通过MCK I NS EY/GE矩阵和五级评分标准,确定各条河道整治的重要性,分四个治理类别,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理标准和措施,还运用多因子评价分析了河道功能。

 

2-5-2 SWOT分析方法(2007-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规划科学地应用SWOT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是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Weihrich1982年提出的态势分析法,通过客观情况分析,提炼出山区发展的优势与机遇、劣势与挑战,以分析矩阵提出山区发展策略矩阵,使规划结论更客观、合理。

 

2-5-3 运筹学的层次分析法(2009-下沙新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防灾专项规划)

  首次将运筹学的层次分析法引入综合防灾的灾害风险评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准确判定下沙的灾种危险性及其排序,为明确综合防灾的重点提供有力支撑。


2-5-4 案例分析(2009-武汉西南城市发展轴线(龙阳大道)城市设计)

  充分借助案例分析手段,总结与提炼城市干道沿线城市设计的规律性要素,为本项目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启示。

 

2-5-5 相关利益人分析(2009-北京土地储备规划研究(2008年-2020年))

  土地储备规划是针对建设实施层面的过程性规划,与传统的“蓝图终极式”空间规划有本质区别。针对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此次规划借鉴了利益相关人分析等方法,采取了调控前提下增加弹性的总体策略。同时,提出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的规划意见,将土地储备作为城市规划实施过程的手段。

 

2-5-6 实证研究(2009-武汉市城市设计技术标准研究报告)

  为确保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该研究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以武汉市已编制完成的各类城市设计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同时结合国内外城市设计编制探索经验,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城市设计编制研究理论体系。


2-5-7 类比分析(2005-苍南中心区规划与实施评价研究)

中心区规模分析——不仅参考了布勒斯/福利以及墨菲/范斯的CBD容量模型,对苍南核心区的规模进行预算,同时运用类比分析方法,对中心区的规模尺度以及公共设施的规模进行量化分析,不仅得出中心区规模偏大的结论,同时还明确了“部分公共设施规模不当”是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广场尺度分析——参考了(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指引)的经验数据。同时运用类比分析手法。对中心区市民广场的尺度进行客观评价,提出了应适当缩小广场尺度的研究结论。


2-5-8 社会行为学方法(2011-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

社会行为学方法:通过“空间化、形态化、数字化”的方法分析不同人群对城市的感知、市民的日常活动、社区活动,目的是探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空间与社会行为关系。


2-5-9 问卷调查、访谈和模拟试验(2009-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和模拟试验,分析总结深圳市民在活动时段、出行方式,步行距离、场所选择、活动需求、环境设施偏好等方面的特征,为规划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规划配置标准和设计导则更加人性化。


2-5-10 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及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2009-湖南省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07-2030))

  本次规划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及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古村落的历史沿革、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环境条件分析,运用不同方法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同时运用我院自主研发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对古村内的基础地理数据、古建筑现状数据、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多层次的数据进行系统管理,实现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的有效衔接。




2-6 空间类分析方法



2-6-1 场所分析理论与方法(2011-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

  强调规划设计的科学性,积极探索客观量化的分析、校验工具在大尺度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以弥补经验判断的不足。运用的主要量化分析方法和技术包括:场所分析理论与方法:主要分析典型场所的使用方式、行为特征,微观业态、交通组织等对具有苏州特色的场所设计的影响。


2-6-2 用地发展适宜性评价(2005-嘉兴市北片分区规划)

  综合评价用地发展适宜性,为方案编制与非建设用地管制提供了坚实支撑。本次规划创造地提出了用地发展适宜性评价方式,运用生态因子、基本农田保护因子、用地开发经济因子、现状建设因子、人口密度因子等5个弹性因子和历史文化保护因子、饮用水源保护因子等2个刚性因子,通过叠加分分析和主要成分分析,划分出三类区域(城镇发展适宜区、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适宜区,农业发展适宜区),五类适宜用地(适宜湿地保护用地、适宜饮用水源保护用地、适宜农业保护用地、适宜水域保护用地、适宜城镇建设用地),为规划方案用地布局及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2-6-3 采用“强度分区”方法,合理确定居住用地开发强度(2005-淮安市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人口与用地指标,结合区位、交通环境以及文物保护等特殊要求,对居住用地划定不同的强度分区,以此为依据,落实到街区和地块开发强度控制中,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2-6-4 图形的研究方法(2005-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规划研究)

  针对中心赛区以及亚运村的规划设计,进行形态设计研究,为该地区未来形态发展提供指引。

 

2-6-5 运用多种规划影响要素叠加及经济、社会综合分析的方法确定更新规模(2009-深圳市城市更新与旧工业区改造综合研究)

    基于规划视角,全面梳理城市更新要素,包括区位、交通、环境,配套设施和重大项目安排等,将以上城市更新影响要素叠加初步得出更新重点地区及更新规模。

基于经济视角,充分考虑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供给与需求、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等的重要影响,在经济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城市更新规模进行了合理的校核。

 

2-6-6 视廊视域分析 (2007-广州白云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采用视廊视域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新城内观赏白云山的视线通道,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通过对视廊视域的分析,既建立新城内观赏点与白云山之间的呼应关系;通过对视廊断面的分析,对区域内的建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在观赏白云山景观较好的地段规划集中大片的绿地,显山露水,在一般的地段则集中高强度开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Arc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规划支持工具“WHAT IF?”
GIS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
基于城市规划的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国地科技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通过软件测评
空间规划语境下城镇低效及存量用地的规划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