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靠什么改变命运呢?我问你:如果连读书都改变不了,还有什么能改变?!
userphoto

2023.06.30 广东

关注

文丨吕静贤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哪怕在学历越来越贬值的今天。

但它有个前提,就是:你要正确地理解“读书”的含义。

人与人的距离不是考试成绩的距离,而是认知差的距离

01

造成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是学习成绩和学历?

我相信你肯定说不是。

是能力。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的答案。

对的,是能力。但这只对了一半。

因为这仅仅只是表面。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呢?而且有什么标准?

可以说,对一个人能力的判断,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他是否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得更好。也就是,他的能力,是否能给他带来更好的生活。

再往深一点讲,除了能给他自己带来更好的生活外,是否也赢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或尊重?哪怕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认可。

如果都有,说明这个人真的很有能力。否则,都不叫有能力。

如四面玲珑,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不错,他的能力为他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和环境。但,他人包括社会会认可或尊重他吗?那还真不好说。

如一个人,到处去做慈善、付出爱心,并赢得了他人或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但是私底下,却不管不顾家里幼小的孩子、需要照顾的年迈双亲,这叫有能力并值得尊重吗?

可见,评价、衡量一个人有没有能力,不是看他表面上某方面的表现和成绩,而是要综合来看他的表现和素质: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是否既满足了自己,又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而一个人的综合表现和素质起源于哪里?是由什么决定的?

其实,就是起源于一个人的认知。同样,也是由一个人的认知所决定。

02

什么是认知?

就是我们对所有事物的看法。简单来说,也就是一个人的三观。

拥有什么样的三观,我们就会相应地在各方面选择什么,也会相应地采取什么行动。

拓展开来,不仅仅是三观在大的发展方面,影响并决定我们的选择,如工作、人生道路等方面的选择。就是在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会对我们有影响,并决定着我们的行为。

如孩子不听话,怎么办?买某样东西,是选贵的还是便宜的……等等这些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我们处理的方法和手段,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我们的认知所决定。

而我们这些选择、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累积、叠加起来,并在时间的作用下量变发生质变,最终成了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

也拉开了原本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认知间的距离。


03

关于“认知决定我们做一件事的好坏和结果”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从孩子出生,初初成为父母到现在,可以说至少有两件事给我很大的震撼,并让我明白知识的价值。

一件事是关于孩子的英语学习;

大宝现在10岁了,当时他两三岁的时候(也就是7、8年前),那时我也不知受了什么的影响,总之就感觉孩子应该从小就学英语。

我到家附近的几家音响店去找相关的碟(那时不像现在,很多音频直接在手机上的APP上放就可以了)。可是,找不到。

其中一家音响店的年轻老板(也最多30出头),听我说是打算给两三岁的孩子学英语听的,忍不住笑了起来:那么小的孩子,就开始学英语啊?还真没听说过!

(但是看看现在,两三岁就开始学习外语的孩子比比皆是。)

接着孩子四五岁的时候,我偶然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母亲的分享,说她受廖彩信的书的影响,通过给孩子在喜马拉雅上听英语音频的方式,短短一两年,孩子的英语听力就开始建立起来了。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自己也买了一本廖彩杏的《用有声书轻松听出英语力》,看了起来。看到作者是从孩子5岁起开始听英语的,当时我家大宝也4岁多,所以就想着不急。

后来我又怀、生二胎,接着大宝又准备上小学。因为大宝读的是公立幼儿园,当时公立幼儿园什么都不学,在老师的提醒下,又马不停蹄地教大宝学习拼音,为即将到来的幼升小做准备。再接着,大宝初上一年级,又开始了每天晚上饭后的作业辅导和陪读。

直到大宝一年级下学期,在他的学习方面,我才稍稍喘口气。这时孩子已经6岁半了。离廖彩信的建议5岁就开始给孩子听读英语音频,已经超过一年半了。

然后,我就开始了辅导大宝学英语的历程,一直到现在。这几年也看了好几本关于英语学习、语言学习方面的纸质书。头脑里已经开始有点关于孩子学习外语方面的特点。如:

孩子5岁前是世界公民。这时候无论学习任何外语,都非常简单、容易;

学习一门语言的基本顺序是:听-说-读-写;

……

现在,虽然大宝的英语,学得并不是我理想中的状态。因为这几年在这方面,我也磕磕碰碰,走了不少弯路。可以说是边实践边学习。

但是有了大宝的前车之鉴,教起小宝来就容易得多了。现在还在上中班的小宝,经常口里时不时地冒出几个英语单词,并哼唱几句英文歌谣。

前段时间,有个宝妈在群里问大家:谁知道哪里有好的教孩子英语学习的机构或老师啊?推荐给我。

我心想,其实不用专门花大钱去找英语学习机构的老师来教,只要自己多读几本关于如何教孩子学习外语的书籍,读懂来。并用于实践,你也可以教会孩子英语,并把孩子教得好好的。

04

另一件事是关于孩子的安全感问题。

没孩子前,包括孩子刚刚出生时,我自认为有一套关于孩子教育的理论,并且深信不疑。

那就是:想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严格对待和要求孩子。

我想,和我当时同样想法的父母,现在也应该不少吧。

再比方说,婴幼儿不能多抱,抱多了孩子会很娇。

这个观点,从我家大宝出生后,我就没少听身边人提起过。

身边的过来人总是好心地提醒我:不要抱太多小孩了,抱多了小孩,小孩就容易变得很娇气,大人也会很辛苦。

所以大宝出生后,我也以所谓的“严”来对待他:

几个月大时,大宝睡醒了哇哇哭,我不去理他,继续干自己该干的事。直到一旁的老公忍不住了,赶紧过去抱他;

一两岁时,在外面玩,孩子找抱,也是不肯抱,任由孩子在路边跪着哇哇大哭。路过的行人经过,还以为这是一个没妈的孩子;

在与两三岁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懂通融:一就是一,以所谓的原则来对待幼小的孩子;

……

后面的弊端也很快出现:孩子没有安全感。

从小就一直吃手,而且是吃两根手指;

哪怕是炎热的大夏天,睡觉的时候也要紧紧的抱着身边的人,并且脸对脸地贴着……

当我拿起心理学、关系学的书来读时,我才明白,孩子一切行为问题的始作俑者都是我这个当妈的。

而关于安全感的问题,心理学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做过相关的实验。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将一群刚出生的小猴子分别交给两位“妈妈”,一位是用冷冰金属丝网制成的,身上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另一位则是由软绒布和海绵包裹着木头制作的“绒布妈妈”。

结果发现:24个小时中,小猴子有将近18个小时都跟“绒布妈妈”呆在一起。只有饿得不行了,才会将头伸到“铁丝妈妈”那里喝奶。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小猴子受到惊吓后,会立刻奔向“绒布妈妈”,并在对方的怀里逐渐平静下来。

而那些无法接触“绒布妈妈”的小猴子,则会瘫倒在地,疯狂抓挠自己,还会不断撞击头部、大声尖叫等。日后,这些小猴子即便回到了猴群,也再难恢复和其他猴子之间正常的交往。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对幼年的孩子而言,对母亲的爱抚、接触和关怀的心理需求,远远超过了对吃奶的生理需求。

看,关于孩子安全感、心理需求的问题,和因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问题和危害,早在几十年前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并给出了答案。

而我,却在发现孩子行为问题时,才去后知后觉。


05

这两件亲身经历的事,使我认识到:一个人的认知有多重要。

因为它指挥并决定着你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认知,一个人就相应地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并最终得到相应的结果。

也就是说,认知越深入、科学和全面,一个人也就越能做好一件事;反之,也越容易搞砸一件事。

试想,如果一开始、很早之前,我就知道如何培养和发展一个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小时候需要无条件满足,那么日后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遗憾。而且会恰恰相反,我会做得非常好,很有成就感,身边的孩子也因此非常受益。可是,这些都是如果。

可见,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都是由我们的认知造成的。

而我们的认知,又是由什么决定和形成的?

我认为,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一个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体验,包括成长过程中对身边人和事物的耳闻目睹所带来的各种感受等;

另一个则是来源于他人的传授。这一个,在生活中,一直以来主要途径就是书籍。

(尽管现在网络上,也可以很方便地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主要都是碎片的形式。所以真正能深入改变、影响一个人认知的,还是书籍。)

前者是来源于自己,即内在;而后者是来源于他人,即外在。

大多数普通人的认知来源,是第一种;

少数厉害的人的认知来源,是既有第一种,但第二种也不少,甚至超过第一种。

为什么?

因为第二种,是以过来人所讲述的智慧、经验,通过文字的形式传达给他人。而且在一本书中,作者(过来人)往往会完整而深入、全面地阐述他的某个见解或观点。

当我们读完一本有质量、有价值的书之后,我们很大程度上不用自己去亲身经历和体验,就能从书本中获得相关、相应的知识和经验。

就如关于幼小孩子安全感、心理的著作。当我们读了相关的书之后,我们根本不需要去切身体验,甚至获得相关的教训之后,才明白相关的道理。

我们是读完一本好书,就明白了书中所介绍的相关的道理和理论。因为书中已完完全全、明明白白向我们阐述了关于这个理论的来源、依据和结果。

所以,当一个人的认知来源不仅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也大量地来源于外在他人的经历和体验时,这个人又怎能不会由此获得更多的相关经验,并因此变得更聪明和更厉害?!

可见,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主要在于是否能主动有意识地去获得外界的知识和经验。

也就是:是否主动去读书。


谁说读书无用了?但前提是,你要明白“读书”的真正含义

06

在我前面发表的那篇“内卷已来,那个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教育何去何从?”下面,很多读者,在下面的评论中就“读书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产生了质疑和争论。

其实,我那篇文章中的“读书改变命运”里的“读书”,指的是大多数人跟中的“读书”:为获文凭和学历的在校学习。

一直以来,我们大部分人的“读书改变命运”,基本上都是指的是:通过获得相关文凭和学历的在校学习,从而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地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这在以前是可以。而且我们不少为人父母者,当年都吃到了学历、文凭改变命运的红利。

而且很多人所学的专业技能,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结果就是:学历、文凭的含金量越来越低,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优势也越来越微。甚至因为同样学历的人大把,而无任何优势。

所以这才有“那个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的说法。

----这里的“读书”,其实指的是一直以来我们期望通过获得高学历、高文凭去改变命运的读书。也就是狭义上的“读书”。

07

但读书真的不能改变命运了吗?

有网友问:如果读书都不能改变命运,那还有什么能改变?!

我的回答是:依然是读书。

是的,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这可以说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但前提是,你要明白:“读书”的真正含义。

我们之所以总是困在“读书能不能改变命运”的问题里,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曲解了“读书”。

也就是,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以狭义的“为获得学历、文凭的读书”来代替“读书”。

但实际上,真正的读书,是广义的读书。如果一个人真想通过读书去改变命运,那一定离不开广义的读书。

当然,狭义的“以获得学历和文凭的读书”,也有用。尤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它是很多人,尤其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最主要武器。

但实际上,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关键看你能不能正确看待和认识“读书”。


08

我身边有两个通过炒股赚到上百万的人。

一个是一位阿叔。

这个阿叔2000年退休。那时我就认识他了,和他成了忘年交。2005年,他推荐我炒股。得知我对炒股不是很感兴趣时,又推荐我的家人去炒股。很可惜,我的家人当时对炒股也不是十分感兴趣,后面就不了了之了。

然后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迎来了牛市,而且还是A股历史上最大的牛市。整整两年多(现在想起来,真有点肠子都悔青了的感觉)。

接下来10、11年,因为女儿在广州大学毕业,准备留在广州发展,阿叔又用炒股赚的钱在广州天河区买了房。那时广州的房价也升起来了,每平方米都要上万块钱。随随便便买个100平方左右的房子,都需要上百万。

想想看,如果光靠阿叔每月几千的退休金,肯定是买不起广州这房子的。可见那时,阿叔靠炒股赚到了第1桶金。

……

现在阿叔一直还在炒。一直还在悠哉悠哉地过着日子,炒股已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习惯。

另一个是一位吃低保的朋友。

其实,这位朋友当年也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90年代中期的本科大学生。那时,不要说本科,就是大专生,在人们眼里也与一般普通人不同。

这位朋友,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也是一名高学历的工程师。去到他家,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他家有一个宽宽高高的大书架。上面放满了世界名著和经典。

这位朋友一毕业就被招到了国企,当做重点对象培养。但可惜的是,因为工作上的不畅和与领导关系的不融洽,再加上朋友本身性格上的弱点,没上几年班,这个朋友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不得不办理了内退,回家休息。

这一休,就是二十多年。

拿着微薄的低保金,这位朋友天天在家干什么呢?总也不可能天天睡觉吧。(后面朋友精神分裂症得到了控制,平时和正常人一样)

我听他说,因为对理财这块感兴趣,所以他研究起了股票。这些年,他看过的关于理财、投资的书,至少有100多本。甚至一些理财、投资领域方面的经典书籍,他反复看了不下几十遍。

所以呢?

他靠炒股,从前几年赚到的第1桶金开始,这几年通过复合效应,他已赚了好几桶金了。

现在私底下,他已成了我们朋友中的股票投资顾问。

09

记得原来参加过一个付费的理财投资学习班。

课程的主办人,介绍自己时说道:“别人看我好像好风光,这几年通过投资理财,赚了不少钱。但又有谁知道我背后的付出和辛苦?”

她说她每天至少花四个小时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而这样的学习,她已坚持了8年。所以才有了今天这样令众人羡慕的成绩。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就如我身边的这两个通过炒股赚到人生几桶金的朋友,哪个不是通过读书、学习摸索出来的?!

如果说他们是凭感觉在股市中赚钱、获利,你信吗?相信连你也不信。

如果你经常看我的文章,你应该会发现:差不多每篇文章,即使不是每篇文章,但可以说,大部分文章,在后面给父母教育孩子的建议时,总是缺少不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帮孩子养成喜爱阅读、大量阅读的好习惯。

其实这才是读书的真正含义,而不是一味地围着考试和课本转,为了考试和学历而读书。

读书,应根据自己的内在所需、所求去读,而不是为了满足外界的要求、条件去读。

只有根据自己的内在所需、所求去读,你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心灵和能力上的成长;

如果一味地满足外界的要求、条件去读,很大程度上你会顾此失彼、因小失大,甚至得不偿失:仅仅只是满足了某种条件,获得某种相应的证书,但其它各方面能力均没有获得成长。

现在我们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所受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都是属于后者。

所以学历与文凭也越来越不值钱。其实这就是恶性循环:

获得了文凭、学历,却没有培养出相应的能力;

没有培养出相应的能力,文凭、学历也跟着随之贬值。

只有找到自己所需,并根据自己所需去读书,你的读书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10

所以你要根据自己的所需、所求去学习,而不要一味的去迎合分数、考试的需求去学习。

如何做?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你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和领域,去努力、去深耕。

就像有人喜欢理财、投资,对这些感兴趣。那就直接去读、去学该领域的经典和书籍。

几年下来,即使成不了最厉害的人,也会比一般人厉害。至少在眼界和认知上,在这领域,就领先没有读书、学习的普通人很多。

而你,也一定会受益于这实实在在的认知成长。

并因此学会以正确的姿态去努力、去奋斗。

因为你知道,只要坚持读书,你就会越来越好。

11

曾国藩有句名言:

穷不读书,穷根难断;

富不读书,富不长久;

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

读书,是改变我们每个人命运和处境的最佳途径。

不论你因何而读书,不论你希望能改变什么,只要读书,你都能获得你想要的结果。

比方说,你想学门技术,你去读书;

比方说,在情感路上,你总是遇上渣男(女),你去读书;

比方说,你为处理不好人与人之间(如子女、配偶等)的关系而头疼,你去读书;

……

可以说,你所遇到、想要解决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你要知道和明确你读书的最直接目的。

而不是仅仅只为了学历和文凭而读书。

为了学历和文凭而读书,你最终获得的也仅仅只是学历和文凭。

所以你一定要明确你读书的最终目的、具体目的。

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通过读书的途径获得你想要的结果。

12

为什么有些在校学习成绩差,甚至小学没还没毕业的人,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

而有些高学历的人却高分低能,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为:人与人的差距不是分数、学历的差距,而是认知的差距。

真正的读书,是宽义的读书,为掌握某种具体的能力或心灵的成长而读的书,是遵从自己心灵渴求的读书;

而不是狭义的为获得某种外在条件的读书,如为获得文凭、学历而读书。

而且读书,不仅是知识的获得,也是思维、能力培养和塑造的过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可见,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而且是改变命运的最简单、有效的工具。哪怕在学历越来越贬值的今天。

但前提是:你要明白“读书”的真正含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读书呢?读书只那些几年,不读书可能苦一辈子
父母花几十万供你读大学和研究生,不是让你去送外卖!(收藏)
现代教育,为何而读书
潜意识有什么的作用及表现
李玫瑾教授: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上大学的7个理由!
数理化听从命运安裁决,英语把命运扔进下水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