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褚清源:教育写作如何突破困境——编辑视角的教师写作现象分析

摘要

写作就是种植意义的过程。教育写作不仅可以打捞记忆,定格美好,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可视化,思考更精确,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我们感知生活、感知生命、感知教学的能力。撰写教学反思、教育故事是教育写作的重要形式,意义就在于通过写作反思教育教学得失,从而进一步明晰成长进步的方向。教师学习写作不是为了成为作家,而是为了掘进思考。对于教师成长而言,想出来是理念,做出来是实践,讲出来是经验,写出来是成果。与此同时,写作是写经验而非写经历。经历是做过的一些事,而经验是做事之后的获得感。有人说,对经验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写作则可以避免这样的浪费。本文对教育写作中出现的三大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作为编辑,在笔者眼中,教师群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会写作的教师,一类是不会写作的教师。会写作的教师又可以分为名师和新手。对于名师而言,能写出高质量的专业文章才与自身的优秀匹配,同时,写作也是名师影响力构成的重要因子;对于新手而言,写作是成长的加速器,通过写作可以点亮成长,可以让自己从读者、消费者和被喂养者过渡为创作者、生产者和供养者,可以让自己的职业生活具有作品感和高级感。

在人人都有发表平台的时代,教师优秀与平庸的分野,就在于是否开启写作。换句话说,教师告别平庸的方式之一就是不放弃写作促进成长的可能性,不沦为“被喂养”的大多数。如果说教师成长的最大公约数是“反思”,那么,写作无疑是最好的反思形式之一。

教育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加速器和经验的放大器。教育写作可以促使教师养成倾听、发现、记录、感受波澜不惊的教学日常的习惯,可以让教师跳出泛滥信息的围困,可以缝合日常生活中的偏见与分歧。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借助教育写作让不同的日子得以串联,让来自教学日常的碎片化经验得以整合、放大,让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活可以因此掌一盏思考的明灯,也让教师的“个体经验”转化成“公共知识”成为可能。

在长期的编稿过程中,笔者观察到了教育写作中的三个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教、写、做分离。

正如当年陶行知批判的“教学做分离的流弊”一样,今天的教育写作中同样存在“教、写、做”分离的现象。教育写作需要警惕“只注重写、不注重做”的现象。做的精彩是写的精彩的重要基础,是写作素材产生的源泉。优秀的写作者一定是边做边写,边教边写,做中写,写中做,让“写作”走向“写做”。

就教育写作而言,好文章其实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做明白才能写明白,行到深处、做到深处,才可能写到深处。

有人说,“做”可以帮我们成为重要的自己,“写”可以帮我们成为重要的他人。笔者认为,做和写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中开出的两朵花。一位优秀教师总要用实践回答他每天可能遭遇的待解难题,也总要用文字将问题升华为课题,将珍珠串成项链。

现实中,“写的比做的好”这样的现象的确存在。写和做一旦出现“两张皮”现象,就陷入了虚假写作,作者便沦为了写手。教师如果实践不够,写的问题就可能是假问题。相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遇到真问题,遇到有价值的问题。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曾说:“老师们写的文章,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有没有烟火气,是不是来自现场。”笔者深以为然。有烟火气的文章天然有打动人的力量,至少会让读者感到亲切。

把说的做到,把做好的写出来,就是一场成长的盛宴。其实,不会写和写不好,不是写作的障碍,脱离教学生活才是。对教师而言,上好课是最大的“师德”。好课堂里不仅出故事,也出文章、出成果。

那么,教师如何通过赢得课堂来润泽写作呢?笔者的建议是“创课”,创课是对写作最好的供养。那么,如何创课呢?以一厘米之变的精神和重建课的方式来创课。也就是,每天改进一点点,每天创意一点点,一堂课结束了要追问自己:如果再上这堂课,我会怎么设计?

二是故事写作中的痛点。

好文章里不一定有故事,但好故事一定是好文章。好故事通常更能引发共鸣。撰写教育故事就是防止自己的工作降格为一种流程和技术,让教育从坚硬的考试秩序中解放出来,回到柔软的师生交往和关系重建。用故事可以更好地建设自己的教育世界。故事写出来,自带的味道、情感、态度和立场都会在故事中自然涌现。

故事需要讲述,需要记录。只有故事才能赢得故事,只有故事才能更好地协助理解,只有故事才更容易让写作者进入心流状态。我们的教育生活里充满了故事。每一次意外的相遇,每一次旁逸斜出的对话,每一个离题万里的提问都值得记录。它们都可以转化成有故事感的作品。一位班主任坚持给每一个学生撰写生日贺诗时,故事就已经开始了,如北京丰台二中教师常作印;一位教师放低姿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时,故事就可能发生,如上海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郑艳红;当教师开始对那个最让人头疼的学生改变态度时,故事就开始了,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原教师纪现梅;当教师用手机拍下某个感动场景时,故事就开始了,如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静静。生活中的每一次麻烦、事故,甚至冲突,都在为一个好故事做准备。正如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所说:“只要你拿起笔来,将你教育中的麻烦事写出来,你的一件件麻烦事,都会转化成为一个个曲折的、吸引人的好故事······”

故事写作存在哪些痛点呢?笔者梳理了如下四点:一是有故事无冲突,有故事无思考。故事写作不在于叙述了什么,而在于故事是否有意义,感动的背后传递的价值是什么。二是有反思不系统。反思需要框架或结构,在一个框架或结构中思考时,故事就会自成体系。三是有故事无跟踪。故事是处在发展中的,有时教师缺少持续关注一个学生的耐心。能做到持续跟踪观察,故事就会不断有后续。四是故事不聚焦。一篇文章里不是故事越多越好。

在班主任的教育叙事中,常常存在故事线单薄、细节少而粗的现象。这里说的故事线简单不是指叙事没有冲突,而是作为编辑,我们经常在文章中看到,不少所谓的“问题学生”总是通过教师的一次谈话、一次关爱就成功转化了。这样的教育案例即便是真实发生的,也会显得缺乏真实感,有夸大教育效果的嫌疑。教育是复杂因素编织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也是。转化“问题学生”从来不是线性的,成长也从来不是线性发生的,而是多线索交织的。每一次谈话都只是成长之网中的一个节点,打的节点多了,成长之网便自然形成了。

因此,写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将故事放在一个关系、框架和背景之下,另一方面要善于将熟悉的故事陌生化,也就是说,先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做一次选择,然后站在读者的角度再选择一次。这样才能让学生成长转变的过程更有合理性,避免简单归因。

课堂是故事的诞生地,教师是故事的发现者、参与者,也是记录者。记录故事是为了通过故事展开思考,为了更好地反思、改进。写作可以让故事发展成为事件,然后在不断传播中沉淀为文化。

好的教育故事往往是人点亮人的故事。好的故事有哪些标准呢?笔者粗略梳理了三点。

首先,好故事源于生活,是真实发生的。一个故事一定会因为真实而更鲜活,更容易让读者建立信任。最好的教育叙事一定诞生于师生的真实交往中。李镇西老师写故事的一大特点就是来源于生活,他写的故事通常是自己的故事、学生的故事、同事的故事。这种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写作总能赢得读者的喜爱。

其次,故事背后要有价值观的传递。想表达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选择什么样的故事,然后将价值观隐藏在故事内部。李希贵校长是善于讲故事的校长。他和图书管理员之间的故事因为罗振宇的跨年演讲被很多人所熟知。针对有学生因为爱书而拿走图书这一假设,李希贵和图书管理员有截然不同的立场。图书管理员认为违反了校规,当然要严肃处理,而在李希贵看来:你觉得这是对你的工作负责,但是,你却因为负责,站到了一个爱看书的学生的对立面。这个故事背后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是对事负责,还是对人负责。

最后,好故事要有冲突或悬念。笔者曾刊发过一篇题为《当校长拿走了我的教案》的文章。写的是校长听一位年轻教师上课时,随手拿走了讲桌上的教案,这让年轻教师紧张了一阵,但是很快便沉静下来,在学生精彩发言的推动下从容完成了一节没有教案可依托的课。文章最后年轻教师反思了三点:拿走了教案,让我的课堂从“走流程”到“走学情”,让我真正把精力用在了课堂的“再创造”上,让我的课堂从“他组织”变成了“自组织”。这个故事有冲突,冲突体现在教师没想到校长会拿走自己的教案;这个故事也有价值观的传递,那就是好课要从重预设走向重学情。

三是教师写作一直在“低空飞行”,即缺少理论观照。

“理论贫困”是一线教师在专业写作和专业成长中最广泛的贫困。教育写作自然有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对理论的学习和使用。我们常说,实践是理论的故乡,理论是萃取的实践,理论是实践的眼睛。但是,一线教师总是长于实践,短于理论,一直处于这种“跛脚”状态。如果写作中始终缺乏理论的参与,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理论解释自己的经验,那么,经验的无限叠加依然是经验,“萝卜炖萝卜永远炖不出肉味”。

理论是照亮经验的一道光。写作者掌握了理论,才能在故事中发现意义,才能穿越经验的丛林,进而看见经验背后的结构和框架。不甘平庸的写作者总要试图按照实践的线索寻找理论,顺藤摸瓜学习理论,旗帜鲜明使用理论。

那么,如何在教育写作中使用理论呢?可以沿着“照着说——接着说——自己说”这样的逻辑。照着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照猫画虎,虔诚地模仿;接着说,就是发展性地说,在照着说的基础上,说出可延续、可补充、可进一步解释的部分;自己说,就是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话,凝练自己的主张,创造自己的理论表达。这三个阶段可以丈量写作者使用理论的深度。

在教育写作中,理论的使用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解释。储备了理论,写作者的文字才会更富有解释力。如果教师缺乏理论储备,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这里汲取理论营养。在他们的书中,教师一定能寻找到可用的理论线索。

读教育经典,可以让写作者观念升维,认知升级。如果写作者观念不及格,一切都将归零。比如,在分析经验或案例时,是关注人还是关注事,教学设计是基于教授者立场还是学习者立场,这些都考验着写作者观念的水准。

写作者在使用理论时要注意什么呢?笔者总结了“三忌”。

一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大而无当,所用理论与具体案例或问题关联度不够紧密。

二忌一味求新,追逐热词,“为赋新词强说愁”。教育领域也存在一个“观念的市场”,一段时间可能会流行一种观念或概念。认识它、理解它才能使用它。

三忌错误引用。所用理论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对照原文,引用观点不精准。建议写作者引用名家观点时尽可能核对原文,这样既是对读者负责,也可以减少编辑的劳动。

总之,教育写作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再叙述,对自己的职业生活进行重新编辑,是让波澜不惊的教育日常变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也是赋能成长、构筑团队共同语言的方式。通过写作不断回看自己的教学过往,也让教学从体力劳动逐步走向思想劳动。

但是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写作依然是一个窄门。不少教师写不出来可能是因为不自信,而那些能够说得好却写不出来的教师,有时候不是信心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因为大脑的懒惰。对于写作新手而言,只有通过大量的写,才能完成写作的原始积累。当然,大量地写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好,但大量地写可以淘洗语言,练习手感,从而形成一种写作自洽。

笔者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教育华章。问题在于能否在自己的教育日常里找到自己的蓝海。兴趣点在哪里,建立的个人专业知识框架在哪里,蓝海就在可能出现在哪里。通常在最细分的领域,就是教师开辟蓝海,进而占领话语先机的地方。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杂志2023年第10期。
作者系|中国教师报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兼任《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研资料
教师专业日记与专业成长
老师,您有哪些教育写作的心得和方法?| 每周一问
专业写作
微写作教学中共生教学理论的实践运用
教育叙事:教师写作的出发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