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兆周 如果我能从头做教师
我已经在教育一线辛勤耕耘了整整四十年,还有两年时间,我就要退休了。我发现许多教师退休时,内心都郁结着无奈、伤感、留恋、遗憾的情绪;而我呢,一点儿也没有。我教了四十年的小学语文,还将继续教下去。许多青年教师问我:在教师的劳动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工作呢?每次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教师工作的核心是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
于永正老师曾在退休后经常问自己:难道老师也像庄稼一样,老了才算成熟?难道就像红薯一样,从地里挖出来,非得在地窖里放一段时间,甜了、软了,才意味着彻底成熟?于老师可能是站在优秀教师的角度来说这番话的,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只想陈述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时都青睐年轻教师?如果说年轻教师有亲和力、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新颖,那么,老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为什么不能成为他们的优势呢?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经验往往成为落后的代名词。看到大多数老教师在学校被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我觉得有必要谈一谈“如果我能从头做教师”这个话题,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一点“经验”——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如果我能从头做教师,从走进校园的第一天起,我就会践行“了解孩子是教师最基本的教育素养”这个朴素的教育真理,把“研究儿童是教师的第一要务”落到实处,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喜欢用事实说话。当下,在中国基础教育界,还有几个教育专家或一线教师真正在做儿童研究?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大家都在研究“教师如何快速成长”,围绕着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六大要素即内驱力、学习力、行动力、沟通力、研究力、反思力的教育专著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某某语文”命名的教育学术专著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多数是研究者凭借直觉所得,或只是对一些具体的材料、做法进行初步的归纳所得。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此类作品迎合了急功近利的教师的需求——一线教师要想顺利地评上更高的职称,或者成为所谓的名师,必须上公开课、写教学论文。这些教育专著罗列的经验之谈,为他们急于求成的教学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试问,中国古代文人没有经过“某某语文”等教学方法的熏陶,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当代人相比却有云泥之别,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非常欣赏肖川教授的观点:“我们今天鼓励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做叙事研究,就是要引领他们从'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中,来发现一个独特的自我,发现工作的意义和乐趣,发现自己所作所为的得与失,并从中触摸到教育的真谛,以便不断地完善自我和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肖川教授提倡的叙事研究,当然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因为“教师是跟世界上最丰富的心灵打交道,我们是在培养人,我们创造的是无比复杂和美不胜收的瑰宝——和谐发展的人”。
如果我能从头做教师,我一定要做到主动去了解孩子,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呢?课后,我和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帮你!”天冷了,我会摸摸孩子们的小手,说:“快把外套穿起来,小心着凉!”孩子考试考砸了,我会搂着他的肩,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思是,成功是失败的孩子,没有母亲,哪来的孩子?”……教师的话语是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当每一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和真诚的话语来面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那么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容易很多。走进学生心灵,还得抓住契机。在学校,学生经常遇到的困难是在学习中遭遇挫折。教师不能只看到试卷上冷冰冰的分数,而应该想到学生在学习中“遭遇滑铁卢”,是对他整个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一种考验与历练,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成功走出困境,成为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和心灵创伤的医治者,“患难见真情”,才会获得学生的信任和依赖,让“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可能。
苏霍姆林斯基是我最崇拜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符合教育普遍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他最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浇灌儿童的心灵。说到了解学生,他有着精辟的论断:“学生成绩不好,学习跟不上,许多老师对此是一筹莫展,百思不得其解。如果不了解儿童的心灵,不了解他们的思维和感知周围世界的特点,要想谈怎样关心儿童,简直是一句太可笑不过的空谈。可以肯定地说,不了解儿童,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如果我能从头做教师,面对班上的几十个孩子,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到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去观察他们、研究他们。
教育是研究人的学问,必须长期不断地深入学生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教育应当把培养优秀的人性、培养有质量的生命、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第一目标,而不是培养能考高分的学生。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书和育人并不对立,教书不等于简单地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是为了增长智慧、增长才干,以便于以后能胜任工作、享受生活。同样,把研究儿童作为工作中第一要务的教师,要深知自己工作的对象是最具个性的孩子,他们具有最细腻的精神生活。这些领域只能靠教师用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他们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发自内心地肯定、赞美学生,并与他们产生积极互动,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给予学生“心理安全感”。只有当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们才会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按时完成作业。哪怕这些很有挑战性,他们也乐此不疲。学生不爱学习、撒谎、叛逆等等这些严峻的教育问题,与教师不了解孩子,不做儿童研究,没有“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你是个长期研究儿童的教师,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学生学习的动力不在于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于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在于他们永不停息的求知欲,还有自信心和自尊感,以及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教师不做儿童研究,又怎能触摸到这些教育的真谛呢?走进学生心灵,教师和学生之间就会建立“成长共同体”,学生的喜怒哀乐就像永不停息的海浪一样,时时刻刻拍打着你的心扉,引起你的思考、关切、担心和忧虑。如果你是个有理想、爱思考、爱写作的教师,一定会从研究儿童的过程中找到发自内心的喜悦,在陪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如果我能从头做教师,不管是当班主任,还是当一名普通教师,我一定会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前不久,学校组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安排我到五年级一个班监考。监考那天,我看到一位学生家长坐在走廊里玩手机。怎么会有学生家长整天待在教学区呢?我很诧异。有老师告诉我,这位家长也怪可怜的,女儿厌学,轻度抑郁,近期更反常,不写作业,把模拟试卷撕成碎片。老师批评了她几句,她就说要跳楼。前两天,老师让她交作业,她气得午饭都不吃,在学校失踪了。老师找不到她,吓得魂不守舍,报了警。警察在校园里进行地毯式搜索,连警犬都出动了,还是不见她的踪影。放学铃响了,也不知道她从哪个角落走出来,脸色苍白,目光呆滞,一言不发……学校领导束手无策,只好把家长请到学校,全程陪同她学习;一边请人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一边和家长签订学生在校安全承诺书。
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研究儿童的动力,不重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领导喜欢以“打造名师”为己任,喜欢把青年教师带出去听公开课,组织教研团队磨课,推荐他们参加赛课,忙得不亦乐乎。平日里,教师参加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几乎都是教学技术层面的,例如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为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鲜有涉及学生的和谐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培训。
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教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纯洁无瑕的,都是天真可爱的,都是积极上进的,也都是可以教育的。这样的教师都有一双慧眼,能看到学生的成长;都有一双敏锐的耳朵,能聆听生命拔节的声响。他们能从学生的成长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职业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是了解孩子、研究儿童、做叙事研究的典范,他先后为3700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能指名道姓讲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我也喜欢做叙事研究,把和学生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付诸文字,在《教师博览》等全国知名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近百篇教育叙事。
在我眼里,学生就像大自然里可爱的花草树木,每一株植物都自带芬芳。教师要有敏锐的嗅觉,能发现学生身上的“芬芳”,并引导学生从自身和同伴的“芬芳”中汲取成长的养分。这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尊重的美妙与和谐的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教育也就变得容易了。
教师千万不要小看学生,他们的心很柔软,也很敏感,能及时地捕捉到你的爱,从而信任你、依恋你。2023年5月,我没能再次躲开新冠病毒的侵袭,头痛欲裂,高烧持续不退,身上没有一丝力气,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那几天,班主任竹子老师到安徽师范大学参加“国培”去了。我躺在病床上,想到孩子们没有了两个最亲近的老师的陪伴,一定会感到失落而无助,一阵酸楚便涌上我的心头。写到这里,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羞愧——我是个感性的人,多愁善感。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过于重理性而轻情感的教师,学生不但不喜欢,而且在他面前绝不会吐露自己的心声。在我住院的那几天,孩子们每天都打电话给我,盼望我早日回到他们身边。年级组的老师告诉我,在我和竹子老师不在学校的那几天,我们班的纪律好得出奇。每到下课,孩子们都会敲开教师办公室的门,打探我有没有回到学校。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即使孩子犯了错,你严厉地批评了他,他也不会生气。因为你不会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他幼小的心灵会感知到你是真心爱他,他有什么理由不改正错误、不努力学习呢?
学生都是在犯错中长大的,如果我们不能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去化解他们身上出现的小问题,那么,这些小问题会聚沙成塔,最终演变为大问题。我现在很怕待在教师办公室,只要下课铃一响,语数英老师总会带几个学生到办公室罚抄作业,蛮横地占用这些孩子上音体美课的时间。老师们乐此不疲,但收效甚微,说教、批评、惩罚、写检讨书都没有用。我甚至怀疑这已经不是这些教师的刻意为之,而是惯性使然。这些学生和其他孩子一样,曾经怀着美好的希冀和憧憬走进校园,这种情愫有如光芒万丈的火焰,照耀着他们的未来之路。他们充满信任地把求知的火把交给了自己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怎能用冷漠、生硬、粗暴和不信任的冷水来浇灭它?现在的学生难教,是不争的事实,有社会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滞后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了解孩子,不做儿童研究,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许多教师认为原因在于教师手中没有教育惩戒权,这就更加荒谬了。
人生来就千差万别,正是有了这种差异性,才有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习惯于用分数来对学生进行评判,以至于连学生在校园里行走的姿态都要打分的教育行为,是病态且极不文明的。如果我能从头做教师,我会牢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最美的校园文化。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这种能力,必须深入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仔细研究他们细腻的内心活动、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以及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们造成的影响。
亲爱的老师们,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请牢记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请不要被动等待别人来给你们传授那些所谓的教育经验。当你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注入了你们的智慧、你们的灵魂、你们的思想以及你们的热爱的那种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团结街小学)



来源:《教师博览》原创版2024.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童心——语文教育的秘密
爱不只是说出来
教师文化(15)-----教师的思想
华中师大原校长章开沅:培养学生要堂堂正正
远晴聊教育(二十二)
李炳亭教育语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