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本教研的实践嬗变 张丰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谈谈校本教研的一种认识和实践的进展问题,所以我想到了这个题目《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校本教研的实践嬗变》,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以及校本教研开展的几个角度。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钟公庙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开展基本的情况,我们可以感受到学校为了促进教研工作所做的努力和思考,形式上的创新的一些做法。浙江省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开始在03年,是在全省新课程刚刚推进的时候提出的。当时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想从这样对应的角度来谈为什么来推校本教研,它应该指向的是什么。

      我们学校的业务性工作有三条线,一条是管教研的,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二天是教科所的课题科研,第三条是教师进修学校布置下来的老师的培训。其实学校是很累的,因为我们可能要同时要应对思想没有统一的三个部门提出的互相联系又不完全一样的任务。其实现在的校长是很痛苦的,我们把三条线相结合会好一点,如果不能结合,会增加老师很多的负担。所以校本教研第一件事强调的是学校层面将学校业务性工作载体的整合形成合力。学校业务性工作是有几个部分形成的。第一部分是早期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这一块工作在知识面上开展教育教学效果很大,但是  它的问题和弊端慢慢暴露出来,经验性的成分比较重,更讲究的是听课评课,还有一种感觉教学研究的管理是至上而下的,上面的布置什么,下面的贯彻什么。所以96年的时候,当时出现一个很新鲜的词汇——教育科研。宁波可能更早一点,是92、93年,宁波是我们浙江省教育科研搞得非常好的基地。第一代和第二代做教育科研的老师会感觉到,当时对自己的成长帮助非常大,我不知道现在在座的老师中有没有90年代做科研的老师。现在做科研跟那个时候做科研一不一样。教育科研的载体出来时对原来的教研是有补充的,因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科研。但是老师们有没有发现,当新世纪开始的时候,我们发现教育科研渐渐变了,呈现给老师的不再是成长驱动的研究,而是成果驱动的研究。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做这件事情,而是为学校添金做这件事情,为了给自己的升职评级加砝码才做这件事情。我们现在的科研是需要重新反思的。我们现在是看着一个报告,模仿出另一个报告,它是东施效颦的一个东西。当然我并不是对教育科研这个载体的否定,它一开始出现是积极的东西。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任何积极的东西都会把它的积极性衰减掉。还有一种叫做继续教育。我不知道继续教育在宁波受老师们欢迎的程度如何。1995年,它刚出现时,我当时在台州做教科所所长,我们当时一阵欣喜。重视教师发展这样一个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当继续教育做了两三年的时候,老师们的认识和反馈却有颇多微词。提高老师素质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方式是值得检讨的,甚至有人把老师们的继续教育概括为四个字——劳命伤财。我不知道在座的老师们有什么感觉。我把这三块东西拿出来放在一起,既讲它们积极的东西,又讲它们消极的东西。我觉得用这样十年的轨迹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的核心在哪里。当新课程改革推动之后,我的一句话叫做这三个东西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特别是学校层面。它是学校工作的三个方面,但在老师的活动中其实是一种活动,就是老师的校本研修。什么是校本研修?我们请一个专家来做报告,把这项学习发生在我们的多功能教室里,这就是校本研修了吗?这是学校的学习活动,但不是校本研修活动。因为它没有将学校为出发点,我们的专家只是将自己的学习自己的研究跟大家分享了一下而已。什么是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出发点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是老师们在行动,而不是专家。专家的行动是为老师们的行动提供条件的。假如我们的专家在了解了老师们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关心的某个教育教学的问题,对我们的指导有帮助,这才是校本研修。只把校本研修看做场所的变化,那是肤浅的。机制的改变才是校本研修最重要的东西。我们用载体的整合来试图探讨校本研修实质的东西。校本研修的实质是把教育科研的方法论与长期坚持的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把教师培养作为核心工作目的的研究取向。校本研修是用了教育科研的方法论,用到教学研究中去,达到老师培养的目的,这就是三块东西的结合点。校本研修是自下而上的。  教研员要向教科所学什么,学他那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学他从问题到建议的工作习惯,教科所要向教研室学什么,学他尊重实际,踏踏实实,不虚华,不虚构,不虚拟。教师的培养看老师有没有真实的进行研究。这是我们第一个策略。所以我们说浙江省校本研修第一个特色是什么?记得2005年,校本研修首届研讨会当时在黄岩开,当时我们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以朴素的方式来推进校本教研。这是截然不同的策略。校本教研最后的目标是什么——是将校本教研的精神融入到常态的工作中去。教学业务的体系进行重构,我们将学校的工作做了划分,有四个类型的工作。第一个类型的工作是事务性工作。就是现在我们的教务处同志的工作。其实我是有深切体会的,叫做教科室主任是进步最快的,因为他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教务处主任是贡献最大的,他不断的劳作,但他未必是水平最高的。原谅我的直率。我两个部门都呆过。事务性工作量很大,使得我们把业务性的工作软性的挤掉了。教务处工作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是我今天放在中间的过程性的一块。目前的情况是什么呢?建设性和发展性交给教科室做,事务性和业务性的交给教务处。但是教务处只做去了第一件事情,而把第二件事情没有很好的做到位。所以我们认为学校要重新划分职能机构,将事务性工作和业务性工作进行恰当的剥离。配备恰当的人员去落实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教师培训和研究的低效。大家都在搞校本培训,但是学校里面我们自己在做的效果不好。为什么?一个老师的知识结构是可以看成这样四个部分,第一个是本体性的知识。你教什么学科,就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一个语文老师你语言的真正水平,对文本的感受水平。一个是条件性知识,关于教学的知识。实践性的知识,当老师面对教育教学情景的时候,有现场应对的策略、方法、经验。第四块,拓展性知识。你文化的修养,你书面的表达能力等等。现在参加教师继续教育的,是系统参加过师范培训的老师,如果继续沿用这些,其实问题很大。它所能传递的非常有限。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与本体性知识的学习是不同的,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唤醒,是方法与经验的自我发现,自我总结以及伙伴的交流。如果要提高教研培训实效的话,必须改变我们教研的组织形式。我们有一个观点,以策划的方式搞教研活动。首先要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做策划,而不是行政的宣传的角度做策划。太像政府工作报告,其实就是拉开了老师与我们研修之间的距离。我觉得这里浙江在做校本研修的第二个特色是什么——将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当作研究对象来组织策划教研活动的方法。这次会议发给大家的小册子中,我发现方老师非常有心,印了我的一篇文章《如何组织策划学校的研修活动》这篇文章就是浙江教研活动的一个代表性的成果。有效的教研活动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看它。比如它的主题和形式。有效的教研活动必须是可参与性的。要给大家设置一些任务。很多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做戏的。你的校本教研搞的好不好,要看你教师参与点的设计怎么样。如果没有好的参与点的设计,教研活动的质量就不会好到哪里去。我们现在说是有主题的,但未必是真的有主题的。比如说创新教育,当我们这个主题太高远了,是触摸不到的。但如果说是学业评价为主题,我记得钟公庙小学1998年在获得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关于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研究,我们要研究的东西不是一个飘在空中的东西,应该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第四,研究主题是需要一定的延续性和阶梯型的。它是一系列的活动连续推进。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往往关注的是生成性的东西。我们预设的东西往往很多,生成的东西却往往肆意的浪费,我们的老师在听我讲的同时思考了多少,才是最好的东西。我们原来的教师培训就是让他们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这不是在研究。老师的研究是你边听边想,记在你的本子上,除了老师专家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你真实的思考。一个好的教研活动要设计一些个体的智慧生成要转化成一个团体的生成。这就是组织策划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最后一点是,我们的教研活动应该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详细的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大家真正有兴趣,可以去找一本书,叫做——《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这个片段的东西是我那本书的一章。

       第三个话题。我们会发觉师资培养与教育工作两张皮。师资培训就是给你机会外出学习,参加教研活动,而抓教学教育的,又是考试排名。这两张皮在我们学校是存在的。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师资培养就必须要为我们教学中心的工作服务的。我把我们老师的研修分为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叫做落实教学常规。一个大学毕业的老师对如何做老师其实是心里没底的。课应该怎么备,课堂应该怎么调控,作业应该怎么编,怎么改,考试卷应该怎么编,怎么分析。一个年轻老师在刚刚进入教师岗位的时候,对于教育教学常规的要求其实是懵懂的摸索。我们在做老师研修的时候,我们有一些脱离实际。我们对所有的老师提出只有写论文才能评职称的要求其实是不对的。用研究的眼光面对自己教育教学,才是最重要的。我又要提出批评了,我们今天的管理太行政化了,太专治了。备课的管理应该以检查老师有没有备课为目的,还是指导老师如何备好课为目的?前者还是后者?后者。但是事实上是如此吗?我们的校长非常像干部的,我个人有一个观点——领导不能太像领导,我们的校长面对老师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比老师更像老师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好领导。我们把管理分成两类,一种控制性的管理,一类是指导性的管理。控制性管理是强调的是教学秩序的井然,它可能更讲求平安是福。一个政府,不一定要有作为,但是一定要平安。但是在学校这样一个场所里,它可能最重要的东西是指导性管理。你能不能通过提高老师教育水平而转化为工作的质量?今年浙江省教研室出了一份材料,叫《学校教学管理指南》。我们就是要倡导指导性的管理。我有一句话,叫——没有指导功能的管理不是完全的管理,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管理。我希望在座的各位产生一些思想上的交流。一把手的校长在工作中是很艰难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既然我们是属于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我们有责任在面对我们老师的时候以一种指导者身份出现。当老师对教育教学常规落实之后,就会产生第二层次的需求,叫做——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它主要是通过教研活动来做的。当老师提高了教育教学技术的时候,他就会去思考那些教育教学背后的道理。我们把它叫做教师研修的第三个层次,叫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进步。让老师脑中有智慧通过老师做课题来完成。老师做课题并不适于所有的老师,只有在完成教育教学常规这种最基本的研修之后他才会有这一层次的需求,而我们在要求的时候却没有顾及到这些需求的层次性,我们对所有的人都用同一种要求。所以我建议学校调整校本研修的推动策划的基本框架。要把提高教师教学常规的落实作为校本教研最根本的东西。浙江省第三个特色——我们是从教师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双重视野来推进校本研修的,要让管理也成为一种研修。其实在全国提出要把教学管理也作为研修内容的我们浙江是第一家。我们的教学管理指南,其实编文件是不难的,这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其实难的是把文件化作为教学的常态。如果你的文件不能化为常态的教学,你的文件是一张废纸、,是一条参考消息。怎么样能成为老师的常态,有两个制约的地方,一个是老师的理解。老师对你这个要求懂不懂?第二,教师的素质,你能不能做得到?所以,校本研修就是这样一种中介,就是解决老师理解和解决老师素质的东西。所以校本研修活动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点就是将管理要求转化为实践的点。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性的管理很重要。如果不是指导性的管理,我们的校本教研可能会消沉下去。当原来我们的校本研修关注的是怎样提高老师素质的时候,那是一种间接的联系;而当我们的校本研修关注怎样改革教育教学的时候,校本研修就会与学校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也就是我们原来的校本研修是一种“锦上添花”,而现在的校本研修就变成了一种“雪中送炭”。其实现在我们浙江在推进校本研修的时候,已经转化成了一把手在推进的一个东西。我已经接触到,鄞州是第九个县市区,把一把手的校长集中起来学习校本研修。当一把手校长来认识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将它与学校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的时候。《学校教学管理指南》所要求的,我们解释为十大制度。比如说教学教研制度,我们认为我们现在学校里有教学检查制度,但是当我们进行教学检查的时候,教师是对立的。当我们以教研的形式检查时,我们的老师跟我们可能就是肩并肩,而不是面对面。其实我们可能要调整的是干群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与老师之间关系的调整。我有一句话,叫做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高低的问题,未必是看这个学校老师的素质高低,是我们这个学校的管理者与老师是否是同心同德的。如果管理者与老师不是同心同德的,那我配最好的老师未必就能有最好的成绩。我有一个要求,叫做每一个老师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要给学校的教研组老师听2——4节课。学校管理层与学科骨干老师组成一个调研小组,一个学期要听每位老师2——4节课。比较放心的老师上半学期听一节,下半学期听一节,上课的过程中把他的教案拿过来,作业批改翻一番,这个老师的教学状态就清楚了。如果这个老师是有困难的,那我们听完课后再跟进一下,要把教学调研制度的建立作为首要的任务。我们现在管理层在听课后与老师交流,多的是评价性的语言,而不是建设性的语言。我们要少一些评价性的语言,多一些建设性的语言。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可能是我们能力上的缺陷。所以教学调研制度的建设是第一个要点。

       在我列的十个制度中,左边的就是我们教育教学五认真。右边五个制度前两个是关于课程计划、执行制度,下面三个是关于教师研修的组织、管理和评价。其实作为一个学校的业务校长,应该把这十个方面整理清楚,其实学校管理的框架也就在了。《教学管理指南》就把学校的管理分为三大管理,叫做课程管理,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我还是把重点放在教育教学改进的,如何开展校本研修上。比如我们老师布置作业时,周末作业与平时作业应不应该有区别?我们现在有没有区别?明显吗?我们现在的语文组就可以专门琢磨怎么样布置周末作业。比如说哪个组专门研究试卷讲评课。方向的转变最后化为一个小小的活动,一个学期做一个两个教学行为改进已经够了。通过这样的积累使我们的面貌加以变化。我建议我们的老师用这样的眼光去做研究。

       第四个问题,我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重教轻学。讲一个故事吧,我在四年前到农村调研的时候,我们去做交流,当地的老师上一堂课。那个老师上的很认真,第一个环节导入设计的非常漂亮,把握得也很准确,就是花的时间比较长,大概8——10分钟左右,然后再用10分钟时间讲知识,然后再花10分钟做练习,结果学生还不会做练习。老师就回过头来把讲的东西再讲一遍。时间很快就结束了,这时候老师最着急的是什么?我的教案还没有完呢?后面的10来分钟,老师就在非常快的跑环节。这就是老师公开课的基本情况。现在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心中装的不是学生,而是他原先的教学设计。接着第二个是我们带去的老师上课。他先复习,请四个同学上来做题目,其他同学下面做,三个题目在上面列出来,他的第一道题是真复习,第二题是新知,看看学生在老师没讲时候已经会做了。小学六年级数学,你们也可以估计一下。想想看,我们老师平时讲的多多余。第三道题是陷阱,这样一下来,他对这个班级学生的底都摸清了。第一道题,四个孩子三个会,一个不会。第二道题答对三分之一,第三道题没有一个孩子会,但有一个孩子有点苗头。老师就知道了,今天的新课不讲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了,孩子不会的地方在哪里呢,题目暴露出来了。一个老师的聪明在哪里,这就是我们现在不拿常态课做研究,而是拿作秀课来研究一个可恶的地方。今天有一些词是用的重了。为什么这个老师就用一个常态课给大家看?当多媒体普及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所有的课都用多媒体的。这是我对教育教学基本过程的理解。这也是浙江省一个突出的观点,就是关注教育教学全过程。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课堂教学未必是我们孩子学习过程中最核心的东西。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与有效的作业,针对性的指导,激励性的评价结合的话,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一定是到家的。最重要的是教、作业、指导评价都要有效。昨天跟鄞州高级中学谈话的时候,我也是这个观点。制约我们今天教育教学的不是我们的课上的如何,而是我们孩子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习惯投入到学习中来。特别是小学阶段,我们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有的学习结果是骗我们的。前不久我看到一个课题,叫《小学生识字教学的回生现象》,什么叫回生现象?今天看看会了,过了半个学期,会的都变成不会的了。我把小学阶段的教育的几个观点亮一亮。在理解倾向的教育和熟练倾向的教育,你站在哪一方?站在理解倾向吗?但是我们教学的行为站在哪一方?在教研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况,就是为理解做作业。本来这个应该是初中阶段的,但是发现小学阶段已经很严重了。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我回家后我儿子给我做一道数学题,有一个圆,圆的边上有十二个点,请问能组成几个三角形?我们在座的语文老师知不知道这是考什么问题?很不错嘛,语文老师也知道数学问题,对,这道题考的是排列组合。我说这个题目是当年爸爸高二的时候学的,儿子很骄傲,说爸爸你高二的题目我小学六年级就会做了。(说方法)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这老师没告诉我。老师们,要知道面对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要讲清楚是很难的,但是你要知道这个题目孩子光会这样做有没有意义?考试的时候把结果写写出来,有意义吗?我跟一个数学特级教师交流这个现象,他认为应该这样教。先给他一个圆和六个点,让他画。然后问他,七个点呢?再画。然后再请他猜猜如果12个点呢?猜不出来也没关系,再画。其实这道题是学生思维的考量是很有意义的,然而现实中怎么样,这个题目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们是把一个孩子的数学学习当成算术来教的。我们把孩子的熟练性当作首要。一个校长说,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是领先的,我给老师们一个目标就是我们的孩子拿到题目想都不想就可以做出来。这是我们学校的一个水平。你们听到这句话后的一个感觉是什么?是自豪还是酸楚?我认为这是背后的价值的问题。当一个孩子有意义的思考变成简单的条件反射的时候,那是一种动物性的学习。这就是我们教育越来越走向危险警戒的一个地方。小学教育要先解决理解问题,它才能走向熟练。理解没有的熟练是骗我们的。小学阶段的学习要建立学科关键能力的循序渐进。语文能力由几个方面组成?听说读写等。我们现在将孩子的语文程度用一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来描述,其实是有些幼稚的。语文的考试卷是最难出的。其实老师用这个孩子语文考试70几分那个孩子语文80几分,都是自己在骗自己。同意我的说法吗?事实上,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孩子听的能力该怎么培养,写的能力怎么培养,你把这几个能力分开来描述,才是有意义的。去年我家搬家,发现我小学第三册的成绩单,我给我儿子看。当时老师给我写的是:识字,444分之443,什么意思?我回忆不起来当时是怎么测验的,但是我可以这样说,当时老师这样是科学的,现在我们是不科学的。语文的测查中应该有四五种语文能力的测查。它可以是个别化分开来做的。我建议小学阶段,要把这样一个分数来描述的做法克服掉。我们要帮助学校建立起学科评价方向的体系。操作的东西,操作的做法。当我们太在乎结果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在作假。我们今天的考试不是帮孩子学习,而是帮校长考老师的。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当年我的儿子参加求是小学的转学考试,那个数学的卷子上是没有分数的,只有等级,有数学概念,数学应用,书写等等。考试完了,他把一个家长和一个学生叫来反馈。老师对前面一个来自诸暨的学生说,你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孩子,前面的计算都没有错,不过你有些概念还没有掌握,概念在数学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你数学的应用,你的应用题有错误就是因为概念没有掌握。前面的小女孩两良一优。然后老师给她提了一些建议。然后老师把我和儿子叫过去,说,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些马虎。其实这样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老师为你感到惋惜。你的知识面很广,但是你一定要弄懂它的意思。如果两个孩子都只是用分数来衡量,都是85分,老师会说些什么:小学数学85可是要着急的,你接下去一定要努力,要抓紧,要勤奋。还能说什么?所以我们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我们一定要用分项等级的评价来代替幼稚的想用一个数字来描述的做法。我们要适度地弱化学校相对评价,现在社会上出现一种现象,叫“优秀女性的婚姻问题”。城市白领阶层中有许多优秀女性找不到对象。为什么?小女孩是几岁开始懂事的?七岁。小学毕业时已经很懂事了。小男孩几岁懂事的?小学四年级时候开始的。完全懂事一般要到初中毕业。甚至有的来不急懂事已经不行了。我们现在对于懂事的孩子和不懂事的孩子用同一份试卷来考,考完了还要来排名,你说公平不公平?其实小学阶段男生是弯着腰过日子的,他不能直起来的。小学阶段女生占绝对的垄断地位。他的原因就是当我们的分数成为了衡量老师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老师也会把分数作为喜欢孩子和不喜欢孩子衡量的最重要的东西。而当分数作为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他所带来的背后的负面的东西是什么?是我们许多的孩子得不到从容的成长。老师们,所以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是慎用相对评价。当对相对评价过于频繁地出现的时候,它带来的消极的东西远胜于积极的东西。刚才我讲的是第二点,学科关键能力的循序渐进。第三个,小学阶段是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其实我们送给初中的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不是最重要,而是以什么样的习惯学习的却是最重要的。比如说一个孩子平常读书的时候看课外书的时候手上拿不拿笔的。比如书,一个孩子看完了一个电视,有没有对电视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论的欲望,并把这种评论以文本的形式写下来的习惯有没有。我们现在考试是考不出这些东西的。一个孩子平时回到家里,会把《读者》买来看,和一个孩子回到家只是做语文卷子的,什么才是在学语文啊。我们没有把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个个梳理起来。特别是语文学习,其实语文习惯的建立,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事,一年级孩子该有哪些学习习惯,中年级该有哪些学习习惯。新课程提出要三维目标,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试图要在考试卷中考三维目标,未必是行得通的。第四点,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小学阶段的学习困难,是具有启蒙学习特征的。比如说一个孩子写文章,他想的是完整的一句话,但写下去会丢三落四。有些孩子的错别字纠正以后还是会出错,这一系列的现象有经验的老师有锦囊妙计,年轻的老师会采用重复的方法来克服,其实是不科学的。它不是用我们通常的方式,这种问题的解决是有技巧的。刚才我讲的是小学阶段教育中,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关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这个框架中我们看到的活动有三部分,一个是教学准备,一个是教学研讨,一个是教学评价。从教学准备的环节中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老师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依赖性。我们拱墅区一个教师领雁工程的老师,叫几个老师聚集起来,不给网络,只给一篇课文和几道练习题,进行封闭备课。你敢不敢做封闭备课?敢不敢?那天活动的前15分钟,老师们非常痛苦。因为一直没有这样的备课。现在网络真好,什么东西都找得到。但是15分钟下去了,必须要在一个半小时内拿出教案,老师们拿出来了,接着讨论,形成二次教案。中午,那个教研员允许开放网络了。还有提供的资料,形成三次教案。说说,你看别人的东西有什么体会。我有一个观点,当前教育最致命的问题是三个“拿来主义”。一,教案是拿来的。二,作业是拿来的,三,考试卷也是拿来的。当这都是拿来的时候,老师就完全处于迎合的状态中。我们没有了对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欲望,甚至认为拿现成的作业布置给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习惯和规律。最年轻的大学毕业的老师,在他们的骨子里就没有了编作业的念头。当前社会正是因为作业的可复制性太强,所以有了大量的可作可不做的作业,而挤掉孩子们必须的预习的空间。我们今天的孩子预习是可以放弃的,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做题的复习当中。第二个问题,是尊重学科特点的问题。现在我们学校所有学科备课的格式都是一样的,检查往往是看各个板块齐了没有,而不是探讨学科准备的关键在哪里。我在别处讲座时一个数学教研组长回应我,说他们的学科备课检查已经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了,他主要看四个方面。第一是你这堂课的教学要为孩子留下些什么,这就是教学的目标。第二是你这堂课的难点是什么,分析难点。第三,一堂课基本的环节有几个,最重要的不是台词,第四个,看他这堂课选什么做例题,选什么做课堂巩固题,选什么做课后的练习题。我们今天备课本上能不能看到他的作业,针对性的作业?这就是当今的孩子比我们那个时候学的多,但学习的结果比我们那个时候差得多的原因。我建议教案检查必须检查老师对于作业的针对性的思考。成册的作业是必须加以删选的。其实现在的语文作业是很糟糕的,我们外面买来的东西叫做将最完好的知识体系以支离破碎的形式拿来考。考完了让我们的还不知道要学什么,而老师也不知道教要怎样改进。所以建议老师作业,我们赵老师做法就非常好,13个学员,要求他们,初中语文的练习册,一个单元的练习叫三个老师来研究,另外一个单元叫另外三个老师来研究,让老师分析这道作业到底要考量学生什么,这个作业是不是必须要做的,这个作业是不是可以有改进的地方。我们回头来看,我们备课的过程思考作业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我讲教学现场,教学现场可以分成老师教授和学习指导两部分。我们比较注重课堂教授,我认为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诊断和针对性的指导。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是前年到嘉兴调研的时候,接触到小学数学的一位老师,这个老师有一个很神奇的本领,他特别擅长教差生。有一个孩子叫齐齐,原来只有23分,他接班后就有82分。而且他不是第一次改变,他在他们学校是个牌子。我们听完他的课,讨论他的特点。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学生在回答题目的时候必须说清楚这道题目对应的知识点是什么学生在解答的时候必须先说知识点再说解答过程,这就是这个老师差生转化最突出的地方,这叫做理练结合。第二个特点,他的课堂提问,学生回答完了,他说预备——所有的孩子趴在桌上,做出手势。举这个的表示你跟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一样,举那个的说明你跟刚才同学的回答有不一样的地方。他可能是另外一种学习做法。它暴露出来学生的隐蔽性的东西,他把它抓住了。独立思考,及时反馈,这是一种多么有效的方法。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却没有很好的去做。他把学生的及时诊断比我这堂课看上去多么漂亮更重要,这堂课拿去评奖是评不上的,但是我说,一个学校中,把一堂课上的跟戏一样漂亮的老师是不会超过30%的,但是另外的70%的老师成就感在哪里,在于他能够对学生了如指掌。一个老师对学生了如指掌,是一个老师最重要的素质,也是今天我们在培养老师中的一个盲点。我们有没有作为把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作为评价一个老师的方面呢?其实老师应该把能对学生做出及时诊断并且进行针对性指导作为最根本性的工作。这是我对学习指导的第一句话。第二句话,也是我前年当时去一个县里调研,听初中三年级的一节课,老师课上的很漂亮。汽车的安全气囊是什么道理?课上的很漂亮,题目很典型,互动很好,课上完了,我跟他交流,我跟他说你这节课上的真的很好,可以打90分,但是有一个现象,就是学生上课时基本上都没有拿上笔来记一记。你听了这个后感觉是什么?如果孩子们没有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实际效果只有40分。我有一句话,当前在制约我们孩子学习的,最主要的是孩子们的学习习惯。但是记笔记校长也没有说是语文老师的事情还是科学老师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错误的做法是知识学科化,缺少对一个公共空间的关注,一个优秀的老师跟普通老师的差别是有没有综合意识。当一个老师心中有一个综合板块,寝室扫干净了,走廊怎么办?是轮流值日还是包干?我们现在综合的比如预习该怎么预习,复习该怎么复习,做作业该怎么做,没人教的。作业跟复习该怎么联系,都没人教。学校最应该做的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指导的第三个方面,我想说的是我们对学生学习体验的管理。小学阶段,决定孩子学习好或不好的,是孩子的懂事水平和他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而不是智力。智力是没有差异的。我们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关注是不够的,我把孩子学习体验分为四种,第一种,学习是为了学习中的快乐而学习的。书中自由黄金屋,是一种愉悦感。第二种,学习是为了考得好,被老师表扬,被爸爸妈妈奖励,被同学们佩服。是成功感知式的。第三种,学习是为了别考砸了,别被爸妈责骂,别被老师批评,别被同学们瞧不起,这是第三类——焦虑感。第四类,学习已没有快乐,唯一的快乐就是逃避学习。我们现在的学生大概分布是怎样的?当孩子离开小学的时候,他的学习体验分布是怎样的。小学阶段学习体验,前两者体验是后两者的二比一;初中的第二学期的时候是一比一,初中第四学期的时候就是一比二。这是2004年我的一个调查数据。有一些孩子其实学的好好的,忽然差下去,是为什么?常常背后有一个偶尔因素在指导。我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五个水平。第一个水平叫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说不出一个明细来的。叫做莫名其妙型。第二个,我知道自己哪方面好,哪方面不好,但是不知道该怎办。这一类,叫茫然无措型。第三个,知道怎么办,但是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叫虎头蛇尾型。第四类,能坚持,但不知道灵活应变,叫死缠烂打型。第五类,游刃有余型。请各位用这个五个水平给你们班上的学生衡量一下。最后考大学一本的就是游刃有余型。大规模的考试考量的绝不是一个孩子题目做的有多少,而是考量一个孩子的学习品质。我们的教学如果没有学生学习品质的成长,这样的教育永远是一种迎合的无所适从的状态。我之所以要说这个,是因为我们的校本研修是要以这样的东西为研究核心的研修。而不仅仅是一种听课评课的演练。听课评课的活动是校本研修活动中的50%,而老师要用更多的触觉指向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执教的行为。

       学生活动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课堂学习。还有一个板块,就是老师弱分配,学生强自主的一个自学作业的过程。我们现在有一个倾向,我们考试太厉害了,带来我们的复习在学习过程中急剧的膨胀。小学还好一点。初中常态的学习只占60%,而应试占30%-40%。为什么我们那么在乎复习?作业的本质是一种及时复习。我把作业分成五种。第一是引导预习的作业,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作业,恰恰是我们现在非常薄弱的作业。第二类是促进理解的作业;第三类是提高熟练性的作业,第四促进记忆的作业,第五促进知识体系形成的知识整理作业。有效作业的标志是什么,是老师在布置时意图很明确的作业,是学生做这个作业时他知道老师布置这个作业是解决什么问题的作业,这是有效作业的重要要点。我们糟糕在所有的人都是黑箱子的作业。我可以有把握的说,今天的孩子做的作业中有50%是可做可不做的作业。说的不客气一点就是30%的作业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作业。我们老师已经失去了把作业作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一个要点。我有一个建议,学校要进行一种老师作业设计的比赛。请每个老师独立设计,然后陈述,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作业。可能这样的教研活动要慢慢增加起来。未必要把一个完整的课堂来研究。作业的设计能力就是老师的能力之一,还有一个能力,比如说是学生错误的分析。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怎么分析。我到学校调研的时候,常常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你拿到题目后第一个想到的是这道题到底考什么还是你做过的一道相似的题目?小学的学生就已经是后者了。我们很担心。我们调查的结果是80%的孩子是后者,20%或者以下的是前者。我还要说一句很武断的话,最后考大学一本的就是前者。有没有道理?小学的低段用记题目来考题目其实是可怜的。但是我们发现,小学生学习分化最厉害在什么时候?三下四上。因为三年级开始,小学知识阶段开始分化,知识点增加。这是孩子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第一个时候,聪明的老师就会在三四年级就会让孩子做一些表格,做一些复习。三年级的学习是个坎。第二个分化在什么时候?初中的一下二上。小学六年级是孩子思维模式转变过来的最后期限,小学六年级干什么?其实是让我们的孩子停一停,等一等,等孩子们懂事了以后再去上初中。如果六年级还不能把孩子的学习习惯思维模式改变过来的话,这个孩子一辈子的前途就毁在你手里了。知识整理性作业就是这样一个作业。回过头来我再把引导预习的作业跟大家讲一下。我们在潍坊开的一个座谈会,我接触了他们一些改革先进,发现他们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叫做——先学后教。先学后教并不新鲜,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讲先学后教?因为我们先教后学的做法太根深蒂固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他们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这样的,前一个35分钟讲本课的知识,留下8——10分钟讲预习下一课的要点。下课了,下一节课的35分与这一节课的8——10分钟组成一节课,再留下8——10分钟关照下一节课。有什么特点?两课之间的时间是孩子们真实的预习。这是高中做的一个模式。有一句话,叫做孩子能够自己看懂的,千万不要等老师教了后才懂。请记下来。在先学后教里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怎样指导孩子的预习。我们浙江省校本研修的第四个特色就是从改进教学教学过程做起,老师的研修不要把写课题写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应该聚焦课堂。我们倡导的是关注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执教能力。只看课堂,没有全过程的意识是狭隘的,我们要关注的是一个广义的教与学的过程,而不是狭义的教。当前校本教研最核心的精神是这样三句话:一,从推广课题到简化研究的形式要求,我们再不简化形式,我们的老师将为此浪费更多的时间。其实,在老师浪费的同时,对我们领导者有了越来越多的怀疑,和背后的咒骂。所以必须简化教师研究的形式要求。第二句话,从聚焦课堂到关注教育教学全过程,我们研究什么,不能仅仅研究课堂。第三句话,在改进教师教育的同时,重视教学管理的指导性。校本研修靠什么来支持,靠的是管理的指导性慢慢变成一种风尚来支持。后面的片子已经在前面展开了,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回眸与反思
万安县教育网
校长在2023年秋青年教师培训会上的发言
校长论坛-“董玉泉教学实践思想暨浙派体育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系列报道
校园 | 旃檀小学:与乐与成就
小学家长学校培训材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