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到语文教育的原点 苏丽

 

——记观摩第九届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澧县九澧实验学校   

暑假的72628日,我来到了长沙百年老校明德中学,与一千多名语文老师共享了一场语文教育盛宴——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来自全国各地的33名选手参赛,多为各省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代表着当地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14位专家评委均系全国中语界权威人士,初、高中组各7位,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师余映潮、郑桂华,特级教师赵福楼、孟素琴、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副理事长顾之川等,与此同时,每个赛场每个单元还有现场随机抽取的听课老师担任群众评委,我有幸被抽中担任了一个单元的群众评委。组委会还特别安排了专家报告会(王开岭)和名师示范课环节(余映潮)。

据我了解,这次大赛对于选手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并不是选手准备好了一堂课然后再拿去上,而是提前两天抽签,只有两天的时间准备这堂课,课型涉及现代文、文言文、诗歌多种体裁的阅读课,还有作文指导课和综合实践课。因此,此次大赛呈现出来的课堂特别真实,少了一些精雕细琢之感,多了一丝平实之味。

大赛期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几堂我们现场老师比较看好的课却被评委毫不留情的打入了冷宫,看来,一线教师与专家的标准还真的有一段距离。一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观摩了余映潮老师的读报示范课,听了专家的现场点评,再回想我以前的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感受就是我们必须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新课标,我们还得从新课标开始,再回到新课标去。

一、           语文老师必须具备深刻研读教材的能力

在这次全国大赛上,专家们提得最多的一个词组就是“研读教材”,而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解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棵树的背后有一片广茂的森林。余映潮老师反复强调,一名语文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研读教材的水平,研读教材,这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事情,是老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一位具有高超的研读教材水平的老师,一定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余老师还列举了两个数字,为了备《记承天寺夜游》,他写了2万字以上的鉴赏文字,为了备《夸父逐日》,他研读的背景材料就有10万字,研读教材的水平就是在这样的读和写中提升,精彩课堂就在磨炼中生成。

结合天津康健老师《最后一课》,来听听专家们是怎样指导老师“研读教材的”。先来看看康健老师的设计框架:康健老师采用了板块式的教学设计,分三个板块:理解文意、评说人物、概说价值。理解文意这一板块是通过加副标题:一个(      )的故事来完成的;评说人物这一板块,主是要通过学生自读教材,师生交流来完成的,交流的话题是:“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概说价值则是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出示一则材料:某某大学进行自主招生考试时没有把语文列入必考科目,针对这一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余映潮老师是这样评点这堂课的:理解文意,通过加副标题的形式来进行,这如同写作运用了侧面手法,做得很巧妙。评点人物两线走,同时评价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双线并行很难把握好,学生难以深入的研读,老师也很难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给予恰当的点评。怎么处理?可以就评点韩麦尔这一个人物,单纯而有深度,一节课读懂韩麦尔先生的平凡和伟大,学生就很有收获了。第三个板块概说价值,这是跳跃性升华,文章细节还没有理清,就一下子跳到价值上来了,这个板块设计有问题,可以改为片断赏析。(放学的片断)可以就这几个自然段进行朗读训练,深情的读起来,也可以进行品析训练,品味课文语句的表现力。要利用教材来教学,把教材用好了,用实了,少做拔高性的事情。

天津特级教师赵福楼老师在评课时一针见血的指出:阅读肤浅化是普遍现象,原因何在?一是教学采用的方式基本是问答式,教师的提问过于零碎,一般化,毫无新意,如“好不好?读懂了吗?写了什么内容?”所有的课文都可以这么问,只一味的追求问答的“短频快”,只问浅层次的问题,学生是无法深入文本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是与教师提问的方式有关系的。二是教师对教材深刻解读不够,导致预设出不来效果。如《最后一课》的段落: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他最不想说的是什么?最想说的是什么?最不想说的是放学了——你们走吧。两句话中间用破折号来连接,为什么用破折号?这两句话之间是一种动作的凝滞,语言长时间的空白。放 学 了——你们 走吧。这是高度伤感的凝炼。而此时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法兰西万岁!”这句话非常伤感、饱满、慷慨,因为这句话前有动作的铺陈,此时他用手在黑板上用力的写上了这两个字,用了多少力气?他写完这两个字以后就没有力气了,他头靠着墙壁,说明他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他是用生命在呐喊这两个字。老师深入的解读,才会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老师的理解不深入,导致学生不深入。
想想平时自己的备课,真觉得惭愧,在网络蔓延的今天,我们常常是拿到课文到电脑上百度一下,或者直接读读教参,有时就直接把《鼎尖教案》上的教案拿来所用。如果没有教参,没有网络,我还能独立解读教材吗?现代网络技术的先进,使得我缺少了静静的研读文本的耐心,缺少了对文本的触摸,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我是不是也像现代医生一样,不会“望闻问切”?这就失去了做一名语文老师的基本教功。
我不由得又想到了刘飞耀老师。今年暑假,我还去了铜仁学院,听了刘飞耀老师的三堂公开课以及精彩的讲座,《文本细读视域下的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他指出:文本细读的途径有以下几种:1、诵读感悟 2、语句品析3、体式把握4、篇章探究5、留白质疑6、视角分析7、意象推敲……
结合刘飞耀老师的《范进中举》,我们来一起看看刘老师的文本研读功力。在分析了胡屠户和众乡邻人物形象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在这篇小说里,甚至是在整部《儒林外史》里,有一个人物应该出现,但他却没有出现,他是谁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很快发现,五十多岁的范进居然没有儿子!(留白质疑)范进为什么会没有孩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推测出了很多种原因,老师提示学生一定要在文本中找答案,胡屠户的女儿是在多少岁的时候嫁给范进的?三十多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那么势利的胡屠户怎么会把女儿养到了三十多岁,还嫁给了穷酸的范进?学生均猜测她女儿有病。接着屏幕出示了《儒林外史》第四回中一段关于范进老婆的外貌描写:“只有她媳妇儿,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时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著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这样,主旨的挖掘水到渠成:为了功名富贵,范进——白发苍苍、饥肠辘辘的老娘可以不管;为了功名富贵,范进——让自己的青春白白消耗在八股文中,终身大事,可以不顾;为了功名富贵,范进——背负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甚至孩子,可以不要。从这一小段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刘飞耀老师不仅仅读出了文字中现有的人物,还读出了留白,从小说留白中质疑,从而将这一篇小说与整部《儒林外史》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范进中举》一课留在学生脑海中的,绝不就是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这一个标签,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被封建科举扼杀了天性的人,一幅追求功名富贵的世俗画。

我想,文本解读这项教学功力,需要用自信和毅力去挑战自己的精神惰性,在与一篇文章相遇时,我得问十万个为什么:这样写究竟在写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写?为什么只能这样写?用意何在?启示何在? 这样,才会读出了自己,升华了自己。

二、语文课应突出综合性、实践性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确定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命题,主要表达了这样两层意思:第一,说明这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词,包括它们的读音、含义、字形、结构、用法。但是并不是记得了几千、几万个字词,就算学好了语文。我们还需要掌握一定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通过它们熟悉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构成方式,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根据表达目的、对象和语境的特点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第二,语文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 实践性的特点。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如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何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余映潮老师的课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典范。(余映潮老师简介,主要著作推荐)此次去长沙,我就是去追“潮”的。亲临现场听了余老师的一节读报课,愈觉得余老师的语文课堂魅力无限,板块式的教学,对文字精细的研究,高度凝炼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把语文知识“模模糊糊一大片”串成了“清清楚楚一条线”。

精彩片断展示。

师:继续我们的学习。进入美诵文学这一版块的学习。我们来欣赏文学的魅力,大家来看17期的陈子奕的《自然的语文》这一篇文章,有这样一段精美的文字。齐读:(屏幕出示)

古往今来,多少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是巧借自然的杰作。读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感到李白的郁闷与坎坷;读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时,我读懂了毛泽东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我仿佛看到喜形于色的杜甫,正沉醉在春天的乡间小路上。在他们的笔下,自然成了情感流露的载体,自然让他们的情感表达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

师:运用同类相聚的方法,我们再读第五版《漫游语文世界》,有一个片断,它的结构形式,它的手法跟这个段落是一样的,把它圈下来。齐读。(屏显)

我犹如仙子,漫游在这个充满快乐、智慧、神秘的语文世界中。在这里,我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认识了豪迈奔放的李白;我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认识了忧国忧国的杜甫;我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认识了多愁善感的李清照;我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认识了清新自然的孟浩然……在这里我还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争奇斗艳,夏天的烈日当空、挥汗如雨,秋天的金桂飘香、五谷丰登,冬天的寒梅怒放、银装素裹。伴着你,陶渊明的朵朵菊花点缀了朦胧的南山;龚自珍的一片片落红幻化成软软的春泥;晏殊的独自徘徊落寞了曲径通幽。

师:那两个字的读音是:只恐双溪舴zà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我们再来观察这两个片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都引用了古人的诗句,都引用了些成语。

师:引用的手法,成语的运用。谢谢,你发现了一点。继续说。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又是思维训练。

2:它们都是从诗句中得到了一些道理和启示。

师:引用之后都要谈自己的心得,谈自己的感受。是吗?有引用,有议论抒情。还有吗?注意观察它整个结构。

师小结:这是一种总分式的结构,有时候也可以是总分总的结构。这个时候可以做笔记了。引用的手法非常明显,排比的句式形成了很好的音韵。这是一种结构美、手法美、形态美的表达技巧。所谓专题学习,就是学习这种广泛运用三美的语段,总分总的结构,引用的手法,排比的句式,结构美、手法美、形态美,三美的表达技巧,它可以适用于很多不同角度内容的表述。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则材料的弱点在哪里? 我来读关键词,大家来感受,第一则材料是李白,第二则材料是毛泽东,第三则材料是杜甫。有什么感觉?

1:我认为李白和杜甫是古代的人物,毛泽东是离我们比较近的人。李白和杜甫可能有一些重复。

师:李白、杜甫,古人,毛泽东,今人。你来说说看?

2:跳跃性,从古代到现代,又从现代跳到古代。

师小结:说得太好了。材料顺序不当。做笔记,(屏显)思维训练笔记二:运用材料时,要关注顺序。谁先谁后,谁主要谁次要,谁是重点谁是次点,谁是表面现象谁是本质原因,我要按势写下来,这是表达最基本的要求。

是余老师课堂中的一精彩片断。这堂读报课,余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读报纸上的几篇文章,学用“结构美、手法美、形式美”三美语段, 并明确了运用材料时要明晰角度、关注顺序、关注照应,短短的45分钟,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言、在实践中训练思维、在实践中习得方法。

我想,学习语文,就像我们学习游泳一样,只在岸边看,而不下水去扑腾,那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精心选择好的话题作为抓手,利用教材,或扎实一个片断,在演讲、争辩、写作、朗诵、品析等活动中更好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把成块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沉入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尽量减少老师无效的话语。语文教学应该是热烈的、快乐的、智慧的、浪漫的,也应该是艰难的活动。如果一堂语文课,只有提问答问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只有几个学生在参与课堂,只有老师精心的“导”而没有学生富有成效的“练”,那么,那就是课改十余年来依然没有改变的、陈旧的教学方式。

三、           教学设计应有目标意识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有“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学段的“课程目标”,根据语文学习的具体内容,分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个维度目标与课程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每一个学段这五方面分别应达到怎样的要求?这得到新课标里寻找答案。

比如识字教学,新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而连贯的要求:第一学段,“学习独立的识字”;第二学段,“有初步的独立独字能力”;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第四学段,“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课程标准从数量上也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第四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汉字”。而在“具体建议”中,关于识字、写字教学,有几条是值得老师好好研究的,“多认少写”、“识用结合“、“创设识字的教学情境”、“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效果。”

再比如阅读教学,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我们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古诗文背诵达到了课标规定的这个底线了吗?如果没有,我们从新的学期开始,是不是要在你的教学计划里有所体现了呢?在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也有很多观点是值得老师对照反思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强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分析”、“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连要将学生领向何处都不清楚,那他的语文教学肯定是无头苍蝇,怎么会到达无限风光的高峰呢?有了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具体到每节课,应根据学段目标、教学内容、学情确定要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即学生在这堂课上,教师想要让他们达成怎样的学习结果。

还是通过此次大赛上的一个课例来说明,大家来看看这堂综合实践课设计得好不好?如果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出示《献给母亲的歌》PPT

这堂课老师设计得非常精致,引入了非常多的资料,老师的文学素养相当高。我听完这堂课之后,第一感觉是这究竟是一节什么课?是写作课?有点像,可又没让学生写啊,是综合实践课,似乎实践得很不够?甚至一节课上完,课题《献给母亲的歌》,这“歌”究竟是指什么?一首诗、一篇文章?老师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表面上很热闹,很有深度,可又似乎都很模糊。细细想来,原来老师仅仅在展示她的搜集成果,却把目标达成的主体——学生有意的忽视了,大块大块应属于学生思考、写作、交流的时间都被材料挤占了。

再来听听一个小片断,《故宫博物院》的导入部分。(播放录音)

这位老师在学习新课前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想通过这篇课文了解些什么?连续提问了9位同学,同学们都谈得很好,之后老师很清晰的给了一个判断:大家有很多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这应是一种自觉的追求,非常好。但学生说完了之后,这位老师是怎么处理的?抛之不理,屏幕直接出示课堂目标。那先前请那么多同学来谈究竟是要干什么?谈了又不理,这不是忽悠学生、浪费学生的时间吗?

……

短短的三天,和名师同行,与同行探讨,“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在语文教学这片浩瀚的海洋中,自己还未取一瓢饮。真的很有必要,按照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建议,经常从六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

我的课堂: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吗?

我的技艺:我的活动设计理念与技能是怎样的?

我的学习:我读了每年12期的专业杂志吗?

我的科研:我每一个学期都进行了一项微型专项研究吗?

我的积累:我有分门别类的教学资料积累吗?

我的自我训练:我所有的教案上都写了一点课文赏析吗?

我想,学习永远不算晚,每一次阅读、每一次思考、每一节公开课,都是一次人生的打磨,人生就在这样的打磨中,晶莹剔透、光彩熠熠。让我们同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出小说之亮点,吸取经典之营养 李华平王君《范进中举》同课异构(上)
怎样做好课堂教学的评价
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中)
小学语文名师谈语文教学 - 名家经典 - 溧水实验小学
略论当前初中语文字词教学
学习新课标|温儒敏: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