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话管建刚: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朱文君

不喜欢的事,也可以做得很出色

记者:据说你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教书,但是现在却教得那么有滋有味。是什么让你有如此大的转变?

管建刚: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我读师范只是为了弄个城镇户口。所以师范三年,我读得稀里糊涂,没等弄明白教书是咋回事,就毕业了。临毕业,一场大病,迫使我把心思全放在学熬药、打针、针灸上。

一年后,勉强能上班。校长让我选:或教两个班数学,或教一个班语文,兼班主任。我以为一个班总比两个班轻松,于是,一个从小见了作文就怕、见了语文就头疼的人,成了语文老师。

马马虎虎教了两年书,认认真真养了两年病,看了不少医书、药书、养生书,现在想想,我最初的那点语言,或许是那些医药书给的。身子渐渐好起来,书却没教出样子来。那时候的我对教书没感情;对语文,要说有感情,一个字:怕。

这当儿,父亲的小厂子垮了,他愁得一下子佝偻了下去。我说,爸,我帮你干。但母亲不让我辞职做生意,说万一你的身体不好,没了公费医疗,跳黄河?——黄河那么远,死都来不及!

记者:从开始为了户口,到后来为了公费医疗,教书仅仅是为了生计,而不是因为喜欢。

管建刚:不过,到这个时候,我对自己说,你安心做语文老师吧。这样一做就是十多年,现在成了特级教师,成了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我明白了,当初不喜欢的事,也可以做得很出色。不喜欢,不应该成为“不出色”的理由。

记者:心理学家埃尔森博士采访过100位公认的“成功人士”,一大半的“成功人士”说,目前所做的,并不是自己当初所喜欢的。看来,当初喜欢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当下的“做”中学会“喜欢”。

管建刚:没错。一个人10岁喜欢的,不等于20岁喜欢;20岁喜欢的,不等于30岁喜欢。反过来说,一个人20岁不喜欢的,不等于30岁不喜欢。30岁不喜欢的,不等于40岁不喜欢。人是能动的,变化的。

心思刚回到教育上时,我也曾对上班产生疲倦感。怎么办?我念四个字,后来我戏称为“四字真言”:“上班真好。”上班路上,我一心一意地念,念着念着,自己都笑了出来。念着念着,情不自禁念起做教师的好,工作稳定,双休日、节假日不说,寒假、暑假,多逍遥。学生少不了给我添麻烦,可也正是那些“麻烦事”,我活得不再一成不变,每天都充满了“未知的变化”。你看,带一班孩子,对你言听计从,不开心了发个火,第二天,孩子依然甜甜地说“老师好”,要在公司里、机关里,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记者:看来,是积极的心态成就了你,这一点在人的成长中至关重要。

管建刚:所以我说,不喜欢的,你好好做,做出点名堂来,也就喜欢它了。很喜欢喝我母亲做的一道汤,汤汁浓稠,味道醇厚。一次,母亲炖着汤,我偷偷去锅里喝了点,嗯,没什么味道。母亲说,要炖上三个小时,才能炖出好味道来。工作,也一样,别急着下论断,说它没有味道。你做出味道来了,才知其中的好滋味。

 

我不过只比别人少了2.18

记者:很多老师知道有个管建刚,是因为你的文章,你的书。

管建刚:是的,2005年,我出版了《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了《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2010年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故事》,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记者:很多人以为,管建刚如此能写,一定从小喜欢语文,读了很多课外书,作文水平顶呱呱。现在看来,这是一个误会。

管建刚:呵呵。小学里,除了教材,我只知道连环画。到初中,才知道还有金庸和《每周广播电视报》。读了师范,教语文的张老师一天问我,管建刚,你都读过什么课外书?我想了半天,看过金庸,还看过琼瑶,别的没了。

张老师说:“你要看名著,看巴金。”我买了《家》,勉强看了10页,再没翻第11页,看不懂。

有人说,你不会骗我吧,管建刚?你这样的基础也能一本本地写书?为什么不能?不要把基础看得那么重。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先生给过一个公式,我很受用:1×40%×40%×40%×40%×85≈2.18(分)——什么意思?人的智商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前者占四成,后者占六成。智力因素又分知识和技能,知识占40%;知识又分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书本知识占40%;书本知识能在实际中用的,占40%。汪中求说,你若同意以上的权重、分配,那么,一个人大学毕业,总成绩平均为85分,此人在学校获得的总智力分为2.18分。

记者:哈哈,按这个说法,以后遇到那些北大、清华毕业的,我就想,我不过只比你们少了2.18分而已。

管建刚:就要这么想!刘伟,一个用脚弹出流水般钢琴曲的男孩,别人问他,你怎么想到用脚弹琴?他说,谁规定钢琴一定要用手弹?———这是2010年最震撼我的话语。没有双手的人,能实现他的钢琴梦。没有个子的人,能实现他的NBA梦。那个1.6米的小个子男生,所有和他一起打球的伙伴,听他说有个NBA梦,都笑得直不起腰来:凭你,打NBA?做你的大头梦去。这就是博格斯,NBA历史上最矮的球员,每到球场,都会引起人们疯狂鼓掌的人。

达尔文晚年时曾经感慨:“我这样一个才智平庸的人,居然能够在那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信仰,实在出人意料。我的小学老师和我的父亲甚至认为我是一个平庸的孩子……”

可见基础的好坏,决定不了什么。很多人把“基础不好”挂在嘴上,只是给自己“继续懒惰”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

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最后看的,不是你的基础强不强、扎不扎实,而是你有没有全新的发现,与众不同的创造。

  记者:不过,现在的你还是当年的那个基础吗?

管建刚:当然不是。现在想来,我庆幸自己,没有被当年的“烂基础”吓倒。百事可乐有一句广告词:“渴望就是力量。”我喜欢它胜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这东西,它就在那里,你什么时候去要它,都可以。你有了行动的渴望,就有了弥补基础的动力。我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做着做着,发觉自己的不足,于是把与作文教学有关的书全买了来看,对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发展与研究有了整体、全面的了解。我的研究每往前推进一步,我就要大量阅读一批书。这些阅读,无形中弥补了我基础的不足。但,和那些单纯为补基础而补基础不同,我是为了塑造“自己”去汲取知识,那过程不是枯燥的,不是痛苦的,而是美好的,美妙的,充满了成长的欢愉的。

 

努力,从找到“自己”开始

  记者:你给我的感觉一直是那么自信,自信地思考、自信地做事。这是很多年轻老师缺乏的。

管建刚:有个女孩叫曾轶可,就是周立波说的,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中间还跑调的那个“超级女生”。曾轶可的“绵羊音”居然成了名,有很多粉丝拥护她。优点和缺点都是上帝给人的礼物。优点和缺点加在一起,成为人的特点。所以重要的是要活出“自己”,生活上如此,工作中如此,事业上也如此。

外出学习,听人讲某某语文,心潮澎湃,回去也某某语文。某某语文还没琢磨出道儿来呢,又听人讲某某某语文,热血沸腾,回家也某某某语文。某某某语文还没焐出暖气来呢,听人家说,某某某某语文那才是真语文……到头来,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没了自己,你能成为谁呢?

  记者:但是,你却能沉下心来和学生一起办“班级作文周报”,而且一办就是十年。这是你的个性使然吗?

管建刚:我也曾妥协过。有段时间,我把作文教学扔一边,也研究起阅读教学。那会儿,我上了一节公开课《黄鹤楼送别》,专家说上得不错。我整理了实录寄给《人民教育》。过了一阵,来了电话,《人民教育》的,说要发表我的实录。我兴奋得路都不会走了。

一天又一天,《人民教育》始终没发我的实录,我以为碰到了骗子,从此死了心,老老实实干我的老本行,办《班级作文周报》,研究作文教学改革。后来,遇到《人民教育》的编辑,编辑不无遗憾地告诉我,《黄鹤楼送别》的实录由于各种原因过了档期,没能发出来。我听得冷汗都冒出来了。幸好出了“各种原因”,要发出来了,我大概从此会朝着“阅读教学”走,丢失了我的本色和专长,我能走多远?

马不应该学骆驼,骆驼也不应该学马。马有马的优势和劣势,骆驼有骆驼的优势和劣势。你是骆驼还是马?这才是问题所在。我不是骆驼也不是马,我或许是头驴,或许是头牛。那也不错。只要找到自己,活出自己,牛有牛的精彩,驴有驴的幸福。

记者: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并在成长中获得了对人生深刻的领悟。

管建刚:每个老师都应该有一两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泡一杯茶,温暖的灯光下,盘点自己的生命历程。人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经历。一个人的阅读教学,最终取决于他的阅读经历;一个人的作文教学,最终取决于他的写作经历;一个人的音乐教学,最终取决于他的音乐生涯。

 

寻找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

记者:那么盘点你的人生,反思你的成长经历,有没有一个“关键事件”影响了你的职业生涯、专业发展?

管建刚:有!前面说了,我的语文一向糟糕,作文更是拿不出手的烂山芋。师范里唯一的一次表扬,在三年级。那年“十一”节,陈正南老师叫我们写作文,也没说一定要写什么。国庆节期间,家里忙着采桑叶,忙着养蚕。我没有去编故事,老老实实地写了母亲采桑叶、养蚕的事。陈老师居然大加赞赏,朗读、评讲了我的作文,给了我很大激励。我由此明白表扬对作文的作用。这也是我为什么重视“讲评课”,讲评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欣赏”,大面积地欣赏学生的作文。

那次表扬,昙花一现。我的作文莫名其妙地亮了一回,又黯淡无光。后来我明白,要想使学生写好作文,一次表扬不够,要连续刺激。足够的刺激频率,才能使学生的作文热情像太阳一样,一直处于燃烧的状态。

记者:你找到了“连读刺激”的办法———办《班级作文周报》,这是否也缘于某个“关键事件”?

我的作文人生的戏剧性一幕,发生于1998年。那年春天,我写了篇《三月》,寄给地方小报《吴江日报》。三月某日,同办公室的王老师,拿了张报纸给我看,说:小管,今天的《吴江日报》上有个和你同名同姓的人,发表了篇文章《三月》。我一看,那个管建刚就是我呀。王老师满眼狐疑地看了我一下,看得我浑身不自在。回家路上,我发誓,要再发表一篇给王老师看看。四月的某一天,王老师拿着《吴江日报》说,小管,这上面写《四月》的管建刚,还是你吧?我在村小呆了八年,同办公室的都是民办老师。民办老师跟公办老师的收入、福利差距很大。我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呢?没有,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一定考得过经验丰富的他们,他们对我这个正宗师范生,心里多少有过问号。

我的《五月》《六月》《七月》《八月》又相继发表后,办公室的民办老师们,看我的眼神都变了,嘿,这小子,真有两下子啊,不愧是师范生啊。那年的8月30日,去中心校开全体教师会。走廊上,遇到了校长。校长以前对我是很有意见的,你想啊,这个管建刚,报到后,不工作,尽花公家的医药费;身体养好了,又忙着做生意挣钱。那天,一向对我有看法的、不苟言笑的校长,走廊上相遇,对我灿烂一笑,我心惊肉跳地叫了声“校长”,回味一下,才知道这感觉叫“受宠若惊”。我的《九月》《十月》发表了,我的《冬之歌》《冬之约》《冬之舞》发表了,我发现,老婆看我的眼神也变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充满了柔情蜜意。

我由此明白,作文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质量的,作文可以让一个人有尊严地活着,幸福地活着。实现这一美好人生转变的途径是:发表。怎样让学生在作文不太好的情况下,也能经常发表?我想到了办学生自己的“报纸”———《班级作文周报》,由此迈出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重要一步。

 

爱自己,请不要溺爱自己

记者:有人说,管建刚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找准了“生长点”,还因为有着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超强的意志力。

管建刚:溺爱孩子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在溺爱孩子,是在害孩子。溺爱自己的人,往往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溺爱自己,是在害自己。

你在溺爱自己吗?请问自己三个问题:你“折磨”过自己吗?你“拒绝”过自己吗?你“强迫”过自己吗?再追问三个问题:你经常“折磨”自己吗?你经常“拒绝”自己吗?你经常“强迫”自己吗?

为了锻炼身体,我每天跳1000个绳。1000个绳,跳到后面,也辛苦,也心慌,也想停下来歇息。我坚持不停,我对自己说,对自己的残酷,就是对自己的爱,折磨自己,就是爱自己。

我的一位朋友,比较胖,老唠叨着要减肥,可就是落实不了!我说,简单啊,管住你的“嘴”而已。饭桌上,刚搁下筷子,爱吃的菜上来了,你忍不住拿起筷子,此刻,你要对自己说,不吃,不能吃!你和自己的欲望斗,表面看自己的欲望受了委屈,对自己残酷了一点,实际上是真正的爱自己。

人的本性里,大都喜甜,厌苦;喜宽松,厌严厉;喜人情,厌刻板;喜自在,厌强迫,喜“顺其自然”,厌“尽其当然”。现在有不少人,常把“顺其自然”挂在嘴上,我忍不住要问他,你知道“顺其自然”前面还有一句是什么吗?———“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啊。

爱自己,而不是溺爱自己,那就要“尽其当然”。该做的就要做好,哪怕是自己不情愿的,也要强迫自己去做好。会强迫自己的人,才会管理自己。会管理自己的人,才有资格管理别人。关了电视,关了网络,关了门和窗,自己面对自己,坐下来喝杯茶,读书,写作,静思……

  记者:所以你给人的感觉非常安静,这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十分难得。对于一线老师来讲,迫使自己静下来,读点书,写点文章,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管理自己”的课程。

管建刚:对。1998年,我第一次捧起教育杂志,不怕你笑话,那些教育论文,我全读不懂。出去听课,我不知道“好”在哪里,“孬”在哪里。于是一期期地啃杂志,渐渐能看懂了。看不懂的课,借了录像带回家,顺着看倒着看,慢慢就从懵懂里走出来了。

同年10月,我一咬牙买了电脑,下决心要多写文章。教育文章不比写《三月》《四月》。那个时候,我写一篇800字的教育随笔,要敲打一个星期:每个星期的晚上7点到9点,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脑前。冬天,家里没有空调,我把脚伸在一个纸箱里,腿上盖了被子,电脑前敲打两个小时。平均,一个小时我只写五六十个字。

现在,也有老师,写好了论文给我看,我认真拜读了,提出修改意见。他说,管老师,要不我到“十一”长假改好了,再给你看。或者,要不,我到寒假改好了,再给你看。他们其实也知道,越往后拖,越不愿意再次拿起笔来。人是要拿出点勇气,强迫自己做该做的事的。

我拒绝了电视。1998年到现在,十多年里,我几乎没有看过电视。

“当你明白保守一个秘密,比传播一个秘密更重要的时候,你成熟了。”这话说得挺在理,我把它篡改了一下:当你明白拒绝一个东西,比获得一个东西更重要的时候,你成熟了。要获得,就要有拒绝。拒绝了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主动拒绝的力量,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考验意志的力量。我搞作文教学改革,书中遇到了马正平先生。马先生说,作文的第一能力叫写作兴趣,第二能力叫写作意志,第三能力叫写作人格,第四能力叫写作技巧。起初,我深以为然。越往下做,越发觉,“写作意志”应该排在“写作兴趣”的前面。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下写,用心往下写,不管起初你对写作有没有兴趣,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不小的进步。人不管做什么,意志第一。

  记者:做了,就有收获;坚持,才出奇迹。你十年的坚持,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没有记录,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研究

  记者:作为一名杂志编辑,我看到很多老师不善于写。虽然他们也有很多创新,并且做得不错。

管建刚:美国沃尔玛超市的货架上,尿片和啤酒赫然摆在一起出售。一个是日用品,一个是食品,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啊。原来,沃尔玛的工作人员在按周期统计产品的销售信息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逢周末,某一连锁超市里的啤酒和尿片的销量总是很大。他们派出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观察、走访中了解到,美国有孩子的家庭中,太太经常嘱咐丈夫下班后,为孩子买尿片;丈夫们买好尿片,顺手带回自己爱喝的啤酒,因此,啤酒和尿片销量一起增长。搞清原因,沃尔玛工作人员打破常规,尝试将啤酒和尿片摆在一起,结果,啤酒和尿片的销量双双激增。

如果没有销售记录,就不可能有销售周期的统计,也就不会出现这个经典案例。商家想把商业做好,要记录;教师想把教育做好,要记录。这“记录”,不是写文章,它是随意的,随机的,一句话两句话,可以;感触深,八句十句,不想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的事件和想法的记录。记录,要的是真实和及时。真实,才有研究的价值;及时,那是因为人有惰性,会懒掉。人都会遗忘,当初的一点感想,第二天会遗忘小半,第三天会遗忘大半,第四天会遗忘得干干净净。

人的思想,有的时候是漂浮的。文字能将漂浮的思想捕捉住,固定下来。你捕捉十个二十个属于自己的有想法的句子,你还会怕文章没有思考力?你经常这么捕捉,你会变得敏感;你经常这样捕捉,你会变得有思想。

教师每天写几句教育的记录,一个学期下来,有很多的记录,再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分类,同类的合并,你就能从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里,归纳出属于你的发现,属于你的规律性的东西。你将这些写成一篇文章,必定是实实在在的好文章。一些老师觉得自己缺少教育理论,写不出教育文章来。我始终认为,我们不缺少理论,我们缺少的是属于自己的记录,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你有10个有意思的记录,一定能写出一篇有意思的论文。你有1000个有意思的记录,一定能写出一本有意思的专著来。当你拥有了足够的原生态的“记录”,再有针对性地读一些教育理论专著,你就能读到心里去,就能发现教育理论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的相通点、共振点,就不会觉得阅读理论专著的枯燥。

文学巨匠果戈理说:“必须每天写作。如果有一天没有写,怎么办呢?……没关系,拿起笔来,写:‘今天不知为什么我没写’,‘今天不知为什么我没写’。把这句话一遍一遍重复下去,等到写厌烦了,你就要写作了。”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主意。

让我们拿起笔来,记录,记录,再记录!
(《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增刊第4~9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谈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教书的智慧与技术从何而来?来读读李颖方老师的《我是教书匠》一书!
领悟教育精髓,践行教育真谛
作文所教的一切不过是常识
一年出一本书的管建刚老师,给你八条建议成为教育家
唯一的问题是:你今天开始写了吗?——一个20年20本书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