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量子穿墙术:隧道效应
userphoto

2016.03.09

关注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Moore),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所谓摩尔定律,声称集成电路上晶体管的集成度平均大概18个月会翻倍,计算机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之快。然而,集成技术不可能真如庄子所说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有人预测,摩尔定律10年内将走向终结。

预言摩尔定律将终结的论据主要有两点:高温和漏电。当集成电路的精细程度下降到了原子级别,特别是当电路的尺寸接近电子波长的时候,电子就通过隧道效应而穿透绝缘层,使器件无法正常工作,硅金属的集成电路就将彻底终结。隧道效应是由微观粒子波动性所确定的量子效应,又称势垒贯穿,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Gamow发现的。

图(18.2)发现隧道效应的乔治·伽莫夫

乔治·伽莫夫(G.Gamow)1904-1968,是乌兰克出生的美籍著名核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

上世纪20年代的列宁格勒大学,有3个年轻的大学生:瘦骨嶙峋的高个子朗道、貌似奶油小生的迪莫斯·伊万宁科、和鼻梁上挂着一副近视眼镜的伽莫夫。他们是酷爱理论物理的3个好朋友,同学们借大仲马著名小说的名字,开玩笑地称他们为物理界之‘三剑客’。未曾辜负同学们的戏言,这三个人后来都成为了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朗道的名字最为中国物理界所熟知,他在液氦超流理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1962年朗道54岁时,一场可怕的车祸终止了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生命。所幸的是,同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三个朋友中的迪莫斯·伊万宁科,一直是莫斯科国立大学颇负声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研究核物理和引力理论。另一个伽莫夫,则是本文的主角,隧道效应的发现者。

列宁格勒大学的理论物理‘三剑客’和他们的同学们

Gamow(上左1)、Ivanenko(上右2)、Landau(下右2)

照片来自网络:http://www.g-sardanashvily.ru/ivanenko1.html

伽莫夫可算是现代科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学研究,提出核势垒隧道效应,建立了beta衰变中的伽莫夫-泰勒选择定则。随后,伽莫夫又转向天体物理学研究,创立‘太初核合成理论’,支持和完善了著名的“大爆炸”学说。后来,他又在与物理完全不同的学科—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提出生命密码是如何工作的看法。伽莫夫在众多领域成就显赫,遗憾的是,实至名未归,伽莫夫未能获得诺贝尔奖。

1928年,伽莫夫告别他的祖国,来到德国著名的格廷根大学。那时的格廷根是蓬勃发展的量子理论中心之一,学术气氛浓厚,处处谈波动,言必称量子。伽莫夫也被物理革命的浪潮所鼓舞,但却没有盲目地卷进这狂热的漩涡。原因之一是他从来喜欢另辟蹊径,另一个原因则出于伽莫夫超凡的洞察力。他认为一个物理理论刚开始时总是简单的,闪烁着迷人的思想光辉,但过不了几年,便会变成一个复杂无比的数学结构,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为了完成这个数学结构,需要解许许多多的“爱克辛”(x的代名词)。可他伽莫夫是不擅长解这些“爱克辛”的,对此,伽莫夫在他的自传中,提到过自己一件不会计算简单积分的趣事,足以说明他解“爱克辛”的能力1】

于是,伽莫夫关心起卢瑟福所研究的α衰变问题,看看新的波动理论在那儿有无用武之地。

卢瑟福用α粒子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他在研究铀一类放射性物质的α衰变时,碰到一个问题:α粒子是带两个正电荷的粒子,在距原子核中心3×10-12厘米处,库仑力将形成一个高达20MeV的势垒,这个库仑势垒将阻止核内的任何α粒子向外射出,因为由计算得出的α粒子的能量,大大地小于这一势垒的高度。但是,α粒子却能源源不断地从铀核发射出来,这怎么可能呢?(这儿用‘源源不断’有点词不达意,发射的时间可能短,也可能非常之长,若干年啊!在物理学中,用‘半衰期’来衡量。)总之,这个卢瑟福觉得难以解释的现象,却被伽莫夫顿时就悟出了玄机。在伽莫夫看来,这个现象不可能用经典的牛顿力学解释,但却可以指望用新问世的波动力学来解释。因为在波动力学理论中,不存在不能穿透的势垒。伽莫夫将这种微观世界的势垒穿透现象,叫做量子隧道效应。

隧道效应成功地解释了α衰变,是量子力学研究原子核的最早成就之一。

在经典力学中,不可能有“穿墙术”这种怪事,粒子不可能越过比它的能量更高的势垒。势垒就像挡在愚公家门口的大山,功力不够就无法逾越。好比我们骑自行车到达了一个斜坡,如果坡度小,自行车具有的动能大于坡度的势能,不用踩踏板就能“呼哧”一下过去了。但是,如果斜坡很高的话,自行车的动能小于坡度的势能时,车行驶到一半时就会停住,不可能过去。

又比如,我们在一个门窗紧闭的教室里听讲座,没有人能够穿过墙壁到外面去吧。但是,让我们设想,我们和教室都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我们变成了α粒子,教室变成了阻挡α粒子脱离的原子核。这时,情形就不太一样了。

在微小的世界里,我们发现我们的身体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像云彩和雾一样弥漫到空间中,甚至包括教室外面,也有我们的身影。正像英国物理学家R.H.否勒在那年冬天听了伽莫夫在伦敦皇家学会作‘隧道效应’演讲之后笑说:“这间房间的任何人都有一定的机会不用开门便离开房间啊!”

这就是隧道效应,它可以用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来解释2】。因为根据波动理论,波函数将弥漫于整个空间,粒子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在空间每个点,包括势垒障壁以外的点。换言之,粒子穿过势垒的概率可以从薛定谔方程解出来。也就是说,即使粒子能量小于势垒阈值的能量,一部分粒子可能被势垒反弹回去,但仍然将有一部分粒子能穿过去,就好像在势垒底部有一条隧道一样,见下图。

图(18.3)经典势垒不能贯穿以及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隧道效应到底是好是坏呢?前面说了,它造成集成电路漏电,‘势垒贯穿’给芯片制造的工艺设下了一道最后的‘势垒’,摩尔定律即将终止,这是隧道效应造成的不利之处。然而,像任何一种科研成果那样,隧道效应也是两面双刃的。量子隧道效应在物理和工程上大有用处,扫描隧道显微镜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例。

虽然隧道效应的具体计算涉及到薛定谔方程和波函数,但是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说起来却挺简单的,不需要用量子力学就能理解。其道理和集成电路中漏电的道理类似,先看下图:

图(18.4)扫描隧道显微镜原理

集成电路中的漏电发生在导线与地,或导线与导线之间。本来,其间是有一层绝缘介质的,也就算是有个高高的、经典概念下无法逾越的山峰挡在那儿。但是,微观的电子是一种波,这种波动有在山底挖隧道的本领,于是,电子便穿越绝缘层到达另一边了,也就是发生了漏电。绝缘层越薄,漏电就越显著。

扫描隧道显微镜中,我们故意让这种‘漏电’发生,让它在我们特制的金属探针和显微镜要观察的导电样品之间发生。并且,我们还利用‘绝缘层越薄,漏电越显著’的这个特点。如何利用呢?我们保持探针和样品之间有一层绝缘介质,但是绝缘层又薄得足够让电子穿越而产生漏电流,或称隧道电流。然后,让探针在样品表面的各个方向上移动,或称之为‘扫描’,类似于老式唱片机中的唱针在唱片上移动那样。如果样品的表面高低不平的话,就使得两导体之间绝缘层的厚度会有所变化,从而使得探测到的隧道电流有所变化。换言之,隧道电流携带了样品表面形态的信息。因此,将此电流信号送到计算机内稍加处理,就能得到样品表面的图像了。这就是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你可能会产生疑问,不是早就有光学的显微镜吗,显微镜下细菌都看得清清楚楚,还要它多此一举干嘛呢?嘿嘿,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确不一样,它能让你见证奇迹。

光学显微镜能够看到微米数量级的细菌,却受到光波波长的限制,无法看到比细菌小1000倍以上,纳米数量级的原子。电子波相应的波长比光波短得多,因此,扫描隧道显微镜使得我们能看到单个原子。更进一步,扫描隧道显微镜经过一点改装,不但能‘看到’原子,还能对原子进行一定的‘操作’,定位单个原子。就像摆积木一样,将它们在样品表面摆来摆去。

因此,扫描隧道显微镜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扫描隧道显微镜是1981年,在苏黎世(Zurich)的IBM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盖尔德·宾尼(GerdBining)和海因里希·罗雷尔(HeinrichRohrer)发明的,他们为此赢得了1986年度的诺贝尔奖。

图(18.5)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排列和观察原子

1990年,IBM公司的科学家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排列和观察原子,他们的结果让全世界为之惊叹。如上图所示,那是在金属镍表面用35个惰性气体氙原子组成的“IBM”三个英文字母。

隧道效应在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以及纳米技术中,是很重要的。在光电子技术中,由于量子隧道效应,激光可以从一根光纤,进入相距很近的另一个光纤的内部,工程师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光纤分光器。1957年,受雇于索尼公司的江崎玲于奈,在改良高频晶体管的过程中发现负电阻现象:当增加PN结两端的电压时,电流反而减少。这种反常现象可以用隧道效应来解释。此后,江崎利用这一效应制成了隧道二极管。近年来,人们发现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观察到一些宏观物理量,如微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等,也显示出隧道效应。据说,这种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将会是未来微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基础。另外,与量子隧道效应理论相关而发展起来的自旋电子学,是一种颇有前途的新兴技术。

量子隧道效应的发现者伽莫夫,作出了3个相当于诺奖级别的成就,却未曾获奖,原因很难说清楚。说句玩笑话,没有活得足够长也算其原因之一。伽莫夫的同胞,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卡皮察,是超流体的发现者之一,直到1978年,84岁高龄时,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卡皮察后来活到98岁,可伽莫夫在1968年刚64岁时就去世了。

伽莫夫不仅对物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还是一个著作等身的科普作家。他写了20余本科普读物,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深得读者的喜爱。如《从1到无穷大》、《物理世界奇遇记》等等,也受到众多中国读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MyWorldLine:AnInformalAutobiography(1970)VikingPress,ISBN0-670-50376-2

2,Z.Physik51,204(1928)G.Gamow,"ZurQuantentheoriedesAtomkerne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墙而过不是梦!——神奇的量子隧道效应
没有量子“穿墙术”,生命就没有出现的可能
最接近神学的科学--“穿墙术”之量子隧穿与扫描隧道显微镜
量子隧穿、扫描隧道显微镜、氨分子的反转
科学家利用量子隧穿违反了狭义相对论 让光突破了速度限制
“触摸”单个的原子和病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