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致中国未来的父母

致中国未来的父母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或许已经意识到,不久的将来,也许是5年,或者10年,你们就要成为中国新一代的父母,把一个鲜活美好的新生命领到这个世界。

作为一个对中国教育和我们的下一代心怀关切的人,我兴奋又有些焦急地想跟未来的父母们分享一些我关于养育后代的思考。我兴奋,因为我们是成长在和平年代,没有接受过腥风血雨的洗礼,受过良好教育,具有新时代思维的一代,我们的背景和经历,足以使我们更有能力将后代很好的抚养;我焦急,因为浮躁社会的现实压力碾碎了一些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初的梦,独生子女政策为人口红利的锐减埋下了伏笔,让比我们早行5年的80前辈对孩子的教育附上了一点负担和焦灼的意味,做出了或者不负责任或者过分激烈的行动。

怀揣着“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更美好,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更健康的成长”这样简单的愿景,我执笔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表达最朴素的“人文关怀”。本文探讨“生”“育”,生之喜悦,教之欢愉,既有孕育生命的摸索,更有对下一代教育的探讨。本人虽未曾生育,但对繁衍后代和早期教育颇为关注。以下思考主要基于我对世界和中国的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的研究,以及对我年幼的弟弟(3岁)的教育实践和观察。



要不要生孩子?

原本,这个话题不应属于本文探讨的范畴之内,既已标题为“致父母”,就不存在要不要孩子的问题。但现实却让人有些担忧——由于生活压力,不少人无奈地或者自主地选择了“自由”“无责任”的生活,也许一辈子“一个人过”,宁愿养狗也不愿养孩子,也许找一个“志同道合”的逍遥人一起组成DINK,以为年轻时候过度纵欲的生活方式可以一直持续到年老。虽然生育与否是个人的自由,我也没有要干涉他人生育选择权的意思。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也不是完整的女人。我认识的在年轻时候选择了不要孩子的人,大部分都因过了生育年龄无法生育而后悔。也许事业很繁重,生活压力很大,也许青春的纵欲让人沉迷,飘渺的快乐让人留恋,但人生是一个很长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我们都有特定的角色需要扮演,特定的使命需要完成。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痛快或者看似难以承受的压力而打破了人生各个阶段的平衡。



生育是伟大的

生育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一。生育不仅见证了两个相恋之人的爱情,让爱的结晶将相爱之人联系得更紧密,更肩负着人类繁衍后代、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总会有新的价值观和主题涌现,但生育后代永远是不可能被摒弃的主题。



生育,你做好准备了吗?

在性自由思想的侵袭下,不计后果的性行为不断泛滥,那些糊涂偷尝了禁果而又不知责任为何物的年轻人们,面对不期而至的新生命选择了扼杀或者抛弃,即使那些新生命有幸得以存活,得到的也是冰冷、敷衍和不负责的养育。婚前性行为(我不反对)、堕胎也不在我要讨论的范畴,但我总归不明白,什么总有人要把自己美好的人生埋葬给一时的冲动和糊涂,此外还要搭上另外一条小生命?

生育是很严肃的事情,不容许半点戏谑。任何有良知的人,都应该有对待生命的虔诚态度,不应藐视一个生命的存在,不应剥夺另一个生命生存的权利。

如果有可能,请计划你的孩子何时到来,而不是让他不期而至。即使他不期而至,你也应该在不到10个月的缓冲期内尽快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一切思想准备。既有生命的孕育,我们就要负担责任。需知,这是一个生命,不是一个玩具,想玩就玩,不玩扔掉。

生育的准备,至少应该包括父母的心理角色定位和身体素质的准备。父母的定位涉及角色的转变或者内涵的扩大,包括从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学生、为人友、为公司老板(员工)等等,转变(或者扩大)到为人父母,这个阶段,要把为人父母作为自己作重要的角色定位。同时,在这个角色定位下,要形成“有子家庭”的长远规划,主要是对孩子出世前、出世后的教育规划。而身体素质的准备也十分重要,健康是人一切美好的前提,男女方在怀孕之前一年之内就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作息,切忌过量烟酒、纵欲或过劳,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问题在于愿不愿意约束自己了。



十月怀胎时

一般来说,这一阶段女人至少应该在生产之前5个月开始休产假,但似乎现代人工作节奏快,公司又倾向于压榨人力资源,很多孕妈妈临盆前一天还在公司上班的。

如果可以,女人怀孕一两个月之后就在家修养吧。首先修养可以帮助你让身心更美好。在家中做简单的劳动,更多的只是看看书,听听音乐,有条件最好能到空气新鲜有水有灵性的地方居住或者常走走,有助于保护腹中胎儿,也有助于怡情养性。而母亲有个良好的心境和性情,对胎儿是很重要的,他可以感受到你的情绪,你恶劣的情绪会传染给他,你总不愿意将自己的工作的烦恼和恼人的倦气带给孩子吧。其次,这个阶段母亲扮演着胎教的最主要完成者。胎教重不重要?相对于孩子出世之后的早教来说也许没有那么重要,但能做固然最好,可以为未出世的孩子打好基础。根据发展心理学(或译为人类发展学)的研究,胎儿在胚胎形成的6-8周这段时间就已经渐渐发展起来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而在腹中,胎儿的听力发展是最迅速的,他们通过母亲可以感知外界的声和动,此时母亲的声音是他们最直接的认知来源,婴儿也会对母亲的声音产生偏好。这似乎提示了孕妈妈们,其实一怀孕就可以跟孩子说话了。一般来说,听一些高雅音乐,读一些美好的散文和诗歌是有益的,可以跟孩子说话,给孩子念出来,告诉他世界的美好,不要以为他们不能理解,善恶丑美这些东西他们是可以理解的。夫妻间一定要恩爱和睦,因为一切不和谐孩子都能感受得到。总之,需要强调是,身心始终要保持美好,把美好的心境和情绪传染给孩子。



孩子是家庭的天使

在尽力了艰辛的十月怀胎和生产后,母亲深深体会生命的形成和孕育不易,所以任何一位母亲都曾经伟大而令人感动。孩子出世了,从那一天开始,你幸福洋溢地被一个人叫“爸爸”或者“妈妈”,你懂得什么叫责任,懂得什么叫无私,更理解了爱的定义。然而,很可能这样的幸福感会被随之而来的“尿布换不尽”“夜夜哭声烦”取代,你开始觉得这个小东西真是个大麻烦。可你必须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只享受成果不参与付出的“好事儿”,何况你面对的是自己孕育出来的生命。孩子是家庭的天使,千万别把他看成是个麻烦。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欢笑、给这个社会带来的不可预期的价值,远远超过你需要付出的。请你善待这个美好的天使吧。他给你带来的麻烦也都是可爱的。



生之喜悦,教之欢愉

当天使降临在我们的家庭,我们就负有将这个没有受过尘世污染的新生命培养成一个美好的人的使命。而一切的美好,都是教育的结果。生之喜悦,教之欢愉。明智之人自然知道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并乐于看到这一切正确的教育带个这个生命的变化。当我们想到这个小小的生命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将要成为这个星球最重要的主人,我们还会轻视对他的教育吗?



如何看待早期教育

曾经有一位女士带着自己三岁的孩子去找爱因斯坦,问:您认为我应该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孩子呢?他还小。爱因斯坦问:孩子几岁了?女士回答:三岁了。爱因斯坦说:你已经迟了三年。——这是天才对早教的看法。

我们也看到连新周刊这种新锐杂志都有诸多文章批判中国父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情结的,让孩子过早背负了沉重的负担,3岁学练琴,4岁学画画,5岁奥数幼年班,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所以有人说,中国还是建立“森林学校”吧,让孩子像“美国孩子”那样被放养。

你是怎么理解早教的?什么是孩子的童年的快乐?就是满地的玩具和无目的的玩耍?快乐和早期教育一定是相悖的吗?美国孩子的快乐童年是被“放养”出来的吗?教育到底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切都因为父母不明真相、不识本质而更多的人感到迷惑。没错,很多人其实并不理解早教的含义,认为早教类似于幼儿园和各种早教机构所做的教学工作,需要在特定场合,配合特定人、事物、书籍才能发生,假如孩子还没具备正常的接受这类事务的能力我们便不进行这项工作。其实,教育是可以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发生的,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给孩子进行早教。而这个过程,并不像西进运动伴随着对印第安人的屠杀那样屠杀了孩子的灵性或剥夺他们的快乐。教育一定伴随着痛苦,过早的实施教育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一切都是站不住脚的。

翻开古希腊历史,雅典的天才多如繁星。希腊民族之所以优秀,其根本原因是当时希腊人普遍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这是他们社会的习俗。因此,尽管颇受争议,但我依然认为早教是最经济最重要的教育,并且早期教育越早开始越好。需知,人类的潜能发展遵循递减法则,假如孩子的理想状态是达到100(未避免同“分数”混淆我不设单位),那么他们的潜能就是100。但很少有事物能在最理想的状态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期待孩子能很理想的成长为一个完美的人,但至少我们可以提供一种尽可使潜力最大化发挥的环境——而越早开发,这种潜能就越有可能在更大程度的上发挥出来。

我们并不是要抱着把一个孩子培养成天才的心态来教育他,而是负责任的给他他应该得到的教育,既然有更好的选择,我们为何还有选择次优的?早教不是为早教而早教,其根本目的是为人才的最终培养奠定基础,既然可以一开始就走好,为什么还要走歪了再去将其扭转?



我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早教工作是智力潜能开发、性情的培养(包括道德的判断和美的认知)、自我意识和控制力,当然,这一切需要健康体魄的支持,所以还要涉及很多促进孩子身体健康和成长的引导。



孩子在幼年时能学习、掌握到的知识实在比人们想象的要多。更令人惊喜的是,孩子可以毫不费力的学习任何知识。甚至可以说,地球上再也找不到像孩子这么善于用头脑工作的人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对儿童大脑的和潜能的开发基础上。

孩子在出世之后几个星期内,开始渐渐感知这个世界,视力后于听力开始发展。这个时期,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已经形成,智力潜能开发的黄金时期就要开始。对于一个新生生命来说,最重要的是理解能力,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建立在各种事物、人物、语言等从碎片式的接受到整体性的贯通的基础上。婴儿需要大量的睡眠,但在孩子醒来的6~8个小时之内我们同样可以做很多事情。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是需要被最早开发的。阅读是最主要的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法之一,阅读可以改变人的精神和气质,大量阅读的朋友应该是很有体会的。阅读不一定是看懂一定文字,可以通过听觉接受来阅读。在孩子6个月或8个月大之后,可以每天给孩子阅读童话、诗歌、散文等等,并高频率的重复文字,2岁左右,便可以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父母需要手把手的教孩子阅读,并且培养他们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孩子觉得学习是快乐的,才让他学习。在孩子还想学更多的时候结束。孩子觉得文字有趣,才会主动去记忆。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背诵和记忆而让他们觉得记忆文字是一件苦差事。培养孩子渴望学习的习惯。

有事做的孩子才幸福。开启他的智慧,让他更早的享受知识和真理的给他们带来的幸福和喜悦,是我们不应推辞的责任。



至于语言能力,孩子的语言天赋都是极高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的在混沌中掌握各种语言的各种要素的位置,而这样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工作让成人的大脑来处理恐怕是会要爆炸的。如果教育得当,在5岁之前,孩子完全能够掌握5门以上语言。只可惜,我们不具备教授这么多种语言的能力,但我们至少可以把中文和英文很好的教授给孩子。只要我们能说,孩子就能学,并且很好的掌握。所以有人戏言:最好的语言环境应该由这样的家庭成员组成——美国的父亲,中国的母亲,法国的厨子,意大利的管家,德国的司机。



至于数学、物理等抽象科学的培养,其实也可以在早教开始涉及,但绝不是通过我们所接受的机械式教育,而是引导性的教育,让他们感觉到世界的神奇,把握和利用这种神奇需要掌握某种工具,然后才去学习。任何科学,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援引的案例,反推之,任何现象必有其道理,跟孩子讲讲这其中的道理,或者多问问他们“为什么”以启发他们的进一步求知欲。千万别限制孩子的思维,无论是想象力还是他们对某种事物或者现象产生的与现存的不一样的想法。让他们养成质疑的习惯,而不是打击质疑,我们最乐意看到的是他们“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状态。



而琴棋书画等方面培养,国内外都有很多专门法,在此便不做赘述。通常而言,3岁儿童可以开始拉小提琴,5岁儿童可以开始学习钢琴,对于乐器大家来说,通常会早于这两个年龄开始习乐。乐器的习得,没有早期教育的基础,是难成大气的。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提供选择,而做出选择的是孩子,让他们自由决定自己愿意学钢琴还是小提琴还是葫芦丝,或者绘画还是美术,孩子喜欢,他们才学的好。我们不需要培养一个琴棋书画样样通的“皇家才女”。



性情的培养、道德的判断、美的认知都是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引导出来的。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引申出道理,父母是最好的榜样,在德育培养上,父母的榜样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都做好,公平,成正,孩子会以同我们为伍而感到光荣,并尽力做好。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教育他道德判断的最好机会,不要教唆,而要提醒孩子时刻做换位思考。



控制力和自律精神的培养并不是要限制孩子的自由和想象力,而是帮助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更好的驾驭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孩子天生是不具备自控力的,但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我们对他们道德判断的教育,他们有了对善恶丑美的分辨,这个时候他们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动,父母的榜样在这个时候就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顽皮捣蛋的孩子多半都是父母自己没有做好,或者没有培养他们对欲望的控制力。的确,一个成年人想要改正某种劣根性不是不可能,但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而这个成年人在想要改变之前,也许已经在这个社会当中做出了很多负面行为——当今社会的诸多问题难倒不都可以归咎为教育问题,特别是在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的教育问题吗?如果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一开始就做好呢?何况其实这并不困难,只要我们始终如一,保持道德的天平是平衡的。



不可不提的一点自我意识方面的培养就是心理素质(抗打击能力,抗压能力以及核心的自主精神等等)的锤炼。现在中国的孩子智商越来越高,但小小年纪自杀孩子也越来越多。在考学文化下,在所谓升学压力和同龄竞争之下,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被自卑和自我怀疑侵蚀,浮躁社会的评价制度对此负有很大责任,但从孩子内心的调试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从小就形成一种气度——大气,宽容,坦荡。不要吓坏了孩子,不要因为点屁大的事情就恐吓孩子会有什么恶劣后果(学校为了维持集体的纪律或者所谓的白痴制度,就特别喜欢吓唬人,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其实非常有害)。而应该告诉他们,人生有无限可能,人生选择多样,人生不是“非此即彼”,人生也不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告诉他们如何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世界和生命、失败或成功,如何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异己、对手或者恶意的中伤。也许多出去进行户外活动、接触自然会让他们对生命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就不会常陷于琐碎的斗争中。另外千万不要让考学文化侵袭了孩子的心理,考试和升学永远只是学习的附属品,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态度。



饮食与健康——千万不要给孩子吃垃圾食品,尤其不能让他们养成对零食的偏好,即使他们到了七八岁,依然要让他们对色彩鲜艳的零食保持克制。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胃,胃好的孩子才会有好的情绪,有了好的情绪,他们才会更乐意也更有精力做一个“好人”。让孩子更早的接触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并常带他们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呼吸新鲜空气。



不要对学校寄托太多希望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是学校的责任,学校也不可能为此负责。家庭是天下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教育来自于父母,因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可以通过最好的方式——因材施教来教育孩子,我们最理解我们的孩子,也会最上心。

正如“僧人也是一种职业”一样,教师也是一种职业,何况现今的学校已经变成了利益的工具,今天的教师也已不再向过去那样值得人们尊敬。

我们的学制设置得科学吗?孩子到底需要学习多少知识?7岁上小学,12岁上中学,18岁上大学这种人为规定的学制习惯有没有科学性?到底什么该教?什么不该教?其实学校对这些问题也根本没有理清头绪。如果按照知识量来说,似乎我们的精力已经发挥到最大尽头,如果按照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呢?就不能简单地用量和时间来衡量了。



童年的本质是自愿

一切教育的前提都是基于童年的自愿,我们提供选择,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的选择,交给他们发现和创造真理和美的能力。教育的本质是告诉他们如何教育自己——告诉他们探索和发现真理的方法。

孩子就是我的老师,教育孩子,其实也在教育我们自己。父母养育孩子等于目睹自己重活一遍。在自己重活一遍时处处刁难自己为难自己的人是自虐狂。父母善待孩子就是善待自己。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善待就是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从个体本位角度来说,他从来都不属于你,虽然他是从你那里来的。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思考和处事方式。我们应该加以引导,却不应该加以干涉。

最重要的教育之道,让孩子知道要对自己负责,以及如何对自己负责。为什么父母会感到很累?因为他们总是喜欢为孩子包办一切,而不是信任之,把之视为一个完整的、正常的人来看待,这样做不仅会让自己感到很多负担,也会让孩子背上很多包袱,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教育的自然之道

也许有人说,这样的孩子不就是完人了?天才了?根本不正常啊!我想说,不能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平庸的人,我们就要阻止我们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天才吧?之所以我们认为奇异儿童是不正常的,是因为我们本身就“不正常”,我们还要站在“不正常”的立场看待正常的人。

人到底可否成为全面的人?完全可以。天才培养很难吗?其实不难。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过去十几二十年所受到的教育,但可以为后代带来更好的教育——通过我们对自己接受的教育的总结。培养一个天才其实是一个很自然地过程,当我们用最朴素的理念、最自然的方法、最虔诚的心态来教育孩子,让孩子选择他自己的道路,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为他们的选择和创造和想象提供帮助,带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让他们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可以成为“天才”。可以想见,天才其实才是最正常的,因为它们由一种正常的、自然的教育的结果。当然,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脉相承的,任何投机心理都不应该掺杂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



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锐减,可以想见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将需要个人生产力的大幅提高,而这一切从根本上由新科技革命下的“新教育”创造和导致。

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没有受到过非常好的早期教育,今天看来似乎也还混得过去,但基本超不出平均水平,只能算是“还能接受”。假如从现在开始,进行一种改革——早期教育改革,谁能预言父母和孩子能收获多少欢乐呢?这世界又能有怎样的潜能突破性的改变呢?产生一个天才对世界有多少改变?产生一群天才呢?

教育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过去是,今天是,未来更是。



我们肩负着责任

面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最好的时代,只因为你给了孩子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智慧和美德;这是最坏的时代,假如孩子的潜能和良知在你的手中毁灭。

我们为世界埋下祸根或者埋下灵性的种子和天才的希望。我们要对一切负责。未来的确掌握在我们手中了。

谨希望未来的父母们,为了我们的后代,为了世界的未来,从现在开始把自己变得更好,并采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和行动来让我们的后代变得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卡尔威特天才教育法(早期教育)
为人师必读《早期教育与天才》
普通父母能不能培育出一个天才——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态度魔力——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方向
婴儿期是天才培养的关键期
《早期教育和天才》_邓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