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比性无能更要命的是教育无能


文丨 国馆



一个人性无能,可能会影响生育。但是如果生而不好好养,教育无能,则可能会毁掉一个人一生。而粗暴地打孩子,正是一种教育的无能。


——国馆君按





几天前看了一则父亲暴打女儿的新闻视频:

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给弟弟买了10块钱的零食,让爸爸来付账。

这位父亲一把抓住小女孩的头发把她摔倒在地,拳脚相加,又顺手拿起旁边的拖把劈头盖脸一顿毒打。

幼小的弟弟则蜷缩在一旁,目瞪口呆。

众人解劝父亲才住了手。小女孩爬起来,一瘸一拐地离开。

看完此视频深受震动。

七八岁的小女孩,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上天遗落到凡间的小天使,为何会被如此暴虐相待?

 

当天在后台做了一个互动,让大家回忆“当年挨过的打”。

说起这个话题,首先想到的是汉朝韩伯愈的故事:

他有一个严格而暴力的母亲,事情稍有不对,就挥拐杖动武。韩伯愈从小被打到大,又被打到老,从来没有怨言,也没有哭过。

但有一天挨过打之后,韩伯愈却哭了。母亲问起他哭泣的原因,韩伯愈说:“以前母亲打我,我都觉着疼,那说明母亲身体康健。今天不觉得疼,说明母亲老了,我因此而伤心。”

本来以为,大家也会留下很多温馨而感人的故事。

殊不知,短短一天之内,一千多条留言,简直字字血泪。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暴力下的悲剧:

 

有人用了“劫难”“仇恨”的字眼,有人直言“希望天下少些这样的父母”



很多人直言小时候被父母毒打的经历,给自己留下了时间无法平复的心理阴影:



也有人直言,因为小时候挨打,长大后和父母关系疏远: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什么是孝,怎么尽孝,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论述,该如果做好父母,却少有提及。

倒是在几千年的文化流转中,先人们总结出了一条培养孝子贤孙的黄金法则:“棍棒底下出孝子。”至今备受尊崇。

所有父母在打完孩子之后,都会理直气壮地声明:“我是为你好。”

父母也多以敢对孩子下狠手而自豪,而护犊子的父母,往往被人非议。

 

我父亲兄弟四人。二伯父有三个儿子,最小的也比我年长十岁。

很小的时候就经常看着三个哥哥挨打。

放牛把绳子丢了,打;在学校把一支铅笔丢了,打;一句话说错了,打;如果桌上有客人吃饭,比客人先夹了菜,也要挨打。

每次挨打之前,哥哥们都要自己搬来一条长板凳,脱了裤子趴上去。二伯把他们捆在板凳上,用皮带直抽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

无数次看到他们三更半夜逃到奶奶家,一躲就是十天半个月,不愿回家见父母。

 

和他们比起来,我觉得小时候很幸福。

但是,二伯父却对我的父亲以及我的前程担忧。他无数次对父亲说:“男孩子你都不打,长大了可怎么得了?”

好在父亲不为所动。

 

渐渐的,哥哥们想到了避免挨打的办法。

铅笔丢了,就去偷一支同学的,直到最后被学校开除。

再后来,我们都长大了,无一例外都逃出了大山。

又后来,二伯父得了重病,哥哥们也不回家探望,电话都不打。

十年前,二伯父去世了。

在农村,死了人没后人披麻戴孝,简直不成体统。哥哥们不回家,披麻戴孝的事情,只好我来顶替。

 

哥哥们不仅没有成为大孝子,也没有大出息。三兄弟,两人过着四海为家的漂泊生活,既没有家,也没有事业。

二伯父临终前,感慨自己孤独、凄凉,怨恨孩子们不孝,唯独没有反思自己曾经的教育方式不妥。

他觉得是自己还打得不够狠。

最后只能感慨自己命不好,这辈子遇到了这么几个不孝子。


图片来源:《看上去很美》




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吗?

看看孔子怎么说。

 

舜,三皇五帝之一,圣贤的楷模。

舜很小的时候就死了母亲,瞎眼的父亲给他娶了个后妈,又生了个弟弟。

从此以后,他那瞎老爹和弟弟天天就琢磨一件事:怎样杀死舜。

相关的谋杀记录在《史记》中就记载有两次:

一次舜家的仓库漏雨,父亲让他去房顶修补。

舜刚刚爬上屋顶,父亲就和弟弟就搬走了梯子,并一把火烧了仓库。

舜则一手抓着一个斗笠,奋力上下扇动,像小鸟一样跳下来,逃走了。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瞎老头又要舜去挖井。

当舜挖到很深的时候,父亲就和弟弟往里面填土,要把他活埋。

还好舜早有防备,事先在半中腰挖了一个横向的通道,又逃跑了。

 

在平时,瞎老头更是动不动就要在舜的身上演练十八般武艺。

舜则坚持一个原则,当看到父亲拿着大棒子的时候,就一溜烟跑了;如果是小棒子,就乖乖挨打。


图片来源:《看上去很美》




经常挨打的还有另外一个圣人——曾子。他是孔子的学生。有一种说法,著名的《孝经》就是出自他的笔下。

 

一天,曾子和父亲在瓜田里锄草。曾子一不小心就把瓜苗给铲了,他父亲一怒之下,抡起一根大棒子就把曾子打晕了。

过了半晌,曾子苏醒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父亲面前,跪下来认错:“孩儿实在是不孝,让父亲大人这么费力来打我。您辛苦了!”

晚上回到家里,他又弹琴,又唱歌。以此向父亲说明自己既没有被打坏,而且也不憎恨父亲。

 

孔子听说了此事,吩咐门下弟子:“等会儿曾子来了,不要让他进门,我没有这样的弟子!”

曾子十分惶恐,跑去问孔子:“弟子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吗?”

孔子:“你知道舜吗?他父亲用大棒子打他的时候,他就跑;用小棒子打他的时候,他才承受着。你父亲用那么大的棍子打你,你都不跑,你是傻逼,脑残,蠢猪!”


图片来源:《前路漫漫》




孔子的主张很明确:如果父母过分毒打孩子,孩子应该逃跑。

背后的观点也就十分明白:父母不该打孩子。

 

孔子有个观点被后人广泛引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后来翻译成一句很时髦的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既然当儿子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父亲的手里,时不时敲打敲打,还不是随心所有,想打就打的事情吗?

以至于在我国农村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父母打孩子成了一种休闲,一种时髦。

 

然而,其实这种翻译,是断章取义的阴谋。

在孔子这句话中,“臣臣”的前提是“君君”,“子子”的前提是“父父”。君王和父亲,首先要有君王和父亲的样子,臣子和儿子才该有臣子和儿子的样子。

如果君不像君,父不像父,则另当别论。

 

其实,面对君不君,父不父的情况,孔子不仅主张逃跑,还主张反抗。

夏王朝最后的君王桀荒淫无道,暴虐成性,非常不像个君王的样子。作为臣子的周文王、周武王,励精图治,倾覆了夏王朝。孔子不是将文王、武王尊为圣王了么?

 

父母打孩子,有时候是出于教育,有时候是发泄情绪,有时候是虐待。

暴力肯定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泄愤则有失父母的身份。从道义上讲,该剥夺了他们为人父母的资格。

传统文化,祖先的智慧中,从来不曾赋予父母毒打孩子的权力。


图片来源:《无人知晓》




有一个发小,初中毕业考得不好,家里不让他继续读书,跟着别人外出务工。

同龄的小伙伴,大部分都还在学校,他却要早早直面生活的重担,确实是足够辛酸。

 

我们为高考而日夜奋战时,他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游戏、赌博……

我们还在读大学的时候,他的孩子已经可以打酱油了。

我们刚刚走出象牙塔,他被生活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看看我们,再看看他自己。他开始抱怨是当年家里不让读书,毁了自己一辈子。

 

他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恐慌。

他怕孩子走上自己的老路,他要让孩子考好大学,将来挣大钱。

但他却想不到别的办法,除了打。

自己打着零工,聊以糊口。

没活干的时候,就在家玩游戏,或者叫几个狐朋狗友到家喝酒、打牌。却要孩子在一旁认真读书写作业,否则就得挨打。

通知开家长会,第一反应是孩子在学校捣乱,先打了再说。

打牌输了钱,找不到工作,工作太累,生活没保障……一切让他觉得不痛快,对生活感到失望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打孩子。

因为他觉得打孩子,能让孩子有出息,将孩子的未来,自己的下半辈子,都寄托在“打孩子”上。

然而,孩子的成长和他理想中的样子完全背道而驰。初中没毕业,学会了抽烟、喝酒、通宵上网、满口谎话……

 

很多父母可能只是不愿意,也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就拿孩子当出气筒。

除了动手,他们再找不到管教孩子的方法。

教育,成了他们施暴的完美借口。

然而,暴力之下从来不存在所谓的教育,只有残害。


图片来源:《爸妈不在家》




打孩子,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而且还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第一、严重损伤孩子的智力发育。

在享誉世界的美国范德堡大学,著名儿科医生莎丽巴尔金对二到九岁的孩子进行了认知研究,发现经常挨打的孩子智力认知水平比不经常挨打的孩子要低。

 

第二、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肉体疼痛的体验,并不能提升孩子的道德水平和是非观念。迫于威慑,孩子可能一时停止不恰当的行为,但并无法从意识上认知错误。就如前文所述,孩子因为丢了铅笔而被毒打,他们并不会想办法避免铅笔丢失,而是去偷同学的铅笔。毒打,只能让孩子想办法逃避惩罚,而不能认知错误。

 

第三、不孝的孩子多是打出来的。

棍棒底下不仅不能出孝子,而且多出逆子。父母本来是孩子最亲近、最依赖的人,不恰当的毒打会让这种亲近丧失,留下无法消除的阴影与恐惧。等到他们能够独立时,会第一时间逃出“魔掌”,再不回来。

 

第四、埋下暴力的种子,把孩子推上违法、犯法的道路。

德克萨斯大学伊丽莎白·格肖夫有一项历经50年的研究成果,用极具说服力的证据表明,父母打孩子会导致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出现违法或者反社会性的行为。长大后,则会制造家暴或直接触犯法律。此外,这个研究还同时指出,打孩子会增加校园暴力事件的概率。

 

第四、加剧孩子恐惧、焦虑与自卑。

早在2003年,就有关于打孩子会如何改变大脑化学物质的研究发现,经常挨打的孩子容易陷入恐惧、焦虑与自卑的负面情绪中。

 

打孩子和教育孩子,完全没办法相提并论。

觉得打孩子就能让孩子成才的父母,要么是无知,要么是无能,要么是在自欺欺人


图片来源:《爸妈不在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建云说】有忙碌的父亲,必有焦虑的母亲,定有失控的孩子
4.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
体恤父母
棒打教育已经落后了,做一流父母,就要学会用行动去影响孩子
我父母和他们创造的房子
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3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