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5岁,人生的一道“坎”

文 | 铛铛娃

看过一组研究数据:

在25岁之前,年轻人幸福感强烈,没什么多大的忧愁;

25岁至中年时期,人的幸福感逐渐减弱直到陷入谷底;

而从45岁开始,人们又开始重新变得乐观积极,可能在70岁后期,幸福感会达到顶峰。

想起季羡林曾说过:

“我相信,一个在沧海中失掉了笑的人,决不能做成任何事情。但我也相信,一个曾经沧海又把笑找回来的人,却能胜任任何艰巨。”

前段时间,著名画家黄永厚先生逝世,享年91岁,他生前说过一句话:

“我从没想过要当什么美术家,抱着大志向,做什么都难。”

这句简单的话,在这个焦虑浮躁,四处弥漫着成功学的时代,就像一股清流浇灌内心,引人深思。

有理想抱负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超出自己能力的冒然行动、盲目追寻不可把控的高目标,人的精神感受是异常痛苦的,这跟我们内心渴求的快乐、幸福的本性已经背道而驰。

反而,勇敢承认自己就是个平凡的小人物并不可耻。

丢掉那些让人不堪重负的“大志向”,脚踏实地去做好当下的事,才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式,获得与自己能力相配的成果。

放开固执的束缚,也能让自我价值在生命的更多层面得以绽放。

“认怂”,是自我觉醒的开始

前不久,《人物》报道过一位“养蜂人”,他叫李芯锐,出生在一个小村落。

18岁之前,李芯锐一直在村里生活,后来,他到西北地区从军,退伍后,跟大部分年轻人一样选择去大城市闯荡,他去过哈尔滨、北京、大庆等地方,他也坚信过“是金子总会发光”。

北漂的几年里:

他当过保安,在餐厅做过服务员,也尝试过当厨师,后来在北京的岁月,由于经济困难,便一直租地下室住,拼命工作经常早出晚归,但生活却依旧落魄。

在报道中,他说有一次生病了,一个人躺在地下室的小床上,等睁开眼的时候,已经分不清楚是白天还是晚上了,那一刻所有憋屈的心绪都涌了上来,他感叹道:

“在北京的几年,我竟然没见过太阳是什么样子。”

后来,在外闯荡了近11年的他,还是回到从前的小村落,决定做一名朴实的“养蜂人”。

他说,返乡虽然像是在“认怂”,但却逐渐还原了他的初心,这份初心就是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过好眼前的生活,最好还能为家乡做些贡献。

是的,过好今天的日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追求一份踏实、自在,这就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觉醒,也是摆脱焦虑情绪的开始。

很喜欢马思纯在一段访谈中的回答,她说:“顺其自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努力过后发现原来我做不到,好吧,那我知道不可以再继续这样。”

深以为然。

痛苦地执着于一些理想化的“大志向”,永无止境地向外索取,但自己的能力又暂时达不到,这或许就是造成我们对未来焦虑恐惧的根源所在。

然而敢于“认怂”,认清自己,及时止损,客观衡量自己的实力,或许才能真正找到让自己舒服的奋斗方式,让努力变得更有意义和效率。

走出“小我”的焦虑,扩展生命的宽度

演员迪桑.牛顿是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男主角妻子Linda的扮演者。在TED演讲中,她讲述了一段关于走出“小我”的启示。

很多年以来,迪桑都因自己的肤色而感到不合群,这对她造成了很深且久远的困扰,一直持续到她当演员。

这是一种典型的身份焦虑。

然而改变她的,却是一件小事。有一次在刚果拍摄,工作结束后,她与一群当地人在非洲大地上纵情玩耍,载歌载舞,如此简单的时刻似乎得到了一种启示:

原来真正的自我,绝不是困在自己的狭隘之中,只为自己的那些小事愁苦焦虑。

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应当去与更多的人和事物产生连接,将“小我”共享到更广阔的范围中去,扩展生命的宽度。

心理学研究表示:人们的焦虑有时候恰恰来自于过度自我关怀。

简单说来就是太看重自己的利益,眼光只放在自己身上,在追求“大志向”的过程中求而不得时,则容易陷入“我没有价值”、“我不行”的焦虑情绪中。

一部名为《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的电影里,主人公艾迪83岁,父母、妻子、兄弟姐妹都已经离开了他,孤零零一个人生活。

艾迪继承了他父亲的工作,成为一名游乐场维修员,但他最难以释怀的就是这份平凡的工作,这一辈子他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和意义。

就在他83岁生日那天,艾迪因游乐场事故救人而丧生,他来到了天堂,在这里他前前后后见到了5个人,他们带着艾迪回顾逝去的时光,追问人生的奥义。

他见到的最后一个人,是个叫Tala的小女孩,艾迪对她倾诉自己人生不幸,他懊悔自己一辈子庸庸碌碌什么都没做成,也没有追求过更高的理想,他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但Tala却说了一句让他感到震撼的话,她告诉艾迪:“你这一生的意义,都是在保护大家的生命安全。”此刻的艾迪才醒悟,自己从前瞧不起的人生竟然如此耀眼,如此有价值。

无独有偶。

在李银河老师的书里,也提到过一位匿名捐赠80亿美元的人。他叫查克.费尼,自己过着非常淳朴简陋的生活,却把几乎所有钱都捐了出去,还不留名。

李银河老师这样描述他:“他只是在看到一位受他捐赠、做了兔唇手术的女孩脸上绽开笑容时,得到由衷的快乐。”

你看,一如游乐场管理员这般的平凡小人物,再如豪捐80亿美元的富人,他们纵使经济差距悬殊,但最后所体会到的幸福感、生命的意义感却是如出一辙。

是的,与他人相连接竟可以催生如此真切的平和喜乐,所以人生远远不止一种活法,我们不要只在自己设定的“大志向”里辗转挣扎,永远只用一项标准就衡量框定整个人生。

要摆脱“小我”的身份焦虑,就需要我们学会降低“自我意义”,去与整个人类社会产生联系,领悟生命更多层面的意义。

即使每个小人物,一辈子都只能从事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人生,但一旦能走出“小我”的世界,扩展人生的宽度,那么我们便能更好地走出焦虑情绪,为心灵腾出余地,真正去领悟人生的丰盈美好。

焦虑终会消散,归来仍是自己

季羡林曾说过:“我相信,一个在沧海中失掉了笑的人,决不能做成任何事情。但我也相信,一个曾经沧海又把笑找回来的人,却能胜任任何艰巨。”

著名演员吴秀波,如今身家过亿,但前半生却坎坷不止。

16岁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7岁就被查出肠癌。治愈之后吴秀波深感人生短暂和无常,于是他认为想做什么就要大胆去做。

然而后来的“大胆”却并不顺利。

20岁到酒吧驻唱,好不容易发行了第一张专辑,无奈销量惨淡,歌手梦从那时候戛然而止。

30岁-34岁之间,他开过酒吧、美容院、餐厅等等,但都不见成果,败光所有积蓄后成了无业人士,人生陷入谷底,也曾一度郁郁焦虑。

在低谷期,吴秀波遇到了妻子尚洁义,结婚后他们生了一个儿子。

生为人父的吴秀波决定调整好心态,一切从头开始,踏实演戏。

拍戏的几年里,一开始也不顺利,拍了二十几部影视作品都没能红起来。

但好在吴秀波找回了那个认真的自己,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演艺事业中,只管认真做事,不问前程。

历经将近8年的奋斗,他终于在2010年凭借影视剧《黎明之前》红了起来,从此之后事业蒸蒸日上。

成名之后的吴秀波却并没有膨胀,而是变得愈发谦逊低调,与人为善。

他说:“20岁的时候,我希望有获取一切的能力,现在的我却希望有放下一切的能力。”

人生几经辗转覆辙,找回自己,放下执着,沉下心在自己的领域里耕耘精进,丢掉世俗利益的束缚,反而成就了今日的吴秀波。

的确,就如季羡林说的那样,追求各种“大志向”的路上,会经历太多弯路曲折、坎坷疼痛,磨损消耗我们的心智,若不及时找回自我,任由焦虑烦躁牵着走,那便如沧海失笑般无奈可悲。

保持淡然的心态,不被利益裹挟,把生而为人的灵性生动找回来,即便前方依旧豺狼猛虎,却也再难不倒那些真正回归自己,静下心来做事的人。

做个温暖又精彩的小人物

看过一组研究数据:

在25岁之前,年轻人幸福感强烈,没什么多大的忧愁;

25岁至中年时期,人的幸福感逐渐减弱直到陷入谷底;

而从45岁开始,人们又开始重新变得乐观积极;

可能在70岁后期,幸福感会达到顶峰。

年轻时候的“大志向”,逐渐的“认怂”,回归自我,再到生命后半段的大彻大悟,万物归于简单,这就是我们与自己和解、对人生逐渐认知的过程,也是我们内心不断强化的过程。

若能学着尽早去接纳平凡却真实的自己,拓展人生的宽度,将自我价值放大到社会中去,用俯视的角度观看整个宏观的人生。

那么我们便能在更年轻的时候,就收获更多的幸福感,放下没有意义的焦虑困惑,或许反而更能成事。

这世界上平凡的小人物始终是大多数。

但余生,我们却都可以把属于自己的小生活经营得五光十色,做一个温暖丰盈、精彩万分的小人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人们活的越来越焦虑了?#焦虑#幸福感#智慧人生
草堂 | 当闭眼成为潮流
为什么你60%的时间都被浪费了?—— 一场 14 天重塑大脑的专注力实验
我们谈王石,总是远了些
一个中国人的典型理想人生
知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