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悲鸿》④ | 能成就你的不是天赋,是努力

10天听完一部名人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经典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徐悲鸿》第4天 来自十点人物志 12:53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 晨诵无声 朗读 



领读 | 林中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徐悲鸿》。昨天,我们读到徐悲鸿归国以后,以惊人的魄力投入到振兴美术教育、改革传统绘画、坚持艺术创作以及收藏画作这四方面的努力之中。

 

徐悲鸿回国后,把自己在欧洲留学所学到的一系列先进经验与理论,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同行、同事与学生们。其人格魅力非同一般。

 

在近代中国的美术史上,徐悲鸿改革中国传统绘画,赋予了中国画新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功不可没。


那么,徐悲鸿是如何改良中国画的呢?为了改良中国画,他又付出了哪些努力呢?


饮水代食,作画充饥


在欧洲留学的八年里,徐悲鸿钻进了西方艺术的天地,卖命探索、取经和苦练,只为中国美术事业向前发展。

 

他曾经说过,赴欧学艺是为了寻求改革中国画的方法。他觉得拿了国家资助来学习,就要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否则,没有出国留学的必要。

 

来到欧洲以后,徐悲鸿看到西方绘画自文艺复兴以后,在刻画人物的功夫上达到了惟妙惟肖的水平。


虽然派别林立,但是人家有一系列的科学理论与训练方法做后盾。


 

同时,他也发现,西方的绘画艺术只能从自己深厚的写实传统向东方的写意抽象方向转移。

 

恰恰相反的是,中国的绘画却要由几百年来的写意抽象,向形神兼备的写实艺术方向转化。所以,在改革中国画的实践中,徐悲鸿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他重视西方造型的素描写生方法,但他也知道不能以素描技法代替中国画的笔墨艺术。


徐悲鸿十分推崇西方绘画在光线和色彩方面的写实处理,但是,如何将其运用于中国画,他十分慎重。

 

在中国画的实践中,他绝不生搬硬套。他十分尊重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渲染上的特殊艺术语言。


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东西方绘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造型艺术体系。

因此,徐悲鸿集中精力,义无反顾地向西方绘画技艺堡垒进攻。


他每天付出的劳动是惊人的,在经济紧迫的时候,常常以水代食,勤奋忘我地作画充饥,终于取得了超群的成就。


以校为家,爱才护艺


为了回报国家,徐悲鸿一归国就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南国艺术学院和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教学中。他深深感到中国美术的落后。

 

对他来说,画得再好、成就再大,不过是他一个人的努力成果。但是,如果他能培养出一批画家,那就是国家的成就和荣誉。

 

他常常以学校为家,指导与示范相结合,言传身教并进,鼓励学生刻苦学习。他十分注重学生个人风格的形成,甚至经常因为学生的作业优异而题词奖励或是交换画作收藏。



因为徐悲鸿太清楚自己的成长经历了,如果没有父亲的循序诱导,没有康有为的真诚教诲,以及蔡元培、傅增湘的新人和相助,以及导师达仰严格诚挚的教导,他也不会有今天自己掌握的技艺。

 

对于同事和学生,他都是以诚相见,爱才护才。大江南北,国境内外,凡是他曾走访过的地方,都有他的学生。如果不是因为太平洋战争,或许美国本土都会留下他美术教育的种子。

 

在教学上,徐悲鸿坚持的方针是中国传统师法造化与西方传统的写实主义相结合的原则。素描写生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掌握科学造型的真谛。


教学的目的是面向中国的现实,发挥美术教育启发人的审美能力的功能,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学院派。


阻碍重重,感慨万千


在教育战线上,徐悲鸿若要坚持新的教学方针,必须向保守势力作说服和斗争。因此,他绝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与困难在所难免。

 

1928年7月,他在福建创作了《蔡公时济南被难图》这一幅油画来反映“五三惨案(又名济南惨案)”。刚回到上海,他就受邀到北平担任北大艺术学院院长。

 

北平依然是十年前的情况,美术界的旧势力有增无减。徐悲鸿又是单枪匹马上阵,结果,徐悲鸿的教学改革计划遭到了强烈的阻扰。


例如,他试图聘请齐白石担任教授,但是,流言蜚语和明枪暗箭使得他在这三个月里孤掌难鸣,只好拂袖而去。


 

在北平的惨痛教训,使得徐悲鸿感慨万千。他意识到,关键不在于自己的主张方针不妥,更不是方法措施的错误,而是志同道合者的欠缺。

 

他意识到人力不够,所以,他要做的就是培养新生代,寻找为中国美术事业共同奋战的人。

 

回到南京以后,徐悲鸿刚安顿下来,美术界就开始了另一场向形形色色的新派美术的进攻。


这是中国美术界,举着复古旗帜的北方与举着摩登新旗的南方的一场论战,是旧势力对以徐悲鸿为代表的革新派的挑战。



自成体系,论战群雄


1924年4月,全国第一届美术展在上海开幕。看到有不少作品出自缺少训练的标新立异者,徐悲鸿万分痛心,并拒绝参展。由此,他与好友、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展开了笔战。

 

35岁的徐悲鸿正直方刚之年,为了捍卫自己的艺术主张,他既是疾言厉色,更是语重心长。


他清楚在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下,中国的音乐、美术、戏剧和诗歌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是每个有使命感的艺术家都不能推卸的问题。

 

徐悲鸿的呼吁,得到了鲁迅和油画家李毅士的支持。鲁迅形容,缺少训练的标新立异者,就是只能翻跟头,不懂踢正步的小孩子。


李毅士甚至评价,如果他儿子学那种缺少训练的画风,他肯定要暴打儿子一顿。

 

1947年,一场新旧国画的论战在北平掀起。徐悲鸿针锋相对地向北平复古势力宣战,他团结了一批又一批的美术界精英作为后盾,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勇敢地面对那些对他不利的呼声。

 

在学校里,他大刀阔斧地改革人事和体制,解雇不称职者,留用有学术者。他力主艺术创新,要学生们作画的时候不要以模仿古人为自足,而是要摹写人民的生活。


 

1935年,徐悲鸿曾经说过: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是充实国力了。

 

1947 年,他在《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中说:若此时再不振奋,起而师法造化,寻求真理,则中国虽不亡,而艺术必亡;艺术若亡,则文化顿黯无光彩。


起而代之者,将为吾敌国之日本人在世界上代表东方艺术。诸位想想,倘不幸果如是,我们将有何颜面以对祖宗。


结语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共读了徐悲鸿在归国以后,在改革中国绘画,为祖国美术事业培养接班人的过程之中,都采用了哪些步骤与方法。


通过一些细节故事,我们对于大师徐悲鸿的形象,也有了更加具体、丰富的认识。

 

明天,我们将专门从徐悲鸿知恩图报这一细节入手,感受大师徐悲鸿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今日话题


今天,我们读到为人师表的徐悲鸿,对于自己的学生和同事,都是极尽爱护。凡是人才,他都愿意倾尽全力去培养。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曾经遇到过一两位给予你无私教诲的恩师呢?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悲鸿与潘天寿谁是中国美术界的英雄?
名家推介——徐悲鸿
UC头条:从《愚公移山》卖了2.088亿, 谈徐悲鸿是美术史家无法绕过的大山
​徐悲鸿已让我们“审美疲劳”? | 《艺术市场》聚焦
大风天下纵横谈一一《张大千大风堂艺术研究》连载 (二)
徐悲鸿书法对联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