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可以省吃俭用,唯独这个爱好,倾家荡产在所不惜

10天听完一部名人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经典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徐悲鸿》第8天 来自十点人物志 12:59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 晨诵无声 朗读 



领读 | 林中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徐悲鸿》。昨天,我们读到徐悲鸿创作过的绘画作品里,不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油画,徐悲鸿都能汲取东西方绘画技艺的长处,并大胆从现实环境中获得灵感,创作了不少现实意味深厚的艺术作品。

 

那么,关于收藏金石字画,关于同外国文艺界同行的交流互动,徐悲鸿曾经留下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呢?


为国购画,不图牟利


徐悲鸿不是富翁,也不是收藏家,可他却有着极大的收藏欲望。只要是令他心悦手痒的,不论书画、金石,还是碑帖,他一定不惜代价买下来。他这么做,是为了国家民族的艺术事业。

 

没有钱,就没有资本收藏艺术品,所以,并不富有的徐悲鸿,有着自己特殊的收藏方式:一是用自己的收入购买,二是用自己一定数量的作品交换,三是用自己的收藏作品交换,四是朋友所赠。

 

徐悲鸿是一个艺术家,如何处置自己的作品,是他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


 

徐悲鸿有明确且与众不同的观念,他经常劝其他画家绝不出售自己的代表作,除非是为人画肖像或者应酬或者义卖,否则自己的代表作,无论多少钱都不能出售,

 

抗战期间,徐悲鸿东奔西跑,自己的作品和收藏也一直随身携带。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不得不逃离新加坡。一批画作就藏在了枯井之中,四十多幅的精品就这样毁于一旦。

 

如果他没有这种思想,今天就不会有徐悲鸿纪念馆,我们也不可能集中地看到他众多的宝贵代表作和收藏品。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


生活简朴,大方收藏


徐悲鸿收藏艺术品,决然不同于一般商业性的交易。


他不善理财,没有经济意识,不懂升值概念,纯粹凭着艺术品价值高低购买。只要他认为好的,绝不还价,要多少钱就给多少,甚至不惜借债。

 

徐悲鸿一贯生活简朴,粗茶淡饭,鞋也舍不得买一双新的,而是到集市上买旧鞋穿。有时令人难以置信,他一生没有别的癖好,就是见到好的艺术品就会不顾一切。

 

在北平,徐悲鸿经常在县市区琉璃厂选购文物字画。


一些跑小市场的劳苦画商,比如崔范五和画儿刘,常常冒着严寒酷暑夹着一大包、一大捆的画作去徐家。徐悲鸿总是热情接待,给他们倒茶。有时念及他们辛苦,常常不讨价还价地买画。

 

夫人廖静文曾说过他,何必当着画商的面去表达自己对画作的喜欢?不会冷静一些吗?导致每次都被要高价,本来可以少出一些钱的!


《徐夫人像》

 

徐悲鸿承认夫人说得有理,但是,下一次见到好画,他依然赞不绝口,结果还是高价成交。

 

廖静文开始埋怨他,徐悲鸿亲切地作了如下解释:“当一张好画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怎能装出平静无事的样子呢?我是一个画家,对真正的好画不能不激动,不能无动于衷。”

 

在巴黎的时候,他曾经花了两万法郎买下恩师达仰的作品,为此还跑到新加坡办了画展。他赚得的收入,大部分还是用在了购买自己喜欢的画作和金石之上。回到巴黎时,两手空空。

 

为了与张大千交换一幅清代画家金冬心的《风雨归舟图》,他拿出了一幅北宋董源的巨幅山水《溪岸图》与之交换。


为此,他还题词赞叹。可见,徐悲鸿看重艺术和友情胜过金钱,他永远是一个热诚的艺术家,而非投资家。


尽心尽力,挽救国宝


为了阻止国宝流落海外,徐悲鸿做了很多事情。

 

1949年初,北平城内垂露胡同的方家,每月几乎都有一次书画展销。


某天傍晚,徐悲鸿想起当天是方家当月展销的第一天,忘记了自己刚刚回家,还没休息好,也还没吃饭,就带着夫人廖静文一同去看展。

 

徐悲鸿到场的时候,发现方家主人正在和外国驻华大使交谈。原来大使相中了一幅疑似元朝王振鹏画的《梅妃写真图》长卷,他们正在讨价还价。


《梅妃写真图》

 

徐悲鸿走近一看,原来是描绘宫廷生活的画卷,人物众多,场面宏伟,表现的是宫廷画师正为唐明皇宠爱的梅妃画像的情节。整幅画气氛宁静,形象深刻传神。

 

徐悲鸿心想,这样一幅技艺精湛的国画,怎么能流落外国人的手里?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方家主人,这幅画,他会按照标价买下,一分都不少给。

 

其实,徐悲鸿并没有足够多的钱,他往往靠借钱或是以自己的作品作为补偿,方可买到自己喜欢的画作,尤其是那些他觉得万万不可流落海外的精品。

 

1937年,他在香港办画展,意外买到了《八十七神仙卷》。抗战时期,这幅画不幸被人偷走,抗战后期失而复得。


尽管他深信是有人是不怀好意,故意将画藏了起来,索要巨款。但是,他为了守护国宝,花再多钱也不觉得可惜。

 

徐悲鸿短短一生为国家收藏了数以千计的中外艺术品。后来,夫人廖静文四处奔波,才终于建成徐悲鸿纪念馆。但是展厅有限,无法将许多收藏展出供人们欣赏。

 

当年为了与蒋碧微离婚,他付出了40幅古画、150幅国画,这些被蒋碧微点名索取的画作,如今也不知所踪。


交流互动,身体力行


徐悲鸿勇于跑出国门,虚心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艺术,也勇于将自己国家、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展现给世界各国人民。

 

20世纪30年代初,徐悲鸿从欧洲留学归来不过两三年,他就在美术界扛起了欧亚两大洲进行交流的大旗。

 

他的思想高度和行为准则都是超前的。要交流,就要拿出好的东西,而且要拿有特色的东西。这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关系到的是国家民族的尊严,万万不可马虎。

 

1933年,国民党政府在法国巴黎举办了中国画展览,参展作品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筛选,策展人(全称“展览策划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更是缺乏专业知识。

 

这样一种缺乏责任感、起不到交流作用的官方展览,让徐悲鸿看了,十分气愤。


百忙之中,他亲自策划,选择作品。得不到官方的支持,他就自己把房产抵押给银行,贷款跑到欧洲五国办了七次展览,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徐悲鸿出国访问时,即使不办展,也会带上国内优秀画家的作品,向国际友人们展示。在购买大量印刷品回国的同时,他也将任伯年、齐白石、蒋兆和等优秀画家的画作和陈志农的剪纸带出国门,听取国际友人们的评论。

 

1940年,徐悲鸿赴印度拜访了诗人泰戈尔。重病的泰戈尔舍不得徐悲鸿离开,为了出一本画册,他要求徐悲鸿为自己的美术作品集挑选画作。


《泰戈尔像》


徐悲鸿欣然答应了。传世至今的那本泰戈尔画册,就是经徐悲鸿之手选辑的。

 

徐悲鸿所到各国的美术馆,都因为徐悲鸿与当地画家们建立起的深厚友谊,专门开辟了收藏近代中国美术品的陈列室。这是破天荒的事情。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徐悲鸿收藏艺术品不是为了投资,更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祖国艺术事业保留了一堆瑰宝。

 

徐悲鸿重视同国外同行的交流,让外国人感受到了近现代中国美术的生命力。徐悲鸿关于艺术所做的一切,可以说都是为了祖国与人民。

 

那么,徐悲鸿“独特偏见,一意孤行”的主张,体现了他怎样的真实性格呢?身为一位爱国艺术家,他的处世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今日话题


今天,我们读到徐悲鸿为了收藏大量画作,不顾自己的经济水平,宁愿举债或是拿出自己的画作交换,也要买下自己觉得有价值的画作,甚至不讨价还价。


这样的“消费观”,放在今天也十分罕见。

 

如果要在自己喜好的事物上花钱,你会采取怎样的“消费观”呢?欢迎留言分享。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点击文章结尾右下角的六角形按钮,给我一个“好看”。我们明天见,晚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悲鸿2头猪卖37万,齐白石不服,随手画一头小猪,卖2千万
中国第一书画收藏家族,二代人赚下100亿家产
徐悲鸿为买一幅画,用了20套四合院的价钱,现在画估值50亿
徐悲鸿淘宝,垃圾堆旁发现一字画,变卖家产才买了下来,现在值了
65幅过亿的书画,大饱眼福!
徐悲鸿画了4只鹅,结果卖了672万,放大5倍后,专家:根本不是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