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年第一高分国产剧,戳破中国家庭最大谎言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怀疑自己不是爸妈亲生的?

我在网上看到这个问题,发到群里。

没想到,很多人有共鸣。

老 D 说,10 岁,她就被妈妈逼着帮弟弟洗衣服。

美其名曰:“女孩要学会做家务,以后才能照顾好丈夫”。

为了生弟弟,爸爸把她的名字改成 “招娣”(谐音:招弟)。

“我生来似乎就是为了别人而存在”。

父母总说,他们是最爱我们的人。

但其实,他们的爱,都是有优先级的

01

“你是女孩,早晚都要嫁人,

是别人家的人”

这段时间最火的一部剧,可能就是《都挺好》了。

苏家小女儿明玉,高三那年想报名培训班考清华,需要 1000 块。

母亲心疼钱,让年级前 10 的她去读免费的师范学院。

“一个女孩子,上这么好的学校有什么用?”

明玉不同意。

母亲又提出另一个办法 —— 打工,

更省钱。

她还是不同意。

母亲不耐烦了:“把你生下来养这么大,我们容易吗?”

她不明白,

为什么大哥去美国留学,母亲把她的房间卖了也要支持?

为什么二哥想去旅游,母亲毫不犹豫地免费赞助他 2000 块?

为什么二哥不学无术,母亲都要找人托关系花钱给他买学位,买工作?

而自己,只想读个好大学都不可以?

原因只有一个:

她是女孩。

因为是女孩,你有义务包揽家务活,包括帮哥哥洗衣服。

因为是女孩,迟早要嫁人,反正“你的孩子,未来不是我们家的姓”,把你养大就不错了。

你还奢望我们花钱供你上大学?浪费钱!

家里的天平早已失衡。

大哥最受宠,二哥嘴甜,也深得母亲疼爱。

从小,哥哥们都不用干家务活,连端菜,母亲都舍不得让他们动手。

哥哥们洗碗,母亲直夸:“我儿子真棒”,

她做饭扫地擦桌子,母亲责备:“怎么不把碗洗了?”

饭桌上,母亲总是把最好的鸡腿夹给俩儿子。

成年,二哥结婚,母亲主动把家里的第二间房卖了,给他买房、装修、办酒席,一样不落。

唯独明玉,与全家决裂,没用家里一分钱。

那年,她才 18 岁。

重男轻女,中国家庭最典型的偏心方式。

这部剧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追呢?

因为演出了多少女儿的心声。

02

“你是大的,就该让着弟弟妹妹”

比重男轻女更可恶的是,父母偏心还有一个万年不变的借口:

你是大的,就该让着弟弟妹妹。

我曾看过《少年说》,里面有一幕,让我真心心疼那些还处于童年期的孩子。

站在台上的女孩,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控诉” 爸爸:

“我有一个妹妹,她特别喜欢招惹我。每次我要去教育她的时候,她就会跑到爸爸那里去告状。爸爸听了妹妹的话之后,二话不说就来教训我。”

女孩泣不成声:“爸爸,你能不能试着相信我一次”。

爸爸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做得没毛病,反过来教训女儿:

“你没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你是姐姐,让着点妹妹难道不应该吗?”

言下之意,“古人都这么做,我何错之有?”

女孩激动反驳:“为什么每次都是她做错,却要让我道歉?”

爸爸不为所动:“她小她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事吗?”

“可我每次都让她,让着让着她就习惯了,认为不管怎么欺负我,你们都不会说她!”

爸爸依旧坚持:“还是刚才那句话,毕竟她小嘛!”

顽固的样子,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因为弟弟妹妹比我小,所以我要处处忍让?

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就得无条件付出、牺牲?

凭什么?

即使做错事情的明明是他们,也是作为老大的我们的错?

真是非不分。

最后,陈铭都看不下去,评价道:“其实孩子有时候不是不愿意让着比自己小的弟妹,只是抱怨为什么没有一个规则上的公平?孔融让梨的前提,也是梨在孔融的手里啊……”

作为孩子,我们只想被公平对待,但父母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错,还搬出一套一套的道理,当做自己不作为的挡箭牌

03

成年后,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未被满足的永远挣扎

父母意识不到自己偏心,家庭关系畸形维系。

《都挺好》这部剧,成年后的二哥,一直花钱如流水,钱不够就找母亲借。

最疯狂的一个月,他从父母存了大半辈子的积蓄和养老金里,

拿了 6000 块,而父母只花了,

600 块。

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有何不妥。

反正,“那是我妈给我的” “父母偏心那是他们的问题,与我何干?”。

到头来,花父母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真吸血鬼。

大哥呢?

只会指责弟弟妹妹“我对他们太失望了”,

因为,母亲去世时,俩人都不在身边。

可他自己呢?

出国 10 年,还不是一次也没回家。

嘴上说担负着给苏家争光的重任,理所当然地不用照顾父母。

他的失望还不止于此。

动不动就指责妹妹 “对家里不管不问,对明玉太失望了”,

电话远程尽孝 “你天天让爸吃外卖,我对你真的太失望了”,

他就没对自己失望过。

真甩手掌柜。

而那个一直被忽视,被抛弃的明玉呢?

母亲去世前,她几乎不与家里人来往,

母亲去世后,她从未流露过一丝悲伤的神情。

大哥说:“你说起咱妈,就像是在说别人家的事”。

同事眼里的她,心狠手辣。

就连为公司工作多年的员工,因裁员问题向她求情,

她却毫无情面地直接裁掉。

浑身有刺,冷漠又强硬。

父母一碗水不端平,其实是害了好几个孩子。

临床心理学家 Ellen Weber Libby 说:“如果父母的天平持续集中在某个孩子身上,很容易让他的未来产生巨大变化”。

被偏爱的孩子,早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他们有恃无恐,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应当,满足自己。

实际上,被父母长期捧在手心里的他们,从未独立过。

一旦家人离去,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自卑心理如期而至。

但,由于自大惯了,无法接受自卑,便把它转移到别人身上,变本加厉伤害别人。

正如二哥,在母亲羽翼的庇护下,享受半生的撒娇好命。

母亲去世,要出力帮妻子解决烦心事时,也只能撒娇。

否则,以暴制暴。

而那些被冷落的子女,从小就深刻体会到 “我是不好的” “我是不被爱的”。

为了博得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大多数人挣扎在 “渴望爱与被爱” 的漩涡。

因为,从 2 岁起,他们就懂得察言观色

就像明玉,一边是原生家庭的捆绑,一边是自己的自尊,剪不断理还乱。

父母偏心是最深的伤害,轻则性格缺陷,重则抑郁自杀。

我们都期待父母承认自己的过错,期待父母还是爱我的。

可是,当我们慢慢长大,才深刻体会,所谓的爱,都是我幻想出来的。

人性,终归丑陋。

04

最好的父母是

“无论你是谁,我都会爱你,始终如一”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弗兰克·苏洛威(Frank Sulloway)在《天生反叛》一书中写到:父母偏心,是希望通过繁衍后代来复制自己的生物学自恋情结。

因为,最具优势、最健康的后代,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把家族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但,这种亲子关系是功利的。

因为你成绩好,因为你弹钢琴棒,因为你养儿防老,所以我才爱你。

真悲哀。

父母与子女最健康的关系应该是,“无论你是谁,我都会爱你”。

看过韩剧《请回答 1998 》的人都知道,德善是家里的老二。上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姐姐,下有一个独子弟弟。

毫不起眼的德善,成了被忽略的孩子。

家里有好吃的先给姐姐和弟弟,每年生日,都只能在姐姐过完之后,蛋糕上拔掉 3 支蜡烛继续庆祝。她每次都说想过自己的生日,父母却觉得姐妹俩的出生就差 3 天,干嘛要过两次?

德善以为,“二女儿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这个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样,姐姐因为她是姐姐,弟弟因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谦让着”,心思敏感又细腻。

有一次,她终于忍不住大哭:

“为什么就对我这样?我好欺负吗?

我是可以随便对待也无所谓的人吗?”

德善爸爸惊呆了,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女儿。

他在巷子等德善回来,与德善坐在木板凳上,送给她一个生日蛋糕,为她过自己的生日。

爸爸说:“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当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我女儿长得这么好,什么时候,成了这么美丽的姑娘,还上了电视,漂漂亮亮地化妆......”

德善哭了,原来,爸爸的心是柔软的啊。

我想起一句话:“与其说母爱或父爱是天生的,我更愿意相信父母之爱是一种需要努力、进化、被教育而完成的高级感情。”

多希望,我们的父母,可以像德善爸爸一样,重新审视自己。

多希望,我们能够像德善般,重新获得父母的关爱。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

而不是黑白不分、强调忍让,更不是在争吵面前无所作为,直接甩一句“大的应该让着小的”或“你是女孩,怎么能和弟弟/哥哥比呢?”

这不是我们的错,是父母在偷懒,不愿意多花点时间去了解事情,理解孩子。

你们可知道,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平衡与平等的家庭里,会变得自信。

接受孩子的不同,让我们的特点、性格、相貌、变得不可复制,独一无二。

许久之前,我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粉上了胡可。

因为,当安吉抢了小鱼儿的玩具,胡可没有说:“你比他大,要让着弟弟”,而是先制止俩人,然后仔细询问谁先拿到的,先拿到的人玩,制定清晰、公平公正的界限和规矩。

一场争吵下来,孩子就不会有负面情绪。

而对于从小就被忽略的成年人来说,能怎么办呢?

或许,正如明玉的自白:“你可以选择原谅,但你也可以选择放下”。

但,要记住的是,是否要原谅,是否要和解?

没有一定的答案,只有你内心是否真正同意。

愿你最后都能走出原生家庭的怪圈,愿每一个父母都摆好爱的天平,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等一等,让疫情过去,等待孩子回家
[磁湖夜话]陈军:我家的亲情故事—祭长兄
如何理解和面对孩子的反抗期
热点关注丨《都挺好》中的苏明玉:缺少父母疼爱的孩子,有多可怜!
惦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