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女工后惊愕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userphoto

2023.07.16 安徽

关注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64年,毛主席下达了一个密令,邓小平到兰州进行考察,便是有意到此了解该项命令的进展程度,然而在这里,他却遇见了一个意料之外的人。
他刚刚走进504生产车间,一名女工的身影便吸引了他的目光。
对邓小平来说,这是个熟人,可是在自己的印象中,她并不应该出现在这里,他匆匆上前,和女工进行了一番交流后,邓小平惊讶又欣喜。
这名女工是谁?她是什么身份?邓小平此行前来督促的密令是什么?他和这名女工又是如何相识的?一切都还要从这名女工的身份说起。
梦想撞上了偏爱
这名女工叫王承书,1912年出生在上海,按照当时的社会背景,王承书的家境可以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高门贵院”。
王承书的父亲曾是满清的进士,还有着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母亲也同样出身名门,外祖父是当时号称“晚清第一园”何园的园主。
在很多尚未来得及完成思想转变的人眼中,王承书本应是一个不出闺阁的大小姐,但她偏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大多数同龄人还沉浸在玩笑嬉闹的时候,王承书就时常一个人沉浸在枯燥乏味的书本中去。
上学期间,很多人刻板地认为,女生学习数理知识,成绩普遍不好,但王承书却对数学格外钟情,并总是位居成绩榜第一。
和大多数被数学领进门的物理学家一样,王承书在对数学的逐渐深入学习中发现了物理这门科目,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她从书中了解到了居里夫人的事迹,并暗自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成为和她一样的人。
那个时候中国国内政局动荡,物理在当时国人的眼中,既不能赚取钱财,也不能造枪造炮,完全是一门抽象且毫无实际用途的学科。
但王承书仍旧不顾旁人异样的眼光,坚持着自己的最初的想法,毅然选择考入了燕京大学的物理系。
那一年是1930年,是王承书18岁的年纪,她凭着自己的喜爱,踏入了梦想的领域,推开了物理的大门。
受大势所趋,学物理的女生本就少有,王承书更是成了班里唯一的一个女生,但是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她的表现却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人。
最直接的证据便是,1934年燕京大学物理系顺利毕业的只有四个人,而这其中便有王承书的名字。
王承书第一次打破了人们对女性学不了自然科学的刻板印象。
鉴于她出色的成绩,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谢玉铭邀请她留校担任助教,当时王承书恰好有想要继续攻读物理学硕士的打算,便接下了这个请求。
也是在这段学习经历中,王承书遇见了张文裕。
他们因为对物理同样的热爱而相互吸引,在一次次的接触中逐渐了解对方,王承书在适合的年纪遇见了最合适的人,对方理解王承书的抱负,也甘愿做她的后盾。
抗战爆发以后,王承书看着眼前破碎的山河,心中悲痛不已。
但她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手无缚鸡之力,既不能上场杀敌,也没有社会号召力,无法对国家做出实际贡献的她,只能继续深耕学业,期待有朝一日用知识报效祖国。
但是,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王承书选择了物理,这份纯粹的热爱注定了她必定要担负着某种使命,而这份使命也很快就会传达到她的手中。
名声大噪的物理学家
王承书硕士毕业后就一直想要到国外进行深造,但是当时到处都在打仗,很多地方的通信条件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她发出去的申请都没有了音讯。
好在多次的失望后,王承书终于等来了一个回复,但是这份回复却让王承书有些失望。
对方在来信中表明他们的奖学金只接受未婚女性,尽管当时王承书已经和张文裕结婚了,但是她并不想靠着丈夫来供养自己的学业,她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完成自己的事业。
除此之外,在王承书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条件,女性是否能够成功不是婚姻能够决定的。
因此她给对方回了一封信,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言辞恳切地给出了建议,最终经过多次的信件交流,王承书成功说服了对方。
1941年,王承书在丈夫的陪同下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王承书此前提交的材料中,她过往的成绩引起了国际知名物理学教授乌伦贝克的注意,因此,这位教授直接将她收归门下。
无论在哪里,王承书对物理的热爱都始终如一。
她和自己的导师苦心研究,最终在两人共同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这个方程一经面世,瞬间在世界范围内的物理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没过多久,王承书再次有了新的研究成果。
她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证明了索南多项式,这个困扰了很多人数十年的难题被一位中国女性解开了,震惊了整个科学界,“王承书”这三个字也开始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王承书在朝着自己最初的梦想靠近,很多人都开始预言,如果王承书继续坚持在美国进行科研,她绝对会成为第二个“居里夫人”一样的人物,但是王承书却再次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
当时的王承书因为多次卓越的研究成果,成了美国科研界的红人,一家人在美国享受着高薪、轿车和别墅的待遇。
这个时候的王承书如果愿意,她完全可以申请加入美国国籍,而美国也断然不会拒绝,但是王承书心中却一直有一个遗憾。
当初国家面临危难,她离开了祖国,尽管自己是为了深造学业,但她仍旧对自己没有为国家出过一份力而感到愧疚。
如今自己已经学业有成,她再次想到了当初立志用知识报国的诺言,回国的想法逐渐萌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成立了。
王承书接到了这个消息以后便按捺不住内心一直想要回去的冲动,当场就和自己的丈夫商量:我们回去吧,回去建设自己的祖国去。
张文裕向来支持妻子的任何决定,背井离乡这么多年,他也早就有了回国的打算,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向美国政府提交了回国的申请,满心都是对回国以后的期待。
然而,能力如斯,他们的回国路注定了不会那么容易。
艰难的归国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在国外的科学家都抱着回去建设祖国的想法,向所在的国家提出了回国的申请。
但是美国政府却明令禁止理工农医研究方向的中国人离开,尤其是一些做出了重大成绩的人。
他们列出了一个名单,上面有很多自然科学家的名字,王承书夫妇二人赫然在列,甚至为了防止他们一家人私自回国,美国政府还安排了人在王承书日常活动的周围进行监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承书回国的想法更加强烈,美国这般极力阻止,在王承书眼中,便是国家对科研人员迫切需要的证据。
以防万一,王承书开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批打包,偷偷寄回国内,为国内的科研困境缓解压力。
直到1954年,在国际社会的压力和我国外交的努力下,美国才逐步解除了不允许中国科学家出境的禁令,王承书夫妇这才有了一丝的喘息之力。
但是美国方面其实并没有就此死心,他们企图用其他的方式来“挽留”王承书。
他们让王承书的导师乌伦贝克教授对前来劝说,让王承书在自己的科研项目深入研究和就此放弃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对王承书来说,割舍掉自己既有的研究成果无疑是痛苦的,但她知道祖国更加需要她,因此她婉言拒绝了导师的建议。
1956年,王承书一家人被周总理接回祖国。
回国以后,她辗转多地工作,因为对正逢国难时未能出力的愧疚,时常是哪里需要她,她就立刻上任,她翻译的著作《雪任德计划》对我国在后来研究核聚变理论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她还担任着多所大学的教授,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对物理抱有热爱的青年,但是这并不是王承书回国的真正归宿。
她知道自己的使命绝不仅仅只是这些,她也时刻做好了奉献一切的准备。
1961年春天的一个早上,王承书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对方没有做任何解释便要求她到自己的办公室去。
等到达了目的地以后,王承书才发现眼前的人竟然是钱三强,当时二机部的副部长,专门负责高浓缩铀的研制工作。
在交谈中,王承书了解到对方希望她能够转换专业方向,从事分离铀同位素的研究。
这对于王承书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此前她对这方面并未有任何的了解,但是她并没有犹豫:我愿意!
王承书知道,这是国家对交给她的责任。
这个研究是国家的保密项目,王承书不能和外界,包括自己的家人有任何的联系,要到荒漠戈壁去研究,要隐姓埋名,要摒弃所有,而面临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是一无所获。
王承书和自己的家人告知了自己将要去外地进行一项长期的工作,很有可能要长时间不能回家,好在丈夫张文裕向来支持妻子的一切选择,而王承书对丈夫也只留下了一句:
为国家做贡献去。
王承书接下了这个任务,放弃了自己以往的所有荣誉,消失在了中国顶尖物理学家的名单中。
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秘密地进行着不被人理解的工作,自此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的科学家
事实上,直到最终到了基地,王承书才知道自己此行的任务是要研制原子弹,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临走时,苏联带走了所有的资料,科研人员只能自己靠着仅有的知识慢慢摸索。
王承书在一次到504厂巡查的时候,偶然间发现了苏联之前留下的三本残缺笔记。
为了弄懂上面的数据,她将自己隔绝起来,专心进行研究,如果有什么进展,就立刻将自己所掌握的教授给其他人。
她的努力没有被辜负,王承书领导下的小组,在进行了数十天的计算后,终于掌握了关于浓缩铀的基础理论。
搞清楚理论后,下一个目标便是要研究铀同位素分离,为此,她时常要到厂中前去进行指导,甚至快成了504厂里的常驻员工。
1964年1月,我国顺利出产了第一批高浓度铀,原子弹的研发进入了真正的实践阶段。
毛主席下令,要在国庆15周年左右,让自己的蘑菇云爆炸在中国上空,邓小平还专门为此到兰州视察。
等他到了工厂后,一下就认出了王承书的身影,这个本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人让邓小平惊讶又欣喜,因为他意识到,中国的原子弹之梦或许并不遥远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制的第一课原子弹顺利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在主席要求的时间内提前完成了任务要求。
可对于王承书来说一切并没有结束,她放弃了所有的荣誉,继续留在兰州,留在504厂,进行着深入的科研工作。
此后数年间,我国每每在物理方面取得重大成就,都少不了王承书的身影,但她从来不是主角。
直到1978年,王承书才被调回北京,在兰州的17年中,她夜以继日地进行各种研究,与世隔绝,一心扑在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她早就兑现了自己用知识报国的承诺。
但是她并未就此止步,在她看来,自己仍旧没有尽到一个党员应有的义务,自己所做到的,只不过是任何一个中国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都愿意做的事。
王承书退休以后不肯闲赋在家,自己不能研究了,她还可以培养其他人研究,总之不能让自己脑子里的知识给闲置下来,以至于到她80岁的时候,还时常为学生解惑和指导论文。
因为长时间进行的都是精细工作,王承书早就患上了眼疾,当时国家要为她用进口药治疗,她却一再拒绝,不愿意浪费国家的资源来治病。
在她看来,国家的钱应该花有用的地方,而不是她的半副枯骨。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逝世,终年82岁。
她为自己立下了三个遗嘱:不耗费资源办丧事,把自己所得的积蓄捐献给希望工程,捐赠自己的遗体给医疗事业。
她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任何情况下,都要完成党交代的任务,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
她将自己最后的力气奉献给了国家,十几年如一日地做着伟大而无名的工作,她自己的梦想和热爱相遇,对国家的诺言和期许落地,无愧于自己的初心。
结语
王承书的一生,走过了学界的辉煌,也能接受挑灯钻研的寂寞,享受过高楼轿车的奢侈,也能在瓦屋平房中静心。
即使在生命的尽头,她也甘做人梯,让年轻一代人踏着她的肩膀走过去,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尽力。
在中国逐渐崛起的这些年来,有无数和王承书一样的人,他们以身许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求光辉与荣耀,是不知名的英雄,他们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个女工,惊愕道:你怎么在这里?
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个女工,感叹道:原来你躲在这里
1964年邓小平在兰州视察,看见一女工惊愕道:原来你隐姓埋名在这
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个女工,惊愕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1964年,邓小平到兰州视察,看到女工人惊问:你这么在这里
邓小平视察兰州,见到一工厂女工,错愕道:连你丈夫都找不到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