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放日报专访儒风大家:传统文化要“传”,更要“承”



解放日报记者 刘璐 实习生 曲佳琦


在微信平台上,以“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众号一度抢占了人们不少注意力。而现在,这类公号的内容普遍有枯竭感。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儒风大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实践中重新界定用户

 

微信公众号“儒风大家”,依托于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同名刊物,两者的编辑团队也是同一支。

  

负责新媒体运营的曹传虎向记者坦言,两年前推出公众号时,他们“并没有把定位想得很明白”。因为刊物积累了不少资源,有时公众号会把以前刊物上登过的内容直接放上去,“这些文章的版权属于我们,比较好操作。”

  

两年来,曹传虎他们一直在思考: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应该如何传播?互联网能否给这种传播带来好的机遇?

  

较大规模的调整,始于一年前。最明显的变化,是微信的内容跟刊物“彻底分开了”。其次是加大了周末的推送频率和数量。此外,增设了一些门类化的小栏目,比如茶、香、诗词欣赏等,并加重了图片的比例。所有的变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从“学术化”转向“生活化”。

  

“我们在实践中重新界定了我们的用户。”曹传虎告诉记者。

  

过去,很多意图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媒体,把目标用户锁定在国学或传统文化的“轻度爱好者”。“儒风大家”的经验却显示,这个定位并不准确。曹传虎认为,一个“轻度爱好者”对于他所不了解的信息,至少是愿意去学习的;但是事实上,很多内容只要做得稍微“深”一点,用户可能就不看了。他的理解是,并不是大家都不愿意学习,而是觉得这个门槛太高,如果要学,就得花很多功夫、积累很多基本功,容易产生挫败感。所以,“儒风大家”现在对用户的定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好感者”,“门槛”放低了,倾向性却更显著了。“这一类人觉得自己的文化丢了可惜,但更多时候,是抱着站在旁边去欣赏的态度。”曹传虎这样描述。


尽量避免“掉书袋”

 

针对这个用户群体,“儒风大家”在选择内容时,尽可能选择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编辑推了一篇《抬头看看,这些火车站、机场的名字都是谁写的》,恰好和人们长假出游的场景吻合,反响很不错。“儒风大家”编辑告诉记者,像这类选题,时效性非常强,也不适合在刊物上刊登,“但是在微信上,就特别能抓住大家过节的情绪。”最近的阅读量“巅峰”《中秋诗词120首,一轮明月好还乡》,也是如此。编辑团队选择在中秋前一天推送,产生了持续发酵的效果。中秋节当天,“人民日报”等微信大号也转载了。

  

不过,“轻松”并非不专业。“儒风大家”向记者强调,除了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学术背景,他们还有一个由专业学者组成的学术顾问团队,包括任登第、王蒙等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很深的学者。

  

怎样让“专业”变得“好看”?“儒风大家”的经验是尽量避免“掉书袋”。“用户看不懂,就会有抵触情绪。那你能不能把艰涩的东西,用大家都看得明白的方式来表达呢?”曹传虎这样要求编辑们。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发布后,各类公众号使出浑身解数,纷纷搭乘这个新闻热点的“顺风车”。“儒风大家”发过一篇《让屠呦呦“顿悟”的葛洪是怎样一个牛人》,角度可谓独特。这个切入口是整个编辑团队反复构思、讨论出来的。“当时朋友圈里什么话题都有,包括屠呦呦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但我们感觉这类话题更多是一种猎奇,或者说是浅知识,不足以支撑较大的观点。”曹传虎告诉记者。而选择给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带来启发的葛洪,操作上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体现在如何合理评价这个人物。“过度褒扬肯定不合理,我们最终秉持的态度是,参考学术界对葛洪比较明确的定论,认为葛洪在解决一些大规模流行病上有过可贵的尝试。而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西方也没有多少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曹传虎说。

  

不能光“传”不“承”

 

《70张图看尽中国5000年建筑史》《85图看尽中国7000年兵器史》……这类系统性的知识类内容,是“儒风大家”最受用户欢迎的版块之一。编辑团队也会不惜成本,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做这类专业知识的梳理和图解。一些粉丝表示,自己对某个领域并不特别感兴趣,但通过不太长的时间能够对这一领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是很有价值的事。

  

对于老生常谈的“碎片化”问题,曹传虎有自己的认识。“我们会兼顾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但也要保证一定的高质量长阅读。如果一篇长文章是你精心加工、梳理过的内容,读者会觉得这个知识很珍贵,反而会非常认可。”有些粉丝也向他反映,有的文章太长,都是先收藏下来,可能收藏了10篇,只能认认真真看下去一篇。但曹传虎觉得,哪怕只看了一篇,也是好的。“碎片化很难构建出对某一事物或领域的系统性认知,这可能是大家批评最多的地方。我觉得并不是大家没需求,而是我们提供不了。你有没有能力做到既能符合大众的需求,又能让大家认认真真看下去?如果看到一篇文章觉得特别好,相信很多人会什么都不管,抱着手机一直看。”

  

在曹传虎看来,一度成为现象的“国学热”难以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没能让大家感觉到“有用”。如果传统文化在当今失去了应用的价值,大家对它的态度只是观赏、怜惜的话,它就真正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用的东西,还非得去保留它干吗呢?所以,让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起到作用,真正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才有意义。

  

负责新媒体运营以来,曹传虎对此更有感触。他觉得,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政府和社会做的大部分是“传”的事情,而“承”则是让大家自己喜欢、愿意去学习。“离开了'承’,光有'传’是没有用的。这里面真正需要解决的,就是你怎么让他感兴趣、怎么让他觉得真正有用。”

 

对话

  

不是原材料太少,而是“大厨”太少

 

解放周一:“儒风大家”对编辑有哪些要求?

  

儒风大家:最起码的要求,是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我们的编辑团队以文史哲专业为主,学历基本都是硕士以上,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积累。另外,我们还要求编辑对现代社会有独立的思考,如果你对社会没有观察、对大众的情绪没有认知,是做不出好文章的。形象点说,就是一脚要踏在古代,一脚还要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缺一不可。

  

解放周一:在微信平台上,以“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为卖点的公众号呈现出越来越疲弱的态势,你们怎么看?

  

儒风大家:确实如此。现在很多公号做的东西可能跟传统文化都没什么关系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微信红利期已过,另一方面,最初大家的资源从哪里来?基本都是从一些传统的网站、论坛上把现成的内容扒下来,做一些简单的整理。但是现在,很多人发现已经枯竭了,没东西可做了。

  

解放周一:真的枯竭了吗?

  

儒风大家:其实不是内容枯竭了,而是原来的方法枯竭了。过去很多公众号不具备加工的能力,只会搬运。

  

我们的一个粉丝打过一个比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门类非常广泛,当然也有糟粕的部分。那些素材就是原材料,而我们起的是一个厨师的作用,就是把那些知识和现在的生活结合起来,炒一些菜出来,给大家提供精神大餐。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家里的长辈如果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们会对你从小有一些要求,你学的很多东西可能当时不能完全理解,但等你成年了、踏入社会了,发现自己所碰到的一些问题和状况,你可能连它到底是什么都说不清楚,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却已经给出了清晰的回答。你可能会想起一句老话来,它甚至连指导性的建议也已经给你了。

  

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东西太多了,现在的问题不是原材料太少,而是“大厨”太少。这是我们这个领域里现在面临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左青龙右白虎#国学智慧 #传统文化
风天小畜,快要失传的老祖宗的智慧!#国学#传统文化
泽风大过,人生应知进退存亡之机!#国学#传统文化 #茶
春秋战国多典故,你知道多少?
世界上最棒的10种思维
《年啊年》写得真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