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到唐诗宋词里寻找文化情境之秋韵 (一)


 

(一)文化情境里的秋韵 

(二)我言秋日胜春朝

(三)秋思

(四)秋声:秋叶、秋雨、秋风、秋蝉、秋雁

(五)秋山

(六)秋水

(七)秋月

(八)秋菊

(九)秋色

 

 

(一)文化情境里的秋韵 

 

喜欢诗词的朋友,尤其是有段人生经历的朋友,在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中,或许会对秋天情有独钟,其中蕴含特定与普及的审美观和文化寓意的情景语境,还有某种对生命本质的敬畏与追求,而融合形成的内在精神属性,其赋带的文学意象与符号,不曾因为时空的转换而褪变。

 

在我们翻阅自己的藏书时,时有不经意地发现页隙间冒出一枚久藏的枯扁枫叶书签带来的惊喜,特别是鲜明的脉络在岁月的风霜里犹显生命峥嵘和傲然风骨,正如许多唐诗宋词作者之文化情境之秋韵,是在生命的秋天里贬官流放逆境下的壮志之作。我们或许无需登香山览红叶或临湘江观秋水,也能从诗人描写秋的诸多诗词中,听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一览“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静观“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这次时逢【愚人码头】举办【九月话题:秋的絮语】,笔者拜读了多篇精彩的应节诗文,兴起走入唐诗宋词,寻觅其文化情境的秋韵,秋色,秋声,秋月,秋思的雅兴。这对于一个来自“常年是夏,一雨成秋”岛国新加坡的笔者来说,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深深体会秋韵确是一首美丽璀璨的生命乐曲。 

 

(二)我言秋日胜春朝

 

经历了天气反常之炎炎夏日的酷热难忍,这“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的到来,不免给生活增添了几丝清新。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扫自古以来秋季里萧瑟和凄凉的气氛,展现出一片色彩明丽的清新境界。而诗人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把明月、松林、清泉、石头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把秋天演绎成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秋高气爽是令人遐意舒适的,尤其是在没有雾霾污染的唐宋,但最让人感到荡气回肠的,要算是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一反过去文人悲叹秋天之萧条、凄凉、空旷的传统,一口咬定说秋天远胜过春天。在秋日的天高气爽晴空万里,只见一羽仙鹤直冲云霄,这激发了诗人的诗情,表现出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最难得的是这首诗乃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诗人描述秋天到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秋霜;树叶由绿转为金黄色,其中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眼,没有象春色那样使人抓狂。

 

时值金秋,于唐诗宋词里悠然漫步浏览观赏,也是一种浪漫。

 

柳永在《八声甘州》 写道:“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这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际,本已气肃天清的万物,经过一番秋雨,更是清至极处。但多愁善感的词人笔锋一转却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词尽写相思,堪称秋之情思之绝唱。秋蝉凄楚,执手相看。船就要开了,泪眼相对。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爱在心头总难舍,良辰美景没有你,还有什么意义呢?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念奴娇》:”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此词写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当时黄庭坚谪居西南戎州(今四川宜宾),但词中仍以豪健的笔力,展示出作者面对人生磨难时旷达、倔强、伟岸的襟怀,表达了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整首词笔墨酣畅淋漓,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

 

开句描写开阔的远景,即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词人不说“秋空净”,而说“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山染修眉新绿”,写远山如美女的长眉,一个“染”字,更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接下来写赏月,此时的月亮是刚过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为了表现它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赏爱弥补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娱悦心情,他接连以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问句发问。三个问语如层波叠浪,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此处作者还别开生面的奇想,把嫦娥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请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此下转而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此词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崎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词人与苏东坡一样,饱经政治风雨的摧折,却仍保持着那种倔强兀傲、旷达豪迈的个性。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北宋秦观这首词作曾被誉为《淮海词》中小令的压卷之作,诗人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时节已是深秋。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丝淅淅沥沥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作者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融情入景,明写景,实写人的愁怨,其构思之精巧,意境之优美,犹如一件精致小巧的艺术品。全词意境怅静悠闲,色调轻浅幽渺,含蓄有味。

 

这迷人的秋景,如在庭院山林里漫步的白居易就观察到”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李端则说‘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刘禹锡看得仔细”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在暮色里,杜甫在秋野看到”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还有“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而寇准走在河上亭壁看到”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钱起在南山西峰眺望“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林速在孤山寺看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秋登兰山的孟浩然雅趣更浓”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唐诗宋词里的秋天,隽永悠长,回味无穷。辛弃疾的这首《采桑子》就说到正点上:“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却又是欲说还休,只说一句,天凉了,秋意正浓。历尽沧桑,辛酸尽在心头,却不必说出。人生种种,只可意会,不宜言传。词人一语双关,既说的是季节的秋天,也说的是自己人生的秋天。年龄渐老,进入晚年,正可谓人生的秋天。人生的无限况味,只有自己知道。

 

(三)秋思

 

古代文人写秋都从“秋之为言,愁也”,或者因为物候的变化,产生了离愁别恨之情;或者由于季节的更迭,产生年华易逝之感。秋韵,秋色,秋声,秋月,秋雨,秋雁都成为传达不可少的文学意象。

 

人在旅途客乡,秋天很容易联想起远方万山千水外的亲友,尤其是没有现代先进通讯设备的古人。

 

李白在《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感叹道:“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孟浩然亦是《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过了中秋就到重阳,我们应该好好聚一聚喝一杯。

 

陆游在《秋波媚》就说了:“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这思念催人泪下的要算是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疏朗的秋色掩不住相思的痛苦。伊人在远方,思念在心头。酒入愁肠,并不解忧,反而更加重相思之情。

 

秋天少不了《秋思》,唐朝的张籍也以此作题:“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他说了:“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的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时间太匆匆”。

 

见秋风而乡思,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即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这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更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复恐匆匆说不尽,诗人临发又开封,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白居易【河亭晴望】也写得精彩:“风转云头敛,烟销水面开。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郡静官初罢,乡遥信未回。明朝是重九,谁劝菊花杯?”。 

 

这首五律,题目是《河亭晴望》,题目后还有“九月八日”的四字题记,标明了是重阳节前一天写的。这天诗人登上了河边的亭子,眺望秋天晴空下的渭河景色,只见:雨过天晴,彩虹映天,宛如一座彩桥凌空飞架,呀呀啼叫的雁阵向南飞去,就像橹声依呀的小船从彩桥下驶过”。诗句构成了一幅水天和谐结合的、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生动画面。由天高云淡、烟销水碧、虹桥辉映、雁橹和声四幅组画组成的晴天秋色,确实是美不胜收的。诗中提到“官初罢”,意思是刚刚被贬了官。据《白居易年谱》记载他那年44岁,在京师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应是将要到南方当江州司马但还没启程的时候)。看来他是想借“河亭晴望”来排解心中因贬官而引起的烦闷,但心却平静不下来,大好秋景引起了他的乡愁,家乡的亲人也许是给他来信了吧,也许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还没有来到身边(“乡遥信未回”);再者今天是九月初八,“明朝”就是“重九”了,家人相聚一起喝菊花酒的时候,不知道又会是哪位亲人,在为大家劝酒呢(“谁劝菊花杯”)?这么一来,他的烦闷又怎么能够化解呢?

 

其他借寰宇时空感慨人生,借秋景抒发对流逝的岁月,渴望功名报国的情怀之名篇,比如: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里且介绍杜甫的名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用今天的白话是这样说的: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此诗前半写景乃登高见闻,后半抒情为登高感触,而景中含情是染情之景;情缘景发与景交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联每句三折,每折一景,即登临高处,萧风倍疾,病体乍受,几于摇堕;纵目远眺,秋清气爽,碧空高旷;猿啸入耳,声声哀怨。俯视江渚,水清沙白;鸟飞其上,如无凭依,风拂翮羽,徘徊难归,风吹落叶,萧萧飘堕,万山千壑,一片凋零;江水滚滚,汹涌而来,排山倒海,永无尽头....... 此四句,句句是景,字字是景,意境何等开阔!诗人目见耳闻,身受心会,犹如一架高速摄影机,快门频响,摄下了一个个特写镜头,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而颈联的“悲秋”二字,乃是这画面的“龙睛”。作者描绘这画面的语言无一字及秋,但无一言不是秋,无一景不是秋,这秋景的肃杀凄凉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悲景非景悲,实是诗人心自悲。这画面中景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景,但同时又都内含象征之义,寄寓着诗人的国恨家愁,与其身世之悲。“风急”是写大唐帝国形势混乱,“天高”指皇帝,朝廷政命行事乖戾,并且又是对自己无辜遭受其打击迫害疏远,一直流落僻垠,同弟妹离散,天各一方,相会无期的控诉。猿啸哀”是说猿声清戾,入耳益增其愁。“鸟飞回”是自况其避乱流亡,羁滞异乡的遭遇。“渚清沙白”以比其漂泊生活的清贫。这整句写出他由于战乱不靖而故国难归,不得不忍贫含苦,滞留江边的困境。“无边落木萧萧下”,象征着国势日颓,和他自身的沦落迟暮。对此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无限凄凉悲酸之情溢于言表。“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忧国忧伤时之情,自悲身世之感,种种哀怨,样样苦愁,纷至沓来,就像那滚滚扑来的长江之水,浩瀚汗漫、无尽无休,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为其偶,只不过显晦有别罢了。至此,这江水般的感情洪流已装进景的闸门,随之便倾泻而出,直抒胸臆。

 

 

(四)秋声:包含秋雨,秋水,秋蝉,秋叶,秋风,秋雁

 

(1)秋声:

 

在繁杂纷沓的现代社会,要听秋声不是在庭院而是在园林乡野,让我们先来欣赏欧阳修的《秋声赋》。

 

这篇文章写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这一年欧阳修已53岁,开始步入晚年。尽管这一时期他渐入顺境,受到朝廷重用,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结束了长达九年之久的贬官生活,回到京城加龙图阁大学士,权任开封府;后几年也步步高升,地位显赫。但经过近三十年的宦途起伏黜陟的生涯,其间的人生感受很多,看透了世事,淡于名利。时逢秋夜,触景伤怀,遂赋以成篇。文章是借赋秋声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在本文中告诫人们不要“思其力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不要追名逐利自我摧残。这反映了他内心不平与清醒的一面。但另外一面“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却很感慨,又抱着与世无争,知足保命的消极成分。

 

文章翻译成今文是这样写的: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唐朝钱起《题苏公林亭》的“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这里的秋声特指秋天的风声、雨声、虫鸣、鸟叫等共同形成的音响。这两句描写登临纵目览赏时所见的清秋晚景,大意是:在一片秋声里,万点树叶簌簌作响;夕阳西下的残辉,映照着千家万户。

 

但盛唐诗人李颀的《望秦川》提到“秋声万户竹”,听在耳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这首诗是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写的。开句“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清晨,遥望辽阔的秦川大地,太阳刚刚从东面苍凉的峰峦间隙中显露出来,照得长安、渭水一片苍翠。一个“迥”字,将渭河平原的辽远开阔,准确地表现了出来。红日东升,本是极其绚丽多彩的景色,但是由于诗人的心境不佳,这美景也随着萧瑟的秋风显得肃穆苍凉。太阳升起来了,将大地照得十分清洁明净,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远处山葱草翠,近处渭水泛波。那蜿蜒起伏、逶迤连绵的城阙正是帝都长安。这“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句中的“净”字和“重”字,将长安城周围的庄重肃穆,秋色的苍劲凄清,传神地点染出来。接着,诗人进一步渲染秋的悲凉气氛,“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五陵”,指长安城北、东北、西北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这帝都附近,家家有竹,秋风袭来,竹摇叶动,萧萧飒飒,五陵松柏,蓊郁苍翠,微风吹动,松涛声响,更给长安增添了几分寒意。前面的诗句在着意渲染气氛,结尾两句则是要说明写此诗的原意。诗人“望秦川”是因为“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诗人才华出众,为时人所推重,四十五岁中进士后,只任过新乡县尉那样的小官,而且长期不得升迁,而现在就要返乡,诗人郁郁不得志而有“归欤”之叹。“客”是作者自指,因为当时在外作官是作客他乡,辞官回乡叫“归”。“凄其”就是凄然,心情悲凉的样子。“霜露浓”是比喻官场上不得志,就像是遭受风霜雨露那样,萎靡不振失去生机。尾联是全诗的主旨,表明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决心。

 

这首抒情诗,对秋景的描述极为生动细致的,既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笔墨简淡,线条清晰,犹如一幅萧疏散淡的山水画卷;它不但用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的心境,而且将秦川大地的秋色呈献在读者面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情景交融的诗篇。

 

(2)秋雨-

 

秋雨看在眼里听在心里是舒畅的,唐朝刘长卿有诗云:“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李白亦云:“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但论境界,还是得欣赏李商隐的“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旅途中寄怀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这园亭里竹林环绕,经过一场秋雨的洗刷,景物焕然一新,空气十分惬意。和崔雍、崔衮兄弟分别已经多日,思念之心远隔千山万水,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时已深秋,天空一片阴霾,迟迟不肯散去,霜竟然也来得迟了。天下起了雨,淅淅沥沥,打在枯荷之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似乎让人略慰情思。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这雨珠能留得下来吗?

唐朝来鹄有诗云:“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是说飞霜使荷叶破碎了,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这秋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请欣赏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画面上袅袅炉中香、滴滴红烛泪,一丝烛光偏偏照在画堂中,撩惹起不尽的愁思。这女子眉间翠色淡薄,鬓发也有些不整,别后夜晚如此漫长,锦被绣枕都感到寒冷。庭前的梧桐树,三更半夜的风雨,不顾惜有人离愁正浓,相思正苦。梧桐叶片片飘飞,秋雨声点点滴落,敲打着寂寞的台阶一直到天明。 

 

这名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具体描写梧桐秋雨给人带来的愁思,这秋雨沥沥,点点滴落到梧桐的叶子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滴嗒的声响,由远而近,断断续续传来,声声传到耳际,滴在心头,撩拨着女主人灵魂深处的痛苦琴弦。秋雨的无边无际,正如她离愁的无边无际;秋雨的连绵不停,正如她离情的连绵无尽。亦情亦景,情景交融,创造了凄苦零落的艺术氛围。 

 

为此词最为精华处是:先以视觉写“梧桐树”“一叶叶”,再从听觉写“三更雨”“滴到明”,绘尽梧桐夜雨的声与色,文势一泻而下,有相当鲜明独到的艺术感受。三更半夜,万籁俱寂,雨声历历可闻。“不道”一词两解,既有不料到之意,又有不理会之情。不难体会那种怨艾的心情。“梧桐”一词的意象有着浓浓秋意,正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夜雨紧扣上片的“秋思”,秋意中包含无穷无尽的凄凉愁怨,回味无穷。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三句叠字,表现繁叶促音,清弦急拨:桐叶片片飘零,秋雨声声轻敲空阶,却滴滴象是砸碎在人的心里,是心声,也是泪水。 “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与“苦”从声的角度具象化,以叠字方式将声音拉长,表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极有音韵律动之感,道尽了离愁别恨,语弥淡情弥深。而一个“空”字尤现动中之静。空空一个台阶,没有人来,听雨人闭门不出。此即“雨打梨花深闭门”之意,极度的清幽,极度的寂静。“滴到明”,写雨从半夜下起,一直滴到天明,暗示那女子听了一夜雨声,一树梧桐有多少叶子,就有多少个更漏子,为人敲击时辰,测度无眠,可见离情之深。但一夜无眠之意终未说破,显得含蓄、深沉而真挚。 ,

 

这何等美妙丁冬玲珑 的”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之千年前的雨声一直滴到了今天,滴到了我们的内心深处的还有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秋雨梧桐,营造出秋季悲凉的气氛和凄清的意境,让有心人滴入梧桐雨。

 

宋代歌女聂胜琼《鹧鸪天》亦有:“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此词意境清雅精妙,也无怪乎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此章自是绝唱。一片飘零的梧桐叶,一滴晶莹的泪珠无声地掉落了下来,正好落在叶子上,也勾起了一段段的往事,这一念一刻一点一刹那,菩提一树,生命一叶,点点滴在你的窗前,也只能再诉与你听。

 

(3)秋风

 

秋天在我国文学意味上多带有悲凉肃杀色彩,自古逢秋悲寂寥,有“春女思,秋士悲”之说。仅从字面也可以想象出萧索秋天的场景:绵绵秋雨,伴着寒冷的秋风,天空一定是昏黄的,肃杀的冬季就要来了,大地上没有了勃勃生机,正是万物凋零的时节,在秋风秋雨之中,心情更是惆怅哀凉。有诗为证:“西风煞是能聒噪,秋声不管离人恼”。

 

唐朝刘禹锡【秋风引】有诗云”何处秋风至,萧萧进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里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所作。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这首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秋风秋雨愁煞人”此句作为著名爱国巾帼秋瑾(1875~1907)的遗言而广为传诵,诗句充分表达了秋瑾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对吃人礼教的反抗,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也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实际上是秋瑾是引用了清代诗人陶澹人(即陶宗亮)的诗句;“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唐朝杜甫的《秋风二首》也是对秋风而伤世乱也。此对秋风而动归思也。但最感人的要算是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一首显示伟大诗人开阔胸襟的名篇。历代诗人为杜甫的博大胸怀钦佩不已。大风破屋,大雨淋漓,诗人长夜无眠,感慨万千,推己及人,浮想联翩,于是奋笔疾书,充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誓大愿,千百年来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最美的古诗词里,邂逅秋天(2组)
<秋>字歌
秋组诗词
秋韵
2016网友系列诗词之秋声
《淡若清茶文苑》《立秋》同题诗文精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