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你和世界不一样,那就坚持你的不一样






绝对不可错过这个解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畅销5年,下面有本书作者高铭、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的精彩解读,让你5分钟读完这本书。


作者高铭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2004—2008年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非正常人群”进行近距离对谈,并加工整理出了这本书的内容。


接下来是作者的亲自解答时间!


关于《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最受关注的5个问题


1.书中的对话100%真实吗?抑或有多少是编辑加工过的?或者说作者是精挑细选有代表性的精神病患者采访吗?因为我们身边见过的精神病患者并非那么有思想。另外,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

作者答:100%真实?这是个伪命题吧?换个问法:这是真的吗?我会给你肯定答案。事儿是真的。但是你所看到的是压缩后的。有点像是采访稿——记者不会把自己和被采访者的所有对话都收进去——是压缩过的。实际上在接触精神病人的时候花了大量“无用的时间”。注意引号,没有这些时间就不会有书里那些。


印象深刻?其实书里你所看到的每一个,都是印象深刻的,没有之一,没有更特别,也没有最。不深刻的我写个啥?凑字么?


算起来前前后后大约四年吧,不算365乘以4,算300乘以4=1200天。一共接触过大约120~180之间的精神病人(这个数量无法精确,只能约等于,因为有些患者只见过一面就没然后了,所以没啥印象)。按照今年新出的天才疯子完全版的来算,就50篇。刨去两、三章说一件事儿的,实际人数大约30多个,这其中还有十来个不是精神病人,只是被大家认为是“怪人”的人,而患者也就20个。这还不够印象深刻么?同学?


2.我想问问作者,你在访谈完这些人以后有没有有时感觉自己也是不正常的,甚至有种冲动觉得自己也不是正常人,觉得那些“非正常人”才是正常的?

作者答:首先纠正一下,谈不上是访谈,只是兴趣所致,真的没啥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也没憋着拯救谁,真的就是觉得有意思。


好了现在正式回答问题,我没觉得接触他们久了就不正常,我觉得没啥。你可能会说“哎你不是说精神病科医生接触久了都会怎样怎样,你怎么会没事儿呢?”真没事,重点就在于我不是精神病科医师。我没有治疗的责任,我只是兴趣所致。觉得能聊,有意思,就多聊聊,人家不爱搭理我我就走,不是赶着非得问:哎你精神病你快乐么?哎你是觉得其实我们都不正常么?


所以,我没压力,只是爱好而已。假如你平时喜欢打兵乓球,随便玩玩输俩球没啥,但是你以此为职业就不一样了……不用我多说了吧?再者,一开始就说了,我也没打算救谁帮谁,这个要专业人士来干,我没那个本事,不跟着瞎起哄给人添乱,所以专心于我感兴趣的,当然,也就谈不上神情恍惚觉得自己有问题。当然了,也不排除我比他们疯的还厉害,所以觉得没啥。


3.想问问作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如何才能保证不会被书中的那些“疯子”带进去?经常会发生看着看着就觉得这个世界好可怕,把知道真相的人都当成疯子对待了。会有分不清哪个才是正确的想法。

作者答:这事儿真没辙,每个人的经历阅历成长承受能力完全不一样。所以关于“如何防止被带进去”这点,我真无能为力。


4.请问作者,当你写完这本书后,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否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呢?

作者答:我价值观?没上升到那个层面吧?我价值观就没变过,就一句话:做人最重要的不是聪明,而是善良。至于世界观……我的世界观常变,这个不说也罢,一阵一阵的。


5.我看了一半不敢看了,请问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有时候会觉得我跟他们一样,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不正常,你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作者答:看一半不敢看了不就亏了么?白花钱买书了,看完吧,实在看不完送人,反正不能自己一人害怕,拉上个一块哆嗦的。你所说的“跟他们一样”,我看懂了。其实你要说的是你和一般人不太一样,对么?


参照问题3的回答——为什么要和大家一样呢?

看撞衫还不够么?

看撞包还不够么?

看整容撞脸还不够么?(想起某国选美入围那些姑娘来了,玩连连看能急死谁)

所以,为什么要一样呢?长成自己的样子不好么?

更何况,你已经长成了自己的样子,对么?

嗯好棒!我居然还能把话题搞成泼鸡汤了,赞自己一个。


谢谢各位读者,谢谢喜欢我作品的大家,祝中秋愉快(国庆假期也不远了),合家欢乐,谢谢。


最后感谢书单来了提供了一个让我和大家交流的机会,谢谢。


接下来由武志红老师,

来为大家解读《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武志红


资深心理咨询师、作家。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


代表作:《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


天才为什么要孤独

文/武志红


法国学者福柯说,所谓正常社会一直在对异常人群行使一种权力——将他们视为异端,将他们隔离。


数十年如一日地与这些特殊人群打交道的专家,如果不去放下“正常人看异端”的权力感或视角,那么就难以真正理解他们。或者说,只是从病理学上了解了,但却没有发现他们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自己的独特价值。

    

高铭这本书不同,他没有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权力感,实际上,读这本书,你或许和我一样觉得,高铭至少是对其中一些特殊人物隐隐有一种崇拜感。

    

至少,读这本书,你一定会被震动,假若你是所谓的正常人。

    

书中的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的看上去很像是天才,有的看上去很像是疯子,有的作者觉得难以理解的奇异,我自己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些奇异的地方,如果有一些更有洞察力的对话,或许会有更直观的理解,那些奇异可能只是看上去的奇异。

    

譬如一个女孩,她每天戴一个墨镜架,而这是她“最大的秘密”。她之所以戴这个别人看起来没有用的空眼镜架,是“为了不去看到每天的颜色”。

    

原来,她每天早上去家外面,看到的是整个视野中朦胧着一种颜色,例如黑啊、黄啊、绿啊、蓝啊什么的,如果都笼罩着淡淡的灰色,那么可以预见到一天会很平淡,如果是蓝色,肯定会有很好的事情发生,如果是黑色会有坏事,如果是粉色就会有人死,最恐怖的是红色,奶奶去世的那一天,她早上起来拉开窗帘看,整个世界都是一片血红。

    

为什么会这样?作者没有给出解释。如果硬要解释的话,可以推测,这个女孩童年太孤独了,她的一些感觉,没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缺乏充分互动,而没有化成正常人共有的形式。

    

形象说来,有时候亲人——最主要的是妈妈或第一照料者,就像是孩子感受的镜子,但孩子表达某种感受时,妈妈会给予回应,这个回应就像照镜子一样可以修正孩子的自我认识。所谓修正,即这个孩子本来似乎只属于自己的那种感受,有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表达方式。

    

对她而言,当她开始将颜色与感觉联系在一起时,因为没有镜子照,所以这些感受没有成为正常人的共通方式,而只是她自己的方式。

    

这一点可以从她的人生经历中看到,她童年与奶奶相依为命,父母都在电视台工作,自她出生后,父母就没带过她。所以可以推测,她的童年太孤独了,她的感受没有镜子的回应而没有人性化。

   

没有人性化,或许是这本书绝大多数故事的共同之处。因为,人性化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一个巨大的创伤,当孩子通过妈妈或其他亲人的镜子照镜子时,看到的不是自己感受的回应,而是妈妈或其他亲人的感受,甚至,孩子自己的感受都被抹去了。最终,他只能通过照镜子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如果没有别人评价,他就不知道自己是谁。

    

每个人的感受都是自己创造力的源泉,一旦失去了与自己感受的链接,创造力也就随之消逝了。

    

所以,我们众多正常人,就程度不同地失去了创造力,而这些“异端”,他们没有机会照镜子以将自己的感受人性化,但他们却有一个机会保留了自己的感受,最终也保留了创造力,也成了所谓的天才。

    

但是,假若天才是一个人生活而没有人际关系,那么他势必会沦为疯子,因为心必须与其他人的心在一起,假若心只与颜色在一起,或心只与量子理论在一起,而没有其他人的心的陪伴,最终就像失去锚的船,永远不能停留。

    

梵高的例子是最经典的说明。

    

这是人性中的一个矛盾。对于“异端”,就需要寻求关系,而对于所谓的正常人,就需要穿越关系,去寻求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能迷失在虚假的镜子中。


本周(9.16-9.23)我们将一起读透

《无声告白》


伍绮诗——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女作家,凭处女作《无声告白》夺得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该书因讲述父母对子女爱的绑架,击中当今中国独生子女痛点,获得广泛关注。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想要入群一起读书的书虫,移步第四条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所谓的疯子其实都是天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它的内容远比你想象的要精彩
众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众人看不透——《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疯子的世界 作者:余国昊【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