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兔死狗烹 | 被黥面的狄青和他悲惨的死亡


▌特别声明:

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

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溯古追风世界历史网 www.xhistory.net

投稿、合作、版权争议,欢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



被黥面的狄青和他悲惨的死亡



  明武宗之所以不被文官集团所接受,不仅因为他玩世不恭、不符合“圣贤之道”,更重要的是他尚武,这与自宋朝开始,中国儒家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所以儒生们是不会欣赏他的。“武”是个好谥号吗?自宋开始,宋明两朝,“重文抑武”就是最大的社会价值取向,宋明两代的士大夫们认为汉武帝与秦始皇一样是个暴君。“武”是对明武宗的有意讥讽。


  先秦时,孔子的六艺中的“射”是武艺,“御”是实用技术,可用来驾驶战车打仗,再加上“乐”和“数”可见孔子是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但后世的儒生一代不如一代,两汉尚有投笔从戎的勇气,盛唐还有边塞诗人书写“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到了宋朝,知识分子除了整天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外,再无仗剑纵横天下的豪气,从宋开始,知识分子在人们印象中成了一群迂腐的文弱书生。儒生们从根本上鄙视军事,汉族尚武古风自宋丧失。这也直接影响了自认为承接宋衣钵的明朝的社会风气。文官们排斥有意展现尚武气概的明武宗也在情理之中。


  仅举一例,从狄青的悲惨遭遇就能看出从宋朝开始,儒生士大夫们是怎样自我阉割汉族阳刚之气的。


  被黥面的狄青和他悲惨的死亡——功臣的下场


  五代的君主,如后唐明宗,后唐废帝从珂,和后周太祖,都是军队拥立的。在当时,军队拥立皇帝,差不多形成习惯。推溯这种习惯的来源,远在唐代。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军队拥立节度使的事,真是数见不鲜,到五代,军队便进一步拥立皇帝了。五代军队拥立皇帝,和唐代拥立节度使,可说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五代的君主,名为皇帝,实际不过是势力较大的节度使而已。宋太祖上结五代的残局,下开北宋的新局,不愧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取得君位,虽还是由军队拥立,但他在即位之后,便努力扫除多年来纪纲废弛、威柄下移的弊病。他最大的成功为收回军权,使私人武力成为国家武力。经他整顿的结果,将领再也不能拥兵自重,兵士也不敢像以前的骄横不法,军队拥立皇帝的恶习,从此就被消灭了。


  可惜宋太祖矫枉过正,太宗以后,更变本加厉,猜忌武臣,传为宋朝的家法,重文轻武,流为社会的习俗,一直影响到以后的明朝。这种情形之下,怎能产生优秀的将才?太祖太宗时,还有几个后周留下来的旧将可用,太祖太宗全靠他们统一中国,防御异族,以后便很少能够继起的。偶尔出一个两个绝伦轶群的将领,也禁不起君主的猜忌,文臣的压迫,和世人的轻视或疑谤,而难免不幸的结局。无怪宋代累遭外患,终于亡国了。


  通观两宋,除北宋开国诸将外,能够称为名将的,北宋首推狄青,南宋首推岳飞。二人的结局,都很悲惨,他们可说是被时代和环境屈死了。岳飞之死因,历代都有分析,这里且略谈狄青之死。


  一、狄青的出身和面上的黥文狄青出身行伍,他脸上是剌得有字的。宋代兵士和犯人都照例剌字,犯人剌在脸上,兵士有时剌在手背上,有时剌在脸上。剌字同时涂墨,墨痕深入皮肉,水洗不去,历久格外明显,所剌的字称为黥文,正是他出身行伍的表记。他由小兵累立战功,做到枢密使,自己看来,这脸上的表记,是很光荣的,但旁人却常借此取笑他或骂他。据(王銍《默记》),狄青在定州做副总管时,一天赴知州兼安抚使韩琦的宴会,有个侍宴的妓女名白牡丹的向狄青劝酒说:“劝斑儿一盏”。意在讥笑他脸上的黥文。第二天狄青把白牡丹打了一顿板子出气。一个妓女居然敢当面讥笑总管,可见出身兵士的人如何被人轻视了。又据孔平仲《谈苑》引《魏公别录》,狄青在定州,有一天宴请韩琦,邀布衣刘易作陪。席间“优人以儒为戏”,刘易以为是狄青授意,勃然大怒说:“黥卒敢尔!”把他骂个不歇,连杯盘都摔掉了。狄青一点不动气,次日还首向刘易致歉。这又是旁人以他脸上的黥文为话柄骂他的例子。


  后来狄青由延州知州升为枢密副使,枢密院派人迎接他,等了几天,他还没有来。迎接的人骂说:“迎一赤老,屡日不来!”原来开封一带俗称兵士为赤老,因此许多文人都称他为“赤枢”(《邻几杂志》)。这也可见兵士出身的人,就是做到与宰相同等地位的高官,仍不免要被人瞧不起的。及至他做到枢密使,科第出身的王尧臣方为枢密副使。尧臣笑他脸上的黥文说:“愈更鲜明”。他不客气地回答说:“莫爱否?奉赠一行”(孔平仲《谈苑》),然则他的同僚也讥笑他了。


  不仅同僚讥笑他,皇帝也看不惯他脸上的黥文。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宋仁宗曾命王尧臣传谕狄青把脸上的黥文用药除去,狄不肯奉诏,对王尧臣说:“青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於此?断不敢去,要使天下贱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他这几句话,真足为当时的武臣扬眉吐气,可是不免忤旨了。


  狄青的战功,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他在西北抵御赵元昊,很着功绩,他在广南平定侬智高之乱,尤其是有不可磨灭的勋劳。而且他当年接受范仲淹的劝告折节读书,熟悉兵法,与一般有勇无谋的粗人不同。讨侬智高时,昆仑关一役充分表现出他的谋略过人。这样一个能谋善战的国家干城,大家是应该钦敬的。那知当时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囿于成见,对他的出身和脸上的黥文总有点轻篾或歧视,这当然在精神方面予他以很重的打击。他脸上的黥文,本极易用药除去,譬如真宗时杨妃的兄弟杨景宗,原曾以罪隶军,黥黑,至无见肤”。“既贵,遂用药去其黥痕,无芥粟存者,而肥皙如玉。”(魏泰《东轩笔录》)便是前例。但他宁肯违背皇帝的意旨,却不愿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个性坚强,不徇流俗,同时也可想见他内心是很痛苦的。


  二、关于狄青的谣言和狄青的忧惧。当时一般人,不仅瞧不起狄青,而且时常造谣说狄青有做皇帝的企图。狄青对这类谣言很忧虑,生怕因此得祸。当他在陕西时,本打算把擅筑水洛城的董士廉杀掉。那知董士廉受了姚嗣宗的教唆,向他大叫说:“狄青!你这回做也!只是董士廉碍着你,你今日杀了我,这回必做也!”(做,就是获罪的意思)。他因为“出身卒伍而贵”,本来“常有嫌疑之谤”,一听此言大恐,连忙把董士廉从槛车放出来交给别的机关裁判,自己不敢用军法杀掉董士廉了(王銍《默记》)。彼时他尚未做高官已致疑谤,弄得遇事不敢悉如己意,可见他处境的困难。及至他做到枢密使,谣言就更多了。因为他不肯奉诏去掉脸上的黥文,有人歌道:“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汾川河子畔。”这首歌便是歌来讥剌他陷害他的。“汉似胡儿胡似汉”指他姓狄而为汉人,“改头换面总一般”指他不肯去掉黥文,“只在汾川河子畔”指他的藉贯汾州西河(《东斋纪事》),这首歌幸喜没有上达天听,否则唐太宗杀李君羡的故事难免重见,对他是很危险的。


  三、韩琦、文彦博对狄青的压迫和宋仁宗对狄青的猜忌在宋代重文轻武的积习之下,文臣是很瞧不起武臣的。宋真宗时,善弓矢、美仪彩的词臣陈尧咨(中学课文中有他,他向卖油老汉炫耀射术,卖油老汉浇油穿过油葫芦嘴上的铜钱,他大为惭愧),曾打算应真宗之命,改授武职和契丹的使者比射。尧咨的母亲知道了,大为生气,一边用棍子打尧咨,一边说:“汝策名第一(写文章最出名),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阀阅,忍乎!?”尧咨也就不敢应命了(《渑水燕谈录》)。改授武职,就算有辱门第,这种家庭教育,在宋代是很普遍的。国家社会家庭都重文轻武,文臣如何不气焰万丈呢?


  狄青在定州做副总管时,便很受知州兼安抚使和都总管韩琦的气。有次韩琦要杀狄青的旧部焦用,他立在阶下为焦用求情说:“焦用有军功,好儿郎。”韩琦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郎,此岂得为好儿郎耶!”就在他面前把焦用杀了(《默记》),简直侮辱狄青到极点。其实状元又算什麽!狄青实在受不了韩琦的欺负时就说:“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默记》)。在我们看来,狄青的功业远过韩琦,少一进士及第不算什麽。但在当时,少一进士及第,狄青不得不低头受气了。就像现在许多有才干没文凭的人不受重用一样。


  狄青做枢密使时,文彦博同平章事,两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文彦博的为人,远不如韩琦,而加给狄的压迫,则比韩琦更厉害。文彦博借口民间的流言和兵士们对狄青的爱戴,劝宋仁宗免掉他的枢密使的职务,命他放外任。这和贬逐差不多。宋仁宗也觉得狄青的功高,不忍这样处置,对文彦博说:“狄青是个忠臣。”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这一句话说得宋仁宗哑口无言。狄青还不知就里,仍向文彦博询问命他出外的原故。文彦博直着眼对他说:“无他,朝廷疑尔。”吓得他倒退几步(《野老记闻》)。狄青无奈何,只得接受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护国军节度使的名义出判陈州,这是一○五六年的事。次年他便在陈州病死了。狄青赴陈州时,敌视他的温臣们私下说:“陈州出梨子,号青沙烂,今去本州,青必烂死。”(周煇《清波杂志》)不意果应了谶语。


  四、狄青之死狄青之死,据《宋史狄青传》所记,是因为“疽发髭”。中国过去的名人,往往因愤怒忧虑而“疽发背死”,如范增,刘表,都是很显着的例子,或如明史说徐达食明太祖赐的蒸鹅后“背疽而死”和清史说清太祖宁远之战后“背疽而死”。狄青的发疽,与狄青的心境是很有关系的。不过他疽发于髭,不像范增、刘表、徐达、清太祖疽发于背罢了。这不过依我们看来,狄青之死是多年愤郁忧虑惊恐的结果。他为国家血战立功,而一般人却讥笑他轻视他,侮辱他,以科第自负的文臣,更随时欺负他,压迫他,怎教他不愤怒?他是很忠於国家忠于朝廷的,而一般人却要造他的谣言,与他不合的文臣,便向皇帝进关于他的谣言想陷害他,怎教他不忧虑?他若不是遇事谨慎,恐怕早已遭祸了。谣言愈来愈多,以致皇帝也怀疑猜忌他,将他罢免,使他格外惊恐。他抱着颓丧的心情走向陈州,已自知不久人世。假使在陈州的生活稍为安静一点,也许可以多活几年。那知宋仁宗和文彦博还是不放松他,每月两次遣使探视他的近况。他一听有使者来,即“惊疑终日”不久他便“病作而卒”了。这样恐吓他,是文彦博的设计(《野老纪闻》),但一定得到宋仁宗的同意,如果宋仁宗要保全他,决不会有如此的结局。


  狄青之死,可说是不明显的被杀,他被时代和环境杀死了。不明显的被杀,比明显的被杀还惨。提到岳飞的死,大家同声愤慨,提到狄青的死,有几个知道为他抱屈的?狄青死时,不过五十岁,他若不死,必有更大的贡献,可惜他毕竟屈死了。本文的目的不仅在悼念狄青,希望并能借此说明宋明两代最大的政治特征“抑武重文”。由此我们也知道为什么岳飞、于谦、袁崇焕会有悲剧命运了。为什么戚继光会被压制,郁郁而终了。


  在明朝的江山稳定下来以后,不仅文官集团不信任武将,连皇帝也是如此,太监监军这一明朝独有的制度正是皇帝对武将态度的最好写照。压抑武将、重文轻武是社会政治大环境。明武宗虽贵为天子,却也扭不过庞大的以朱熹理学为支柱的文官集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是北宋名臣,一个是军事天才,欧阳修诬陷狄青的底气从哪里来
陈州景点之《踏访狄青墓》
比岳飞更冤更惨的北宋名将
他被皇帝称赞为当世的关羽、张飞,为何最终郁郁而终
大英雄狄青被贬陈州,自言此行必死,皆因宰相一话击中宋仁宗软肋
狄青命运的启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