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念 | 方展画:“标准化”思维与“去标准化”诉求


方展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著有《寻求跨越 浙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之路(第一卷)》等。



“标准化”思维与“去标准化”诉求



我国在很长时间内走的是“穷国办大教育”,办学标准以及由此而来的规范意识,在不同程度上被罔顾。这在特定历史阶段是需要的,甚至是必要的。但当我们日子好过了、国家强盛了、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了、老百姓要求读好书的时候,提高教育质量就成了当务之急。


当下学校教育“目中无人”的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学校管理的规约性和个体成长的多样性之间的固有矛盾一直存在,使自古以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始终难能真正“落地”。这种矛盾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更加突出。互联网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凝聚着创新最为本质的元素,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迫切地呼唤着创新型人才,“去标准化”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强烈“诉求”。


我国在很长时间内走的是“穷国办大教育”,办学标准以及由此而来的规范意识,在不同程度上被罔顾,一切服从于“有书读”的目的。这在特定历史阶段是需要的,甚至是必要的。但当我们日子好过了、国家强盛了、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了、老百姓要求读好书的时候,提高教育质量就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纠偏”,制定并实施各种各样的办学标准和教育规范,并通过各种行政督查、评估和建设项目,改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强化了规范意识和标准化意识。经过一番“拨乱反正”之后,我们感到又存在着“矫枉过正”的问题。原来不注重标准或者没有标准,现在所有的一切都要有“标准”,把标准和规范泛化了。今天,教育标准是学校中最核心的理念和使用最频繁的词汇。由于过分强调标准,导致学校没有特色,千校一面、万教一法成为教育新的困局。在这一困局之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等理念难以形成现实的土壤,也难于真正深耕于校园和课堂,只能浅尝辄止。


倘若进行一些反思,不难发现,在追逐“标准化”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将标准等同于质量。当不断地出台教育标准,不断提高标准的要求时,实际上是将标准与质量直接挂钩。现在制定的种种标准,由于考虑到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查性,所以相当一部分是显性标准,是对教育硬件的标准,如场地大小、校舍面积大小、图书数量、设施设备、学校规模等,也就有意无意使提高教育质量的努力走向功利、偏重轨道,因为有许多标准细细看来并不是教育质量的充要条件,与教育质量并不存在高相关性,过多过滥的“标准”只会侵蚀改革的红利,使提高教育质量的努力陷于事倍功半。二是标准泛化,用形形色色的规范强求一律。在“标准化”的思维下,行政部门和学校致力于制定各种规范,包括教学规范、行为规范、课堂规范、作业规范、待人接物规范等,就连学生做作业这样极为个性化的行为,教育行政部门也要“规范”,规定不同年段学生课外作业的不同“标准”。应该说这个初衷是好的,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这个作业时间能有标准吗?能真正做到“规范”吗?


标准化思维导致学校管理出现了三大问题。第一,结果高于过程。一旦事事有明确的标准,我们就会用标准来衡量教育行为、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价值或成功与否。我们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只管结果是否合乎标准,在很多情况下只会导致直接功利性的就事论事的方式。第二,规范重于创新。现在学校基本上是生活在规范之下,“规范”文化大行其道,把我们学生的手脚都捆住了,这是一个严重问题。今天当我们讨论怎么创新时代教育的时候,这是需要正视且应去改革的地方。当“创新意识”遭遇“规范文化”时,如何在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行为引导上,鼓励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真正“去标准化”就成为教育改革的新取向。第三,一统取代多样。学校按照同一模式、同一思路去做,学生的行为按照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去规范,在这一点上,传统教育为我们展示了大一统的“制造”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先有一个外部的“培养规格”设计,然后按照统一的方法、进度、内容对所有学生实施划一化教育。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特长与兴趣被忽视了,学生成长的多样性被忽视了,学校沦为了“教育工厂”。


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一个建议,即“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这说明中央已经注意到教育需要有新的增长点。然而,无论是“社会责任感”还是“创新精神”,抑或是“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来说,都无法通过“标准化”来实现和“规范”。


标准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是基于“制造”的,而不是基于“创造”的,其特征是批量生产和标准件生产。我们的教育具有一种先天的工业情结,我们将培养人的方式称为“塑造”,将教育者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将培养目标解读为“培养规格”,将教学准备过程称为“教学设计”,这些都是工业革命下“制造”模式的衍生物。在学校教育中,必要的标准和规范是需要的,也是必须的,但不能将标准和规范绝对化、无条件化,不能一味奉标准化和规范化为学校教育的“尚方宝剑”。教育要留白,要追求个性化和特色化,要努力营造多样化的生态文化。要实现这一诉求,就应因势利导,转变标准化的思维模式,让创新性人才在生态化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脱颖而出。



文字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2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去标准化!以“创新”的名义
吃饭和营养
关于印发《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通知(湘教发〔2016〕4号)
基于ISO9000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
俞敏洪:“留学教父”智慧育人
王竹立:知识变迁与新智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