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历代菩萨名画)

菩萨为何低眉?


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

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弘一法师




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菩萨思想。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略称,意思是使众生得觉悟,指自己已得觉悟,按照佛陀“普度众生”的思想指引,正在以“菩萨行”实施救度众生脱离苦海这一大愿,以期未来成佛的佛教修行者。


在浩瀚神秘的佛国世界里,菩萨形象无疑是最美最动人的,尤以敦煌壁画、西藏甘孜地区的壁画,以及北京法海寺壁画中的菩萨尤为精美,留下了叹为观止的可供后人学习、鉴赏的宝贵遗产。



菩萨画像的基本特征


菩萨画像除了要具备特有的慈悲宽厚的内在气质外,还要有标志性的外在特征,如头光、背光、宝冠、天衣、璎珞等、这些配件因时代而异,构成了菩萨特有的形象。从菩萨的配饰上能感受到那个历史朝代的流行元素和审美特征。



菩萨头像的画法


1、菩萨正面头像


菩萨正面像上可以看到发髻、发际、天庭、印堂、山根(鼻梁)、天中、嘴唇、地阁(下颌)等主要部位,各部位都是对称的基本形,没有角度与透视的变化。


以《造像度量经》的比例关系看,发髻珠高二指,发髻部高四指。脸部总长度为一拃,额头,鼻子,下颌各占三分之一,符合了“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



2、菩萨侧面头像


菩萨侧面一般采用的角度为七分面或八分面,即:四分之三侧面和三分之二侧面。七分面较八分面侧度稍大,远处眼睛较短,约是近处眼睛长度的一半。如果以眉间、人中、下巴连虚线便呈弧线,弧度愈大,侧度也愈大。


菩萨五官的画法


1、眉与眼


菩萨眼睛细长,常常双目低垂下视,似在恭听,又似在思想,表现对人间苦难的怜悯和慈悲。


菩萨长眉连鬓,而且细软下弯,形如初月,表达一种亲和慈祥的神情,德高配天的姿容。眉间有白毫,白毫一般用白粉点出,亦可用红色点。


绘画时,先用浓墨勾出眼珠和眼皮,然后再用淡墨渲染,渲染时可留出“折光点”,以使双目炯炯有神。




2、鼻与嘴的画法


菩萨鼻梁挺直且较长,鼻翼较小,表现一种尊贵端庄、灵秀俊美的神志。


菩萨口角向上扬起,如同莲花瓣尖,笑容之相在于此。唇形饱满,嘴角深陷,表达面颊丰腴及欢喜祥和的神情。绘画时,嘴唇外线用淡墨,要勾得虚一些,内线用稍重的墨色。


3、耳的画法


画耳部贵在高低进出一丝不苟,曲折婉转,竭尽功夫。耳轮长垂,与肩平齐,耳垂厚广,亦在表达非凡尊贵之相。


画耳朵,先用淡墨勾线,再用淡墨渲染耳屏的暗处,最后平罩肤色。耳铛是菩萨悬挂在耳垂上的饰品,一般由珍珠、玉器、金属或贝壳等做成。绘画时,勾线力求圆润饱满,上色多用石色、金银等华丽高贵的色彩。



菩萨手足的画法


1、手


菩萨的手不露骨节,柔软如绵,犹如象鼻之婉转。两手长过膝盖,手指修长、灵巧,双手皮肤光洁,柔软且丰满,指甲狭长,薄润光洁。


菩萨手势千姿百态,不像佛的手印要求那样严格,其造型是根据所处的场景和所执的器物变化而变化的。菩萨的手姿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2、足


菩萨两足的表现力求圆厚饱满,足部肌肉柔软丰腴、平滑光洁,足跟广平,足踵宽而圆润。


古人在画足时将足部比作雨瓣莲花,多用弧线,先用淡墨或胭脂染出筋肌起伏变化,然后再以肌肤色彩层层渲染,以表现丰润之感。



菩萨坐姿


菩萨的姿态分立与坐两种,坐姿是很重要的一种姿态。


菩萨的坐姿与佛的坐姿大致相同,只是更多样些,因而构成了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画面。不同的场景要求不同的坐姿,如正式场合用跏趺坐、半跏趺坐,而倚坐比较放松舒展。


其中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对坐姿的要求严格一些,观音菩萨的坐姿则更加自由放松,可谓形态多样。


菩萨造像中常用的坐姿有以下几种:跏趺坐、倚坐、轮王坐以及自由式坐姿等。


1、跏趺坐


全跏趺坐


全跏趺坐俗称“双盘”,也叫“双跏趺”,即两腿交叉盘起,两足心朝上,互交放于两腿上的姿势。


这种坐姿比较庄重稳重,不偏不倚,平衡对称,有助于入定,常用于正式场合。全跏趺又细分为两种:右脚在外,左脚在内,称为“吉祥坐”;左脚在外,右脚在内,称为“降魔坐”。



半跏趺坐


半跏趺坐俗称“单盘”,是指将一足心朝上压在另一条腿上。


半跏趺和全跏趺不同之处在于:全跏趺是两腿交叉,呈“x”型,两脚心朝上,两足皆露于外。而半跏趺则仅露出一足,足心朝上,另一足被盘起的另一条腿压在大腿内侧根部。通常全跏趺为如来坐,半跏趺为菩萨坐。



2、倚坐


善跏趺坐


身体端坐于座位上,两腿微微打开,小腿自然垂下,两足并排落地,之间的距离约与肩同宽。



半跏趺倚坐


身体端坐在座位上,一条腿自然下垂,脚部落地,另一条腿盘起横放于座位上,脚心贴于股内侧,被称为“半跏趺倚坐”,也叫“游戏坐”。


这一坐姿融合了“半跏趺坐”和“倚坐”两种坐式的特点,并且符合绘画造型美的规律:两腿一曲一伸,一张一弛,收放和谐,故在菩萨造型中最为常用。



3、轮王坐


右膝屈起,左腿半跏趺于座位上(也可以左腿下垂,脚部落地),右臂直伸,搭放于右膝之上,左手臂支撑于地面,重心随之略倾,头部微低。或有左膝屈起,右手撑地,左臂搭放在左膝上(与前一姿式反之)。


轮王座看上去比较自在舒服,所以又称“自在坐”。轮王坐是所有坐姿中最为抒情优美的一种,相传唐代画家周昉画水月观音多采用这一动态,宋代以后成为菩萨的流行样式。


4、自由式坐


自由式坐的坐姿没有一定之规,比较随性自如。多用于观音菩萨,有的倚石而坐,有的落地而坐,轻松自由,随意舒适。



菩萨形象的基本配饰


1、衣饰


菩萨的服饰配件依释迦牟尼出家前的俗家形象为原型,因为释迦牟尼出身贵族,所以菩萨像的气质高贵,服饰配件极为华丽,可以说是珠光宝气。


宝冠


宝冠是菩萨头上、发髻装饰品的总称,不同的菩萨所佩戴的宝冠特征也不同。


果位较高的菩萨一般宝冠上除普通装饰物外,还在正中间镶有一尊小的佛陀像,而大势至菩萨则是以一个宝瓶替代。普通菩萨像只有一般的装饰物,或者是植物花卉等。


条帛


条帛又称绶带,是一种长形衣片,穿法是从左肩缠至右腋之下。


在绘画时,勾线用笔的起、行、顿、止要根据衣服的质感加以变化,使线描能真实地体现质感,加强线的表现力。



臂钏、腕钏


臂钏、腕钏是带在臂膀或者手腕上的装饰物,在绘画时,腕钏、臂钏的形状要随菩萨腕、臂的结构作环绕形状,以更增加菩萨形象的立体感和装饰效果,上色多以石色、金银等亮丽色彩为主。



裳裙


裳裙是菩萨下身穿的裙服,款式宽松且长而垂地。


在绘画时应注意不同体态下裳裙的不同线条变化,勾线时要有疏密对比,要圆润流畅,深厚优美,富有节奏和疏密变化,以彰显菩萨华美尊贵的造型。


另外还要注意臀、腿、膝、踝之动点,这些部位虽被裳裙所遮盖,但皆要交代清楚,使衣纹组织严谨准确。




天衣


天衣指佛教谓诸天人所着之衣,是轻搭在菩萨肩膀上、环绕在臂膀上的长而飘逸的那部分衣饰,俗称“飘带”,多用整块质地轻薄的衣料。


天衣有一种“飘举风动”的气势,增加了菩萨像灵动和疏朗的美感。在绘画时,勾线多用长线,行云流水描,要一气呵成。又要注意线的抑扬顿挫的韵律变化,才能彰显天衣飘逸、流畅,气韵生动之感。上色时要注意表现天衣的轻薄华丽、圆润优美。




璎珞


璎珞亦称“缨络”“华鬘”,原是印度古老的项饰,用各种花朵穿串挂于项颈,垂于胸前,后发展成以珠宝缀串而成,多用于菩萨颈部或垂至胸、膝、脚际的装饰。


绘画璎珞时用笔应中锋勾线,造型力求圆润饱满,上色多用石色、金银等,以达到高贵华丽的效果。璎珞的描绘在烘托华丽的菩萨形象上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2、菩萨的背光


背光,包括头光与身光,一般菩萨的头顶与身后都笼罩着一道灵光圈,体现着佛教中的果位,所以对头光与身光的处理非同一般。背光对美化装饰画面与烘托气氛起到了重要作用。


头光


头光又称顶圆光,其光焰是由眉间的白毫发出来的,是佛与菩萨的标志性构件。


头光尽量要画得饱满圆润,线条充满张力,像喷薄而出的太阳。菩萨的头光应是正圆形。常见的头光有光圈形、几何形、火焰形、宝珠形、祥云形等。




身光


并非所有的菩萨都有身光,一般高果位的菩萨才有身光, 象征已达到通体光明,大彻大悟。常见几种身光有火焰形、圆形、莲瓣形、宝珠形等。




- END -


拾文化投稿邮箱开放中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 广告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唐卡】无量寿佛唐卡欣赏:十四世纪 西藏佛画典藏
明代铜佛像特点及收藏价值
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中国古代佛造像·藏传佛造像
卅三之一:水月观音造像特辑
图解:原来佛有这么多坐姿,竟然隐喻各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