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的地图竟然是这样绘制的!

| CNGBOOK原创栏目 · 地理多有趣 |


在没有飞机、遥感数据与人造卫星的年代,绘制地图看上去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但实际上,古人们的测绘方式却非常朴素——说白了,就是田野作业,实地考察。

古时的人们管地图叫做舆(yú)图。舆字的本意为车厢、车辆,恰好概括了那时人们测绘地图的方式——坐在车上(或骑马、乘船、步行等)前往尚待探索的地域,凭借简单的定向设备确定位置,再将亲眼侦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到图上。当然了,对于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人们而言,采用这种原始方法所测绘出的地图,绘图的形式也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地图大不相同。


古代中国有以下三种比较典型的绘图形式:以山川为基准的地图、以行进路线(水路、道路、海洋航线等)为基准的地图,和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的地图


首先介绍以山川为基准的地图。这种地图非常常见,比如在地方史志中所附的县域图、城池图等等,基本都属于这种形式,应该是我接触最多的一种古地图了。

这种地图,就是给官员们的一份说明书:首先把县城画在中央,再把辖区内的山川、名胜按照相对于县城的大致方位绘制出来,最后把各个村镇填到相应的山上、河边。


清光绪十一年版的《大宁县疆域图》


这张图并非按照典型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排布方式,而是根据县域地势主要河流走向西北设为上,东南设为下

这与现代的大宁县(巫溪县)地图相比,完全是两个样子。


一百年间,县治驻地、地界、水文等均会有些许改变,但疆域轮廓并没有太大变化

进一步对比,在电子地图中搜索那些一百多年前的地名,发现还有许多可以对应得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这两份地图做一下比较,相信你一定会转向的。


注:村子间的重名、迁徙等因素未作考究

可见,沿着同一条道路或河流的村子,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这大致说明这类地图的绘制,是依靠绘制者带着定向设备与测距仪器,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但是由于缺乏定位技术,又没有经纬度这样的一套绝对坐标系统,其误差会逐渐累积,而且地块之间不成比例,导致人只能沿着地图所描绘过的道路行走,否则会迷失方向。尤其是在山地地区,这种地图对于较偏远的村镇来说,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典型的还有清同治八年的《丰都县近城关隘图》




第二种是以水路、道路、海洋航线为基准的地图,比如杭州西湖文化广场上的一幅京杭大运河沿线图的浮雕,就是很典型的以水路为基准的地图。这幅地图就是在中央画一条河,在画卷的首端画上北京城;作者坐上船,把沿线经过的山川、城池一一划出,等到到达杭州后,在画卷末端画出杭州城,一张地图便绘制完成了。

《京杭运河全图》,转自南京师范大学—地图学国家精选课程申报网站

《京杭运河全图》转自南京师范大学—地图学国家精选课程申报网站

《京杭运河全图》转自南京师范大学—地图学国家精选课程申报网站


这种地图可以说就是一套游记。以作者所在的位置为中心,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富裕的地方画大点,无聊的地方少画点,完全不讲究绝对方向与比例尺,艺术性要远高于纪实性。想象一下,如果绘图者的绘画水平再高一点,或许那就是一幅可以与《清明上河图》或《富春山居图》相提并论的名画了。


《京杭运河全图》转自南京师范大学—地图学国家精选课程申报网站


再比如说这张《郑和航海图》分图,描述的是长乐(福州)一带的海岸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地图导航技术

《郑和航海图》是以行船者站在船头观测有关景物时产生的视觉感受而绘制的,有山画山,遇岛画岛,突出了海岸线、离岸岛屿、港口、江河口、浅滩、礁石以及陆地上的桥梁、寺庙、宝塔、旗杆等沿岸航行的标志。《郑和航海图》在绘制中还采用了不同的比例,航程总图和山陆岛屿放大图绘在一起。图中,用虚线表示航线,在离岸较远的航线上注记了针位(航向、方位)和更数(航程、距离),有时还注记出航道深度、航行注意事项,是我国最早不依附海道专书而能独立指导航海的地图。




以上两种地图,均是从作者(旅人、水手)或读者(县官、船长)的主观视角出发,以使用需求为中心,依赖实际观测与经验,借助简单的定向与测量技术(如司南和天象)所绘制而成的。这与今天严格按照比例尺与经纬度坐标的地图,从理念上就大相径庭 —— 用现代设计中的理论讲,这两种地图很好地体现了形式追随内容与形式追随功能,不仅不受固定框架约束,还做到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虽然这两种地图因为技术含量太低,在现代地理学、测绘学中一般很少被提到,但是在历史上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与现代制图技术相兼容的,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的第三种地图,也是由其使用目的所决定的。

比如国家疆域图,作为国防的重要工具之一,若是误差太大则无法调兵遣将。其中经典的例子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比例尺约为1:180 000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和《长沙国南部驻军图》,和伪齐阜昌七年所刻的《禹迹》与《华夷》两石刻图。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通过粗细不同的线条来区分干、支流与上、下游,并借助类似于等高线形状的闭合曲线来描绘山脉,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的一张通过科学方法描绘地形地貌的地形图。

应用了「计里画方」技术的《禹迹图》,具有相当高的数学精度。计里画方,顾名思义,以统一尺寸的方形网格为单位,图中方格的边长代表实际的里数,以此对测量出的地理信息进行固定比例的缩放。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比例尺概念,在便于阅览的同时,也大大缩减了绘图过程中的误差。可以拿相同时代中未采用此项技术的《华夷》图与之对比,后者在地图边缘地区,如岭南、东海海岸、胶东半岛等地,均有明显的比例失调。

再比如城市的坊巷图,不仅要方便市民出行,还涉及到地租、地契等事宜,必须要求方向、面积的尽量准确。以这几张不同时期的苏州城图为例:

苏州文庙中的南宋石刻《平江图》


清代《姑苏城图


现在的Google地图 - 苏州

可见,至少从南宋起,对于苏州城厢坊巷的描绘程度就已经近乎于极致了。(当然,这也得益于大苏州古城保护得好)

这种地图较之前两种而言,更为写实,与现代地图更贴近,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而就也意味着,这类地图对绘制精度与严谨性的要求,也要远远高于前两种地图。所以这种地图的应用范围也受其难度所限——基本上,要么应用于极大的疆域图,可以集国家之力组织测绘,很大的比例尺也可以涵盖精度上的缺陷;要么就是极小的坊巷图,范围较小,容易丈量。



再介绍一种与问题关系不大的古代地图,即历史地图——比如清末杨守敬先生的《历代舆地图》,内容上至春秋,下至元明,展现了各个朝代的政区划分、交通路线、四邻形势,就是历史地图中的代表之作。而历史地图所依据的材料,并非古人所画的地图,更不是作者穿越回去亲测的数据,而是历代传下来的文字记载,比如史书、地理志、民间传说,等等。作者通过对文献进行反复考证,从而确定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再转绘到当代所制的标准地图中。


杨守敬先生的《历代舆地图》,来源百度


由于测绘技术的进步,加上近代以来考古学的发展,后人们所撰的历史地图,数据往往比古人为自己朝代所绘的地图更为准确。


—The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图学发展简史及现代地图学进展的基本情况
“此去九原二千里,惟凭汉家一舆图”——史话秦汉时期地图发展史
序言二:中西地图学的发展历史——读李兆良著《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中国与世界》(2)
注册测绘师之殇
【干货】地形图概述,测绘新手必看!
第一节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扩展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