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代 | 曹操死后,曹丕是如何摆脱自己的中年危机,顺利嗣位的?

曹操死后,曹丕嗣丞相、魏王之位,继而受禅称帝,似乎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曹丕嗣位之时,地位并不稳固,面临着来自内部外部的诸多危机。面对危机挑战,曹丕充分发挥他的政治军事才能,统揽全局,指挥部署,对几件关键的大事应变自如,处置妥当,才顺利接班并完成了由汉入魏的平稳过渡。

1

曹操之死给曹丕带来了什么危机?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曹操出兵汉中征讨刘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退兵还长安,十月还至洛阳。虽然是主动撤退,但曹操在此役中损兵折将,汉中落入刘备之手,实际上是战败了。曹操在洛阳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尚未走出战败失意的阴影,又发生了于禁投降、魏讽谋反、钟繇免职、关羽被孙权所杀等大事,无不令曹操受到极大的精神刺激,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的春寒中死去。


曹操(剧照


曹操之死,颇出世人意料之外。因为在一年之前,曹操还能亲自领兵出战,一下子说没就没了,事情发生得有点突然。曹操的身后之事如何处理,也让人们一时手足无措。所以《三国志·陈矫传》载陈矫说:“王薨于外,天下惶惧。”《晋书·安平王孚》载司马孚说:“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三国志·贾逵传》载:“群僚恐天下有变,欲不发丧。”均可见当时形势之严峻。


就在这动荡未定的局面中,曹丕又远在邺城,因此发生了几件对曹丕很不利的事。


曹彰出现异动


曹操生前,曹丕和曹植的继承人之争一直存续着。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但在同时,曹操也将曹植的平原侯府建成一个庞大的机构,为之延揽人才,声势并不亚于曹丕。曹操的意思很明显,是想让两个儿子相互竞争。可是二子各有长短,让曹操难以抉择,十分困惑。直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因发生了曹植从司马门驾车入驰道(皇帝专用的御道)的事件,惹怒曹操,才使曹丕得以受封魏太子。曹丕的太子之位,得来有些偶然,也很不稳固,曹操既然可以一念立之,也可以一念废之。万一曹操思念起才华横溢的曹植,重新立曹植为太子也是很有可能的。


而事实看起来好像正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曹操临死之前留有遗令,从《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的令文内容看,曹操只是强调“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根本没有提到太子,更没有给太子交代任何事情。蹊跷的是,曹操反而驿召曹彰来洛阳。


(所谓“驿召”,就是用驿马传递文书,到一个驿站就换一匹马,以保证马的状态和速度,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六百里加急”。)


曹彰(剧照)


曹彰赶到洛阳时曹操已死,后人不得而知曹操究竟要对曹彰说什么。按照曹彰自己的理解,正如他对曹植所说的“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曹彰是曹植的支持者,这一点世人皆知,当然也瞒不过曹操。曹植此时伴随在曹操身边,但曹植手上没有兵,因此曹操临死时不去叫太子曹丕来交代接班事宜,却急急忙忙叫来在关中统领重兵、支持曹植的曹彰,确实不能排除有传位给曹植的意思。


所以曹彰一到洛阳,就找到丞相主簿(曹操的办公室主任、机要秘书)贾逵索要丞相印绶及魏王玺绶,而曹丕此时身在邺城,如果曹彰真要起兵立曹植,曹丕的处境将会十分危险。


洛阳发生兵乱


曹操之死,在当时造成了很大震动,而曹操的遗令只交代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完全没有涉及谁来接班的问题,大概曹操也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挂了。

曹操(剧照)


《三国志·贾逵传》注引《魏略》载:“时太子在邺,鄢陵侯(曹彰)未到,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於是军中骚动。”


曹操在洛阳,还带着南征刘备所召集的各路部队,这些大军加上被征发劳役的农民工兄弟驻扎在洛阳,人多的地方不免议论纷纷,大家眼看着曹操病重、死去,时局即将发生重大变化,自然会有好事之徒编造谣言,到处传播。刘备、孙权等别有用心的南方势力肯定也收买、安插了一小撮不法分子,在洛阳制造事端,企图破坏魏国政府换届工作,从中浑水摸鱼。


《三国志·臧霸传》载:“建安二十四年,(臧)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臧霸时为徐州刺史,其所部为徐州兵,徐州兵和青州兵在曹操去世的敏感时期,竟然大张声势,鸣鼓而去,擅自归还本州。这是性质非常严重的事件。鸣鼓在古代常用于军队发动进攻的信号,当年西汉时期周亚夫奉命讨伐七国之乱,就曾经在洛阳鸣鼓,以自壮声势,威慑诸侯。唐朝末年驻扎桂州(今广西桂林)的徐州戍兵擅自回归徐州,是为“庞勋之乱”。可见,鸣鼓、擅去,是带有宣战、叛乱性质的严重事件。


青州兵和徐州兵为何会在曹操死后出现离心倾向?这个又要说到当年往事了。


当年诸侯联军讨伐董卓失败后,袁绍安排曹操出任东郡太守,负责经营兖州。此时青州的黄巾军残部进入兖州,杀兖州牧刘岱,鲍信、陈宫等迎曹操为兖州牧,打败青州黄巾,并择其精锐,编成部队,号称“青州兵”。青州兵在曹军阵营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素来骄悍,军纪较差。在曹操征讨张绣时,青州兵曾因劫掠平民遭到于禁的镇压。此时青州兵挑头闹事,也不出意料之外。



至于臧霸的徐州兵。臧霸本为兖州泰山郡人,因救父亡命至徐州,投陶谦部下,与孙观、吴敦、尹礼等泰山郡老乡自成一军,各帅所部驻扎在徐州北部、青州南部的琅琊、济南、北海等郡,被称为“泰山诸将”。刘备、吕布执掌徐州时,臧霸等“泰山诸将”都拒不归顺,而是听命于袁术。袁术死后,臧霸等人投降曹操,曹操亦乐于利用臧霸在青州、徐州的影响力,为其统治青徐地区。官渡之战时,臧霸率兵进入青州攻打袁谭,袁谭当时驻扎平原郡,统治青州北部,其部队未能到官渡主战场参战,就是因为受到臧霸的牵制,因此《臧霸传》说“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臧霸忠于曹操,且立有大功,所以曹操“割青、徐二州,委之於(臧)霸”,臧霸长期担任徐州刺史、扬威将军,并得到“假节”(可无需上奏即杀犯军令者)的特权。臧霸所部的徐州兵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此前没有出现过抗命之举。这时大概是听信了“天下将乱”的谣言,又受到了青州兵的煽动(青徐两州邻近,地域文化相近,很容易融合交流),卷入了鸣鼓擅去的叛乱活动。


地方势力观衅待变


青徐兵鸣鼓擅去,说明过去曹操完全将青徐二州委任给臧霸的半独立统治模式,在曹操死后已开始失效。曹丕要稳定内部局面,就必须着手将青徐二州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并解决臧霸个人的去留问题。


不稳定的地方不仅仅是青徐地区,很多地方都相信“天下将乱”,对局势发展持观望态度,有的抱着赌一把的心态蠢蠢欲动,企图造反甚至投靠亡魏之心不死的刘备、孙权等南方势力。看来,曹操生前威望太著,给曹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很多人似乎不太相信曹丕能接下曹操的担子。


果然,继青徐之后,凉州也出事了,“酒泉黄华、张掖张进等各执太守以叛”(《三国志·文帝纪》)。荆州的宛县也发生过杀太守以响应关羽的事件,梁(豫州)、郏(豫州颍川郡)、陆浑(司隶弘农郡)也有盗匪曾经“遥受(关)羽印号,为之支党”(《三国志·关羽传》)。这说明南部的荆州、豫州乃至司隶地区都存在着反曹武装势力,是危害地方政局的不稳定因素。关羽败亡后,这些势力的活动一度受挫,但接着曹操也死了,这是否会造成分裂主义势力再度抬头的严重后果,就成为曹丕不得不关注和思考的重大问题。

关羽(剧照)

2

曹丕为应对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面对内外齐发的重重危机,曹丕并没有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他镇定从容,在身边幕僚和老一辈重臣的配合支持下,果断采取一系列措施,顺利、平稳地实现了接班。


抢先发丧、即王位


曹丕的第一步行动,是在魏王军司马司马懿、太子中庶子司马孚兄弟的协助下“备禁卫,治丧事”,也就是宣布由曹丕来主持曹操的丧事。曹操死于洛阳,梓宫当然是在洛阳。但曹丕抢先宣布了治丧委员会名单和治丧工作方案,做好了治丧的准备工作,也就坐稳了曹操接班人的地位,掌握了主动权。


曹丕还利用其母亲卞氏的权威,以曹操遗孀的名义通知在洛阳的贾逵等人奉曹操梓宫及丞相印绶、魏王玺绶回邺城。并且绕过汉献帝,直接以王太后令策曹丕即魏王之位,宣布大赦。当然同时也派人去催促汉献帝尽快予以追认,果然,不久之后,御史大夫华歆就带着汉献帝的天子策诏来到邺城,宣布任命曹丕为丞相、魏王,领冀州牧。至此,曹丕正式取得了曹操生前所担任的全部官职爵位,完成了接班的法律手续。


令曹彰、曹植等诸侯归国


曹彰虽然急着立曹植,但曹植不愿重蹈袁谭、袁尚兄弟覆辙,不与曹丕争位。另外,曹彰向贾逵索要丞相印绶、魏王玺绶,也被贾逵霸气回复,怼了回去。就在曹彰还没想好下一步怎么走的时候,曹丕早已走完程序,办好了接班手续。此时,主动权已经掌握在曹丕手里,曹彰本有一手好牌,却打得一塌糊涂,事事落后于人,只能徒唤奈何。


曹植(剧照)


曹丕一旦掌握主动,就着手处置曹彰、曹植这两个敏感人物。他命令所有曹氏诸侯都要归国(回到封地),这看上去并不针对任何人,但实质上是剥夺曹彰的兵权,并将曹彰、曹植软禁起来。早在曹操时期,就制定了诸侯不得结交朝官的严厉制度,并在各诸侯国设置监国谒者监视诸侯。曹彰因得曹操殊宠,能够统兵在外,是个特例,但他一旦归国,就处在监国谒者的管控之下,形同囚徒了。


安抚青徐叛军


青徐兵从洛阳鸣鼓而归,形同叛逆。因而有人建议曹丕集结从洛阳至青徐的沿途各地的军队讨伐叛军,并改易各战略要地的守将,换成谯、沛人(即曹氏家族的同乡)。但曹丕没有采纳这种反应过度的做法,而是接受了魏郡太守徐宣的建议,不但不更换各地的守将,而且也不讨伐叛军,不但不讨伐叛军,而且下发通知要求沿途郡县予以接待,提供饮食。


这样的做法,就是不把叛军当作叛军对待,也就相当于没有叛乱这回事。这等于是向全国宣布:这不是叛乱,青徐兵是政府允许他们回去的。这样做在当时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至于那些挑头闹事的不法分子,以后有的是机会收拾他们,不必急在此时。


收夺臧霸兵权


臧霸在曹操时代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对曹操真心不贰,从未有跋扈之举。青徐兵鸣鼓擅离,大概并非出于臧霸本人意思。但青徐兵敢于这样做,跟臧霸平时管理不严肯定也有些联系。不论如何,既然发生了这样的事件,曹丕就不可能再放心委任臧霸继续全权统治青徐地区了。夺取臧霸的兵权,已是势在必行,问题只是在于采用何种方法而已。


此前曹操曾经用于禁夺朱灵之兵,靠的是于禁在军中的个人威望,“遣(于)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朱)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曹丕要夺臧霸之兵,也要选派一个在军中威望卓著的将领。曹丕看中的人选是曹休,曹休是曹氏家族中杰出的将才,少年时代就被曹操称为“吾家千里驹”,因他大约与曹丕同龄,被曹操视为养子,从小与曹丕玩耍,关系亲密。但曹休此时并不具备于禁那样的威望和震慑力,因而不能采取于禁那样简单粗暴的方法。


曹休(剧照)


为了提升曹休的地位和威望,曹丕在一年之内三次调整他的职务。曹休本为中领军,曹丕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一嗣位,就将曹休转为领军将军,领军将军是禁军首领,此次职务调整当是让曹休在洛阳处理青徐兵擅离后稳定局面的善后工作。四月,大将军夏侯惇病死,曹休迁为镇南将军,接替夏侯惇生前为东南战线负责人的位置。六月,曹丕决定南征孙权,曹休升任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显然是对孙权作战的最高指挥官。此时臧霸的职务是镇东将军、徐州刺史,曹休已初步具备与臧霸分庭抗礼的政治资本了。


黄初二年(221年),因孙权来降,曹丕征吴之役暂时中止。到了黄初三年(222年),魏吴关系恶化,曹丕遂再度决定征吴。此次征吴,仍以曹休为最高指挥官,加曹休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臧霸率徐州兵就在“二十余军”之内,已被配置在曹休麾下。更重要的是,曹休获得了“假黄钺”,这个很厉害,《宋书·百官志》载:“假黄钺则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


假黄钺


而臧霸正是以镇东将军假节的“节将”。获得“假黄钺”的曹休拥有了压倒臧霸的政治权威,甚至可以专戮臧霸,这就为将臧霸调离青徐地区提供了坚实保障。果然,洞浦一战,魏军打败吴将吕范,获得胜利,臧霸以功升任执金吾。执金吾在两汉时期本是执掌京城治安的要职,到魏晋时期仍是位比九卿的高官,但已成为没有实权的虚职。臧霸以刺史任执金吾,从职级上看算是升官,但权势尽失。曹丕不动声色,明升暗降,对臧霸来了个杯酒释兵权,一举将青徐二州拿下,显示了他高超的政治运作能力。


坚决镇压其他地方叛乱


因青徐地区的特殊性,曹丕采取了安抚为主、温和过渡的政策。但对其他地区,曹丕就没这么客气了。酒泉、张掖之叛,被金城太守苏则讨平,黄华被擒,张进被斩。冯翊山贼郑甘降而复叛,被曹仁平定,斩郑甘,铲除了危害司隶治安的势力。


黄初六年(225年)六月,徐州利城郡兵蔡方反,杀太守徐质。曹丕派出禁军中的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讨平之。利城之乱,大概就是臧霸调离之后,曹丕派人在徐州清算当年鸣鼓擅去的责任,蔡方等人正是当年的领头者,他们误以为当年之事已经得到赦免,后来又从征孙权有功,应该是过往不究了。没想到曹丕如此刻薄寡恩、睚眦必报,一点仇也不放过,绝望的蔡方等人遂铤而走险,推唐咨为主,起兵造反。兵败后,蔡方被杀,唐咨逃奔吴国,成为吴国大将。利城之乱后,曹丕吸取了一点教训,不再穷究责任,而是“其见胁略及亡命者,皆赦其罪。”终于稳住了徐州局势。


以东征、南巡为名稳定地方


曹丕即位之后,每年都频繁进行东征或南巡,地点大都为广陵(汉代广陵郡旧治今江苏扬州,后迁至江苏淮阴),均以征孙权为名。但是,此时孙权已建都武昌,且广陵以南的长江正当出海口,江面呈喇叭形,远较上游宽阔,江中常遇海潮,风急浪大,并非适于渡江作战的地点。《读史方舆纪要》载:“自广陵扬子镇济江,江面阔,相距四十余里。唐立伊娄隶,江阔犹二十余里。宋时瓜洲渡口犹十八里。”曹丕在亲自察看了这四十余里的浩瀚江面后,不禁发出“天隔南北”的感慨。后来晋武帝大举灭吴时,遣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出涂中(今安徽滁州),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指淮南、庐江),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今湖北鄂州),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今湖北武汉),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今湖北荆州),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整个战线最东侧就是王浑进军的江西,没有从广陵渡江的。


因此,曹丕的真实目的,主要还是以出征为名巡视地方。因为有出征之名,可以派出大量军队而不至于引起地方恐慌。曹丕每到一处,即可以大军为后盾,赏顺罚逆,清除异己势力,同时疏通河道水渠,发展农业生产,为将来真正的伐吴之战做准备。


曹丕的东征也附带有一些军事目的,主要是训练水军。特别是黄初六年八月,曹丕亲率大量“舟师”循涡水进入淮水,又经中渎水(古运河)进入长江,在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这场面不像是打仗,倒是很像一次军事演习或阅兵式。当然,曹丕也不排除在适当的时机和吴军打上几仗,但是规模都不大,足可见曹丕的主要关注点并不在此。

3

曹丕真正的危机


曹丕的一系列措施有力、得当,顺利地解决了他在嗣位之初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他的应对措施是如此完美,以致于后人读史时若非有心探微钩沉,都看不出他遇到了哪些危机。


然而,他未曾料到的是,真正的危机,在于他自己。他的身体状况,快要不行了。

魏文帝曹丕(剧照)


就在黄初六年八月曹丕亲至广陵故城临江观兵,登上人生巅峰不到一年之后,黄初七年五月,曹丕崩于洛阳宫嘉福殿,享年40岁。


考虑到曹丕死时年纪并不太大,而且前一年还在生龙活虎地御驾亲征,所以很可能是死于传染性、流行性的疫病。曹丕于黄初六年八月率舟师出征,一路顺水而下直至长江,数月时间均在船上度过。他可能是在这些温暖潮湿的地区被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感染了疟疾病毒。部分疟疾有8至14个月的潜伏期,曹丕自黄初六年八月被感染,9个月后的黄初七年五月病发身亡,正好与疟疾潜伏期相符。疟疾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都是不治之症,在三国时代,即使是尊贵如曹丕,感染疟疾也只能束手无策。


所以,曹丕很有可能是死于疟疾。

 

参考文献:

【三国】曹丕:《魏文帝集》,易健贤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

吕思勉:《三国史话》,中华书局2009年版。

方诗铭:《论三国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杨联陞:《东汉的豪族》,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健将
曹操死后,曹丕是如何搞定曹营一众军头,迅速拿稳兵权的?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臧霸篇(下)
奇葩的青州兵——老子组建,儿子剿灭(下)
解读曹操麾下的“青州兵”:不只是精锐,更是一支生产建设兵团。
臧霸为曹魏效力二十余年,战功赫赫,为何被曹丕夺去兵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