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气吞万里 | |亚历山大大帝及他的马其顿方阵




亚历山大其人及其成就


亚历山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征服者,野心家,军事家。他仅仅带着35000名士兵和160艘战舰用了13年的时间就征服了当时古希腊“已知的世界”中全部领土,并且一度纵深入印度半岛的北部。如果不是公元前323年的意外染病死亡(享年33岁)他可能还会根据其已经在生前制订好的计划继续他的征程:向北直达波罗地海、向南征服阿拉伯半岛、向西入侵罗马。这是一份让人乍舌的宏伟计划,所以常常有人喜欢这么假设:如果亚历山大没有死,那历史将会朝怎样的方向发展?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rosIIIoMakedon——读做“人类的守护者”——他生前从未吃过一次败仗。


然而,遗憾的是,历史从来不存在假设。一个人的理想或许是无限的,但他的生命总是是有限的。


在亚历山大13岁的时候其父,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为他找来了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从他那里小亚历山大懂得了当时“已知的世界”到底有多大,还了解到除希腊人以外诸多的所谓“蛮族”,包括其中最庞大的一支:波斯人。然而让小亚历山大迷惑不解的也是波斯人既然是“蛮族”,那么他们又为什么能控制当时“已知世界”的4/5呢?另外亚历山大也是一个极有理想有报复的人,他从小就非常想知道“已知世界”的外面是什么,传说中的印度是什么样子的,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被囚禁受苦的山在哪?(传说为兴都库什山脉,今位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内)甚至印度以外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甚至一度有史学家认为亚历山大的征服究竟是为了土地财富或者仅仅是因为儿时的梦想——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他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一个伟大的皇帝无法把自己伟大的理想植根于每个士兵的心中,虽然亚历山大一度想这么做,但是10年之后(公元336-公元326年),在印度河流域连年的大雨,肆虐的疾病让他的士兵们终于拒绝再跟随他,他们累了。其实这是一个很无奈又很容易让人接受的现实理由,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承受的起这样伟大的理想,更多的是平凡人,他们只想过平凡的一生。


虽然亚历山大的征服并没有继续下去他本人也于回到巴比伦后的第二年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瓦解,但他的远征带给全世界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不仅把古希腊的一系列的文化,科学成就带到了东方(当然也不可否认亚历山大在大多数的时候是宽容的,不过也不可否认他也同样做过少数的几次屠杀行为,如希腊的底比斯城),还在其行军路线上先后建造了大大小小二十多座城市,其中有十八座取名为“亚历山大城”,其中最著名的也是盛极一时至今仍然存在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从此东方世界有了精美的古希腊建筑。


从另一方面看,亚历山大也将古老的东方文化带回了希腊,他在其远征途中渐渐认识到包括波斯在内的民族根本并非早先认为的“蛮族”,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甚至在某些成就上超越了希腊,于是亚历山大身先士卒,迎娶了两位异族女子——大夏和波斯公主,还鼓励手下的士兵和“蛮族”通婚,举行集体婚礼,并且免除他们子女的抚养费;另外还把为数庞大的波斯人编入自己的军队,这些举措大大加强了民族的融合。当然,还是或多或少有其局限性,譬如一些高官要职还是全部由希腊人担任,亚历山大的开明也止与此,不过想想现今还充斥于世界各个角落的“种族主义”,那个年代的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已经足够伟大了。


马其顿方阵略探


可以不夸张的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研究亚历山大的文字,就同样有多少关于马其顿方阵的。虽然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勾勒出一个关于马其顿方阵的大致编制和队型,关于这一点我想任何一个军事爱好者都可以简单的做到,但是关于它的某些细节问题上,还是存在着出入的,在接下来的这一小节里我将逐步介绍。这也是我第一次涉及纯粹军事方面的文字,希望可以写的顺利,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不吝指教(总之,不同的意见肯定会有)。


马其顿的重步兵建设,包括之后亚历山大赖以成名的另一股力量马其顿重装骑兵的组建都始于他的父亲腓力二世时期,而将它们不断改造并且惊艳整个东欧洲和西亚的则是亚历山大,也就是说,即使是亚历山大在世期间,马其顿方阵其本身也很自然的也有一个改变过程,也就是前文提到“某些细节上的不一致”的原因之一罢。毕竟作为任何一个杰出的指挥家都不可能只用一种战术,一个兵种。


基本编制:马其顿方阵的基本编制一般以16人的纵深队伍为最小单位(也有一说有时为8人,这样的纵深显然太单薄,类似于希腊重步兵方阵的纵深,不可取。或许是某些时候阵型的改变所致)。而其横向的人数到底是多少就众说纷纭了,具体排列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基本应该是“8”的整数,而16X16=256人应该是它的上级单位(也有一说为128人),然后是1024人,4096人,直到8192人(还有一说为最大的方阵应为16384人)。


武器配备:前期时候,马其顿方阵的长矛长约13-14英尺(约4米左右),后期一度达到15-18英尺(约4.5-5.4米),甚至有一说为21英尺!(约6.3米,显然有点夸张)再加上作为重步兵必不可少的盔甲重量,至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在这样的负重下,盾牌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基本有三种说法:一、前几排的士兵依次降低长矛的长度,使得前几派的长矛与敌人接触时保持一致(约为前4-6排),这样一来前排的士兵可以保持厚重的铠甲保证其相对安全性,而后排士兵又几乎可以不穿防护以加强矛的长度,一般来说这个说法最为现代人所接受;二、盾牌为2英尺长(约为0.6米)的小圆盾(古希腊重装步兵的长矛短的多,但是盾牌的直径要大一英尺),置于左肩;三、盾的直径不过2英尺,悬于颈部。笔者很怀疑放在肩膀上和头颈上的盾牌到底有什么用……不过当时具体到底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可能三种都有混合,也可能什么都不是。不过可以肯定一点的是:盾牌并不在手臂上,因为不论盾牌有多小,都会严重影响到挥动长矛的双手。


战术运用:至此为止,一个马其顿方阵的基本雏形已经出来了。那么,它究竟要如何运用呢?首先人们会问,这样的方阵是否还有机动性可言?很高兴的告诉大家,这样的方阵经过严格的训练,还是有一定机动性的,并且,它在我看来,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前进。在至今留下的当时战争史料里,亚历山大一般有两种用法:一、方阵至于中军,左翼为亚历山大同样引以为傲的重骑兵,右侧是战斗力稍弱的轻步兵(矛短的多,盾牌略大),然后骑兵发起第一轮冲锋,紧接着中军的步兵方阵跟进,然后右翼的轻步兵拖住敌人的左翼,等中军和骑兵的战斗结束后再去援助右翼(亚历山大就是用这种属于马其顿人的经典战术打败了数倍于自己的波斯人);二,中军依然为马其顿方阵,骑兵安排在两翼,轻步兵置于骑兵之后,第一轮的冲锋交给中军方阵,然后骑兵跟进,最后轻步兵掩杀,这样的战术对方阵本身的机动性要求更高。


方阵优点:这样的方阵经过欧洲人的诸多改良几乎就是火器时代之前战场上的绝对主角,理由很简单,虽然对于阵型本身的要求很高,也远没有冷兵器时代真正的主力——重骑兵那样无往不利,但是,它便宜的多。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重骑兵的冲锋来对付它?虽然骑兵的冲锋的确很容易在任何步兵阵型上打开缺口,但是在那个马镫,马蹄铁,马鞍都没能发明的年代,骑兵的战斗力必定要打上不小的折扣。况且正面的冲锋对于长矛林立的马其顿方阵来说更具有自杀性;还有人会问:历来对付密集步兵方阵的都是密集“箭阵”为什么不大量起用步弓手或者骑射手呢?我的回答有三个词可以概括:时代,射程,命中。还是时代的关系,那时候的弓显然还达不到很长的射程,穿透力也非常有限,即使密集的步弓手一般射程为200米,而能对重步兵造成有效杀伤的射程往往要减半,也就是100米,而即使是满载装甲的重步兵在这个距离下冲刺最多也只需30秒,在这个时间内一名弓手最多只可以放出3-6支箭,其所能造成的伤害是极其有限的。更不用说射程和精度都要大打折扣的马弓手了。事实上在冷兵器时代(重甲发明以后)的任何民族任何野战上,弓箭手永远只能是辅助杀伤力,面队步兵冲锋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骑兵了。


方阵缺点:我们想象一下这个长矛林立,矛头闪烁,踏着小碎步缓缓前进(注意:这里只是用一个比较艺术的说法,虽然好多影视作品里也把步兵方阵的前进方式描绘成这样,其实在现实中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缓慢的移动无疑就等于把自己暴露在敌方弓箭手之下,纯粹是自杀行为。至少在与敌人短兵相接之前,他们必须冲锋。机动性才是所有战争的精髓,所以对于步兵方阵来说,冲锋才是一切。),这样看似无懈可击的方阵往往给人一种错觉,它似乎是无敌的,然而,在更多的时候,它仅仅是看好而已。


马其顿方阵的主要缺点:


一、杀伤力,持久力的不足。即使再装硕的大汉穿着满身的铠甲举着5米来长的矛,时间一长必定会疲惫。一旦露出疲态,便意味着机动性的不足,机动性不足意味着他们成了靶子。另外,这样的方阵杀伤力也很有限,试想这样的巨大的长矛需要多大的力气来回戳刺?所以他们更多的只是前进,前进,再前进,只要打乱了敌人的阵型任务便告完成,甚至不用理会自己手中的长矛是否真的戳到了敌人。而真正的杀伤力还是要靠骑兵的冲杀和轻步兵的掩杀来完成。而即使再糟糕的情况下他们也不能丢弃手中的长矛,因为相对于杀伤敌人而言,它的长度更适合于保护自身。


二、受地形的制约程度高。山地,丘林,森林里如何才能排出如此巨大的方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强行排了开来,阵型也必然混乱——有的地方紧凑,有的地方松散,而哪怕是阵型一个再无奈的松散也可能被敌人打开缺口从而造成整个阵型的崩溃。


三、这也是整个方阵最最致命的弱点。我们再想象一下一个完美防御的步兵方阵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以中间一点开始,四面朝外排开,层层相裹,没错,这才是完美的防御,只是这样的阵型,又如何移动?所以,根本不存在无懈可击的步兵方阵,除非,它永远站着不动。


侧翼,侧翼永远是马其顿方阵所顾及不到的地方,历史上打败这个方阵的几乎所有人都是以其侧翼为突破口的。亚历山大的做法是依靠骑兵和轻步兵来防守其侧翼,不过众所周知,轻步兵的战斗力有限,而骑兵永远更适合于冲锋,这样薄弱的防守对于其侧翼几乎形同虚设。所以,哪怕有一小队骑兵攻击方阵的侧翼,甚至只有一个剑士攻入方阵内部,其结果就相当于杀戮。因为方阵内的矛手因为负重的关系几乎没有佩剑,只有短的可怜的匕首,而他们也不能腾出双手来,因为他们如上文所说不可以丢弃手中的长矛。甚至在这样人挤人的方阵里连转身和撤退都不可能做到(或许在敌人没有攻击侧翼的时候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需要极其精准的指挥和完整统一的配合,也需要时间),所以一旦有人从侧翼攻入方阵,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综上,这绝对是一个“攻强守弱”的方阵,他们只能依靠平坦的地势发动迅捷的冲锋,永远把自己的正面留给敌人,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冲垮敌人的阵型,接着让骑兵和轻步兵在散乱的敌人中来回冲杀以求得速战速决的胜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其顿方阵
横扫欧亚的马其顿方阵其实也有致命的软肋
如果亚历山大军团远征遇上秦始皇军队,谁才能够笑到最后?
人类历史大规模重兵集团军兴衰-马其顿东进兵团
相助亚历山大夺取天下的马其顿方阵,其战斗力究竟从何而来?
称霸西方的马其顿方阵是如何没落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