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形态学和西方牛顿学说述要
易形态学和西方牛顿学说述要 
 
1 易学基本二块:形态学和动力学 
易学二分二大块:形态学和动力学。也即就是几何学和力学。或者说象学和气学;或者说理学性学。 
这二分是基于这种一种宇宙洞识,一切皆数形。数形不断变化,便发生了宇宙万法。如放电影。所以在此认知下,产生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构形;二是怎么变化。这一个问题便有了形态学,第二个问题便产生了动力学。
形态学是最基本的,描述是结构;动力学是对此结构变化的认知。然而究竟而言,并没有动,只是各种不同的形因观察之不同,而产生的视角变化而已。动力学的最高境界便是形态学。从而形态学和动力学完全统一,将此统一者用数学代表出来,便是易学了。故易学者,形上学之数学原理。牛顿所谓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在这个思路下有益的探索,有得有失。 
2形态学述要 
2.1牛顿形态学之失 
点-线-面-体。这是牛顿所借用的欧几里德几何基本形态学结构。牛顿学术高明之处便是将自然哲学建立在严格精确的几何基础上。这是牛顿学说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而牛顿学说最大的问题也在此。此基本几何学是错的。
2.1.1 论点
点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那什么是点呢?是可分的、有大小的、由人的观察视角决定的基本单元。所谓可分者,是指点内有内部结构。所谓由人的观察视角决定者,也就是说是不是点是由观察者的分辨能力所决定者。所谓基本单元者,就是在这种观察视角下,点内结构暂时可以忽略。所谓有大小者,即有大点小点,也就是说点有层次,点中有点。 
这里有很多要点。第一是可分不可分问题。点有内部结构,可分,这本来是再自然不过的问题,现实中观察得到的。比如我们把一个乒乓球看成一点,此球放大看便有内部结构。身内细胞是一点,而细胞内有结构。北京是地图上一个点,而北京内部可以有复杂的地图。
为什么会有不可分点的抽象概念呢?这是理于这样一种世界观,原子论。人身的基本单元是细胞,细胞的基本单元是分子,分子而原子。这样一直分下去,不可能无限再分吧,一定会有最初的单元。便将此单元看成是不可分的点。这便是原子论的逻辑理路。这里犯了一个关键性的错误,那就是这个推理的人不明白这样一个形上学事实,那就是至大者便至小者,最初者便是最终者。蛇首尾是相连的。而空间层次根本上来说是不同层面的放大和缩小。这是一个非常深的形上学洞察。一般人没有,犯原子论错误者,落入了凡夫情执中。
最初的单元,即最初的点,也有内部结构,也可再分。与最初的点没有内部结构不可再分。这便是西方几何和中华易学最根本差异所在。也是最核心的差异所在。
这个结构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构,点内有点,而空间有层次。故点有大小。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对象,到底是一个点,还是一个物?这其实是形态学中最关键的问题。一物一太极,一即一切。到底是一点还是一物,由观察视角决定。这是很自然的,你把细胞看成一点还是一物,是观察视角决定的。比如你研究中医细胞便是一点,你研究分子细胞便是一大物了。点是最小的单元,也是最大的体。 
2.1.2形态学基本结构点形体和欧氏点线面体问题
由点如何构形,这是形态学问题。
分三层:点、形、体。点一,形二,体五。并且体即是大点,点是小点。形是中间态。由点起开始,由点结束,首尾相连,相互支持。故此基本形态是法界一切层次中的基本结构。
一切形皆是点构成者。这很显然。现代很多技术都在这么用。
一切形皆经由线并和点一起而构成者。点组成线,线再和点一起组成各种各样的形。这里要注意者,点也可以和线一起构形,并非只能由线构形。点和线构形时,便成了圆,或者说三角形。也就是说最初的构形单元,是线和圆。二点组成的不封闭线段,或三点组成的封闭圈。封闭或不封闭这是一个完全的分类。
线和点结合组成体。体有五个基本类别。椎体、橄榄体、椭球体、方体、球体。其中以线为基础而结合圈者为椎体和橄榄体,以圆为基础而含线者,为球体和方体。椭球体是中间态。
点如何组成线呢?所谓二点确立一条直线,这完全是胡扯。开始是一个空白的屏幕,然后上面有无数个点,你用两点连线,如何组成图形。根本不可能。点有大小,故线自然也有大小。也就是说点有层次,线也有层次。那么面对这些无数个点,你怎么处理成线呢?应该这样至少三点以上成线,然后把忽略不在这些线上的点。这是最初的线,然后三线再成大线。也就是说忽略三线间的波动,形成一条更大的线。反复下去。最初结果会产生两个形:一种是一条区域带,一种是一个点线区间。也就是说一种是长短不等者,一种是长短大致相等者。前者才是真正的线,后者是圆。封闭或非封闭形。
线如何组成体?点和线组成体。因为点有大小、线有大小。故点和线组成体,实际上是二种基本的形(棒子和球)再两两结合而产生出新型。而不是什么一维线,二维面,三维体。此型有五类。也就是二二而合,自每个角度看有三类,而中间那类是一类,故成五。
面根本不存在。这是易学形态学和欧几里德几何中一个最根本的差别。也是对形态学理解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
其实所有的点、形、体都是点,都是体,都不会小于三维者。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了。但我们观察时,我们会将对象进行加工,分成点、形、体,从头脑思维角度来看,似乎体是三维者,然后形点便小于三维了。这只是观察时的一个分析方式。把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事物本身混淆,这叫遍计所执性。面就是一种典型的遍计所执性。
没有面这种东西,但我们从某种角度去看物体时,因肉眼视角有限故,不能三维整体观察故,便产生了‘面’。在一个能够360整体观察者眼中,面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东西。而这样的东东却成了欧几里德最根本的概念,完全是凡情。
体是什么?一个整体的观察对象。点不也是吗?是的。所以体就是点,点就是体。观察视角不同而已。
要言之,点内有点,点二而成线似有分,二点加一成三而不分,又归于一体。点而形而体,体又回到点。如此反复,不断生发,无穷无尽。这便是易学之形态学。
懂得了体即点义,便懂得了空间。空间的关键是层次。层次的关键是观察视角。观察视角有广大和精微二义,越广大空间越大,越精微空间越小。然而广大和精微是一事之二面。不能广大,其实就是不能精微。不能精微其实就是不能广大。能观其至大者,必能察其至小,此二者本一故。 
3动力学述要 
形态学研究宇宙结构,动力学研究变化。关键的问题,如何变化呢?如何动呢?关于如何动,有四层境界,物动,气动,神动,道动。
所谓物动,牛顿学说之谓也。认为动是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典型如万有引力。这种见地下,有一个问题很难回答,就是最初的动是怎么产生的呢?物动是凡夫之见,全错了。完全没有理解宇宙是一个整体的放映,是生生不息者。一切皆变,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这个都看不到。这说明无明深重。
气动,知万物皆动,皆在变。一切皆是能量在不同层次的显现。如放电影之电流,电流有能量,电流又带着信息,电流之能量依其信息在屏幕上依次展开,便产生了电影。万法也是,带着不同信息的气,因能量级别之不同而在不同空间、因信息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形态。这便是万物生发之道。
还是那个问题,气为何而动,最初的动源何在?明神动者,知之。一切动源不在别处,在我心内。深明神动者,知一切法根本未动,皆是对惟一者不同观察所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幻想。读者实拿一张让人产生幻动的画感受一下,但能此对有所感悟了。此谓道动。
自知物动,匮乏;知气动者,精足。知神动者,心安。知道动者,知天命,无可无不可。
 这里一个分界线,知一切动是心动和不动者。不知者一定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追求力量,追求强大。甚至产生能量匮乏问题。而知动源在心者,何来能量匮乏之说呢?当今时代能量匮乏突出,据说西方某前文明也遇到此问题,皆说明对动力学领悟有限。
其实,欲界人道众生之动,皆是人道内众生心动,主要是业动所致。而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恐惧和贪心。恐惧收缩、贪心扩大,一开一合,一张一弛,如同呼吸。万法自人心内一升一落,如潮起潮落。 
4牛顿学说及其发展简评 
将机械运动和力动的学说发展到量子能量跃升到能量物质间的转化,是一大进步。认知运动的一大关键便是连续不断的机械运动是幻觉,有断的、如电影放映一般的能量跃动才是对的。所谓变化,其实是能量随时间在不断的变化,其变化之痕迹,便是我们可以观察所得的物质变化。如果我们换一个观察视角,比如直接看能量气或能量光,那此气光所显示的痕迹,又大别。所以必然地,观察结果离不开观察对象。而实际上根本没有离开人脑独立存在的运动,因为运动本身就是人脑对对观察对象的一种分别习气。
空间有层次,因为点可分。故多维空间的发展是正确方向。爱因斯坦欲将动力学统一在几何学内,这个思路是对的。而体就是点。一个回转。所以现代物理学研究宇宙学和研究微观学配合起来了。这很自然。而最初宇宙起源的那个点,自然就是我们向内寻找的点。那么这个点在哪里?空间如何弯曲,向哪里弯曲?这是必需回答的。自然是在更大的空间。体就是点,点就是体。所以这个最初点还有内部结构,而我们研究的宇宙外还有更大的宇宙。头脑研究问题,最需要的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什么是自己不知道者,才能谦虚,才能倾听,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易学所云,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现代科学只有止步于此。
真的没有办法吗?也有的。关键就是形态学中的结构。此基本结构是普适者。自然通过此基本结构,我们可以对法界一切层面皆有所了解。
形态学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同构性。这正是易学的精华所在。点一形二体三。一切空间皆如此。这是全息性原则。我们可以用这个去探讨最初空间起源,最初的空间必然产生于一点。最初的点又归于何处呢?归于体,体本身就是点。所以最初的点必归于自身。这便是最初的空间,一个一即一切者的海洋,一个不可思议的海洋。然后自此海洋内,由一点而摄受无数点,从而产生了各类图形,此图形依能量层次会在相应的层面上如贯呈现出来。这便是万法生化之道。
物质的基本结构到底是波还是原子?是波,因为一切图形皆可以分解成线故;是点,因为一切图形皆可分解成点故。一切图形皆由点和线构成。这便是波粒二相性的根源所在。
为什么会有测不准原则?因为一切万法之形态学基础是点,而是不是点是由人的观察视角决定者。并不存在最初的原子,最初的点。
量子诡异的特质,为什么?人类一切动源来自于众生共业。此共业是人心的力量。与这种共业相比,个人头脑层面的心力聚集相对有限。但经过训练的行者可以将心力提升到一定程度,从而改变物体,比如让桌子上的笔动。明此,所谓量子特质,其实就是观察者的心力足以改变量子了。这就如同股市中一个散户买卖基本不会影响大盘走势,而一个热钱级别者便可能改变了。那么有没有办法不扰动而看到量子层面上的运动呢?当然可以。心足够精微,完全可以将量子看成一个世界,如地球一般,生活在其中都可以。
什么是黑洞?每一个地球,一个星体,其实都是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在何处?在更大的空间内。很显然,地球这个空间和更大的空间之间,点便成了一个中间状态,而可以出入其中。这便是黑洞。黑洞太空外有,地球内也有。地球内有,每个细胞也有。自然每个人也有。只有真正懂得每物皆有,才算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黑洞。只有真正懂得所有这些黑洞点,其实都是吾心月月印江心的幻影,才算真正通过了黑洞。如此,物理学才能反求诸己,成为一种真正于身心有益的学问。技归于道,是谓善技。技偏于道,是谓邪门。当下之物理学,略有道影,而不出技路。
万有引力的本质到底如何?万有引力这是一个错误的研究方向。万法如何动,不是物与物间的相互作用,而是一切物与物背后能量间的相互转换,不是物与物间,是更高空间和更低空间的隐显转换。所以质量守恒是完全错误者,空间不封闭故,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封闭空间故。空间是一个点,此点必在另外一个更大的空间中。因为我们肉眼所限看不到此更大空间,故此空间便成了无形者,但我们能够感受此其作用,故称之为能量。人类所生活的空间,在更大的空间内或许只是某个人身上的一个细胞。要有如此清晰的认知,然后才知宇宙广大,而头脑视角狭小。
牛顿学说书名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而其后继者一直在努力将其发展成为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数学原理”,也就是哲学的数学原理。可惜这个努力必然要失败。根本原因有二:形态学关于点-形-体把握的错误,另外一个就是动源一直还在外求。只有反归于心,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才能自然的结合起来。以心外境为动源,自然界和社会界便统一不起来,自然界的动和社会界的动不同故,人心的动无法处理故。所以牛顿学说下发展起来的科学教,不可能发展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关于微积分。无限小等于零吗?这是当时有识之士对牛顿发明微积分的质疑。这是非常关键的质疑。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形态学的本质,点有大小吗?点没大小,如何成为点呢?点有大小的话,怎么可能无限可分呢?这是两难。这个两难的困境便在于,对点是观察视角所决定者理解不透。既然点是因人的视角有限而忽视其内部差别,不是没有差别,所以不存在无限可分。自然也不存在所谓无限小无限大,只存在计算精度下,可以忽略不计者。这也就是说,无限小是约等于零,不是等于零,微积分是一门经验之学,不是一门精确之学。真正精确之数学,牛顿没找到。西方人至今也没找到。所谓数学精确化、严密化地努力完全是无自知之明的妄想。破灭是自然之事。
关于非欧氏几何。欧几里德几何是西方人地恶梦。真正有洞察力的人不难看出其根基漏洞百出。却被西方人炫耀于世,这是西方人的不幸,也是吾当今时代之不幸。不知后人如何嘲笑我们。非欧氏几何是走出欧氏几何的尝试,其精神是可嘉的,其成果亦颇有可观。吾中华潘雨延先生充分吸收现代数学成果而发展易学,成果斐然。但非欧几何依然没有走出点-线-面-体的形态学基本误区,特别是对点的认知。多维空间是一个好的契入点,深入研究可以让人反省到底何谓点,反省最初的定义,不可分、无大小的基本单元。这种完全原子论的宇宙论形态学,是数百年来对学术发展最大的障碍。 
5杂记 
中华汉字完全合易学形态学。以点为最初起点,点组成两个基本笔划,横和竖。然后横竖变而有撇捺。由此组成五个基本笔画。再由此产生多种笔画。一切字皆由笔画组成。而一切皆是点和线之组合。而线者亦是点集合也。故一切皆点。此一切即太极义。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完美地展现了易学最高境界:动力学和形态学的统一。这个生字,既在说动力学,又在说形态学。万法生于有,有生于无。生源达于无,便知源底。万而三,三而二,二而一,知一之源,便底形态学之源底。易学之妙,便是将此二者统一到一个数学公式内。这正是易学高度抽象和高妙之处。
法界五级。法界到底有多少级?为何人类刚好是法界末级?法界只有惟一界,这是真实视角。法界有诸级,自最小不断而大,惟一界是起点,故至小;惟一界是终点,故至大。此至大至小之义。而法界诸级者,便是各种不同级别对此惟一界的观察所现。如同股市,只有惟一图,但你可以分别用1分、5分、30分、日线、月线、年线观察,你可以分二层,分三层,分很多不同的层。但你不可能分无限层,层次本身有限故,层次观察本身有精度局限故。所以到底有多少层的问题,答案是一层或多层(此多是一个任意大的有限数,不能是0,也能是无限)。
形态和动力,即义理和法性,义理者其结构,法性者其实质,是一事之二种不同观察。这便是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
现代科学完全可以摄归易学。易学之广大在经史学,之精微在器学。中华易学自秦汉后,器学衰而精微失。精微失者,所谓广大者多是自大。真正的广大必能精微故。自唐科举后,器学衰败尤甚。这才是近三百年来西方出现科学并且发展成为世界中心的最初根由。礼失而求诸野,器失于中华而求之于西野。器学经过西方精微分析的发展,已经把人类头脑之精微这一块补上了。两者相结合,致广大而尽精微之中道易学大体,便可重现于世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触手可及OR遥不可及——我的交易时空观(三)
缠易悟禅:东方缠中说禅理论与西方牛顿运动定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猎鲸理论九--缠中说禅技术分析的三条道路和一统江湖
缠中说禅《教你炒股票》再学习(一):分型
@陌上柔条初破芽 的个人主页
教你炒股票72:本ID已有课程的再梳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