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协调

高     凛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危及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根本问题。经济发展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而环境状况却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条件。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广大公民的身体健康。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发展绿色经济,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污染,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才能顺应绿色发展的世界潮流。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协调

  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生存与发展的前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并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安全与发展。在我国,环境状况亦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大气、水污染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恶化,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威胁。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的共识。而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间的协调发展,成为人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所走过的历程,并从不同角度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内涵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并非仅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形态的发展变化,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等变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

  环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当代人和后代人生活的空间,是人类生活质量及其健康所依赖的空间。 “所谓环境问题,说到底就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超出了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而出现的后果。 也就是说,是环境的因素遭到了损害和破坏,环境质量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甚至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变化。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即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所拥有的生态环境是一个覆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庞大系统,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是局限的,但其行为影响的累加可能是无限的。由于环境的整体性和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关联性,任何一种环境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产生原因、发展机制和影响后果往往都很复杂。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现象。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遭到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二是环境受到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等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和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具有复合效应。 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关联性和需要广泛参与性警示世人必须在全球范围形成一种环保力量,并将这种力量的集合以权利和义务形式固定下来,构建一种跨越现有主权限制的规范体系。

  (二)人类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效应

  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工业化过程对于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该负面影响也就是整个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内在机理之核心。从历史角度来看,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环境开始受到人类越来越多的破坏和干扰,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也日趋严重,产生了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伦敦因空气污染而曾经是有名的“雾都”,泰晤士河也曾污浊不堪。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欧美发达国家较早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从20世纪60至70年代开始逐步开始环境治理。与此同时,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是否也会重蹈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这是整个人类所面临的极大挑战。面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恶果,人们在深刻反思之后逐渐认识到,如果不关注和重视环境,那么经济发展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印度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的倡导下,开始了对以GDP为导向的发展观的系统反思。森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发展的本质在于扩大人的可行能力和所享有的实质机会。在阿马蒂亚·森的倡导和直接指导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发布了第一个《人类发展报告》,明确提出了“人类发展”这一概念。人类发展视角是一个有关个人福祉、社会安排以及政策设计和评估的规范性框架。在人类发展视角下,发展被定义为扩展人的选择范围的过程,其关注的焦点是人生活的质量、人所享有的实质自由和机会、人实际能做些什么和能成为什么,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

  普遍的技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会产生双重效应,带来正反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模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例如土地荒漠化、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较好的经济基础可以为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 的保护、维持、改善都离不开资金,而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这部分资金。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有能力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改善生态环境。

  尽管如此,大量的事实证明:工业化、技术化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快速地破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导致发展问题和文明问题,人口剧增和生态威胁也是由它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用环境中的资源,尤其工业的发展对能源类资源的消耗量巨大,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弃物等,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技术革命带来战争的扩大化、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支配与从属关系中的经济不平等、艾滋病与毒品的传播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立感情等皆危及人类尊严。 经济的快速发展将直接导致对自然资源等环境因素的侵蚀和掠夺,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性在经济发展的强大压力下逐渐在某些领域愈益减弱并最终散失。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不断扩大的能源和资源投入以及密集的污染排放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也向人类提出了新的环境挑战。 随着席卷全球的绿色浪潮的兴起,人类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每次征服大自然的行动都是以人类付出高昂的代价为基础的。因此,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包含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经济要发展,就会消耗有限的资源,造成对生态环境的过度破坏;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持续增加。而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一)传统的观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冲突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冲突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不具有可比性。在当时的情形下,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生态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是,世界经济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实践证明,“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不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很难实现发展。

  (二)现代的观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即便人类的活动已经对我们生存的地球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但是人类还是要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不可能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停滞不前。在人类的继续发展中,既要去解决已经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要防止环境的继续恶化。在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上,应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一方面,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要切实考虑到保护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环境管理之间是可以达到某种和谐的。

  (三)两者关系——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发展与环境这两个方面要相互结合,协调统一,既不能以保护环境为由否定经济发展,也不能一味强调发展而忽视和牺牲环境。“环境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实现持续发展就是促使两者协调和谐,并共同取得进步。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又会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两者是统一和协调的关系。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所受的影响控制在生态 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此外,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互冲突到相互协调的转变。

  199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目标,并贯穿于该宣言的所有原则,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理念。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非常希望净化环境,而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因此,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相互之间应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新型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以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与今世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三、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966年,美国的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新的学科——生态经济学》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经济学进行了阐释,他们的共同点是:生态经济学综合了不同学科的思想,要达到人类经济发展和地球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态文明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正如国外学者所指出的,“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有“无限的增长”。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涵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承受能力不同,它们实施的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要使得它们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一致,就必须善于利用它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人类开始怀疑传统的发展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托达罗(Michael P. Todaro)教授认为:“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的方面。 可持续发展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就为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共同目标,使各方有了共同讨论的基础和框架。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危机进行积极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对自身行为、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成果。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 Boulding)曾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警告:地球上的有效资源随着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将会耗竭,生产和消费的废弃物将会把整个地球污染。 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学术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曾经广泛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一概念总的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 可持续发展目前得到最广泛接受和认同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从社会进步来讲,“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理性认识,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可持续发展把发展的主体从经济社会转移到了人的全面发展,认为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只是一种手段,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意味着为了环境利益而限制经济活动,还意味着一种强调经济内部公平的发展方法。这种公平既是代内的,因为它试图通过赋予穷人的发展以优先地位而寻求减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公平也是代际的,因为它试图跨越连续不断的世代并在其间实现代价和好处的公正分配。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容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解释法律、运用法律和发展法律的基调,是所有国家的关键性标准。 作为一项公认的国际规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至少包含了四个方面的法律含义:(1)代际公平原则,即为后代人的利益保护自然资源的需要;(2)可持续利用原则,即以可持续、谨慎、合理、明智或者合适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为目的;(3)公平利用或者代内公平原则,即公平利用自然资源,一国的使用必须考虑其他国家的需要;(4)融合原则,即确保将环境考虑融入经济和其他发展计划、程序和方案的需要,以及确保在环境目标中考虑了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核心是公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同时,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以后代人的需要来调整当代人的需要,要求当代人对自身行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与约束。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地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前提之上的。然而,可持续发展并非简单地主张保护环境,而是从更长远的目光来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寻求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调。而且,可持续发展应该寻求新的发展内容,不是简单的延续,而是对现有对环境有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加以摈弃,寻求最佳的生存方式与手段,最终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全球“绿色文明”的美好境界。

  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以前自身发展道路的反思。人类反思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球的能够得到共识的重要原因。” 《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的时期,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将是国际社会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大势所趋。

  可持续发展明确指出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发展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结 语

  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因素和关键问题。经济发展关系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状况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成为广大公民的普遍追求。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既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又能治理环境并保护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良好的生态系统能够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应该构建相应的生态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走一条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之路。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方法研究
林肇信环境保护概论模拟试题
当今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文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及策略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关系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