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蒲辅周先生手稿——治疗夏季时病的经验

薛伯寿教授按:此文为蒲老手稿,为四时热病的诊治经验之夏季时病。


薛伯寿,男,汉族, 1936年8月出生,江苏泰兴市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医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 先夏至为病温,一般称为温热。发病较速,历代医家治此病以存津液为主,因热甚则伤津。其症状初起即高热烦躁,口渴舌干,头痛微恶风,面赤目红,或有汗,或无汗,小便短赤,脉浮数或洪,初起有表证者,可酌用银翘散合栀豉以解之。若不效,心烦便秘者,可用凉膈散两解之;若表解里热盛,大烦渴,汗大出,脉洪大有力者,可用白虎汤清解之。脉大而芤,热甚津伤,可加沙参、玉竹益气生津。

再者春夏之交,一般热病在三四天之后表证已罢,高热不退,烦渴引饮,或有时谵语,目赤气粗,或汗不出,因肺胃津伤不能达热外出,此时不能再用表剂重伤津液,然而又无里实证,不可用下药再伤正气,惟宜生津退热轻宣之法引热外出,可用二鲜饮生津退热。二鲜饮为余经验方,方用鲜芦根(切)三两,鲜竹叶一握(约一两许)。浓煎取汁,不拘冷热频频服之。余在农村行医时用之屡效。此方看来平平无奇,在热病三四日之后,表证已罢,此方有类似白虎汤的功用。

附温毒:温毒者秽浊之气所致之病,四时皆有,春夏较多。其症微恶风寒,咽痛或不痛,耳前后肿,颊肿面赤,甚则头面全肿,耳聋,眼不能开,俗名大头瘟,亦名虾蟆瘟,其尤重者,喉中结塞,咯痰不出,声如曳锯,汤水难入,语言困难,亦名捏颈瘟。脉象多见浮沉俱盛,苔多秽腻,或白或黄,舌质赤黯。治法总以清热逐秽解毒为主,一般以普济消毒饮治之,而杨栗山增损普济消毒饮有所发展。若舌苔白腻乃湿盛,宜酌加燥湿解秽之药,如佩兰、藿香、薏仁、豆卷;若苔黄腻乃湿热并盛,宜本方加栀子宣发郁热;若便秘腹胀满,酌加炒大黄,服法频频含咽。并常用热毛巾热敷患处,引热外达,或用赤小豆细末醋汤调,厚敷肿处,以拔其毒,稍凉即换。

2. 后夏至为病暑。夏至后热盛于上而下迫,湿蒸于下而上腾,湿热交蒸,风行其中,人在气交之中感之而病者即为暑病。静而得之为中暑,即所谓“阴暑”;动而得之为中暍,即所谓“阳暑”。暑本热也,阴暑乃暑天贪凉受寒,非暑有阴也。

暑温、湿温都是季节流行病。暑和湿各居六气之一,在每年六气用事各主六十日。但春分以后至秋分以前一百八十日是君火、相火、湿土三气错综相互为用,所谓热、湿、火混合为一,故夏秋之间发病急,而见症不一。在夏至后至立秋前,所现症状多属热盛湿轻,宜暑温法治之;若夏至后三伏中多雨,则见热湿并重;立秋后多阴雨,也有属湿重热轻,湿胜必以湿温法治之。但秋季往往少雨,秋阳亢盛,而又多见燥症,须从燥治。在临床必先岁气,重视天候地气。

暑温致病,风、暑、湿三气夹杂,发病最骤,变化亦速,其症状不一,或高热、面赤、心烦、口渴,甚则昏厥、抽搐;或上吐下泻,四肢厥冷。因暑病急,伤元气最速,此乃举其大概。张凤逵先生著有专论,可重点参阅。脉象不一,或洪或芤,或细数,或濡缓,或隐而不显。舌色多赤,或绛或紫,苔或白或黄,或无苔。治法可根据张凤逵先生所主张的“先用辛凉,次用甘寒,终用甘酸”。初起头痛身热,微渴,心烦有汗,脉右大于左,可用六一散。

六一散方: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温开水调下。

胃阳弱者,绢包煎汤服。或用二鲜饮。

热重者,脉洪火,身大热,大烦渴,大汗出,宜以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脉芤者加人参(以沙参代之,玉竹亦可用),此乃纯热不兼湿之证,名为中暍。若夹湿身重者,宜白虎加苍术。

若兼暑湿闭滞,表实无汗,舌苔白秽,可用新加香薷饮。有呕吐加鲜藿香;若心烦,舌赤,苔黄加黄连,小便短涩加六一散。

若汗多,脉散大,喘渴,欲脱者,急用生脉散;若暑邪入营,神昏谵语,可用清营、清宫加减酌用;至宝丹、牛黄丸、紫雪丹亦可随症选用。

若邪入厥阴,证见消渴烦躁,神昏谵语,时热时厥,或吐蛔者,可予连梅汤或用椒梅汤。

连梅汤方:黄连,乌梅肉,麦冬,生地,阿胶。

椒梅汤方:黄连,黄芩,干姜,白芍,川椒,乌梅,人参,枳实,半夏。

善后调理以益胃生津为主,可与益胃汤或三才汤。

伏暑:长夏受暑,过时而发者名伏暑。此病多发于秋后。其中偏于热者,多发于手太阴,宜清暑透邪;偏于湿重者为湿温,多发于足太阴,宜通阳利湿;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初起症状头痛微恶寒,面赤,口渴,舌白,脉濡而数。无汗者宜银翘散去牛蒡子加杏仁、滑石,香薷可酌用,胸闷加藿香、郁金;若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酌加细生地、丹皮、赤芍。以上皆表实之证,一兼气分,一兼血分。若舌红,口渴,有汗,宜银翘散去牛蒡子、芥穗,加石膏、杏仁、黄芩;若脉大,口渴甚,汗大出,仍用白虎汤。脉虚大则加人参,此邪在气分正虚之证,若舌赤,口渴、汗多宜生脉散加丹皮、生地黄,此邪在血分正虚之证。暑温、伏暑,病本一源,可前后互参,不可偏执。再者若初起恶寒,无汗,身痛,或有微汗而热不解,亦可采用香薷饮;若热甚无汗,心烦,舌赤,小便短涩者,亦可用黄连香薷饮加六一散或六一散加薄荷、葱白、豆豉,轻清宣透,以达到汗出,热从表解。

3. 湿温病发于夏秋之际。湿邪之害,不同于暑。盖盛暑之时必兼湿,湿盛之时不一定兼暑;暑邪只从外入,而湿邪兼于内外。暑邪为病骤而易见,湿邪为病缓而难知。湿热病四时皆有,湿温病则发于夏秋之间。外受之湿或从雨露而得,或从地气潮湿中而得,皆着于肌表,当用解肌法微汗之,兼风者微微疏散,兼寒者佐以温散,兼热者佐以清解,此乃外受湿邪之治法;若内生之湿,乃从饮食得之,凡过食膏粱厚味,甜腻水果,皆能内生湿热,或兼感外邪,当分三焦论治。

湿温在上焦,其症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苔白不渴,胸闷不饥,面色淡黄,午后热盛,状若阴虚,脉弦细濡,湿邪黏滞,病难速已,其来也渐,其去也迟,忌汗与下,误汗则神昏耳聋,下之则洞泄,治宜芳香化浊,通阳利湿,以三仁汤灵活运用。喘促者宜用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若邪入心包,神昏肢厥,清宫汤去麦冬之滞加银花、赤豆皮宣清降浊,并可予以至宝丹、紫雪丹。以上属上焦治法,若出现中焦症状,当从中焦论治。

湿温之邪,由膜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宜三香汤。

三香汤方:瓜蒌皮,桔梗,黑山栀,枳壳,郁金,香豉,降香末。

若湿郁三焦,升降失司,五个加减正气散,对症选择。

若身痛脉缓,舌苔淡黄,渴不多饮,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徒清热则热不退,徒去湿则热愈炽,宜湿热两清,用黄芩滑石汤。

黄芩滑石汤:黄芩,滑石,茯苓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猪苓。

若湿聚热蒸,蕴于经络,骨节烦疼,热炽寒战,舌苔灰滞,此属湿痹,宜用宣痹汤,加减木防己汤亦可选用。

宣痹汤:防己,薏苡仁,晚蚕砂,半夏,杏仁,赤小豆皮,滑石,连翘,栀子。

加减木防己汤:防己,桂枝,石膏,杏仁,滑石,白通草,薏苡仁。

若胸腹项背发现白㾦,可用薏苡竹叶散。

薏苡竹叶散:薏苡仁,竹叶,飞滑石,白蔻仁,连翘,茯苓,通草。

寒湿:多中于阳虚脾弱之人,寒湿之病,脉沉迟而濡,身无大热,口不渴,小便清,大便多溏或身痛重着,手足肿痛,但头汗出,背强喜暖,治宜温中利湿,胃苓汤加木瓜、炮姜,寒盛者酌加川附子,脉浮虚而涩者宜桂枝附子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经方到时方:夏季感受寒湿/暑湿的处方
平淡而神奇的三仁汤
【治疗湿热痹症的名方:宣痹汤】【加减木防己汤 防己18 桂枝10 生石膏30 杏仁12 滑石15 通草9 薏苡仁20 。 应用此方要重视加减】【】
木防己汤治疗湿热痹
治热痹方,热痹,湿热痹
宣痹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