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学中的“光 ─ 气学说”简论
《易》学中的“光 ─ 气学说”,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两大要素是“光”和“气”,是从属于“太极学”的重要内容,是它的基础学说,也是古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这一学说中还包括许多门类的原理或观念,如“阴阳说”等,“参天两地说”,“五运六气说”,“时候说”,“虚实说”等,均在古代科技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 以下拟就这问题作概要论述。因为它是解释多样科学世界的最好理论。
  为了便于了解“光 ─ 气学说”的诸多内容,这里先把几个与之有关的要领作一简叙。
  一、时空问题。
  《周易》经传中关于时空总是没有明说,祇是到了宋时易学家在解释《先天图》与《后天图》时纔趋于明朗。这可能是《周易》对“时”的问题过于强调的缘故。事实上,时空观念早在“伏羲─女娲”以前就已建立,而后来我们所看到的先、后天图应认为都是“时、空图”。这一点我的看法与先人异。其主要点就是先儒不是用“立体”的观念来衡量,而见于“平面”。如《先天图》,先儒都认为它是“空间图”,其实把干坤定位之空间,与离坎日月之东西一核照,其中就包括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祇不过《先天图》强调的是空间为主,时间为次而已。《后天图》,先儒多认为是“时间图”。 事实上,冬至一阳生于坎,历春“帝出乎震”,复冬于坎,正是表示时间的观念;而艮东北,巽东南,坤西南,干西北,岂不是表示了“空间”吗?其中不过是强调了“时间”为主,“空间”为次而已。统观《周易》的整个内容,我认为,《干》卦之言天,实是指“大明终始”的时间;《坤》卦言地,实是指“坤厚载物”的空间。前者主之以光,光是自然场;后者主之以气,气亦是自然场。光与气应,不但能显现出天变地化的时空一致,说明“生命”存在,发展与消亡,以及终而复始的全部意义。而且说明宇宙能产生有规律的变化,是“统一自然场”存在的结果。
  二、关于神与易问题。[Page]
  神在我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古代宗教中有它,古代哲学中亦有它,更重要的是古代科学中也有它。在宗教中神是有意识有意志的精灵,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是在科学、哲学中,其含义颇为抽象、复杂。《易传》提及“神”的地方较多,如:
  “阴阳不测之谓神”;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
  “蓍之德圆而神”;
  “知几其神乎”;
  “神方而易体”;
  “神”到底是指什么?第一条是指阴阳中不测的部分。第二条是说万物之所以能变化,旨在神之“妙”处。第三、四条应是指几与蓍的数中变化情状。第五条截然与易相提并论。
  从这几条说“神”中,总的是讲“变化”。《周易》言变化者则在于爻,在于时。 言时者乃六龙御天,大明终始。此干元之所以“资始”,足见其“神”也。 显然,神与光有所联系,与气(物)亦不能离开,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坤元之“资生”,正显现为 “德合疆;含弘光大”之义。坤者亦“神”或称“”。这里,我再运用“神”的对立面“鬼”来做反证。如《易传》说:
  “凡天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1)
  鬼与神是两种对立的概念,其实是一物两体的相对论而已。上举二例,前一条是以天地数的变化而言鬼神;后一条是以精气游魂以见鬼神。言数者出于《易》,见其光;言气者出于《易》,易变可知。探究其理,显然要追溯到《易》象。《易》主光主气,其象见于阴阳。阴阳首先反映在太阳的“伸归”,此即“神鬼”之本义(依声为训,“神”者伸也,“鬼”者归也),而“神鬼”之数可见于九、六,综之于历数。阴阳之次见者,“悬炭吹灰”以候气,定之九、六,综之于律数。历律数虽微,其“几”可知,其情状亦成可见。故《易传》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此即“神”的奇妙之处。知阴阳之变者,惟观天察地,方知太阳之伸归;知其伸归,则“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以“知死生之说”。因此,我认为,神不测亦可测;蓍德神而主天,知几者则知神之妙。[Page]
  三、关于“道”的问题。
  “道”在我国古代哲学中,是至为抽象的概念。古籍中言“道”,最多的算《老子》。而在《周易》提到“道”的,基本有三种类型。如:
  “一阴一阳之谓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天地人)三才之道。”
  前一条的“道”,犹如“生生”之“易”,可见,“道”与《易》关联密切。 所不同者,《易》是以光、气为本体,来说明变化中的万物世界;道则是以物(无形、有形)之变化的实在性,来说明万物万化世界的存在。
  “道”的观念当来源于“天”,《周易》即是反复强调“天道”的。《易传》所云“阴阳”,“形上”,“三才”之道,即指物质运动之道,内含于有限整体中。有限无限的统一,说明道的存在,说明万物运动发展的永恒。从而显示出它的规律性。故《观.彖传》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四、关于《易》数问题。
  《周易》中有关数的说法,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系。即数理与图数。数理关系的“易数”,一般认为是“天数五与地数五”的错综原理,并通过数的演化以说明哲学道理。其所以“行鬼神”,乃“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结果。这是人们所容易理解的。
  而不易理解的是“图数”。一般人都把它理解为《河图》、《洛书》。当然,这也没有错,不过祇是说明“图数”的一个部分。那么,“图数”应包括那些范围呢?我认为有关“图数”问题,还是尚秉和先生在《周易尚氏学》中对“天地数”的一段解释,较为可取。他认为“天地数”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尚先生认为:“如斯而已者,言《易》道尽包括于十数之中。”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作《易》者的目的是什么。事实上,他们是为了总结古人自“开物成务”始,即早在“用火”之前,或“生数”之前,或天地未判之前,“易道”存在的普遍性和规律性。[Page]
  由此可见。“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说法,乃《周易》以前的科学发展的重要归结。阴阳符号与数之错综祇是这些内容的表示法,通变成文,极数定象,纔是“图数”的科学内容所在。
  “光 ─ 气学说”认为构成万物世界的是光和气。非光则气,非气则光,或光气混一,都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观念的形成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结果。生物有向光性,这是科学观念;人无气不存,这也是为科学所证实的。但是,人们若不去体验呼吸吹呵,不去观察风的来去,也确难肯定气的存在和作用。由是,他们意识到祇有光,那摸不着的光,纔是生命的源泉;祇有气,那难以捉摸的气,纔是生命的支柱。灵感和智慧融在一起,自下而上与代传的本能反应,他们立数推历,推历生律,制器立法,而同律度量衡。诸如这些可以溯起源而追自伏羲氏画八卦始,至黄帝、尧、舜而大备。《尧典》有记: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又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历律之大数,正是“光 ─ 气学说”的科学基础。《周易》全面确定了“光 ─ 气学说”的自然哲学理论,从而更进一步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太极说”,此即《易》学之精髓。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光 ─ 气学说”的基础立个大系:
  天一:日。(一日或太乙)
  天三:月。(三旬)
  天五:星。(五星)
  天七:时。(北斗七星)
  天九:辰。(北极;就实)

  地二:阴阳。(昼夜)
  地四:四象。(太少)
  地六:六气。(六律)
  地八:八里。(八卦)
  地十:岁成。(化虚)

  在“光 ─ 气学说”中较有影响的原理或观念,约可归纳为五项。兹分述如次。
  (一)“阴阳说”
  当人们一提到《周易》,就自然的说,它是一部有关“阴阳”变化的书。[Page]
  “阴阳”两字,应当说是来源于太阳光的明暗,以后奠定于白天和黑夜(亦称为小昼夜),东、西二方向的概念也伴随着产生了。所谓“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归于东,起明于西”,(2)这是“阴阳”观念萌生的最初阶段。到了黄帝时代,有了以身度影之“四方”的方法,(3)那么南北之影已经确定了,从而自春历夏至秋为昼,自秋历冬至春为夜,(4)亦被称为昼夜(或称大昼夜),此是第二阶段。到了尧舜时期,有了璇玑玉衡考定极星,立竿测日影而奠定了数化天文学。于是冬至(阴),其阳数率为九;夏至(阳),其阴数率为六。这样,“阴阳”则由象过渡到数,此为光的阴阳数;由光到气,于气者,正律数为黄钟九,林钟六,此气之阴阳数也。《周易》也正是以此象此数来确定阴阳的,并在这个基础上纔建立了“两仪”说。然而,于时已是哲学上的阴阳了。
  “阴阳说”认为,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它在运化过程中,有相偏,有和合。《周易》谓:“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天地感,而万物生”,“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中有阳”,“阴中有阴”(5),“和于阴阳,调于四时”。“阴阳和,故能有子。”(6)则是哲学观念直接运用到医学理论中,此谓一例。
  根据《易》学原理,“阴阳说”在“光 ─ 气学说”中,其时空观念较为突出。它认为:空间是多维的,弯曲的,更是重叠变化的;时间不但是弯曲的,而且是可逆的、交叉变化的,亦是多维的。这给“潜科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参天两地”说
  “参天两地”说乃出于《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是集中概括了作《易》者的创作目的和意义,实甚重要。然而,后人对该说似乎都想讲,也都没有讲清楚。其中张载在《正蒙.参两篇》中对“参天两地”解释道:[Page]
  “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
  对张子的说法,似乎可理解为:
  刚、男+柔、女 = 两地。
  太 极 + 两 仪 = 参天。 (按“+”为加号)
  其实张子的看法缺点,就在于他没有很好的理解这句话的来源出处而造成的。我认为,它是从“天圆地方”观念中引伸出来的。所谓“圆”,应指天之形状。而在天的观念未产生之前,太阳就是天的代表。其形圆,然而其数难以推测,而后纔依样于月亮,并从朔望月中取得一弦(上弦扣下弦)三十天的圆周率,为“一弦三周”。三为参,故为“参天”。
  “两地”乃取义于地之“方”。原始的“方”,应是指太阳之东升西落之二方,并太阳在地上的投影数,加上建立了南北后,地上就出现了“四方”。其实南北是折中的,所以称“两地”。古人把“四方”画作四匡而成为正方形,那是一种误解。
  由于在诸多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中,不方则圆,其用甚广,所以我们理解好这个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三)“五运六气”说
  “五运六气”说见于《黄帝内经》。它非常强调“时间”,并且以“时间”作为医疗上重要课题。但这一理论很长一段时期内被人所误解,乃至使这门学说几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即使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对它作了一些研究,也始终没有什么重大突破。其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可能是研究者不敢跳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原始意义的圈子。
  要解决“五运六气”问题,首先应当解决“五行学”问题。否则,就无从说起。
  解决“五行学”的关键之处,在于两方面:即五行原理中的“电磁学”和“颜色光学”。对于这两个学科,我们应当从《易》学中的《先天图》与《后天图》的象数理中找到它们科学内含。并且把人的“小宇宙”投到天地的“大宇宙”中去,在他们的同步与异步中找到病因病理以及医疗方法。这样纔能理解“五运六气”的真正含义,或者说迈开研究“五运六气”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第一步。[Page]
  当我们解决了这些理论问题后,再根据“太极学说”的总体理论综合探索,这对于建立起新的“经络学说”科学理论方面,会得到很好的效果。而且,以此为基础,在探索中国古代“遗传学”和新的生命科学等课题中,也必会得到新的收益。
  (四)“时候说”
  “时候说”,可以理解成“二十四节气”说,古亦称《历法》,是中国所独创。然而,建立这种《历法》,也非易事。从与天文无关的“十月历”开始,进入到与天文学有关的《参历》、《火历》,以及《十二月历》,古人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到了有文字可考的《夏小正》和《十三月历》(甲骨文),我们古代历法已走向成熟。《尚书.尧典》“四仲中星”的确立,“三百有旬有六日”的“置闰”的说法,更使我们确信上古历法的科学性。这里我不妨列出一个古代历法发展的系表:

  ↗ 历数(光)   \
  物候历 → 历纪 → 律数(气)   —  二十四节气
  (时)↘ 物候律(生命) /  (为“中介世界”的内容)

  根据上表不难发现,从物候历到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伴随着光、气、生命这三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把“二十四节气”作一种立体分析,就会发现它却是一个特殊的世界,我称谓“中介世界”。有了它,或者当我们正视了它,走近了它,就非常容易看到“生命”课题正在向我们招手。所以进一步研究“时候说”,对于探讨“仿生学”和“生命学说”等诸多学科是有好处的。反过来,我也不得不赞叹,远在《周易》时代就有如此科学的学说产生。
  (五)“虚实说”
  “虚”与“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一般认为这是哲学问题。但是,我所要分析的则是自然科学上的意义。
  “虚”与“实”的本义,应认为是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两个方面。比如说,光在白天,就显得于物之可见,晚上则不可见。而气在光的显影后,总感到可见,而在无光的环境中,就难以知见了。古人在对三光测示的时候,正之历数,这是可见的部分。而对于气的测量,他们一方面从四季风向中来鉴别,另一方面可以从“悬炭吹灰”中得到与历数相应的律数。这也是可见部分。那么,除此以外,就是不可见了。如星星与星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北极为什么没有固定的标准星等。后来人们虽然明白了岁差和黄赤交角的原理,但是在《周易》时代,古人还不能有此认识,他们祇能理解成“虚”。他们在生命的起源问题上,也引用了“虚”的概念。比如,人从那里出生呢? 《老子》认为是生于“谷神”、“玄牝”。实在太玄妙了。又如在“阴阳说”上,“一阳”生于冬至,而九阳又是终在那里呢? 《易传》说“终而复始”,那又如何告终而起复呢?不得而知。我认为从一阳到九阳,而后复始一阳,其中曾有一段过渡的“虚”。正如尚秉和先生解说的“虚”,认为就是《太玄》所谓“罔冥”。在二十四节气中则属“大雪”至“冬至”这一段时间。(7)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引而伸之,“黄赤交角”(8)的天球区域在古人看来是“虚”;“玄牝”也是“虚”。《老子》的“”可能就是来源于此。虚者属于无,然而却非真正的无,乃是看不见的无,《干凿度》谓之“未见气”。那么反过来,“实”是什么?“实”应该认为是看得见的,如天极、历数,《月令》等皆是可见的范围。[Page]
  根据这种理解进一步分析,中医理论上所用的那么多“虚实”说法,就有了科学意义上的附着点。甚至对于那些“微生物”、“遗传密码”,以及天球上的“黑洞”,天球外的星系,乃至“无限”的问题就可以一一迎刃而解了。因此,我们探索《周易》中的“实虚”说,对于研究目前认为“不可知”的世界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上所述,多是本人的学习心得,错误疏漏之处,知所难免,谨候方家匡谬指正。

  【注释】
  (1)《周易.系辞传》
  (2)《史记.历书》
  (3)《经法》中的《十大经.立命篇》
  (4) 参见《周髀算经》赵爽注
  (5)《黄帝内经.金 真言论》
  (6)《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7)《周易尚氏学》“干卦”注
  (8) 即黄极与天极的纵轴交角。(后文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传·说卦传》原文及注解
三阴三阳源流探究
南北政是运气学说的基本理论之一
(1)郑钦安的气化思想探析
下一代中医应该在哪里?!(上)
医易四时五行 四时五行六气层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