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服用保健品三大原则
服用保健品三大原则
http://www.gxnews.com.cn  2008年02月25日 09:58    字号:

    春节刚过,看着家中角落里堆成小山似的各类营养品、保健品,周女士不禁皱起了眉头。“都是亲戚朋友过年期间送的,有维生素礼盒、有燕窝虫草口服液、还有瓶瓶罐罐的蛋白粉、营养素……”周女士无奈地表示,这些年大家讲究健康,过年送礼都不再送烟酒,改送保健品了。“可这些保健品品种这么多,成分这么复杂,我们一家子根本搞不清楚到底需不需要吃,怎么吃,吃多了会不会有副作用?”

  确实,吃保健品已成为当下不少城市人每天的“必备节目”。在接受记者随机采访的10个家庭中,8个都有吃保健品的习惯。而有的市民甚至抱着“人人都在吃,自己不吃好像亏了”的盲目心态,不管是否适合,买来几种最多人吃的保健品乱吃一气。

  然而,在服用保健品前能咨询一下医生的人却寥寥无几。

'); //-->

  对此,营养科专家表示,保健品不是药,如果想通过保健品改善某些身体症状,甚至治疗某些疾病,那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完全可以在日常食物中获得,只要饮食均衡,完全无需进食任何保健品。服用保健品应遵循“在日常饮食的基础上,缺啥补啥”的原则,否则有可能因为超量而产生副作用。

  调查

  钙片、维生素、鱼油

  热门保健品前三位

  日前,记者对广州市内10个小康家庭做了一次小调查,结果发现其中8个家庭每天消耗保健品在5种以上。而在这些家庭消耗的保健品中,钙片和维生素最普遍,几乎每家都在吃。其次是深海鱼油、螺旋藻、卵磷脂、维生素E、纤维素、蛋白粉……种类之齐全堪比药店。其中,钙片、蛋白粉最受有青少年的家庭欢迎,而有老年人的家庭则多数选择螺旋藻、深海鱼油,卵磷脂;此外,维生素E、蜂胶、月见草油胶囊则普遍受到女性的青睐。

  而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达250多亿美元,同比增长23.52%;到2010年,我国保健品人均消费可达100元,保健品市场的消费总额将达到1300亿元。由此可见,保健品已在不少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九成市民

  服用前未咨询医生

  然而,虽然保健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如此普遍,但到底为什么要吃?哪些种类适合自己?怎么吃才科学?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此一脸茫然。

  最近,香港进行的一项万人调查显示,中年、女性、教育程度高者服用保健品的比例较高。在这些人当中,50%的人吃过维生素补充剂类,20%的人服用过中药或中药制品,10%的人坚持服用鱼油产品。当问及购买保健品的目的,80%的人是为“强身健体”,10%的人希望“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然而在接受调查的人中,90%的人在服用保健品前未征求医生的意见。

  “这种现象在广州也很普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潘丹峰告诉记者,目前营养科门诊的患者多数是由其他专科医生转过来的,多数是一些需要营养支持的糖尿病人、肥胖患者,极少有市民为了正确服用保健品而专门请教营养科医生。

  营养学家:“没有一种保健品比得上天然食品”

  营养专家观点1:

  中国人最普遍缺钙和B族维生素

  潘丹峰指出,服用保健品关键要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此,作为营养科医生,他们面对前来咨询的市民一般会先详细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并由此分析出他们可能缺乏的营养成分,再给出补充的建议。根据潘丹峰的临床经验,中国人最普遍缺乏的营养素是钙和B族维生素。前者是因为中国人的奶制品吃得比较少,后者则是因为现代人饮食中细粮吃得多,粗粮吃得少。针对这些情况,中国人适当补充钙质和B族维生素一般不会有错。

  相反,如果身体没有相应的需求而一股脑乱吃保健品,摄入了超出生理需要的营养素,就可能出现过量、中毒的情况。例如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A,会出现疲倦不适、嗜睡、皮肤干燥瘙痒、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贫血、骨和关节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中毒表现;长期大量使用维生素D会引起高钙血症,出现烦躁不安、食欲减退、心律紊乱、软组织钙化及肾脏损害等;蛋白质过量摄入,则会增加肝肾负荷。

  营养专家观点2:

  中国女性无需额外补充维生素E

  维生素E因其美容功效很受爱美女士的青睐。但按照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维生素E的摄入量普遍较高,维生素E缺乏症非常罕见。如果没有脂肪吸收障碍,膳食中提供的维生素E已基本能满足正常的人体需要。而过量服用维生素E会增加出血,如脑出血的危险性。

  营养专家观点3:

  保健品难以媲美天然食品

  潘丹峰忠告市民:“天然食品永远是摄入营养素的首选途径。”她表示,再昂贵、成分再复杂的膳食补充剂都比不上天然食物中所含的营养。例如维生素,虽然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化学合成维生素在成分上与天然维生素没有差异,但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维生素往往含有人工合成维生素中所没有的物质。例如合成维生素C一般只含有抗坏血酸,但存在于玫瑰果实中的天然维生素C还含有维生素P,能够提高维生素C的效用。天然维生素E中也不止“a-生育酚”一种成分,而是含有全部的生育酚,能产生更大的效用。

  “不仅如此,天然食物中还有很多人类根本还未发现的活性成分,它们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协同作用,目前医学界还没完全搞清楚。所以,依靠人工合成的各类维生素、矿物质,无论技术多高明,其作用始终难与天然食物媲美。”潘丹峰说。

  营养专家观点4:

  饮食均衡无需额外补充保健品

  潘丹峰还补充道:“其实,只要能够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膳食宝塔来安排一日三餐,摄入的营养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日常需求。”

  根据不久前发布的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正常成年人每天推荐的食物为:油脂类25克,奶类及奶制品100克,豆类及豆制品50克,畜禽肉类50克至100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克至50克,蔬菜类400克至500克,水果类100克至200克,谷类300克至500克。“市民可对照一下上面这些标准,如果都够了,真的就不需要吃什么保健品。”潘丹峰说。

  营养专家观点5:

  治病要吃药而不是吃保健品

  很多人相信“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因此宁愿花大量的金钱买保健品,也不肯遵照医嘱吃药。但实际上,保健品的剂量属于生理剂量,只能满足人体日常所需;而对于病人来说,他对某种营养素的需求则必须达到药理剂量才能起治疗作用。例如铁,用于日常保健的生理剂量只需十几毫克,但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理剂量却可以达到200毫克。

  不仅如此,目前市场上还有一些保健品打着“纯天然”的旗号,实际上为了达到效果却添加了西药。据了解,目前一些宣称纯中药的治疗糖尿病药品或保健品实际上添加了格列本脲、格列齐特和格列吡嗪等降糖西药成分。这3种药物的作用强度很大,患者如果长期大量服用这些添加了西药的保健药品,最终会造成病人低血糖或肾病,甚至导致死亡。

    服用保健品三大原则

  是补充不是依赖

  吃保健品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但不要对保健品产生依赖,尤其不要用保健品取代正常饮食。记者发现,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个别人把保健品当饭吃,以为自己已经摄入了足够的维生素、蛋白质,根本无需再按部就班地吃一日三餐了。实际上,无论是维生素还是矿物质都无法完全替代其他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对人体的作用,因此只服用保健品而不吃正常食物,人体无法获得所需的其他营养素,是无法获得健康的。

    选择要讲究个体化

  不少家庭买回一套保健品都会全家一起服用,但其实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对保健品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专家指出,服用保健品要讲究个体化。

    以下是专家针对不同人群提出的营养素摄入建议:

  儿童、青少年:可以通过饮食适当增加铁、钙的摄入,也可以考虑补充复合维生素。新生儿需要补充维生素K和深海鱼油。学生在备考的一段时间内,可以吃点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的膳食补充剂。月经初潮女生还可以适当补充铁质。

  育龄妇女、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适当补铁,除了食物之外还需要更多叶酸。

  更年期女性:需要均衡的营养素,尤其是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适当补充钙、铁、锌。绿茶中的儿茶素与多酚能够减少体内的自由基,前者对抑制肥胖也有帮助。豆制品营养成分比较齐全,优质蛋白质含量高,还有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其所含的类雌激素是更年期女性更安全的选择。

  严格的素食主义者:需要维生素B12、维生素D、铁、锌

  办公室一族:电脑电磁辐射与X线是促使自由基生成的因素,自由基是人体疾病和衰老的直接制造者。β-胡萝卜素、锌、铜、硒,还有多种植物活性物质如:类胡萝卜素、番茄红 素酚和多酚化合物、异黄酮类等,可以为机体建立防御氧化损伤的体系。

  中老年人:蛋白质、卵磷脂、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C、B族维生素、胆碱、镁等营养元素都能帮助延缓大脑衰老。

  做过临床实验的产品更可靠

  很多市民认为,营养品不是“药”,选择起来不需要像选择药物那样谨慎。但潘主任提醒大家,市场上的营养品名目繁多、良莠不齐。买营养品还是“药字号”最信得过:“‘药字号’产品都是经过了临床实验,能够提供对人体安全、有效的证据。而‘健字号’和‘食字号’的产品只有部分是经过临床验证的,剩下的一些可能是理论上有效,但作用在人体身上效果如何还是未知之数。”

  对此,潘主任有三个建议:一是尽量选择“药字号”的营养品;二是购买时可问问销售人员这种产品有没有做过临床验证;三是在购买和服用“健字号”和“食字号”产品前,最好先咨询营养科医生,看看专业人士对这种产品的评价如何。

    保健品怎样吃才科学

  注意药物交互作用

  维生素和保健食品经常会与西药发生作用,建议心、肝、肾有问题的人使用前,最好先和医生讨论。常见药物相互作用有鱼油、大蒜、银杏与阿司匹林同用会有出血危险。

  保肝类保健食品,如菇类等会启动身体解药基因,让药物失效,因此最好与西药间隔3~4小时后再用。

  不要超过每日建议用量

  维生素及矿物质摄取,最好在每日建议范围内,且复合维生素会比单一补充剂安全。辨识营养素是否过量,可将包装上标识的每一种营养素含量与“中国营养推荐摄入量”对比(详细标准可登录中国营养学会网站查询)。如每天服用的保健品不止一种,则需注意各种营养素有没有重叠,相加的量会不会超标。

  注意服用的时间

  维生素A、D、E等脂溶性维生素,如果没有脂肪的参与则很难被人体吸收。维生素Bl、B2、C等水溶性维生素,口服后主要经小肠吸收,若空腹服用,很可能在人体组织尚未充分吸收就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起不到作用。因此,维生素类药品或营养品一般应饭后服用。

  隔天吃好过天天吃

  身体对营养素的吸收并非照单全收,吃得少反而会强迫细胞吸收。保健品每隔两三天吃一次,不但能减少过量危险,也可补足身体对营养素的需求。

  专家支招:天然食物中寻找“保健品”

  包装精美的保健品动辄花费上百元一瓶,但其实最好的营养来源是天然食物,而一些热门保健品中所含的主要成分,完全能在天然食物中找到替代品。

  深海鱼油:有调节血脂,降甘油三酯、稀释血液等作用,婴幼儿生长发育期间,视神经和脑细胞发育的时候需要深海鱼油中的DHA。

  食物替代建议:大马哈鱼、黄花鱼、三文鱼等海鱼。但由于部分海鱼受到重金属污染,每周不要吃多于两次,而且尽量选择体积小的海鱼。

  维生素E:有抗氧化等作用,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

  食物替代建议:麦胚、硬果、种子、豆类、谷类,尤其是赤小豆、黑芝麻、核桃、植物油等。

  维生素C:可以防治坏血病、感冒等疾病。

  食物替代建议:柿子椒、绿色叶菜、绿色菜花、番茄等蔬菜;柑橘、柠檬、山楂、猕猴桃、栆等水果。

  卵磷脂:能够把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代谢排出体外,还具有降脂的作用。

  食物替代建议:豆类、蛋黄,由于蛋黄中同时含有胆固醇,建议胆固醇超标的人最好多吃豆类。

  螺旋藻:有抗辐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贫血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对消化道疾病、糖尿病也有辅助疗效。

  食物替代建议:海带、紫菜里就含有丰富的螺旋藻。

  钙:是骨骼必不可少的元素,在血液的凝结、肌肉的收缩以及神经冲动等生命活动中起主要作用。

  食物替代建议:牛奶、连刺或连壳的小鱼和小虾,以及用骨头和带壳鸡蛋一起煮的姜醋。

  月见草:有抗血小板凝结、抗血栓、抗氧化、抗溃疡、调节血脂等作用。

  食物替代建议:暂时无法通过日常食物替代。

  (撰文/记者黎蘅、伍仞 通讯员徐晶、戴丽娟 医学指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潘丹峰、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闫凤)

编辑:刘清  作者:黎蘅 伍仞 徐晶 戴丽娟  【打印】 '); //-->
相关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营养素该啥时吃(吃对保健品)
保健品怎样吃才安全
保健品≠健康品 这些保健品知识你必须知道
食品、药品、保健品、营养素的区别!
多囊饮食|读完这篇说明书,你最应该戒掉可能不是“食物”,而是“补充剂”!
合成的维生素C和天然的真一样?1个苹果顶3克维生素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