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海战役时的粟裕:边打仗边写检讨,头痛时用雪搓头,战后睡三日

“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这句话,是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一次谈话中谈及粟裕时所说。

粟裕

毛泽东主席之所以如此说,除了因为淮海战役“最早构想是由粟裕提出”外,还因为:这场战斗中,他直接指挥华野所歼灭敌军数量,占到了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

然而,在淮海战役中创造神话的粟裕,在战斗中却并不轻松。

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歼灭黄维兵团的12万大军,此时的粟裕并不担任主攻方向的指挥。可晚年粟裕却在回忆中坦言:“第二阶段,我是最紧张的,我曾经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带病指挥。”

粟裕为何在第二阶段如此紧张?答案是:他一直担心徐州之敌与黄维兵团会合。如此一来,战争形势将非常不利。

粟裕所担心的“徐州之敌”,正是杜聿明集团军,这个集团军的总人数是30万。

杜聿明

粟裕在日夜分析敌我态势后,认为杜聿明要逃走有三个方向,其中这三个方向中,即沿着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这条路线,正好可以和黄维兵团会合。他认定,杜聿明极有可能会选择这条路线。

分析完了之后,粟裕在地图前来回踱步,他认定:一旦杜聿明沿着这条路逃跑成功,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此时中央军委的指示是:“徐州蒋军'逃跑的方向以两淮和连云港两处为最大’,华野'必须马上有所准备’,务使敌人不能向这两个方向逃跑。”

接到这个指示后,粟裕左右为难,因为这个指示与他的预估完全相反。若此时,在中央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下,自己依旧按照自己的部署来,万一敌人真的从这两个方向逃窜,那他的决定贻误军机不说,还会影响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

粟裕在再三比较后,做出一个果敢的决定:把华野在北线的七个纵队部署在徐州以南津浦路两侧。这也意味着:粟裕将重心放在了西南方向。

粟裕做出违反中央决定时,曾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粟裕确信:在当时的险恶境地下,归根到底,决定军队命运的还是指挥者自己。

然而,虽然中国自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做出这个决定时的粟裕依旧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足够的勇气。

在这之前,粟裕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时,就曾因为“不听指令”而受过批评。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给华东局书记发去电报,很隐晦地批评粟裕“无纪律、无政府”,“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

华东局书记为此专程约粟裕谈话,建议他给毛主席写一个检讨。

当时的粟裕正为战役准备忙得分不开身,他听完后说:

“这个检讨迟早是要做的,等打完这一仗再说吧。”

然而,粟裕并没有等到“这一仗打完”,他是分割包围黄百韬兵团期间,一边指挥作战,一边见缝插针地写完了自己的检讨报告。

粟裕

粟裕能一边战斗一边写检讨,足以说明:他对个人得失等等全不在意。无论何时,只要投入战斗,他一心顾念的只有战争本身。至于战争之外的名誉、地位或者荣辱,他从未管顾过。

这也是他和杜聿明不同的地方之一,杜聿明在淮海战役时就经常想:“如果自己输了,老头子(蒋介石)会不会军法处置他。”“自己这样做,老头子会不会发火?”“失去老头子宠信怎么办?”

粟裕纯粹,而杜聿明却顾虑多多,这也是多数共产党将领和国民党将领的区别。

正是在粟裕做决定的当日,即1948年11月28日,蒋介石急令刘峙和杜聿明到南京密商,决定撤出徐州。而他们密商后的撤退路线,正是粟裕估计的那条,他们选择这条路线的目的和粟裕分析的一样:解黄维之围。

返回徐州后,杜聿明决定在11月30日全面发动佯攻以迷惑解放军,当晚,他便开始秘密撤出徐州。杜聿明部署完一切后,颇为洋洋得意。

杜聿明秘密撤退的当晚,杜聿明刚刚撤出徐州,攻进徐州机场的华野第十二纵队就从机场“空无一人”的情况判断:敌人已经撤出徐州。到此,杜聿明的佯攻被识破了。

紧接着,杜聿明向西南方向逃窜的消息被证实。

粟裕立即做出追歼逃敌的部署,他一面上报中央军委和刘、陈、邓,一面下令华野各个纵队火速追击。

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粟裕并未因为自己预估正确而感到轻松,相反: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因为,一旦杜聿明逃跑成功,后果将非常可怕。

杜聿明集团逃跑的那天起,粟裕便日夜守在了指挥所里,他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发展,并设想临机处置的方案。实在困了时,他就拼命喝咖啡提神。

粟裕一生曾六次负伤,其中两次伤都在头部,所以,他一直有头痛的毛病。粟裕头痛的根源直到他死后被火化后才被揭秘:他的头部有三块残留的弹片。

粟裕火化后被发现的三弹片

整日整夜不休息,加上旧伤在头部,粟裕开始出现头痛的症状,但他历来是个能扛的人,所以,他一直忍着剧痛密切关注着战局。

逃走两天后,杜聿明集团军抵达了孟集附近。此时,解放军仍在奋力追击。可此时的杜聿明却突然停住了脚步,这是为何?答案还是在杜聿明本人的性格上。

杜聿明素来管顾很多,在逃跑中,他见集团军因为不习惯夜战,个个疲惫不堪,竟决定“在孟集休整一晚再走”。

就在杜聿明决定休整一晚的当天,在蚌埠的刘峙得到空军侦察报告,获悉解放军正“三五成群,共四五万人,队形不整,纷纷向西急进”。

刘峙是个老练的将领,他从解放军“队形不整”已经判断出:粟裕的用意不在战,而在于追。所以他判断,粟裕是想利用杜集团疲惫纷乱之机,先将对方予以包围。

刘峙随即手绘了一张态势图,让杜聿明不要休整停留,要不顾一切地逃跑。

可杜聿明却回电说:“大军作战,贵在态势。”言下之意是,他要先在孟集调整“态势”,再说其他的。

与杜聿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粟裕在追击杜聿明过程完全不管顾任何,而只要求“追”。粟裕才不讲究什么“态势”,什么“贵”“不贵”,他的一切都以达到目的为最高标准。

为了达到目的,解放军的辎重、骡马全部被丢在一旁,炮兵扛起炮,跟在步兵后面就跑。一路上,粟裕的部队秉承的理念是:“路标就是路线,枪声就是目标,追得上就是胜利!”

就这样,就在杜聿明为了调整态势休整时,粟裕所率的华野追击纵队一路狂追。杜聿明休整完接着启程时,粟裕部更是狂追不舍。最后,追击从“衔后追击”变成“平行追击”,又由“平行追击”变成“超越追击”,杜集团前往永城的道路被拦腰截断。

这时候,杜聿明集团军的四面都已出现了解放军的踪影,但解放军还没有完全合围(形成包围圈)。这时候的杜聿明集团还有一定的空隙可以通过,这时候的粟裕非常紧张,他的头痛也变得越来越厉害了。

随着头痛的加剧,粟裕的血压也不断升高,随军医生给他量血压后发现:他的高压两百多,低压也有一百四五十以上。

粟裕曾告诉部下,自己头痛起来时,每根头发都像针扎一样,连碰都不能碰。为了缓解头痛,粟裕开始用冷水冲头,用冷毛巾裹头,这些方法不管用后,他只好冒着严寒,用雪一把把地搓。

有几天,因为实在支撑不住了,粟裕竟不得不躺在担架上指挥。从这种种可以看出,此时粟裕面临的精神压力极其大。

粟裕在指挥战斗

粟裕之所以压力如此大,也因为碾庄战役后,我军的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围歼杜聿明集团军时,部队还要被分成三摊,这样一来,他们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将杜聿明集团军围在陈官庄后,粟裕也一刻不敢放松。此时,杜聿明和部下邱清泉、孙元良决定分头突围。

“分头突围”意味着:粟裕同时要阻击三路逃兵,那样一来,势必无法做到“全歼”。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杜聿明再次由于顾虑太多,放弃了这最后的一线生机。

原来,他们三人商定好分头突围后,邱清泉突然打电话给杜聿明说:“我仔细考虑孙元良的主张,简直是自找毁灭,如何对得起老头子?”

杜聿明一听到“老头子”三个字,精神立马紧张起来了,而接下来邱清泉的话彻底让他犹豫了。邱清泉说:“我们突围时必须将重武器全部丢掉,这样就算到了南京,又怎能交账?”

邱清泉的这话就像一个魔咒,再次让杜聿明想到了:“如果自己这样做,老头子会不会军法处置他?”“失去老头子宠信怎么办?”

就在孙元良突围的当口,事先商定分头突围的杜聿明和邱清泉却出尔反尔了。按照原计划突围的孙元良变成了“孤军行动”,一脱离阵地后,即四处溃散,官管不了兵,兵也顾不了官,天一亮,除孙元良只身化装逃出外,其兵团大部被歼。

孙元良兵团被歼灭后,粟裕依旧未放松,他知道:这样一来,南面缺口打开了,与黄维兵团会合,将是杜聿明不得不选的突围之计。

粟裕忧心的“黄维兵团与杜聿明兵团会合”的可能性,依旧存在。

淮海战役时的粟裕

粟裕意识到,要避免这种可能的方法只有两个:一是干掉黄维兵团,一是干掉杜聿明兵团。按照事前的战略部署,当然是先干掉黄维兵团。

12月10日,陈毅打来电话:歼灭黄维兵团可能还需要7到10天。听到这话后,粟裕的心又往下沉了一下。他想着:“眼下杜聿明和黄维都被围得一动不动,这是事实,可相持久了,万一援兵来了,打破了目前的局势怎么办?”

粟裕所顾及的“援兵”,一个是从蚌埠北上的李延年兵团,一个是蒋介石可能从白崇禧那儿抽调的援兵。

粟裕在地图前电话前线

“得尽快歼灭黄维兵团!”这是粟裕从大局出发后得出的结论。基于此,粟裕决定在这个节骨眼上,尽全力去支持正在围歼黄维兵团的中野。

随即,粟裕下令:抽3个纵队及特纵一部前往双堆集(黄维被围地),他特别交代“战斗中所有缴获的武器装备和抓获的俘虏兵,哪怕是一颗子弹,都必须一个不少地全部交给中野。”

如此一来,中野的力量大增,攻势也更加猛烈。黄维兵团于12月15日被全歼,这个时间比预计的最短时间缩短了2到5天。

粟裕在临危时能做出“主动支援中野”的决定,依旧是他不计个人得失的体现,也只有真正纯粹的将领,才能做出这样的英明决断。

黄维

黄维兵团被全歼后,粟裕整个人都轻松下来了, 他的头痛也有了明显好转。此时的粟裕只需要集中精力考虑:如何全歼杜聿明的30万大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聿明集团军的包围圈越缩越紧,蒋军空投的物资大量落到了华野部队的手中。因为时值严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饥寒交迫的蒋军把包围圈内百姓的门窗和棺材板都烧光了,麦苗、树皮等一切能吃的都已经吃光了。为了抢夺吃的,他们甚至还是互相残杀,甚至活埋伤兵。

随着解放军攻心战法的推进,无数的蒋军士兵被瓦解投降。根据史料记载,在华野发起总攻前的20天内,杜聿明集团军被毙伤、瓦解10余万人,其中整连整营投降的就有1.4万余人。

所以,总攻时,杜聿明集团的30万人马,只剩下了不足20万人。

见时机已经成熟,粟裕当机立断,决定于1949年1月6日16时发起总攻。经过四昼夜的激战,华野全部、干净、彻底地歼灭了杜聿明部,邱清泉被击毙,杜聿明被活捉。

1949年1月10日,张震副参谋长报告说“我军攻克敌最后一个据点刘庄”后,粟裕长舒了一口气:“好啊!”

华东野战军主力进入徐州

随后,粟裕昏睡了过去。这一觉,竟睡了三天才醒来。粟裕再度醒来时,知道他曾在淮海战役中七天七夜未眠的一众将士围在他床边,看到这么多脸孔,他只轻声说了一句:“有没有鸡汤啊……”

淮海战役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连斯大林都感叹“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每一个奇迹的背后,都有一群能被“伟大”的人,粟裕无疑是可以被称得上“伟大”的人。无一例外地,每一种“伟大”背后,都是牺牲。淮海战役中的粟裕,亦是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才是淮海战役真正指挥者?粟裕明确对人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
粟裕谈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的几次重大指挥失误
国军老兵忆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过程简述兼谈淮海战役策略
一战定天下:淮海战役那些牛人牛事儿(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