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晓锦源:孔子与子夏
  •      古人的名与字是相对应的。 例如欧阳修,名修 ,字永叔,修与永都有长的意思,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名和字同有“平”之意。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

           子夏也不例外。《说苑·修文》云:“商者,常也。常者质,质主天。夏者,大也。大者,文也。文主地。故王者一商一夏,再而复者也。”“夏”和“商”义正相应。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出生于公元前507年,十五岁入孔门,是孔门后期弟子,因为学的好,是孔子的入门弟子。 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直至孔子去世。

    欧阳子有言:“受业者为弟子,受业于弟子者为门人。”试稽之《论语》,所云门人,皆受业于弟子者也。颜渊死,门人厚葬之,此颜子之弟子也。子出,门人问,此曾子之弟子也。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又门人不敬子路,此子路之弟子也。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此子夏之弟子也。孟子云:“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此子贡之弟子也。观洪氏《隶释》、《隶续》所载东汉诸碑,有弟子,复有门生,门人、弟子。固有别矣。若夫弟子之子,分比于门人。子渊、子舆,本门人也,而列于弟子。他如季路之子子崔,子舆之子元及华,子游之子言思,子张之子申详,又齐有芊婴,著《芊子》十八篇,亦七十子之后。虽未详其所师,要当互学于七十子者也。---《曝书亭集/卷57》

     孔子有学生3000人,这规模相当了得, 一起授课,根本不现实,地方也不允许,坐后面的同学也听不到。 

     这么大的教育集团,孔子的管理相当可圈可点,具体如何管理,已经没法考证了。弟子授课还是能考证出的。知名“四科十哲”很能说明问题,“四科”指的是“德行”、“政事”、“言语”和“文学”四类别,而十哲对应在四个类别里分别是:1、德行:子渊、子骞、伯牛、仲弓;2、政事 :子有、子路;3、言语:子我、子贡;4、文学:子游、子夏。

      结合孔子说的登堂入室,可以这么推想,孔子只为入门弟子授课,能登堂入室的弟子可能不多,也就100多个吧。其余的众多门人,按四科分类,让10哲分别分别传授各自的学业。 门人们上学也很随意,专修跟旁听都可以。有疑问就问自己的辅导员(孔门弟子),辅导员回答不上来,升级到孔子哪里问答案。 是一种相互学习,情景教育。想想都觉得美好。不想学都难,学不好都难。

    看看下面的例子,也能看出点眉目:

      最早的文人相轻-----孔门的子游和子夏都是文学课的负责人,各自教一帮学生。思想不同,出事了: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论语·子张》)

 大意是,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一些洒水扫地、言语应对、迎来送往的工作,是可以的,可是这些只是末节小事。礼乐的根本之道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

      子夏听了,说:“咳!言游说的太过分了!君子的道,哪些应先传授呢?哪些应后教诲呢?这就好比草木一样,是要区分为各种类别的。君子的道,怎么可以欺骗学生呢?能够有始有终地把本末一以贯之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子游和子夏,都是孔门十哲,同为文学科。他们所说的话,没有谁对谁错,只是角度不同、教学风格不同而已。

  子游所言,强调学习要抓重点,而重点在本不在末。

      子夏所言,强调学习要有次序,次序有先有后,要先近而后远,先浅而后深,先末而后本,区分类别,循循善诱,要有一个“下学而上达”的过程。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去交朋友。子张说:“子夏说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道:“子夏说,可以交的便去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贤人,也接纳普通人;鼓励好人,也可怜能力不足的人;我如果是非常好的人,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我如果是个坏人,别人就会拒绝我,我又怎能去拒绝别人呢?”

   从这里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因材施教,导致对问题的看法出现了差别。子夏的答案,适合于缺乏修养的人;子张的答案,则适合于比较成熟的人。仁人君子有教化世人的使命,与人交往的时候是不能以好恶为标准,不喜欢的就拒绝对方。但交朋友也不是来者不拒,孔子也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曾子给出的交友原则是:“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是说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

孔子的交友原则:

    1、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2、无友不如己者。

        子游、子夏、子张的思想分歧甚至表现得针锋相对,不可调和。


        子夏与子张的矛盾从其它资料中也隐约可见,如《论语·先进》记子贡之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过头了与赶不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没走正道。

       《韩诗外传》卷九提到:“孔子过康子,子张、子夏从。孔子入坐,二人相与论,终日不决。子夏辞气甚隘,颜色甚变。”子游、子张、子夏的矛盾和大学同学的矛盾是一样的,还原生活,让我们感到更真切。孔子因材施教,比我们统一教育问题、性格更复杂。可以推想,这种矛盾还存在其他同门之间存在。


   子夏相当聪明,文学造诣很深,连孔子都服气,《论语》中有一段师徒对话。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是诗经描写女子之美的,都是颜值很高的素颜之美。这么一听,子夏同学是不是好色,看上哪家漂亮姑娘了,还是思想有问题。 

     孔子回答“绘事后素。”一下子把问题拓展到本质与文饰关系境界。古人在白色生绢上作画,如果那生绢质量不好,不白,画出的画就不好。同样,美女的风采,是先有天生丽质的底子,然后再化妆,就更加美丽。

        没想到子夏举一反三地问“礼后乎?”意思是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吗?这境界又提高了一层,孔子听了大喜过望,连声称赞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孔子去世之后,孔门弟子各奔前程,子夏在河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仅教出了战国第一法家李悝,战国第一兵家吴起,还教出了战国第一霸主魏文侯。

      《史记》: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汉书》又记载说李悝(kui)乃“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两段史料综合起来可见,魏文侯、吴起、李悝三个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都是子夏的弟子。

        子夏从小就穷,穿得也是破破烂烂的,沉默寡言,相当有个性,《荀子大略》中记载子夏说“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

     荀子批评子夏“终日不言”,于天下无益。

        正因为子夏说的少,说出的话别人都听,都用心体会。

          郭沫若考证指出:“商鞅是李悝的学生,与吴起同是卫人而年辈略后。他也是在魏文、武二侯时代儒家气息十分浓厚的空气中培养出来的人物,他的思想无疑也是从儒家蜕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商鞅是子夏的徒孙。

         汉书记载吴起也与子夏有交集,吴起在军事上可是天才级别,做到了战无不胜,被誉为战国第一军事家,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吴起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变法家,通过改革让楚国迅速称霸。

       令人疑惑的是,后代儒家大骂法家,法家的著名人物都是儒家培养出来的。 可见,我们对孔子思想还是学习不够。

      你看,子夏是孔门弟子,培养出著名的三个弟子,一个是一国之君,一个是战国法家第一人,一个是战国第一兵家,先秦儒家与后代的儒家还是有区别的。与子夏相似,荀子也是大儒,教出了韩非子与李斯2个牛人,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李斯是秦国丞相、法家代表。为何子夏与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大牛?


    对于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孔门弟子的理解让人很是费劲。

   子夏说:“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荀子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子夏与荀子对于“学”的理解,很接近。

       “学”确实有个次第,要循序渐进。颜回也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可是子夏说“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这句话就让人搞不明白了,这与子贡有相通的认识,都把“圣”等价于“多学而识”。先“始”而后“终”,“学”在开端处就失却了本原,自“始”而“终”,此“学”只是博学多识,跟孔子所说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相同。 

            从德性上看,子游对于子夏一派的批评是中肯的。子夏这一支学说偏离了为己成德之学,只有博学于文,而没有“守约”功夫。

   孔子曰:“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中庸》所言“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曾子一派深的孔门真传。

         从思孟学派看,儒学乃为己之学,成德之学,学以成德而后以道周济天下。偏离了成德之学,渐渐就沦为“法”与“术”。《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子夏门下有李悝、吴起,商鞅等,荀子门下有韩非、李斯,这么看,儒学守不住学之“大本”,就会涌现出一批法家。


        孔子晚年,曾经含情脉脉的看着曾子,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的不言之教是有深意的。

《论语》有这样一个片段。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什么话了吗?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什么话了吗?”

      孔子的不言之教,与子夏的沉默寡言不是一个层面的。孔子为何说“吾道一以贯之”的原因。实际上孔子也是希望自己所要表达和传授的东西,弟子能够心领神会,而不是还需要通过语言的媒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门】子夏:弘传《诗》《易》,开讲西阁(上)
孔子晚年最牛的弟子
法源于子夏氏之儒新论
孔子学生中年龄最小学习最好的弟子——子夏
李悝与韩非子皆法家代表,老师却都是孔门大儒!为何儒家会教出法家学生?
【关学文研】走近关学(二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