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浙大美女学霸人设翻车,打脸了多少“高智商”摸鱼党?

01

前段时间,《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开播了。

这一季,镜头下的主角由律师转向了医生。

节目组从全国各地选取了8位不同学制,有或无临床经验的医学生进行比拼,竞争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一个面试机会。

和上一季高颜值海归硕士扎堆不同的是,这一季的实习生是全员医学硕博。

然而,虽然学历很漂亮,有些甚至在科研上还获过奖,但真正到了工作岗位上还是免不了翻车。

比如,本博浙大、目前在浙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科研型学霸刘畅,第一天实习就被狠狠地虐了一把。

面对主治医师的提问,学历较低的高尚在一旁对答如流,而临床经验为零的刘畅却在中间手足无措。

紧接着,第一次考核后,刘畅的考核成绩又比同科室的高尚低12分,这让从来都是佼佼者的她崩溃大哭。

 “老师,我不聪明”、“我欠的实在太多了”、“我感觉我就不适合当医生”。

这样的压力,让这个95后姑娘产生了极大的焦虑和不自信。

但当老师问她“服不服输”的时候,她没有回答,而是用行动告诉老师自己“不放弃”的态度:

工作上遇到疑问,积极请教;

同伴结束工作下班了,她还在病房跟患者沟通,试着更全面地掌握病患信息;

深夜的办公室里,只剩她一人在背记难记的医学专有名词。

当然,她的这些努力也都有了回报。

第二次考核,她就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拿了较高的90分。

替她高兴的同时,我又想到那个常常被人拿出来讨论的话题: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到底是努力还是天赋?

很多人觉得,学霸之所以是学霸,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能够进入清北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天生的。

也有一些摸鱼党会以此给自己的平庸找借口:“一事无成不是因为我不聪明,我只是没努力而已”、“我要是努力起来,还有别人什么事?”

但美女学霸刘畅在职场上的逆袭告诉我们:你再有天赋,不努力,也照样可能被天赋不如你的人碾压。

想要脱颖而出,就只能朝着正确的方向拼命努力。

02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学霸的努力程度可以有多可怕?

答主@李清舟分享了一篇文章里的内容,获赞1.8W,文章作者是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以下简称小A。

小A说,自己在清华时了解到一个湖北同学的高中学习经历:全校全体学生住校,每年春节放假三天,其余每个月放假半天。一年一共是九天假。

“回想我们高中,我现在非常后悔,如果我能像那些南方的同学那么抓紧时间,我高考绝对会拿省状元。”

除了湖北同学的高中,小A还描述了自己上清华之后的学习生活。

他表示,自己宿舍的电视几乎没开过。所有人考完试后都没有休息放松,而是马不停蹄地准备下学期的课程,准备托福GRE考试,或是学一些实用的技术。

为什么呢?因为清华的淘汰率非常高,有些系的淘汰率达到了30%。

四年之间只要一科不及格就取消推研资格,三科不及格就退学了。

“所以你们不要总想着轻松,要不断充实自己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不要把清华的学子都想象成智力超群,大多数学生的智商不会比在座的各位高到那里去,他们比你们多的东西我觉得是对待自己未来的态度……

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目标放弃任何诱惑。就算在大年三十清华的自习教室里也会人满为患。

用一位美国教授的话说:Students of Tsinghua, no Saturday, no Sunday, no Holiday.(清华的学生,没有星期六,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

就是这种精神铸就了清华的神话,不这样就很难考上清华。”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热搜:清华学生晒一周作业量喊救命。

一清华在校生在网上晒出自己一周的作业量,直呼“救命”、“真的要崩溃了”。

视频中,网友写了足足50页文档,并且全要英文书写,实在顶不住,于是将自己的作业量拍成视频传到网上。

看到这位网友的呼救,你是不是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名校的学习氛围总是那么好?课堂上人满为患;下课半小时讲台前还围了一群问问题的人;周末图书馆依旧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因为不努力,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

03

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学霸的,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

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在十几年间由成长环境、出身阶级、教育资源、人生轨迹等因素潜移默化形成的“习惯霸权”。

天赋的差距固然存在,但不要高估了它的重要性,以至于把其实很多源于后天习惯,但比较隐蔽的因素归因于天赋。

前两年在网上刷新闻,看到一篇人民日报对刘德华的专访。记者问他这么多年努力的源头是什么,刘德华说了一句话:

“把努力变成自己的一个习惯就可以了,你不会有压力。”

刘德华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正是几十年来日复一日努力的习惯,才得以让他从一个毫无背景、资历平平的笨小孩,蜕变到如今的天王、金像影帝、TVB 香港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吉尼斯世界纪录里获奖最多的香港男歌手……

他的成功凭借的不是天赋,是后天的努力。

很多人其实也明白这个道理,但能像刘德华这样,把努力当成习惯的人少之又少。

大多数人的日常是,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混吃等死:

突然刷到一篇鸡血文,瞬间来劲,恨不得马上读完一本书,但坚持了几天又故态复萌;

决定减肥时,制定了几个月的跑步计划,结果隔三差五掉链子;

报考了公务员之后,书买了一大堆,一个月后愣是没拆封;

……

做不到持续努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有效反馈。

反馈就是,做一件事得到的奖励。

许多人在做事的时候,都喜欢立即得到反馈。这就是为什么游戏那么好玩的原因。因为“努力”了,可以通关获得金币,积分可以升级,立即得到反馈。

反过来,觉得坚持不下去,也是因为努力了没有反馈,看不到即时回报。

04

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月考等方式定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这也算是一种反馈手段。

但工作之后,我们很难了解自己究竟成长了多少。

“我是不是做项目更得心应手了?在给领导汇报时是不是更从容不迫了?”这些需要靠积累慢慢成长的能力,如果没有一个实时的正反馈,则很难建立起信心,从而影响我们的下一步的努力。

因此,我们不妨为自己的目标,找一些可量化、高频率的正反馈。

例如想减肥,不妨买个可检测体脂率的秤,每天运动完之后记录一下变化;想练习写作梳理思路,不妨每天上简书写点内容,读者的点赞就是很好的正反馈。

把自己生活中的目标量化,这样每天都能像当初打游戏时充满了兴奋和斗志。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量化反馈》中提到两个具体的建议:

①量化预测

《异类》一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任何一个领域,要成为专家,通常要刻意练习10000小时。

10000小时并不是一个精准数据,与领域难度、个人天赋、练习方法、跟进系统等多个因素相关,人与人之间会有较大差异。

但至少,10000小时数量级可供我们参考。

比如,即便是天才,也至少要花1000个小时;即便是庸才,也不会超过100000个小时。在此范围内,就是每个人的能动空间。

用量化视角来判断,我们就可以提高延迟满足能力,增强坚持努力下去的动力。

②及时反馈

努力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即时反馈,影响就会很显著。

比如,我们做一件事,成为专家是方向,但我们可以分解出很多中间节点,转化成我们观察的信号,以此进行反馈监测。

拿练习写作举例,我们可以采用多个指标来诊断练习效果:

字数,以前写100多字都有困难,现在能写上1000多字。

速度,以前写一篇千字文要很长时间,现在半小时搞定。

文采,以前文字毫无文采,现在离专业水平却近了一步。

持续努力是一个大本事,能够做到的人万里挑一。

但如果学会了运用量化反馈的方法监测努力效果,努力就有可能慢慢变成习惯。

有人借用小学数学里的行程公式——路程=速度*时间,来类比天赋和努力的关系:

天赋相当于速度,做某一件事,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差异很大吗?能够超过10倍吗?有,但很少。

而时间就代表努力。

比如考研,你可以一整年都不上班,把这个时间用来准备考研。250天,每天8小时,你就有2000小时去准备。

而大多数人可能连200小时的准备时间都没有,这时候,你的努力就变得很重要了。

这世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轮不到拼天赋和智力,拼的都是努力和执行力。

就像刘畅的带教老师董主任说的,博士只是当医生的起点,小医生要磨炼成一个专业的主任医师,需要20年。

共勉。

成长必备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是否能够持续努力。

2021年快过去了,

你在年初立下的学习目标完成了吗?

是不是还停留在第一本书的第一页呢?

我知道你忙,没时间学习,

但毕竟成长不能落下。

《终身成长词典》每天发布1个概念,

目前已经更新至1756个词条

如果你工作太忙,没仔细读完一本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年清华本科新生中年纪最小的娃才14岁。。。
一位清华精英的研究:“这几分钟”决定孩子成绩的好坏!
清华教授直言不讳:高智商的孩子,大多有3个特质,尤其是第1个
考上清北靠的是天赋吗?清华学霸:智商上的差距是无法逾越的
悟空问答
如果有一个人总对你说:学习靠的是天赋!那么他不是蠢,就是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