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圆运动相关理论探讨
userphoto

2023.11.16 内蒙古

关注

天地之间阴阳五行的运行为大的圆运动,人身之内的阴阳水火及五脏的运行则为小的圆运动,其中道理一致,就是阳气的升浮降沉形成了五行和圆运动。

《内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二气本是一气,一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阴阳是一气运行变化的反映,而阴阳转化的过程依赖中气,阴阳中气三者合而为“三”。阴阳中气的运行化生万物,并造就了五行的出现和宇宙万物的圆运动。

无论是天地间二十四节气和四季,或人体内五脏和经络,以至六经的开合枢,都是圆运动中阴阳中气的具体表现。

圆运动理论的确立可说是由黄元御开始,其著作是最先以五脏圆运动的角度去辨证论治,并由彭子益总结理论,提出“圆运动”一词。

因此在研究圆运动理论,就需要同时研究两位医家对圆运动的观点。无论在黄元御抑或是彭子益的著作中,都可观察到两位对圆运动理论详细论述,以此解释天地及人体的圆运动规律。

当中两者都以较多的篇幅论述五脏圆运动的规律与应用,可见圆运动精髓就是在五行五脏之间,阴阳的升降浮沉,以此明了人体生理病理。两位医家都是以五脏圆运动的角度去辨证论治,以至解释六经证治。

一、阴阳圆运动规律

在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中对圆运动的规律有详细的论述。阴阳本为一气,在

《内经》曰:“道生一,一生二”,这一气升降运动的变化就是阴和阳。古人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从阴和阳两个方面去归纳和分析,而阴阳并不是固定不动,而是不断运动,不断转化,在人体则是升降出入。《四圣心源.天人解》曰:“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

所谓土也”。黄元御认为阴阳本为一气,阴阳的变化都是由一气所产生,这与《内经》对阴阳及一气的理解是一致的。清阳升,浊阴降为阴阳变化之方向与道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可见黄元御对阴阳清浊的认识是继承了《内经》的观点。

在阴阳升降变化之中,除了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以外,还有“中“和“枢轴'的概念。阴阳的变化过程中,有一个中间的阶段,是阴和阳混杂和正在转化的时间,并且有一中介去令阴转阳,或令阳转阴,这个从人体来说是中土脾胃,故人体阴阳升降变化最基本和重要的要素是脾胃中气这个阴阳的枢轴。如果中气脾胃虚弱则枢轴升降不利,人体生长化收藏的运动便失调,故此黄元御指出阴阳圆运动理论最重脾胃中气。

彭子益对于阴阳二气圆运动的观点与黄元御一样,认为阳升阴降需中气的配合。他从大自然太阳的出入模拟人体阳气的升降出入,认为从观察天地阴阳变化便可知人体阴阳之变化。

彭子益在《圆运动与古中医学》中,将阳定义为太阳照到地面上的光和热,将阴定义为无光和热的地方。阳性本向上,阴性本向下,阴阳上下交通则成为圆运动。阳属性动,动则主升浮,阴性静,静则主沉降,阳升阴降的圆运动过程中则生中气,此中气同时为生命之本,称之为“生物之生命”,由此可见彭子益认为中气在圆运动中十分重要。

从彭子益及黄元御对阴阳圆运动规律的论述,观察到两位对阴阳升降的转化与

《内经》的观点一致,但就加入了中气的概念。两位都认为中气为“阴阳升降之枢轴”,是“生物之生命”,阴阳的运行与转化需要中气的配合,这是突破《内经》的看法。

《内经》中对中气的观点主要是从脾胃功能及运气的角度去探讨,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是以脾胃功能为论述角度。彭子益及黄元御就认为中气脾胃除了经典中所提及的功能外,最重要就是确立了中气为阴阳枢轴的观点。

在阴阳圆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寒和热,当中阳升阴降,其实代表着阳气的收藏与释放的不同状态,我认为圆运动是一个贵重阳气的理论。阴阳寒热本为一气,阳气释放的状态时属阳属热,阳气收藏的状态时属阴属寒,人体阴阳圆运动就是阳气不断释放与收藏的循环。

《内经》曰:“寒极则热,热极则寒;重阴则热,重阳则寒"。寒热到了极寒或极热的状态时便会转化,就如阳气在冬季收藏后便在春夏释放,在夏天释放后就在秋冬再度收藏。阴阳看似对立,名为阴阳二气,但其实可看为阳气在人体圆运动中释放和收藏的两种状态。

在黄元御的著作论述当中,都可以观察到其扶阳抑阴的思想,特别是强调补火建中,温阳补土,重脾土中气的枢机及四维的气机。其中多以甘草及人参培中土,干姜及附子温脾肾,茯苓及泽泻祛湿,以求达到崇阳补火及祛湿利水的治法。在其著作《长沙药解》及《玉揪药解》之中也可看到他以阳气为本及扶阳抑阴的思想。

二、五行圆运动规律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对五行圆运动的规律有详细的论述。五行本为一气,五行是阴阳圆运动不同状态的体现。在天为五行,在地为五脏,天人相应固五行与五脏相配。天地五行的变化,可从四季四时阴阳变化中反映出来。四季气候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万物的生化则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反映了阳气在一年四季的释放与收藏的循环。

人体五行的变化,与天地阴阳相应,故肝主升、心主浮、肺主降、肾主藏,五脏的功能与阳气升降不同的阶段相应。肝主阳气初初温升之时;心主阳气盛大之时,为十二官之主;肺主阳气肃降之时;肾主阳气封藏之时。而黄元御认为脾土为圆运动的中心,这可说是其重视中气的学术思想中最为特色鲜明之处,同时这与《内经》论述脾土“治中央”及“不得独主于时”的原意相符。

《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而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提及到天地四方寒热之性,以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气升于东方,气温而为春;阳气升于南方,气热而为夏;阳气降于西方,气凉而为秋;阳气降于北方,气寒而为冬,以四季对应四方。而土为四象之母,主四象之生化,为水火之中气。虽然说土治中央不得独主于时,然则湿气寄于六月火令之后,此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水火交蒸,湿气乃生。

黄元御对五行五脏的认识突破《内经》的论述,并将五行五脏的运行规律模型化,形成五行五脏圆运动理论。人体圆运动以左肝右肺,上心下肾,脾胃居中为生理的基础。五行五脏的属性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记载,而圆运动的理论把五脏五行间阳气升降浮沉的规律具体及形象化地展示出来。

阳气的运动是维持人体生命的要素,体内阳气运行的途径和方法,以及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以往无论在《内经》或者在其它著作中,都是分散并简略地记载,是相对被忽视的一环,彭子益透过圆运动理论把阴阳和五行联系起来,指出五行是阴阳运行在不同状态下的反映。

圆运动理论的其中一个精髓,就是指出五行是阴阳升降圆运动的反映,是阳气在释放和收藏的不同阶段。木为阳气之升发,火为阳气之释放,金为阳气的收敛,水为阳气的收藏,土为阴阳变化的枢轴。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提及到在圆运动的枢轴运动之中,清气左旋上升而化为火,浊气右转下降而化为水。

在清气上升过程的中间阶段为木,木之气为温,而清气上升至顶端时则为心火,心之气为热;在浊气右转下降过程的中间阶段为金,金之气为凉,而浊气下降至底端时则为肾水,肾之气为寒。肾水、心火、肺金、肝木为圆运动之四象,而四象代表了阴阳升降浮沉的不同状态。阴阳和四象本为一气,只是阴阳转化过程中不同的状态。

圆运动理论的另一个精髓,就是确立脾胃中土为圆运动的枢轴,四象和阴阳的转化都需要脾胃枢轴的配合。无论是“清阳升,浊阴降",阴阳清浊二气的升降转化,以至五行中四象的转化,都以脾胃中气为枢轴。黄元御对河图洛书有深入的认识,就着河图洛书里面五行之数的记载中,五行的成数都是以一土的生数为基础,意味着土的元素在五行之中,人之五行无土不成的含意。

《四圣心源.天人解》曰:“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对于中气脾胃为枢轴,从四季的五行变化中亦可有所体现。春木为阳气初升,气候暖和;夏火为阳气之盛,天气炎热;秋为阳气之收降,天气清凉;冬为阳气之收藏,天气寒冷;而中土则主四季之变化,寄于四季各十八天。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黄元御以脾胃中土为圆运动中心的理论与《内经》中对脾土的认识一致,以脾土不独主四维而主居于中。

他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都以四季阳气升降的角度讨论五行的关系,以阳气半升而为春,阳气全升而为夏,阴气半降而为秋,阴气全降而为冬。木火主生长之气而为春与夏,金火主敛藏之气而为秋与冬,而土是“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故土合四象居于中而合为五行。

根据统计,在《四圣心源》一百四十个方剂之中,用药一百零四味,其中有一百零七个方剂用了甘草,七十八个方剂用了茯苓,七十个方剂用了桂枝,三十九个方剂用了干姜,可见无论在理论层面,到临床治疗的用药,黄元御对于脾胃中气十分重视。黄元御著作中所提及到补火泄水,扶阳抑阴之法,指的都是中焦阳土,重视中焦阳衰土湿的病机。所以无论是简至阴阳二气的转化,或是多至五行之间的变化,都是以脾胃中气为枢轴,突出了圆运动理论以脾胃为中心的特点。

在五行的圆运动中,黄元御除了将五行配五脏,还把中土分阴阳,以戊土为

胃,已土为脾,再配以心肝肺肾合成人体五脏的圆运动。在《四圣心源》提及到“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等对戊土及已土的论述。

脾为中气左旋上升,属于已土;胃为中气右转下降,属于戊土。肝木为己土脾与阳气升于左而成,心为阳气升于上;肺金为戊土胃与阳气降于右而成,肾为阳气降于下。

以左肝木,上心火,右肺金,下肾水,脾胃中土居中而为人之五行。在此圆运动中,唯独是中土加入六腑中的胃,以脾升胃降作为中土枢轴的作用。同时肝升肺降需要有脾升胃降的配合,可见黄元御最重视脾胃中土作为身体升降的枢纽。

而肝木的疏泄左旋上升为整个圆运动中的次要配合,因黄元御认为:“土虽克水,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每”、“故风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风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其医学传人麻瑞亭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内外感伤,多致脾家湿旺,而肝家郁滞”。这更明确指出黄元御重视肝木在圆运动中的重要性。

彭子益继承了黄元御对五行五脏圆运动的理论,对这方面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他同样是认为五行实为阴阳二气升降浮沉的五种状态,而天之五行与人之五脏相配,五行与五脏的圆运动都是肝及木升、心及夏长、肺及秋收、肾及冬藏、脾土居中主枢轴。

彭子益在《圆运动与古中医学》中指出“先认识造化大气的阴阳,自能认识人体的阴阳”。这突出了圆运动本身是宇宙间一个普遍的运动规律,是天人合一的反映。同时他又指出“五行者,阴阳二气整个升浮降沉中的五种物质”,五行之“行“有运动变化之意思,五行本身各自有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以肝木主疏泄,心火主宣通,肺金主收敛,肾水主封藏,脾土主运化,五行在五方的升降出入彼此配合,形人天地及人体的圆运动规律。

五行五脏圆运动理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五行五脏阴阳运行的方向明确化及模型化,对五脏的生理及病理有更深入的理解。五脏阳气各自的运行都有一个特定的方向,一旦偏离便造成失调。

肝主升、心肺主降、肾主藏、脾胃主中土枢纽。脾与肝一同左升,胃与肺一同右降,肝脾左升主阳气的生发,肺胃右降主阳气潜降收藏。五脏阳气以向上或向下为主,上下交通失调则为病

。无论是肾间阳气不足、肝气郁滞、心火上炎、肺失收敛心火或脾胃火衰,都可以造成圆运动失调。固此脾肾首重阳气充足,使枢转及生发有力;肝重阳气疏泄顺畅;心肺重阳气收敛下降。

彭子益在《圆运动与古中医学》中指出圆运动中的五行运动,是“融合不能分析”,其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脾土居中,此中气的枢轴在内旋转,带动金木水火四维之轮在外升降,万物疗法公众号提示在疾病之时,五行的轴轮旋转及升降失调,代表圆运动”运动不圆,作用分离,不能融合”。

在彭子益的角度来说,对于圆运动的枢转失调,治疗不外乎三个方法:一是运轴以行轮,二是运轮以行轴,三是轴轮并转,回复人体五脏圆运动的枢转便不为病。

从彭子益及黄元御对五行五脏圆运动规律的论述,可见两位对此的见解一致。他们继承《内经》五行五脏的理论,深化阴阳与五行五脏之间的关系。

他们把五行五脏阳气枢转的方向性与规律明确化与模型化,突出阴阳二气升降浮沉与五脏阳气运行的方向性。以心肾为升降的根本,肝肺为升降的辅佐,并确立了脾胃为圆运动的枢轴。同时他们重视五行之间生克及气机变化的关系,提出“以气而不以质”的五行观,对人体生理及病理有更深入的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圆运动规律之五行
阴阳化生天地人之五行
四圣心源-天人解-01阴阳变化
基于“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辨析眩晕病机
阴阳变化
扶助阳气与一气周流临证圆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