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芪到底什么时候用?
userphoto

2024.03.06 内蒙古

关注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一、黄芪的应用:
(一)治疗慢性衰弱症:在张仲景《伤寒论》中从没有用过黄芪,这一个问题,已很久没有得到解决。要说仲景不用黄芪?何以《金匮要略》中凡七见,而在《伤寒论》虽属三阴症,亦绝对不用?这必有它的理由,后来读邹澍的《本经疏证》,谓《伤寒论》绝不用黄芪,假如汗出亡阳,一用黄芪,也是“闭门逐贼”。所谓“闭门逐贼,是以实表说黄芪,亦未能详尽其理。


自后反复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发现仲景在《伤寒论》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要略》则罕用四逆,《金匮要略》治虚寒证,除《呕吐哕下利病篇》治急遽性呕吐及下利病两用四逆汤外,则概不使用。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像附子干姜,才下咽则其效立显呢?到现在还未敢妄下断语。可是就仲景的用药趋向上看,可以肯定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像附子那种救亡于顷刻剽悍捷疾的力量,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

(二)治衰弱性肌表病:《金匮要略》中用黄芪的七方,除黄芪建中汤治里虚外,其余六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乌头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皆治肌表水湿之证,且黄芪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而“虚劳里急”,小建中汤也有主治之文,则黄芪是主治“诸不足者”,颇为明显。又仲景治虚劳方首推薯蓣丸,而方中并无黄芪,足证黄芪非专治里虚之品。

日人吉益东洞《药征》谓:“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可以说他看到了仲景用黄芪的诀窍,但专谓主治肌表之水,我认为尚有一间未达。就《金匮要略》用黄芪论之,黄芪五物汤所治之“血痹”,不一定有水;黄芪建中汤所治之“诸不足”,也不一定有水,而桂枝加黄芪汤所治之黄疸,更不一定有水。可是这三个方虽不必治水,确系治肌表之不足者。再以黄芪治自汗盗汗证之,它能治自汗盗汗是治表虚,绝非治水。

邹澍解释说,防己茯苓汤中用黄芪“以是知黄芪非止汗者,特能引营卫中气,营卫中气行,邪气遂无以干,则汗自止耳”。盖黄芪治肌表衰弱,是从仲景用黄芪诸方归纳出来的。肌表组织之能力恢复,则停水自去,汗出止,水去汗止,是其结果,并非其因,东洞谓主治肌表之水,乃倒果为因,未能说明黄芪真实功用。观《神农本草经》黄芪主治大风,《金匮·血痹篇》黄芪五物汤主治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结合中医之言风,及风痹之用黄芪,实开后人以黄芪治瘫痪之成法。

《千金翼方·中风篇》之大八风汤,主治毒风顽痹,手足不遂,身体偏枯,半身不遂不仁;又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又黄芪酒主治偏枯,黄芪酒主治八风十二痹,皆是黄芪治瘫痪之明证。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肌肉消削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显。

(三)治中气下陷:中气二字始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篇》及《灵枢·口问篇》,《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并咽,而布胸中”,腹肠为脾胃所司,苦泄与鸣,中气下陷,亦即脾胃之下陷。《素问·太阴阳明篇》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主,故不用焉。”是水谷之气生于脾,可称脾气,亦即中气。

常见人因饥饱劳逸过度,以致发生体倦盗汗,言语无力,食少无味,微热心烦,脉虚大等症。其原因多系脾胃内伤,谷气不胜,中气虚馁,体力为之不足。后人解谷气为五谷之精气,通会于肌腠之元真,脾胃之所主。李东垣作《脾胃论》,以治当时现实常见病症,甚有功于世。其中创制之补中益气汤,能补中气,亦即是能补脾胃之气,通会肌腠之元真,以之治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之疾患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每有显效。但补中益气汤之补脾胃的虚馁,乃方中参术的职事,黄芪是负鼓荡谷气以充肌表力量之职责者,东垣谓内伤者,上焦阳气下陷为虚热,非黄芪不可。

二、圆运动黄芪解
【本经】黄耆。味甘微温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金匮》黄芪芍药桂酒汤,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苦酒一升。治黄汗身肿,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黄如柏叶,脉自沉者。以汗出入水,水从窍入,淫泆于经络之间,阻其卫气,壅而为肿。卫气不行,遏其营血,郁而为热。

脾为己土,肌肉司焉,水气浸淫,肌肉滋湿,营行经络之中,遏于湿土之内,郁热熏蒸,化而为黄。营秉肝气,而肝司五色,入脾为黄,营热蒸发,卫不能闭,则开其皮毛,泄为黄汗,缘营血闭遏,而木郁风动,行其疏泄之令也。风热消烁,津液耗伤,是以发渴。木气遏陷,不得升达,是以脉沉。黄芪走皮毛而行卫郁,桂枝走经络而达营郁,芍药、苦酒,泻营热而清风木也。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黄芪二两。治黄汗,两胫自冷,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身疼重,烦躁,腰以上汗出,小便不利。以水在经络,下注关节,外阻卫阳而内遏营阴。营遏木陷,温气沦郁,内热不宣,故两胫自冷。风木郁勃,经络鼓荡,故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湿淫外束,故疼重烦躁。木陷而郁于湿土,故小便不利。风升而开其孔窍,故腰以上汗出。水谷未消,中气满胀,营愈郁而热愈发,故食已则汗。

暮而卫气入阴,为营气所阻,不得内敛,故外泄皮毛而为盗汗。营热郁隆,不为汗减,热蒸血败,不能外华皮腠,久而肌肤枯涩,必至甲错。血肉腐溃,必生恶疮。甘、枣、生姜,补宣中气,芍药泻营热而清风木,桂枝达营气之郁,黄芪行卫气之郁,助以热粥而发微汗,经热自随汗泄也。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治血痹,身体不仁,状如风痹,脉尺寸关上俱微,尺中小紧。以疲劳汗出,气蒸血沸之时,安卧而被微风,皮毛束闭,营血凝涩,卫气郁遏,渐生麻痹。营卫阻梗,不能煦濡肌肉,久而枯槁无知,遂以不仁。营卫不行,经络无气,故尺寸关上俱微。营遏木陷,郁动水内,而不能上达,故尺中小紧。大枣、芍药,滋营血而清风木,姜、桂、黄芪,宣营卫而行瘀涩,倍生姜者,通经而开痹也。

肝脾左旋,癸水温升而化血,肺胃右转,丁火清降而化气。血司于肝,其在经络则曰营,气司于肺,其在经络则曰卫。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叶。营卫周行,一日五十度,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营卫者,气血之精华者也。二十二难:脉有是动、有所生病。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血后病也。血阴而气阳,阴静而阳动,阴则内守,阳则外散,静则不辟,动则不阖。

而卫反降敛,以其清凉而含阴魄,营反温升,以其温暖而抱阳魂也。卫本动也,有阴以阖之,则动者化而为降敛,营本静也,有阳以辟之,则静者变而为升发。然则血之温暖,气煦之也,营之流动,卫运之也,是以气有所动,则血病生焉。气冷而后血寒,卫梗而后营瘀,欲调血病,必益血中之温气,欲调营病,必理营外之卫阳。卫气者,逆则不敛,陷则不发,郁则不运,阻则不通,是营血受病之原也。黄芪清虚和畅,专走经络,而益卫气。逆者敛之,陷者发之,郁者运之,阻者通之,是燮理卫气之要药,亦即调和营血之上品。辅以姜、桂、芍药之类,奏功甚捷,余药不及也。

五行之气,凉则收而寒则藏,气之清凉而收敛者,秉金气也。黄芪入肺胃而益卫气,佐以辛温则能发,辅以酸凉则善敛,故能发表而出汗,亦能敛表而止汗。小儿痘病,卫为营闭,不得外泄。卫旺则发,卫衰则陷,陷而不发者,最宜参芪,助卫阳以发之。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芪。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

三、邹润安论黄芪
黄芪,《本经》谓其“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邹润安在《本经疏证》中,结合《痈疽篇》、《素问·风论》、《生气通天论》和《灵枢·营卫生会篇》等篇中,关于卫气营气和三焦的论述,认为痈疽乃营卫之病,而营卫属三焦,三焦属中土。黄芪色黄味甘,气微温,“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上焦),中行营气(中焦),下行卫气(下焦)”,“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

所以,通营卫实为黄芪之主要功效和特长。营卫得通,则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之痈肿,以及“卫气有所凝,故肉有不仁,营气热胕不清”之厉风等自然得治,正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所以《本经》把“主痈疽”及大风等皮肤中病列为黄芪之首功,是与《内经》的论述相一致的。

《别录》云黄芪“利阴气”,此何谓也?这又牵涉到用阴阳之理来解释。根据《素问》所谓“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邹氏认为,“阴不胜阳者,非黄芪所能为力;阳不胜阴,则阳不上而五脏气争,阴不下而九窍不通”。他并引刘潜江的话说:“盖阳不得正其治于上,斯阴不能顺其化于下。旨哉言矣。”

所以,如阳气下陷所致之虚热,小便不通或尿血等都属于阴气不利,正适宜用黄芪。“盖阴之降,实本于脾胃之阳旺”,阳旺自能化阴。故利水消肿之方多用黄芪,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都是仲景治疗风水、皮水的名方。近代名医张锡纯之气淋散亦用黄芪为主药。故所谓黄芪“利阴气”者,决非仅行营气、逐恶血也。


按一般《中药学》教材上讲,黄芪有固表止汗作用,然而邹润安却提出“仲景《伤寒论》绝不用黄芪,即如汗出阳亡,似与黄芪之强卫固表相宜,亦终不及,何也?”他对此分折说:若伤寒汗多亡阳,则系阴气逼阳外泄,必以附子振其阳,阴霾始散,汗乃得止。而黄芪所止之汗,“则系卫阳盛蒸逼营阴,阴气泄为汗者,用黄芪则既能使营阴充不受阳蒸逼,又能使卫阳不蒸逼营阴可矣”。所以,黄芪与附子之止汗原理是相反的,“四逆汤若用黄芪,谓之闭门逐贼”。后世止汗诸方,如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等,“其用黄芪非特借以固外,实恃以和阴,使不迫于阳”
邹润安还比较了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的异同。他认为“两方虽皆用黄芪,其旨终不同也。防己黄芪汤证(风水,脉浮,汗出,恶风)病本向外,则乘势壮营卫之气,使水湿从标而解,是用以厚表气,故分数甲于一方。防己茯苓汤证(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病不向外,则通其水道从本而解,是用以利阴气,故分数退居茯苓下与桂枝并。”可见两方虽同为治水,但由于病位及病势不同,故黄芪之用量和配伍亦不同。

邹氏还指出:“黄芪非止汗者,特能行营卫中气,营卫中气行,邪气遂无以干,则汗自止耳。”那么,黄芪又是否能发汗呢?邹氏认为也不是,“黄芪能行而不能发”。虽然仲景书中有“诸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加黄芪”之文,但这里用黄芪并不是用它助发汗,而是用其益营卫中气,浚营卫之源。
那么,黄芪又是否属于纯粹的升提之药呢?邹氏认为也不是。他说:“黄芪非能降也,亦非能升也。”

他以《金匮要略》治疗历节之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川乌、炙甘草、蜜)和治疗黄汗(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身疼重,小便不利等)之桂枝加黄芪汤为例,说:“两者病皆在下,并治以黄芪,则似黄芪能降,乃其汗出并在上体,又似黄芪能升,殊不知黄芪专通营卫二气,升而降,降而复升……凡病营卫不通、上下两截者,惟此能使不滞于一偏。”也许是基于此相同的认识,所以最擅长于应用黄芪者莫过于同时代的王清任。

其所创立的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达四两,是治疗气虚而瘀阻于络之中风偏瘫的名方。其余以黄芪为主药的方剂还有补中益气汤,升陷汤和举元煎等。值得一提的是当归补血汤一方,明明是以当归补血,何以重用黄芪为主药?诸家解释多以补气生血为由,但皆不及张璐的解释。他说:“然方中反以黄芪5倍当归者,以血之肇始本乎营卫也……以营卫和则热解,热解则水谷之津液皆化为精血矣。” 

总之,邹润安认为黄芪的主要功效是通营卫,利阴气,升而降,降而复升,非止汗亦非发汗,是皮肤中病黄芪皆治之。其认识较一般《中药学》教材所列深入一层。他还说“欲补虚者,通营卫为长”,故黄芪、桂枝皆为通营卫补虚之要药,观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中列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二方,即可知矣。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
请勿试针试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邹润安论黄芪
黄芪桂枝五物汤医案
四圣医理析药集·长沙药解·黄芪
黄芪到底要怎么用
黄 芪(《本经》)
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