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茶文化-茶的历史
 
 
茶的历史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原产于中国。我国人民发现茶和利用茶历史已经很久远了。大约人类进入到文明时代,就有了对茶的认识。《神农本草》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是古代先民的代表,[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由狩猎时代演变到养殖和耕种的时代,就已经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距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了。

  茶有文字记载,已有3000年。茶字最早见于周公旦《尔雅》"槚、苦茶"。正如本文开头所讲的:槚和茶都是古代茶的名称。晋代《华阳国志》上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茶蜜,……皆纳贡。这就表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的时代,茶叶便作为贡品,由贵族享受了。

  公元前59年王褒写的《僮约》记载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这样两名话。第一句的意思是:要把所有的茶具都洗得十分清洁。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要求家僮要到武阳(现今在四川省彭山县)去买茶。王褒,当时是蜀郡资中人,官至谏议大夫。他在未做官时曾寓居成都寡妇杨惠家。杨氏亡夫有一家僮名叫便了,王褒经常要他酤酒做事,引起便了的不满,又疑王褒与杨氏有暧昧关系,就跑到主人墓前发牢骚、讲怪话。王褒得知大怒,与杨氏商议出钱1.5万贯买便了为已奴。《僮约》就是买便了时所写的契约。这个契约的封建内容,我们可以不加评论,但是《僮约》所记载的关于茶事的两段话却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一是反映了早在2000多年以前,士大夫家里饮茶之考究;二是反映了汉代四川的社会经济生活情况,那个时代四川彭县已经出现了茶叶市场。这可以说是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文字还不统一。茶的名称也存在同物异名。直到公元765年。唐代上元初年,陆羽(733-804)著作的《茶经》问世,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的专著,书中将茶字减去一横,成为"茶"(CHA)。据《茶经》注释:"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字"。至此,茶字统一读音,统一书写,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茶字是象形文字,茶字有十笔划,分三部分组成:上部为艹,像茶的芽叶;中部是人,像树冠:下部为木,代表树干,是木本植物。

  在中国和日本国也有人将茶字,分解为艹,中部为八,下为十八。艹加八十八,合计为一百零八岁,寓义人长喝茶可以活到108岁,健康长寿。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云南茶叶历史

  云南是茶树的发源地。云南出好茶,云南人爱喝茶,云南聚集的26个民族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爱、品饮着云南的茶、云南人家中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箐火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清泉畔、无不飘荡着云南特有的茶香。在思茅、西双版纳境内,发现最古老的茶树,高达32.12米,主干半径达1038米,树龄估计在1700年左右。全世界约有制茶植物380种,云南就有260多种。

  云南茶叶中以普洱茶最为有名。《红楼梦》中对女儿茶的描写仅是普洱茶的一种。普洱茶汤色褐红,口味醇香回甜,香气郁郁而茶心温和。除普洱茶外,凤庆红茶、滇绿、大理沱茶、大理雪茶、昆明十里香等云南名茶都是上品。云南的茶文化犹如一幅长轴的记情画,色彩斑斓而亮丽,使人陶醉、使人瑕想……云南茶文化中心就诞生成长在这片沃土中,根深叶茂。向海内外传播着民族茶文化的精华,在国内外茶界领导茶友,云南省各级领导同志的关心帮助支持下,多次代表云南参加国内国际茶道茶艺表演,并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同行中赢得广泛的赞美和称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品质茶叶从云南茫茫的原始森林中走出,走遍了中国,走向了世界。随着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渴望。茶在人们生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云南许多民族对茶有其它称谓。布朗族称茶为"腊",傣族也"腊"。哈尼族刚称为"诺博"。但"诺博"的含意,不是某种植物,而是代表虔诚的祭祀和奉献以及美好的祝愿。"诺博"即是奉献吉祥之物,哈尼人便将茶叶取名为"诺博",它的社会文化已远远超出了"茶叶"本身。云南茶学界的人士,把哈尼族诺博文化,称为云南茶文化的摇篮。
 
 
 
西湖龙井茶的历史

  杭州西湖群山皆产茶。西湖种茶始于何代何人,其说不一。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已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述。至北宋苏东坡知杭州时,对西湖种茶的历史曾有考证,他认为西湖最早的茶树,在灵隐下天竺香林洞一带,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东坡此说和《茶经》之记载正相吻合。如以此说推断,西湖种茶最迟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饮茶而讲究茶叶,始于唐代。推崇何处出产之茶,则因年代而不相同。如唐代重阳羡(近江苏宜兴)茶,宋重建州(今福建建瓯)茶,清代则重武夷茶、龙井茶。可见西湖龙井茶之名重于世比较晚的。

  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在最早见到的元代虞集《游龙井》诗中说:“徘徊龙井上,云气起睛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明代,龙井茶崭露头角,已颇负盛名。据《嘉靖通志》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取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明代龙井茶已列入全国名茶之列。当时的《五杂俎》中写到:今茶品之上者,罗松也,虎丘也,龙井也,......。”

  清代时,龙井茶发展较快,尤其是起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龙井才知龙井茶品位之高。从此,龙井茶更是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到了这时,龙井茶已处夺魁地位。
 
 
 
茶马交易
 
     我国西北地区食肉饮酪的少数民族,茶与粮是同等必需,有"一日无茶则泻,三日无茶则病"之说。古时战争,主力为骑兵,马是战场上决取胜负的重要条件。于是历代统治者采取控制茶叶供应,以少量的茶换多数的茶马交易,实行以茶治边的政策。
  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6~ 758年),蒙古(回纥时期)驱马市茶,开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宋代茶政严厉,于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 各置榷茶、买马司。其后以提举茶事兼理马政,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复分为两司。元代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政策。到了明代,不仅恢复了宋朝的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 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只换茶120斤,平均每匹马换不到40斤茶叶。清代茶政执行松弛,私茶多,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到雍正帝胤祯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停止。茶马交易实施将近700年。
 
 
 
论宋代茶马贸易

  茶是商品,但在某个历史时期,它的政治属性远远超过商品属性,在我国宋代,由于国家加强战备,渴求战马,而强化茶的禁榷,积极开展茶马贸易,成为边陲要政。

  宋代沿袭唐制,对茶实行禁榷,引起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激烈争论。改革派如李靓、王安石认为,国家对经济生活不能放任自流,但也不能干预过多,主张茶宜通商,货畅其流,而包括皇帝在内的保守派则坚决主张禁榷,目的是有利于茶马互市贸易的开展,确保与辽和西夏战争所急需的军贸和战马来源,解决北宋王朝面临的政治、经济两个头等重大的难题,以维护其统治的长治久安。因而两派斗争激烈,茶法频频变更。宋代始终把茶叶和战争捆在一起,茶马贸易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

   茶马贸易形成的原因
  (一)宋代茶叶生产的大发展,为朝廷开拓茶马互市贸易提供了丰宫的物质基础。宋代东南地区的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诸路植茶在唐代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东南9路产茶遍及60个州242个县。福建的建州,不但产区集中,产量较多,而且品质优异,引起朝廷的关注.因而设置规格宏大,管理严密,专造贡茶的“北苑龙焙”,以代替顾渚贡茶院。每到采茶季节,“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伟砚”。同时北宋王朝继唐朝开发江南广袤土地之后,继续向岭南开发。在广东、广西开辟了很多新茶园。如广东的南雄、循州,广西的静江府及融、浔、宾、昭等州。东南地区的茶叶产量,在北未嘉祐四年(1059),已达到两干多万斤,成为全国茶业经济中心,因此北宋政府规定专榷东南茶。大祖乾德三年(965),茶利“岁人百余万绪”。景德元年(1004),茶岁课“五百六十九万贯”,茶利直线上升,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支柱,对筹措军响起了关键性作用。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四川是我国茶树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出现茶叶市场的省。入宋,虽然茶业重心南移,但四川产茶历史悠久,群众富有种茶造茶经验,茶农进一步开发山区,广种茶树。加上北宋中期以前,专榷东南茶,川茶听民自卖。刺激了生产的发展。熙宁七年(1074)川茶禁榷之后,开展茶马贸易,拓宽了市场,也刺激了川茶的发展,所以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都产茶,成都府路有九个产茶州(军),是川茶的中心。

  四川西北与西藏为邻,茶是藏族同胞“不可一日或无”的生活必需品。历史上川茶被称为“边茶”,其采制不及东南茶的精良。由于采摘粗老,故产量多,元祐元年(1086)达到三千多万斤。加上东南诸路的产量,宋代茶叶总产量高达五千多万斤,较唐代增长二、三倍,为茶马贸易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二)“蜀茶总人诸番市,胡马常从刀里来”,汉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在高寒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自古以来就进行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到唐代,朝廷采取团结宽抚政策,更加强了这种交流,促进了团结和友善。安禄山反唐,回纥曾两次出兵助唐平乱,且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为茶马互市贸易之始。

  边疆少数民族以畜牧为业,以肉,乳为上,而茶“攻肉食之膻腻,涤通宵之昏寐”。到宋代牧民饮茶已很普遍,已是“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上至贵族,下至庶民,无不饮者。

  古代,“国家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马。”北宋与辽、西夏战火连年,军费开支浩大,战马来源贫乏。熙宁七年(1074),王韶收复河州后,给神宗上奏曰:“西人多以善马至边,其所市唯茶。”神宗则派人入四川筹措此事,以内陆过剩之茶,换取蕃人之良马,调剂余缺,两厢情愿,互惠互利。茶马互市贸易顺应形势的发展需要而蓬勃开展起来,成为汉族人民同游牧民族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形式。而这种形式的形成,对北宋来说,完全是由于政治与军事的需要。

  (三)以茶易马是诸物资中最佳选择。宋初以铜钱、绢、茶等易马。以铜钱买马,存在三个问题,据史载,综合平衡计算马价,平均每匹约30贯钱,以每年买马二万五千匹计算,耗资七十五万贯,非国家财力所能负担,此其一。北宋初年。铜饯大量流往宋朝统治以外地区。导致钱荒,影响货币流通与市场繁荣。此其二。更为重要的是是,“戌人得钱,悉销铸为(兵)器”,这就等于为对方输送武器,增强了他门进攻的能力。从而削弱了本身的抵御能力,在军事上造成极大的危害,此其三。所以不能以铜钱买马。

  再看以绢买马。太宗、真宗时,宋中央政府二税收入的绸绢每年不足二百万匹。一匹绢值一贯,一匹马值三十贯,则需三十匹绢买一匹马,绢贱马贵。平均每年买马二万五千匹,则中央财政绢的支出几乎占全年二税收入的三分之一多,也是宋政府财力无法承受的。只有茶货源充足,牧民又喜爱,故以茶易马是中央财政最佳方案,从而推动了茶马互市贸易的发展。 榷茶销番,保证军费和战马来源

  从历史的真实意义来说,宋大祖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但北宋始终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在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此外还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以及西北的高昌、龟兹等政权,尔后又有东北的金政权。北宋统治者片面总结了中晚唐时期宦官擅权,藩滇割据导致唐代灭亡的经验教训,而忽视了北宋的国情。在军事部署上错误她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戌全国各要冲地区,主要是防止人民起来造反。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的禁军。对辽、西夏势力采取被动的守势。这种策略被他们所识破,就诱发了她们频倾向北宋发动进攻。同时宋军队由于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战斗力削弱等弊端,所以虽然养了百余万大军,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忧。每次战争的结果,宋方只是求和,并奉献大量的银、绢、茶。如景德元年(1004).契丹大举攻宋,订立屈辱的“渣渊之盟”,宋每年给契丹银十五万两、绢二十万匹。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10-1012),西夏发动多次人规模进攻,结果在公元1004年订立和约,北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叶三万斤。但到英宗治平三年(1066)西夏又发动进攻,烽人不息,长期战乱。辽和西夏按连挑战,使北宋成了历史上名符其实的“积贫积弱”王朝。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和军事上的夫利,所以宋朝特别重视对茶的垄断和茶马贸易的实施。

  宋代榷茶,始于未大祖乾德二年(964)。榷法极为严酷,以维护专利政策的推行。后调整在茶叶集散地,又是交通便捷的“要会之地”设荆南府、汉阳军、等六个榷货场。其次又在准南盛产茶叶的靳、黄、庐、舒、光、寿六州设立十三场。凡六州园户种的茶,一律隶属于所在山场,把茶叶生产者控制起来。从而造成东南诸路茶皆榷,唯川、广茶听民自卖的局面。 神宗即位,力图富国强兵,欲彻底改变对辽、西夏的屈辱地位。他采纳了王韶招抚居住在今甘肃洮河流域一带的吐蕃部族,目的是把矛头对准西夏,制服辽国。过去在河北、陕西一带打战,故榷东南茶以助军响,现在要在与四川接近的地区打仗,不能舍近而求远,故决定禁榷川茶。这说明川茶之榷,主要是为了保证熙州、河州地区军事需要。

  茶马贸易组织机构与实施办法

  熙宁七年,神宗采纳了熙河路经略使王韶以茶易马招抚吐蕃的建议后,立即派李杞赴四川筹办此事。当务之急是成立机构,统一管理榷茶买马事宜,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使茶马贸易政策得以顺利实行。

   (一)茶马贸易组织机构:李杞抵达四川后,即在成都府路设置茶场司,在陕西秦州设置买马司。因榷茶买马本属一回事.后两司合并,更名为都大提举茶马司。该司的职责是,制定政策、法令、法规,组建下属机构,统一管理川茶的征榷、运输、销售、易马事宜。

  买卖茶机构,在成都府路八个州设置24个买茶场。在陕西设置50个卖茶场。卖茶场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全部收购茶农的茶叶,茶商必须向茶场买茶,不能和茶农直接交易。官、商、民一律禁止私贩,许人告捕、治予重罪。买茶场属茶马司直接领导,但“茶场所在,州委都监,县委令佐兼监”,各级地方长官,均有义不容辞的监督之责。各买茶场并设有专典、库秤、牙人等办理买茶和征税事宜。并制定了各场收购定额和超额奖励欠额惩罚条例。卖茶场主要任务是把四川运去的茶叶按官价出卖或易马,同样属茶马司领导,地方长官也有监督之责,同样制定了销售定额和奖惩条例。 买马机构:熙宁八年,在熙河路设置六个买马场,后又在秦风及四川的黎州、雅州、沪州等地增设。茶马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调整,组织的严密,奖励和惩罚诸措施,对保证茶马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茶马贸易政策具体实施办法。

  茶马比价: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比价是否公平合理,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宋政府确定“随市增减,价例不定”的原则,是符合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是深谋熟虑的结果。元丰间,马源充裕,一百斤茶可换一匹马。后以茶价格下滑,要二百五十斤茶才能换一匹马。崇宁年间,“马价分为九等(良马三等,纲马六等).良马上等者每匹折茶250斤,中等者220斤,下等者200斤。纲马六等,每匹分别折茶176斤、169斤、164斤、154斤、149斤、132斤”。南宋时,马源锐减,马价上涨十多倍,要千斤茶才能换一匹马。可以看出,茶马比价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马质优劣来确定的,可说是既公平又合理。 为了鼓励吐蕃以马易茶,宋政府还规定易马的茶价低于专卖的价格,这种削价政策,既刺激了战马的来源,又“马来既众,则售茶亦多”,薄利多销,同样获得厚刊。同时又规定好茶专用易马,不得商卖,雅州名山茶是川茶中的上等茶,“蕃戎性嗜名山茶,日不可阙”,用名山茶易马,最受少数民族欢迎。

  宋代买马分两种,其一曰良马,用于战争,主要来自今甘肃,青海地区的吐著等少数民族,其二曰“羁縻马,产于西南诸蛮,短小不及格,今黎、叙等五州所产是也。”买这种马的意图有二,一是从羁縻马中挑选一部份良健的为战马,以补充战马来源的不足。二是安抚西南少数民族,使他们不致反抗宋政府。在当时政治、经济中产上了很大的影响。 茶马贸易的历史意义

  茶马互市贸易自中唐开始出现,到宋代已发展成为封建国家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而制度化,且一直延续到清代,长达几百年之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茶学学术界的深思。

  以前茶学界提到历朝茶马互市贸易多有责难之嫌。有人认为这项政策是封建王朝“以茶治边”的一种策略。也有人认为这项政策是对边疆少数民族施行“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的一种手段。历史的客观事实果真如此?笔者认为有重新认识深入探讨的必要,以复原历史客观真实面目,而有利增进地区联谊,加强民族团结。 边疆少数民族,食肉饮酪,茶能解油腻、助消化,所以他们对茶有特殊的爱好。茶与盐同属于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从而导出许多谚语,如“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进而到“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而病”的地步,直至婚丧喜庆和祭祀活动中都少不了茶。可见茶在高寒草原游牧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何等重要。

  宋代茶马贸易政策已臻完善,各种举措也很有力。如易马数额与价格“随市增减,价例不定”;“马价分九等”,各等按马骏驾折茶不一;买马的茶价低于专卖的价格,“马来既众,财售茶亦多”有利多销;又规定品质好的雅州名山茶专用于博马,在博马任务没有完成之前,禁止商人贩运等等。所有这些规定都是符合商品交换原则和商品经济市场客观规律的,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欢迎和拥护,使茶马贸易得以持续开展,所以笔者认为茶马互市贸易是双方经济上的互相依赖,物资上的余缺调剂,是互惠互利的,是符合人民共同利益的。 宋代与吐蕃等少数民族通过茶马互市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紧荣。首先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推动了畜牧业和茶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上特产大量流入汉族地区,而汉族地区的绢、布、陶瓷、食盐及其他手工业品和农副土特产也大量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不但促进了当地手工等产业的发展,同时频繁的经济贸易活动,也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交流,对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茶马贸易在政治上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吐蕃驱马来买茶,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既有官员,也有百姓,与汉族各阶层人士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接触,这就有利于促进双方的沟通,增进理解与友谊。西北地区的吐蕃就是通过茶马交往而愿意接受宋王朝的统治,边疆地区也比较安宁,并共同抵抗西夏的进攻。西夏与宋对峙,茶无来源,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迫使与宋一度议和,购进茶叶。而宋孝宗时,四川黎州青塘羌族就是因为宋朝一度中断茶马贸易而聚众扰边,要求恢复互市。所以茶马贸易对增强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宋王朝的巩固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成都平原的茶叶消费与茶马贸易
滇茶进藏马帮进站大渡岗
普洱茶 茶百科 买茶网,御牌西湖龙井,漕溪牌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台湾冻顶乌龙...
茶叶对元朝政治经济有何影响?为何要设立专门机构?看这篇就懂了
宋代茶马贸易与军事
千年的茶马交易——边销茶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