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有资料显示,近10年来,学生心理问题呈加重的趋势。近日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对18000个咨询电话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本市中小学生的心理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14个方面:交往适应、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心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理想追求、宗教影响、法律保护、行为不良、心理严重障碍等。其中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感问题所占比重最大。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集中在14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17岁的孩子烦恼最多。而笔者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的种种异常,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
、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2
、中学生心理偏差的几种表现
学校学习问题。学习问题所占比例为各类问题之首,随着升学考试的迫近,初三学生的此类问题特别突出。据统计,学习问题占40%左右。可见学习方面带给学生们的压力是很大的。学习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是学习焦虑、学习疲劳、厌学症、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等。
学习焦虑。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只有成绩较差的学生才有学习方面的压力, 其实不然。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自己过于要强好胜,往往比别人有着更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在不断督促自己加紧学习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别人的超越和自己的失误,很担心成绩不佳而终日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焦虑重重,令人奇怪的是,这类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有的为了一两次失误而自信心开始动摇,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行。
学习疲劳。据有些学生反映。他们经常一捧起书本就头疼、恶心,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夜间常有失眠发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问题多是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他们多是较要强但学不得法的学生,极力想满足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学习很努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但长时间的高度紧张、休息不足、调整不当就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身心状态极其疲劳而事与愿违。
厌弃学习。这类学生的口头禅是我真不知道学习有什么意思我对学习烦透了等等,他们对学习极度的厌倦,认为它枯燥无味、没有乐趣可言。
学习困难。此类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观察能力低、计算能力差、言语水平低、不善与人交往、学习成绩差,他们往往智商偏低,无学习兴趣。
考试焦虑。许多学生诉说自己甚至在考试前些天就紧张心悸,考试过程中起初也很慌乱,但慢慢能平静下来,进入状态。这属于一种正常的兴奋性紧张,如果适度,可以促使学生发挥高水平。但有些学生考试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思维混乱,导致考试失利,成绩远不如平日,这便是一种需要矫治的病态心理。
家庭关系问题。家庭关系方面的问题自初一到初三年级始终占10%一15%,属于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较恒定的因素之一,问题集中在与父母关系紧张、对父母有内疚心理、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问题三个方面。
关系紧张。初中生正值身心剧变时期(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他们身体发育导致心理开始逐渐成熟,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学生那样依恋父母,开始要求独立自由,挣脱对双亲的依赖;而父母却觉得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如果老师和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就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使矛盾更加尖锐激化。
负疚心理。有部分学生,尽管学习挺刻苦,但成绩一直不理想,父母也知道他尽力了,因此无论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父母都不责备,而是尽心尽意地照顾好他的生活,变着法地鼓励他。父母越体谅他,他却愈加内疚。
单亲问题。随着离婚率的升高, 单亲家庭正悄然融入社会。据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大致占5%左右,这些孩子普遍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但表现不同:轻者自卑导致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重者好怀疑并猜忌,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人际交往问题。笔者强烈感受到现在有些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交往能力,如事事处处以为中心,对人苛求,好嫉妒,爱猜忌别人;拉帮结伙,攻击他人;胆小羞怯,不善与人沟通等等。这些不当方式都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学生的交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同学相处。笔者遇到过这样一位男生,他的同学看不起他,什么好事也轮不到他,什么坏事都有他的份,他认为自己对别人都不错,而别人对他都很冷淡和反感,甚至有几位同学和他正面冲突过,他觉得生活在这个集体中很痛苦。像他这样陷入受人冷落和群体压力处境的学生几乎每个班里都存在。
朋友相处。青少年都强烈地渴望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浓厚,但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情感不够稳定——朋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分分合合都要随自己的心愿,以为中心;对朋友的要求苛刻,有排他心理,要求朋友眼里只有自己,最好不理睬其他任何人;对朋友的选择有时缺乏原则--品行不端的同学对自己亲近也不加拒绝,而是盲目追随;解决问题方式任性,有了矛看不是设法解决,而是冷淡地相持等等。
早恋困扰。早恋的初中生往往精神萎靡、精情恍惚,严重影响自身发展。产生这种现象,从内因来看,由于近些年来人的体重和身高提前1-2年达到平均标准,这种发育的加速也必然引起性成熟的提前和性意识的产生,同时有些青少年明知早恋对人对己都不利,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常常难以控制早恋的激情。外因方面,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当态度造成的。
3
、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及其规律
具有横向纵向交织的特点。
心理问题发生的横向特点也可称为年级特点,即在特定的时段内,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呈现出不同特点。表现为初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要完成由初中生向高中生的角色转变,需经过一段适应的阵痛,许多学生不能迅速适应新环境,从而表现出一个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峰期,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学校适应不良造成的情绪波动,如不能迅速完成知识接受者角色转化(由接受初中知识向接受高中知识)而出现的急躁、失落感等;高中三年级学生由于面临高考,学习压力较大,再加上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各种精神压力,也是各种心理问题频繁发生的时期;高一下学期和高二学年的学生心理则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由于集中性的应激事件较少,心理问题分布的面较广,集中性差,心理问题具有突发性,心理问题的类型繁杂,而各种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较低。
心理问题发生的纵向特点是指各年级的学生在每学期的一些特殊时期,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处于相对高峰期。如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前后,无论高一、高二或者高三年级的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都处于明显的高峰,而每学期开始后的前一、二个月,学生的心理状态普遍稳定,各种心理问题较少发生或处于潜伏状态。
高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一般规律:
高中一年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环境适应不良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具体表现为:想家恋旧心理难以排遣、不习惯新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不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寂寞孤独感、失落感。也有少量较严重心理疾病症状,如严重失眠、抑郁、焦虑、轻生念头等表现。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特点是:在班级群体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表现出稳定性。调查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每个班级(平均50人)存在较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在2—5人,约占4—10%。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童年及小学、初中时期长期处于不正常的家庭环境,或者不良的教育方式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受到影响,形成人格障碍,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孤僻、偏激、退缩、敏感、神经质等症状。而其他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大都表现出发生的突然性和暂时性,规律性差。但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愿自甘落后,既想奋发努力摆脱现状,又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努力一段时间后成效不大,又重新陷入绝望之中,因此心理常处于矛盾之中,既对自己的不争气感到内疚,又为找不到改变现状的途径而焦急。学习障碍极易诱发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严重心理疾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中三年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考前的心理应激反应,如考前心理紧张焦虑,对前途失去信心、绝望等等。这个时期也是各种心理疾病的多发时期,如严重失眠、焦虑、神经衰弱、强迫症、疑病症、癔病症都有发生。
在不同时段表现出一定间隔变化
如每学期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是各种心理问题最少发生的时期,这可能与学生在假期内得到充分休息,心理调节适度有关。而在一些学生学习压力重和容易引起学生心理波动的时期,如各种考试前后、德育考评前后是各种心理问题集中发生的时期。这说明过度紧张的学习生活是导致高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诱因之一。
4
、离异家庭高中学生的心理不适主要表现
自卑心理。自卑是离异家庭学生的性格缺陷之一。有自卑感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别人都比自己聪明、能干,而自己则处处不如他人,对自己什么都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自卑情结的形成,进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内疚、胆怯、害羞、忧伤、失望等,从而使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必定自怨自艾,沉默少言,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怕与被人交往,饱尝孤独的苦味,甚至还会使人变责己为责人,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他人身上。
抑郁心理。抑郁心理也是离异家庭学生在遭到意外的挫折后比较容易发生的。由于离异家庭的学生过早地承受着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感情折磨,承受着孤单和冷漠,一般都会表现抑郁的情绪,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在抑郁状态下,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对未来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整个生活似乎都弥漫着灰暗的色调。且一般来说男生比女生表现得更为严重。
     ⑶
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则多半是离异家庭学生在自己社会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其目的在于主观上缩小和消除自己与完整家庭子女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距,以实现原有关系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离异家庭学生就有可能从嫉羡他人发展到嫉忧他人,严重时甚至还会嫉恨他人,总认为完整家庭子女的社会处境对自己是一种讽刺,一种威胁,于是在与人相处时就不会那么热情,相互之间似乎增加了一层看不见的屏幕。
              ⑷
猜疑心理。离异家庭学生由于家庭变故,常常会疑心生暗鬼无端怀疑他人看不起自己甚至作弄自己,有时还会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并把生活中许多无关的事拉扯在一起来证明自己的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与人交往,必定误会迭起,隔阂丛生,严重妨碍他们与人交往。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的: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⑸
孤独心理。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使他们形成扭曲的自我形象,既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由于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缺乏积极从事交往的勇气,离群索居,不愿沟通与他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把自己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了。
   ⑹
冷漠心理。由于家庭破损造成离异家庭学生心灵上的创伤,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再加上由此而引起的别人对他们的嘲讽和歧视,因而离异家庭学生常常显得心灰意冷,似乎已看破红尘,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人对事就会无动于衷,缺乏高涨的热情,有时甚至还会对人怀有敌意。学习成绩下降了,老师找其谈心,一句老师,您又何必对分数如此计较。让人不知该如何说起。
5
、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学校生活基本心理特征
   
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发展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在学校生活中,在与老师同学的接触交往中,攻击性强,持久性差,消极情绪等特征表现明显。初中时代是青春期的主要阶段,在人生中可谓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由于人体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初中生的心理容易变得不稳定,容易产生烦恼,而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比双亲家庭学生更容易迸发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攻击性强。学生沈某父亲身亡,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宠爱有加,沈某在家较尊敬母亲,在校却受不了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有一次因为同学的几句话导致他与同学大打出手,老师的批评教育一概听不进去,家长作思想工作也不肯低头。这与其性格孤僻、心灵压抑所导致的逆反心理密切相关。由此而造成了听不进批评,本能地敌意,为一点小事而情不自禁发脾气,最后发展为冲突、顶撞甚至攻击的偏激行为。如果有人对自己有不利的言行,将马上反击,朋友与别人发生矛盾,也是马上帮助朋友反击。班上几位单亲家庭的男生均好打斗,攻击性比普通学生要强。
持久性差。单亲家庭学生普遍反映不能长时间做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初一、初二的学习较为轻松,作业量较少,但几个单亲家庭学生却经常有作业不完成的情况,尤其是周末归来,情况尤甚。周日单亲家庭学生随监护人同吃同住,周末往往被另一方或亲戚接去,宠爱有加,胡吃海逛,以作为是情感的补偿,对于子女的学习也只是问而不过,待到发现假日综合症,不良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方恨晚矣。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在家庭破损过程中受到过一定的心理伤害,又由于家庭教育的残缺,容易造成不良学习习惯。学生毛某就是这样的情况,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也差,虽然他对每一次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都能虚心接受,但总是过后就忘,无法坚持。有时好上一天,第二天上课时他又是说话、看课外书或心不在焉。
消极情绪明显。少年心理学指出:人一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便会增强。单亲家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已经对自我主体性产生了自觉意识,一方面他们试图采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另一方面也会动辄就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健全,感到自卑苦恼。学生陈某家庭破裂,母亲去了国外,抛弃他们父子,陈某对母亲没有感情,对父亲的严厉又十分害怕,学习成绩不好父亲就是严厉责骂。长此以往,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上课也是无精打采。认为,父亲也不喜欢他,他再努力也没有用。
6
、春季小心落入精神障碍陷阱
桃红柳绿,春暖花开,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人们的心情也一扫冬天的阴霾,开始明媚起来。不过,季节交替的影响并不完全像表现出来的那样美好。在春天走来的同时,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都可能受季节的变化出现一些精神障碍的苗头,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治疗科主任唐登华大夫介绍,季节变化,尤其是时令从冬夏进入春秋两季的时候,出现精神障碍或有精神疾患的病人发病率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春季容易出现的精神问题主要有三种:抑郁、躁狂和精神分裂症。
  抑郁。调查显示,大约有10%的人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在精神障碍的病人中要占到一半。这些抑郁症患者中,将有10%15%最终会死于自杀。抑郁症是情绪障碍的一种,它的核心症状有三个:情绪低落、兴趣全面减退、体力脑力疲乏。另外还有几种次要症状,比如:对前途悲观;为小事自责;有企图自杀的行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性差;对活动没有兴趣,不愿见人;食欲下降和消瘦;睡眠功能紊乱等。
  躁狂。和抑郁相反,有的人会没有什么原因突然变得情绪高涨,喜形于色,持续一段时间后也可能是一种病态,就是情感型精神障碍的另一种类型———躁狂症。它以情感高涨,思维加快,言语、活动增多为主要表现。人常常高谈阔论,自感精力充沛,睡眠大大减少,但话题却没有中心,而且情绪不稳定,极易大发脾气。一般来说,这种病人意识不到自己处于病态中,更不愿意看医生。所以只能靠家人及时发现,尽早就诊和治疗。
女性更容易受精神疾病困扰。精神障碍的成因很复杂,其中包括一部分的生物原因。因为人是由生物节律调节的,春季万物复苏,精神不够健康的人脑子内部生物机制受到影响,神经介质的产生会出现问题,引发精神疾患。同时人体内分泌失调也是诱因之一,所以,女性在青春期、更年期、产后和月经期这几个人生特殊的时期容易出现问题。
春季多发精神疾患的原因有:春季日照和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加上天气转暖,代谢进入旺盛期,引起人体的一些内环境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尤其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学生在春季备战中高考,学习和心理压力过大。这个季节里,病人体内褪黑素相对缺乏。四、有些老病号没有遵医嘱维持治疗,擅自减量、停药或换药,致使病情反复。

2、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运用
运用思想预测的方法
预测,即鉴往知来之意。思想预测指根据人们思想活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事先估计和分析产生思想问题和不良品德行为的可能性,以求及早预防和早期纠正。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下,生理、心理趋于成熟,思想活跃,经常产生思想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表面看来,思想品德的种种问题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在中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品德形成过程中,必然性总是支配着偶然性,而偶然性则是必然性的反映。因此,中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总是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因后果可供思索。
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在他们新接的班级中,为了预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形,除了做那些必要的事先了解之外,往往有意特设一些情境,来预测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例如,有位班主任在开学头一次的劳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选择所承担的任务:一是打扫厕所,二是擦玻璃,三是擦桌椅。老师在和大家一起劳动之中有意观察每个同学的劳动态度,劳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大家畅谈劳动的感想,并有意识地在全班面前表扬了打扫厕所的同学们,然后再观察每个同学的面目表情,结果发现了不同的心理状态。这种自觉经验预测法可以用于预测班级学生思想变化的倾向性问题,也可以预测出个别同学可能出现的思想品德问题。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预测,不是凭空的胡思乱想,而是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分析之上的。
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班级集体思想面貌的变化或是个别学生的思想变化,不管顺向进步还是逆向的落后,预先总会有迹象。若是不好的苗头,要及时抑制和消除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反之,发现好的苗头,就要大力扶植,积极引导,使之发扬光大。这种征候预测法需要班主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从细微之处入手,要善于驾驭学生发展的方向。班主任在运用预测方法时,要确定预测目标,即确定是班级学生的哪种类型的思想,或是预测思想主流发展趋势,或是后进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教会学生运用心理保健的方法
班主任老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应用心理保健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学生主体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借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获得心理平衡。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调适方法有以下几种:
转移法:转移自己的注意中心,对正在经受精神折磨痛苦的学生,要设法摆脱眼前的情境,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消除当时不正常的情绪。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经努力确有困难,要指导孩子及时调整、降低要求,这样不会使孩子产生失败感、自卑感。挫伤积极性。
渲泄法:可以找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师长,倾吐悲伤、委屈、苦恼、愤怒等情绪,以解除内心的冲突。发泄法:即情感宣泄法,当发现孩子面临困难,产生紧张、痛苦情绪时,引导他们将埋葬再心底的恐惧、愤怒释放出来,向父母、老师、好友倾诉,或通过写日记等方法使情绪平静下来。
压抑法:当忌恨念头产生时,要用语言自我暗示,强制自己压抑萌发错误的动机和欲望。自我安慰法:在孩子感到困惑,遭到挫折时,鼓励孩子用安慰的方法自我安慰。
补偿法:对生理有缺陷、经过挫折失败的孩子,要鼓励他们经得起不幸、挫折和打击,同时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优点,做到扬长避短。
用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感染学生
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家长,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教师。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始终都应以满腔的热情坚持工作。全国优秀教师丁榕在承受了失子的痛苦之后,她尽力用学生对自己的爱转移痛苦。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他们,教育他们,从而得到了学生无比的崇敬和爱戴。所以,班主任无论是境遇顺利还是遭受挫折,在学生面前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对待学生总是要满面笑容,以乐观的精神感染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动作,流露出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希望,真诚的信任,殷切地期望他们不断进步。反之,如果班主任经常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不良的心境,反常的态度,对学生丧失信心,或是声色俱厉,威胁、恐吓,就有可能损害学生健康的心理。
3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数。随着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班会作为班主任疏导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被班主任赋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辅导的功能,这种班会也被称为班会心理课。
以主题班会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具备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条件。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条件是有与之相联系的人或事,或是彼此理解和了解的人。班级是学生最经常活动的场所,同学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共同的课堂、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着这样、那样的共识,所以,同学之间彼此了解、彼此理解。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研讨所产生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及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班会心理课要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题班会前应有所准备,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加以适当的引导,以确保班会的正确导向。召开班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群体趋向,及时补充自己的计划,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
以小品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加,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又有了新式教学法。日前,广州市33中初二(1)班的同学们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自编自导自演小品,一展演技的同时又进行集体心理健康集体辅导。记者在该班班会上看到,先上场的小品《希望是成功的火光》,描述将学生中的狂傲、自卑、人云亦云、独立向上等各种心态尽情展露。而第二场小品《自杀的真相》则反映当今社会家庭失和、学生早恋问题。对此独特的班会,不少学生纷纷叫好。他们觉得运用小品的模式介绍心理健康常识,分析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而且编剧导演演员都由学生自己担纲,这种心理健康辅导课形式新颖,贴近生活。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九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笔者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侯,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此外,这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二是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三是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开展各类辅导和讲座活动
个别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个别心理辅导是对学校里一部分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就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辅导员与学生在个别关系的方式下,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其适应和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通过辅导,使来访学生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增强自我认识与信心,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障碍,寻求克服困难的有效办法,最终实现自我完善。
小组辅导。小组辅导是指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小组一般是6---10人,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较多,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也较多,增强学生参与感。
心理训练。这是为了培养学生某些技能而设计的训练活动。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意志力、情绪调节等训练。
心理学常识讲座。将心理学常识引进中小学课堂,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讲座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主要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补充形式。
4
、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日本教育家日畸仁先生细致地研究了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由于缺乏自信心造成的。可见,自信心是人自身能力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人们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要培养自信心,就必须消除自卑感,具体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的全面的评价。
正确表现自己。 有自卑性格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把握大的事情,即使只是很的事,也能使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任何成功都会产生肯定自我、增强自信的作用。
正确对待失败。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要想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而挫折和失败却会随处而遇,对此应当持以平常之心。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进一步鼓起追求成功的努力。从这一心理学理论出发,我认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非常重要。因为自信能够引发兴趣,产生动力,走向成功。要注意抓好学生的自信心教育,使其增强自信,克服心理障碍,激活其内力,使德育工作奏效。
在平时工作中,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树立榜样,培养自信。通过军训、入校教育、优秀生报告会等活动为学生树立起身边的榜样;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培养自治能力。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学生会成员竞争上岗等机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礼仪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通过礼仪课选修及美的标准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不仅要讲究仪容美,着装美,更要讲究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分层教学,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广分层教学,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弘扬个性,体验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以此使他们逐渐走出自卑、恐惧的心理阴影,产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而教育界人士则有不同的观点,盐城市教育界一位资深人士说,现在每家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小孩从小就养成只愿意听表扬话、不愿意听批评的话。在学校里,许多学校推行成功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的长处、进步大加赞赏、表扬,对一些缺点、短处甚少提出批评意见,从而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学校教育方式应注重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同时,推行挫折教育,强调让学生有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正确看待批评、看待成绩。同老师不能忽视挫折教育,学生有错就应指出来,让其改正,不能让学生在温室中成长。学校、家庭、社会要构成一个大网络,学生的信息应互相传递,保证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个体的青少年发展时期表现较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人生的思索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它会给人带来失望、压抑、沮丧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反应。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受挫折范围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学习方面,如: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没考上理想的学校(重点中学);家庭作业过多,不能按时完成;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求知欲得不到满足等。二是人际关系方面,如:不受老师喜爱;经常遭到老师点名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知心朋友;不良的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三是兴趣愿望方面,如: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成人的支持,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因生理 条件限制,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等。四是自我尊重方面,如: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到轻视和忍受委屈;自感表现很好,却未能评上三好生,未能当选班干部;生理上有缺陷,受到同学挖苦取笑;思考速度、灵活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同学;父母老师管得严,压得紧,没有自由。
挫折不可避免地会使人产生失望、沮丧、痛苦、悲观,甚至愤怒等消极心理,尤其是尚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发育不够成熟,在面对挫折时,他们行为上容易表现出失控的、没有目标导向的情绪性行为。然而,人生的路总有坎坷与艰难,成长的历程更不会一帆风顺,如何使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在挫折这门必修课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从而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得到健全,也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担任学校心理辅导员期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建立耐挫意识。
在学生耐挫力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利用广播校会作辅导讲座,教育学生懂得社会生活极其复杂,充满矛盾,无论在哪个社会里生活,个人的社会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所谓心想事成万事顺利一帆风顺等等是人们的一种愿望、理想。实际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有某方面目标不能实现,总有事情办不成功,总有天灾或人祸,因此总要遭遇这样那样的挫折。一个人生活的过程就是战胜挫折,战胜自我的过程。在挫折面前,如果一个人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轻易地改变计划和决定,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善于抑制消极情绪,能深思熟虑,克服内外障碍,他就能获得成功,成为生活的强者。
我让学生们寻找古今中外的名人凭借顽强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事例,在学校黑板报上举办了有志者事竟成故事连载,让学生了解意志对成才的作用。又要求全校各班开展展望未来,面对现实主题班会,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
心理健康市指没有心理疾病,在成长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即正确的认知,乐观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以积极态度适应周围的环境,心理得到正常发展。我国心理学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为:
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智力正常;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与同学、老师、长辈正常交往、友好相处;情绪稳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境,较持久第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与学生角色相适应;有良好的人格,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客观评价他人;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对生活、学习中的冲突有应变能力;
班主任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班主任自身的策略运用入手,二是从培养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入手。
  1、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访谈能力。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家访。家访可以深入学生的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可以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在校行为的真实动机,探究其思想行为的根源,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观察分析能力。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存在于同一个统一体中,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掩映。例如,冷静有时却缺乏热情;爱出风头却又勇于创新。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为心理问题的疏导奠定基础。
  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做到心理换位。教师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的倾向,易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看待周围的世界、处理所遇问题,这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学生,妨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影响教育效果。要做到心理换位,就要常常设身处地的从他人所处的地位、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体验别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教师应常用假如我是一个学生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要像演员那样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正因一次考试不及格而懊丧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而难堪的学生,认真考虑自己每一言行会引起学生什么样的反应,并尽可能教会学生掌握心理换位的方法,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理解。
  赏识学生的能力。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信任学生,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教师理解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在班级管理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不是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生身上,信任他们,让他们做事。对做事认真心细的学生,可以委以重任,明确表示老师信任他们,要求他们力所能及地协助老师做些班级工作,如班务记录、公务保管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关注的形式很多,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纳入到课上、课间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如上课前,对低年级学生就可以摸摸胆小、不善发言的同学的头,上课时他们就能直视老师,认真听讲;提问时,给他们以鼓励的眼神,他们就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用微笑、用目光做短暂的交流,给与学生以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自信。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能及时表扬予以肯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在周记中私下表扬;发现他们小小的进步,说一句做得好;点点滴滴,他们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产生对教师的依恋与信赖,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
  

引导学生确立合适的目标,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
中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和幻想,为自己的将来规划着美丽的蓝图,对学习、工作往往怀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但他们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坎坷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也缺乏全面的认识,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在学习方面尤其如此。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可行的学习目标,不轻易地否定自己,也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
对学习信心不足,对成功不抱希望,自暴自弃的学生,对待他们我主要采用成功教育的方法。我在任课老师的配合下,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根据学生经努力能达到的实际目标,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从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改变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对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即使在实际中遇到多次失败,也仍固执己见,不承认实际的学习成绩和抱负水平差异过大的学生,我主要引导他们客观剖析自己,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要求,让他们通过追求这种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败的标准和要求,培养起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并克服一定困难和障碍,超越挫折,获得成功。
创设挫折情境,锻炼学生对挫折的忍受力。
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适度的受挫经历,对于个人耐挫力的培养是重要的。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创设受挫情景,能指导他们采取适当的情绪控制行为,帮助他们运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正确手段,提高他们的耐挫力。
在这个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编写以与挫折握手言和为主题的小话剧,并在每年的艺术节上进行演出。我先根据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常遇到的挫折、困难,有意识创设一个相似的情境,把一个个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引导他们产生某种情绪体验。然后激发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找出合理的行为方式对待所遇的挫折,在此基础上完成剧本的编写。再选择一些善于表演、有一定口头表达能力的学生在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上进行表演。通过演出,不管是扮演角色的学生还是观看表演的学生都如临其境地体验某种受挫情境,知道了哪些情绪和行为是合适的、积极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认同感,并且成为以后的一种生活经验和行为技能。迄今为止,我已指导学生演出了《冠军梦破灭之后》、《我很丑,但我快乐》、《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三场小话剧,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学生的耐挫的行为技能逐渐得到了强化。
运用利导思维,矫正学生不良情绪。
所谓利导思维就是把一切思考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也就是遇事往好的方面考虑,尽想些愉快的事情。利导思维是一种乐观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生遇到挫折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愤怒、焦虑 、自卑、失望等。运用利导思维矫正学生情绪,可以帮助他们正面面对挫折,增强自信心,克服困难。在平时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主要用凡事多从正面理解在不利的事情中看到有利因素改变认知角度调整比较对象破除思维定势等几种方法进行利导思维,促使学生消除不良的情绪,并进一步向积极且良好的情绪转化,从而增强自信心,培养乐观、坚强的心理素质。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如何面对挫折。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让我们与挫折握手言和,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⑶
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交往与合作,二者具有重合之处,即都是要与他人建立一定的联系。交往与合作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而显得必不可少。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
心怀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的愿望。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人。消除偏见或成见。克服羞怯。 羞怯是交往困难者的最根本间题"有这方面问题的人经常游离于人际交往的圈外。此类人应逼迫自己克服羞怯,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取成功体验。加强个性修养。 在学校教育中,主要应当对学生培养以下五种有利于交往与合作的品质:豁达大度、克制忍让、温和亲切、正直诚实、委婉含蓄。
据我校调查,学生的人际吸引指数中排在首位的是有共同语言,合得来,而他(她)学习好'才与之交往的指数排在第三位。这充分说明职业学校学生的人际交往,并不以学习为主。同时,更多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尊重,不会体谅,不讲原则,出言不逊、随意拿别人物品等现象较严重。
适者生存是一条放之自然界或经济社会而皆准的规律。这一竞争机制在职校学生群体中仍然适用。而且它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乃至考试、学习合作与竞争、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的合理调节等各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人际交往是职高生心理辅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适应性问题。应该说,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都应占有最重要的份量。因此,帮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做人是职业学校人际交往心理辅导的基本方向。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们能轻松地对待生活,轻松地与别人交往,也容易得到别人的接纳;反之,则会形成孤独、自卑或清高、自傲等心理障碍,甚至还会导致一些更严重的心理疾病。根据这种情况,我们精心设计、组织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班级是我家如何与人和睦相处等具体内容的主题班会。着重向学生介绍交往的准则,人际沟通的模式技巧等知识,以指导他们更好的去适应各种角色,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防止和化解学生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具有普遍性。我向学生简述了一个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的妻子断氏嫉妒心很强,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后,气愤的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来果真投水自杀。后人们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据说凡是女子渡此津时都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立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和人所处的环境、地位、阶层都没有绝对的关系,任何人都可能产生这样的心理;嫉妒心理又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一般来说,只有一些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不付诸行为表现,绝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行为,而这种发泄的欲望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培根曾经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话说:"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当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有时候仅是一种似乎的感觉)或顺利时,于是产生一种由羡慕转为恼怒忌恨的情感状态。根据嫉妒发生的速度与强度,可分为两种,一种同激情相联系的嫉妒,称之为激性嫉妒。这种嫉妒带有强烈的激情性质,来势凶猛,发展迅速,难于控制。另一种与心境相联系,被称为心境嫉妒。该嫉妒缓慢而持续,对人体的影响不如前一种明显,但可改变人的性格。主要表现为郁郁寡欢,忧心忡忡,产生孤独情绪,乃至积忿成疾。现代精神免疫学研究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嫉妒导致的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可引起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线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因而使机体抵抗力大大降低。嫉妒的危害,我国的传统医学早就有过论述,《黄帝内经?素问》明确指出:嫉火中烧,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损,神气涣失,肾气闭寒,郁滞凝结,外邪入侵,精血不足,肾衰阳失,疾病滋生。嫉妒破坏友谊、损害团结,给他人带来损失和痛苦,既贻害自己的心灵又殃及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坚决地彻底地与嫉妒心理告别。
要根除嫉妒心理并非易事。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存在着生长嫉妒的土地与温床,人口上百,形形色色,从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到历经坎坷的老年人,深受嫉妒心理之害并不少见。

4、善于积累各种心理教育案例
给孩子健康的心理暗示。
有关专家认为,长期的疲劳教育,将导致有的学生出现紧张、焦虑、自卑、恐惧等心理,有的还会出现轻重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及逃避、说谎、破坏等不良行为。同时,学校里的不公平现象也有可能加重了学生的嫉妒心理和不平衡心理。
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两年前,厦门师范一附小开始在校内开展心理教育。学校以一月中队长轮换制代替班干部终身制,有效地消除了学生中的嫉妒、不平衡心理;悄悄话谈心亭知心信箱让学生有了讲心里话的地方;快乐人生三句话给孩子健康的心理暗示。同时学校选取了一个智力、性格都相对低于其他班的班级进行成功心理的教学实验,两年后,这个班考进英语中学的学生占年级考进英中学生的45%。

纠正偏激学生心理问题

  一些偏激行为目前也容易在小学生身上发生,如不高兴就撞墙,听别人说自己胖就打人等怪事。
  小明(化名)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如果与同学发生矛盾,不懂得找人倾诉,也不懂得发泄心中的情绪,于是用一些自伤行为来释放自己,撞墙、扭脖子、割手臂等等,搞得浑身都是伤,家长也没有办法。有一次,别的小朋友把沙子扔到了小明身上,正好被学校负责心理咨询的老师看到了,老师于是让他在黑板上绘画,使小明渐渐平静了下来。
  小华(化名)的身体状况一直很棒,连感冒都很少上身,但是上了五年级之后却发生一些怪事,一节课要上三四次厕所,夜里睡觉也要起床好几次,到医院检查身体也没什么异常。对此,心理咨询专家解释,症结在于小小年纪就出现心理过度紧张。这多半是由于家长过早过多的给孩子施压,让孩子产生莫名其妙的担忧或恐惧,从而表现出不断的上厕所等怪事。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胖墩也多了,八岁的阿标(化名)就是一个,比别的小朋友更敏感的是,阿标特别讨厌别人说他胖,只要有小朋友开开玩笑,提到一个字,他就会揍起小拳头去打别人,为此,也吃过不少苦头。对此,老师指出,阿标的症结在于过于在意自己的外表,所以对别人的话也过于敏感。老师建议家长,最好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同学之间也要相互体谅,避免开这些玩笑。

6
、对离异家庭高中学生尝试运用的教育方法 (不讲)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社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对由自我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构成的矛盾或危机。心理的发展始终存在两种可能性,或者是解决矛盾,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或者是解决不了矛盾,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作为班主任,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破碎而带来的不良影响,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同龄孩子相同的健康心理特征,顺利完成学业,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⑴
引导学生正视人生的挫折和不幸,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的情绪的灵魂,情绪情感的变化受个人世界观的制约。因此具有不同人生观、世界观的人,就具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离异家庭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将直接影响他们情绪情感发展的方向和深度。只有帮助离异家庭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使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丧失信心,在困难的逆境里不绝望,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获得健康的发展。

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离婚的事实。人的生活道路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坎坷,遭受挫折。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经受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的历史进程是这样,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如此。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过程。家庭的变故只是人生挫折的一部分,而且父母离异与丧失父母存在质的区别,从法律角度而言父母分开后仍然肩负着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用事实说明不幸是对人生的考验和磨砺,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就是他们在不幸和挫折面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歌德说过:倘不是用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只有经受不幸的磨练,才能使人的意志更坚,在克服苦难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自我价值。

       ⑵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去关爱离异家庭学生

学校是以师生关系为主轴而构成的社会群体。教师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感情、意志品质的发展,也影响着他们的个性,特别是性格的形成。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往往遭到周围人的歧视,饱受冷漠和创伤,在学校中,他们对老师的态度比一般人更为敏感,因而,教师的教育态度,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说有着更大的影响。离异家庭的学生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教师的可以填补学生心理的真空,可以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在他们心里激起层层浪花。同时要教育其他学生不要对他们歧视,不要嘲讽和挖苦,更不能对他们有成见,而应该主动接近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使他们逐渐忘记自己不幸的家庭背景,走出自我封闭的心态。

当这些孩子有病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安排班干部轮流给他补课,并带领全班同学看望他,给他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力量;当这些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帮助耐心辅导,要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班级组织各项活动时,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教师可以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让他有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同学的友谊。让他感到缺了一位父亲的爱,多了二十多个男同学的帮助;少了一位母亲的爱,多了几位教师的呵护,多了二十多个女同学的关心。教师的爱虽然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可以弥补父母的爱。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真情的班级集体里,他们会感到生活充满生机,感到自己不幸之中有特别幸运,重新树立奋发向上的心态。

      ⑶
将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同对家长的劝说结合起来。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之所以受到严重的阻遏,直接原因就是夫妻离异使得美满幸福和谐友爱的家庭解体。由于家庭解体,孩子就不得不生活在一个破裂的不完整的单亲家庭里,这样,他们不仅发现自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而且还会由此而招来非议和歧视,更有甚者,离异家庭子女的抚养者为了争得同情和支持,还会在孩子面前指责、咒骂或有意向孩子陈述其离异父亲或母亲的罪过,有的离异家庭子女的抚养者甚至还把孩子看成是生活的累赘和再婚的障碍。家庭的缺损必定带来家庭教育的缺损。所以只对家庭离异学生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伴之以对家长的说服。因为这些学生放学后,仍然要回到家庭环境中生活,家庭的不良影响对学校的教育具有抵制作用,会产生负效应。教师应多家访,和父母谈心,申明其利弊,使家长明白,作为父母,无论婚姻是否存在,都应该承担起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离婚绝不能以伤害和牺牲孩子为前提和结果,应尽量使孩子的生存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和离异家庭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首先应尽量忘却离婚带来的痛苦,努力控制消极情绪,千方百计和自己抚养的子女共同去重建新的家庭生活,创设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设法抚平家庭离异对子女带来的心理创伤。其次,和离异家庭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家庭前途悲观失望,心灰意冷,对孩子也不闻不问,使孩子像断线的风筝,从小失去了父母之爱和家庭温暖;另一种是溺爱有加,认为孩子已失去了父爱或母爱,理应把父母之爱由自己一个人来偿还,对孩子百依百顺。给孩子以理智的爱,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让孩子知道,由于种种原因,父母可以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但他们仍是父母的孩子,谁也没有离开他。家庭气氛仍然是和睦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唯一不同的是父母分开了。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孩子获得了心理的满足,精神的安定,身心仍能获得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社会也要高度重视家庭业已破碎的离异家庭子女问题,整个社会只有积极地协调把多方面的教育因素结合起来解决离异家庭子女的有关心理问题,才能使离异家庭学生摆脱父母婚变带来的阴影,走出心理的误区,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主任面对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注初中入学新生
因材施教 巧解中学生心理难题
让考试成为心理健康的“磨刀石”
高中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办法
青春期挫折对策及诱发因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