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告诉你为什么:刻意练习不可能新手变专家

文:刘传|壹心理专栏作者

2014年底,我以创业者的身份,拜访了国内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先生。除了请教创业问题之外,此次拜访我还带着另外一个疑问寻求验证:到底是哪些变量,造成了新手和专家之间的差距?

 组块大小

蔡文胜先生总结一个结论,通常只会归纳出三点,而且这三点基本穷举了该问题中的所有可能。例如:

创业选方向遵循三原则:

1、移动端优先

2、离钱近的优先

3、感兴趣、有激情的优先

又如:

未来或者现在在发生的三个创业方向:

1、重新优化分配闲置资源

2、简化复杂的事物

3、改造传统的商业模式

以上原则理解或不理解,都没关系,这里我们要谈的是新手与专家之间的组块差距。我在《掌握这个概念,让自学效率翻倍》中详细阐述了组块(chunk)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的关系。在此再简单说明一下:

例如,书架上取书这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组块:识别目标,确定位置,取书时用手抓住书脊,控制抓的力度,取出的路径。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小组块(mini-chunk),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小组块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组块,所以成年人只会用取书这一个组块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多个小组块。

相较之下,对于一个2岁的小孩子,完成取书这个动作就必须先掌握其中的小组块。每取一次书,他都必须按顺序思考每一个组块,一个组块使用完,再思考下一个组块如何运用。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意识、思考的区域,比如你正在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信息以及你正在思考的内容,都在你的工作记忆中。据最新的研究,工作记忆的容量为4个有个意义的组块(Cowan,2001)。

我们从长期记忆中提取组块放入到工作记忆,利用这些组块来处理问题。由于容量有限,我们放入的组块只能有4个,如果多了就会造成认知过载,这也是小孩子为什么初次取书会比较困难的原因。

现在回到蔡文胜先生的回答上。为方便阐述,将第一个回答设为A,对应的三个原则为A1、A2、A3,同理第二个回答为B,对应的三个原则为B1、B2、B3。

如果你是有过一定商业经验的创业者,你能很快理解A和B,更不用说对应的细分原则。

如果你在创业方面是一个完全的新手,要理解A和B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原因是缺乏相应的前拥知识(prior knoweledge),也就是我们平日里讲的背景知识。所以为了理解A,就必须先理解A1、A2、A3。如果对细分原则仍存在疑问,还得继续拆分理解。

那么,组块是如何造成了新手与专家的差距呢?

以一个最小模型来阐述,当思考一个创业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时,蔡文胜的工作记忆会放入A和B,新手由于不理解A和B,他的工作记忆会尝试放入A1、A2、A3、B1、B2、B3。上文已提到,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所以对于蔡文胜先生来说,他只需动用少量的认知资源就能完成一次决策,而对于新手,即便认知过载,也无法做出全面的分析。

实际上,蔡文胜先生还有C、D、E等很多分析组块。

互联网三大特征:类聚、众包、分享

投资原则:

我为什么要投资你:

1、方向与趋势是否相符?

2、能力与资源是否匹配?

3、是否具备优秀创业品质?

作为专业投资人,蔡文胜先生每天都会看大量的BP,见创业者,这样的长期训练使得组块的提取与运用逐渐自动化,小组块再合并成大组块,例如组块ABCD在新手看来是分开的,而在蔡文胜先生的体系中已经合并成了X。合并组块节省了认知资源,相当于扩大了工作记忆的容量。组块大小的差距,是新手与专家的区别之一。

组块的概念又涉及到另外一个迷思,专家的思考方式为何看上去与众不同?

 顺畅提取

当我们观察专家与新手的表现时,似乎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专家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推理能力强于新手。实际上,一个人看起来在进行逻辑思考,其实大部分时候他是在进行记忆检索。这个重要发现源于对象棋选手的认知研究。(Chase and Simon,1973)

象棋通常是计时比赛,双方各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快棋赛中选手只有五分钟走完所有步数。令人惊奇的是,最好的棋手在快棋赛中也依旧是最好的,排名第二依旧是第二,以此类推。

这一结果表明:区分最好的象棋选手与一般需棋手的因素在快棋赛中仍然存在。这个因素应该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否则他们在快棋赛中就不会获胜。

在比赛中,棋手需要迅速对棋盘做出判断,决定哪一部分是最需要立刻反应的,以及自己和对方的弱点等。整个过程很短,只需要几秒的时间,因此这是一个记忆检索过程。心理学家预估顶级象棋选手可能在长期记忆中存有五万棋局的记忆,这就是顶级棋手在快棋赛中依然能胜利的原因。

记忆检索是一种快思考的过程,很省力,符合认知的最小行动、最经济的原则,但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专家通常在一个领域有常年的经验积累,就像一个顶级棋手拥有大量的棋局记忆,而新手在该领域的经验为零。解决同样的难题,专家依靠记忆检索,新手不得不动用慢思考,运用逻辑推理,而后者费力且低效。

专家很多时候看上去思维方式与大部分人不同,实际上由于他们拥有大量的记忆组块,并能在快思考时顺畅提取使用。

那么,当动用慢思考的时候,专家和新手有什么区别吗?

 抽象层面的表征能力

我认为读书时有两种学习方法,一是学习内容本身,二是学习作者如何分析得出内容的过程。对于后者进行总结,能发现一些牛人的共同点。

索罗斯曾一次演讲中提到:

在我的一生中,我制定了一个概念框架帮助我既作为一个对冲基金经理去挣钱,也作为一个政策导向的慈善家去花钱。但是,框架本身是无关乎钱财的,它是关于思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而这个问题从很早开始,就已经被哲学家们广泛地研究。

查理芒格阐述为什么人们必须拥有跨科学的心态,才能高效而成熟地生活:

你们必须掌握许多知识,让它们在你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架,在随后的日子里能自动地运用它们。如果你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郑重地向你们保证,总有一天你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我已经成为我的同龄人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与之相反,如果不努力去实践这种跨科学的方法,你们中的许多最聪明的人只会取得中等成就,甚至生活在阴影中。

马斯克在TED演讲中提到:

我在想存在一种好的思维框架(a good framework for thinking),那是物理学的东西,你知道,有点儿像第一性原理推理(first principles reasoning),总体来讲,我认为存在这样的推理,将事情缩减至其根本实质,并从那里开始向上推导,和类推推理刚好相反。

我发现,任何领域的牛人,都会提到自己制定了一套认知世界的思维框架,并且能将自己所在领域的知识,总结出抽象的结构。

索罗斯如此总结自己研究的反身性原则:

其一是,当一件事情有人参与时,参与者对世界的看法始终是片面的、歪曲的,这是易错性原则。另一个命题是,这些歪曲的观点能反过来影响到的与该观点有联系的事情,因为错误的观点会导致不适当的行动,从而影响事件本身。这就是反身性原则。

诺兰将《盗梦空间》如此复杂的剧情结构绘制成了这样: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将故事的基本原理绘制成了图形:

这些牛人都体现了在更高的抽象层面表征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的疑问是,专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换一种表达方式,即专家的知识是如何组织的?

有一项针对物理专家和新手的研究,揭露了其知识组织方式的差异(Chi et al. ,1982)。这项研究使用的是经典的斜面问题。

在此我们不会谈论任何物理问题,也不需要用到任何公式,我们只关注专家和新手解决同类问题的时候,知识组织的过程。

新手对于斜面图的表征如下:

专家对于斜面图的表征如下:

对于同样的斜面图问题,新手与专家的表征方式大相径庭。新手的表征图示主要涵盖斜面的表面特征,而专家的图示直接把斜面的概念与物理法则和应用条件联系起来。

另外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新手和专家将物理问题按解决方法的相似性分类。新手倾向于依照解决方法的相似性、表面特征的相似性将物理问题分类,而专家则根据能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则来分类。

这里便揭示一条极其重要的认知:

专家的知识不仅仅是对相关领域的事实和公式的罗列,相反它是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big ideas)组织的,这些概念和观点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的领域。而新手则是根据问题的表面特性引导思考和行动的。

根据这个理论,前文中几位牛人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也就是他们之所以成为牛人的原因。这样的思维框架使得他们能脱离事物的表面特征,在更抽象的层面上表征问题,围绕核心概念来思考和行动。

 对学习的启示

根据上文论述,新手靠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未必能成为专家。李笑来举过一个例子,假设一个部落里,有一个猎手是射箭专家,新手都想学习他射箭的技巧,专家做什么,新手就练什么。这个专家射箭时有一个扭脖子的习惯,新手也开始练习扭脖子的动作,而练习扭脖子这个动作并不能让新手成为专家,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刻意练习的有效性在训练方向正确的情况下才能体现,比如有一个专业教练给予方向性指导,所以在艺术、音乐、体育方向,刻意练习极其有效。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需要自学的领域,练什么本身就成为一个头痛的问题。我曾经面试过一个女孩子,她说自己在大学做了一个创业项目,研制一款专门给感冒的人用的纸巾。我当时就懵逼了,问她的理由。她详细阐述了定位理论,然后说做这款纸巾符合定位理论,能占据这部分人群的心智资源。听完下来,我认为她对于定位理论确实很熟练,研究过不少,但是定位理论有太多的限制条件和失效范畴,她却没有理解,若按她的理解,擦屁股、堵鼻血都可以出一款专业的纸巾了。这是一个典型的错误训练商业知识的案例。

本文意在呈现一个学习的方向和全貌,就像练习乐器之前,你肯定需要将歌曲从头到尾听好几遍,知道最终会演奏成什么样子后才着手练习。因此,根据本文的论述,我们能明确这些指导学习的原则,以及应避免的坑:

学习内容应以核心概念、经典理论为主,目标是为了形成以大观点组织知识的能力,而非表面信息。意即,如果学习后仍然以表面信息组织知识,说明你的学习方向存在误区。

刻意练习是为了更好的形成组块,错误的组块不要练习。

尝试刻意练习抽象的表征能力,构建自我的思维框架。

根据专家新手的知识组织差异,运用元认知监控自我是否逐渐具备专家式的思考方式。

最后补充一下,我在拜访蔡文胜时,问了他一个问题:您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此问意在现场见证专家是如何学习的。

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1、知识获取渠道

我们上大学学知识,其中一个我们看重的点是大学里的图书馆。我们过去在大学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就是通过图书馆。好的大学通常来说藏书量很大,北大比厦大的多,清华比北大的多,哈佛全世界最牛逼,共有1300万藏书。上更好的学校,你就有可能获得更多更优质的知识。而在我那个学生时代,想要看一本红楼梦都还不知道去哪儿找。

但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哈佛1300万藏书都弱爆了。你现在有任何问题,到互联网上提问,会有最优质的回答匹配过来。搜索资料,全天候学习人类的所有知识,而且全部都是免费的。比如最近的《星际穿越》,电影里的黑洞、虫洞、五维空间等知识,我之前都不懂,看过电影后上网搜索资料,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了解相关的知识。只要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好学一点,每个人都能在一些领域迅速成为专家。

2、分辨能力

当你去搜索信息的时候,你要有能力去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比如你和一个大学的老教授,你们同时去搜一个银行的网址,年轻人能很快地辨别这个网站是不是钓鱼网站,而老教授就不行。比如我要做一个投资决策,我会亲自求证,通过互联网去搜索了解这个公司的相关信息,通过社交网络去了解创业者,分辨出对的信息以便决策。今天互联网环境里,我认为分辨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且首发自微信公众号:千古刘传(qiangulc)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原题:新手与专家的之间,难道就只差刻意练习?

责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1.1专家与新手在认知与学习上的差异
《认知:人背后的思维与智能》读书笔记
认知框架:它是啥?如何理解它,如何构建它,如何应用它?
《认知2》:专家为什么这么快?
这本书帮你认清记忆的底层逻辑,学习路上不再做无用功
认知主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