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放下别人的错,解脱自己的心

放下,这是佛教里讲的很多的一句话。然后这样的解释放下:

放下是为了更好的拿起。

其实不然,放下不是更好的拿起。

若放下还要拿起,那不是多一次折腾吗?

根据色即是空的原理,放下就是拿起。

如果不明白,我把这句话换种方式说一下,放下,其实就是另一种拿起。

应该明白了,不明白的后面的就不用看了。

朋友来山,去海边,兴奋之余,脱鞋踏沙。

时也立冬,无人从随,其便劝同行者也脱鞋。

余人不从,回答沙子脏了脚。其实脚是干净的,沙子也是干净的。

当脚遇到沙子了,就不干净了。

是脚不干净了,还是沙子不干净了?脚还是脚,沙子还是沙子,哪里不干净了?

黑暗里开灯,房间亮了,便说是灯去除了黑暗。

其实不然,暗处是无灯的,有灯处是无暗的,若要有照,必须是有明有暗,然明暗不并故,何来有照?

菜里放了盐,我们便说菜就咸了。

其实也不然,菜是不会咸的,咸的还是盐。

不是这个世界错了,是我们的认识错了,错误的认识导致了我们的痛苦。

佛陀最初也和我们一样,见到病老生死的现象,一样的痛苦。

原因也和我们一样,错误的认识。

佛陀的解脱也无它,正确的认识了这个世界而已。

即所谓证得实相,了知了这个世界真实的相状。

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也都在努力创造着,但遗憾总是伴随。

在这个娑婆世界,似乎并没有人能真的远离痛苦,于是都只能默默的承受。

娑婆的本意就是堪忍,准确真实的描绘了人类生活的现实。

其实并不是不能的,佛陀的生活就是那样的喜悦与宁静,自在与安详,没有痛苦没有烦恼。

作为一介凡夫,我们确实无法体会到佛陀生活的美好,但是慈悲的佛陀给我们指引了通往这条美好生活的道路。

他给我们解开了人生的迷惑,让我们脱离了业力的系缚,从而真的做到过上能够永远的远离痛苦的生活。

人类自出现以来,所有的努力,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无非都是一个目的,离苦得乐!

远离痛苦的折磨,过上快乐的生活。

而佛陀开示的教法,同样如此。

没有悟道之前的佛陀,作为一个王子,同样感受着世间的种种痛苦,而最终抛下王位出家修道的目的,其实和我们芸芸众生的想法完全一样,过上没有痛苦的日子。

王子的生活是荣华富贵的,地位是显赫一时的,显然这些并不能使他远离痛苦,得到究竟的快乐。

不说王室同样不少的是非烦恼,单说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痛苦,作为王子也一样的无法幸免。

为解决这些问题,王子走上了离家修道的路。

当我们把生老病死之痛苦视为习惯,而麻木的无知的把这些视为必然的时候,佛陀却从中发现了我们痛苦的根源所在,并最终从根本上都给于了解决,且不说那些我们视作所谓不可逾越的困难和障碍了。

从此,人类就有了解决痛苦的方法。

从苦集灭道到十二因缘,乃至六度四摄,佛陀的一生都是从事这样的事业,帮助众生从痛苦中解脱。

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无一不是在帮助众生过上快乐的生活。

这是佛陀应世的本怀,也是佛教的唯一的根本宗旨。

沿着佛陀的路,我们同样可以做到,享受涅槃的喜悦。



解脱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事,因为解脱必须要首先改变我们的心。

从凡夫心到菩提心,这其实也是我们所有修学佛法的人要转变的一个过程,从某种角度讲,这就是佛法修学的主要内容。

度自己更要度众生,如无度众生之心,则自己也难脱沉沦。

度众生就要先从自己最近的人开始,因为这样更容易升起利益众生的心。

修行是个渐进的过程,慈悲心必须要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到朋友、同事、陌生人乃至怨敌。

度最亲近的人,首先就是父母,父母并不仅仅是这一生一世的父母,而是累世父母。其实广义的讲,累世父母就是一切众生。

那么累世的父母在哪里?一般人理解,都认为他们早就死去了。

很自然的理解为是一种纪念死人的节日了,以至于以为这一天是所谓的“鬼”日。

在福建是泉州一带,甚至把这个月当做'鬼月',乃至认为这个月一般都不宜出门的,真实莫大的错解了。

因为从佛教的轮回的观点看,我们这些所谓的活人,不都是从过去的“死人”(也或许是其他类的众生)投胎而来的吗?

我和你,所有众生,轮回了无数回,其实不就是已经“死”了无数回了吗?

那么,所谓的“死人”,不正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众生吗?

佛教里所谓的“死”了的人,其实都已经活在了我们的身边了。

累世的父母,也就是我们身边的众生。

也经常看到佛教徒做超度,最多也只能在亡者离开后的四十九天里,因为在四十九天之后,亡者是一定已经转生投胎了的,这一点对那些喜欢做超度佛事的人要引起重视了。


累世的父母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佛教讲六道轮回,在每一次的轮回中,我们都有自己的生身父母。

因为我们没有解脱,所以在六道里已经轮回了无数次,这样,我们就有了无数次的生身父母。

而这些无数的生身父母,如果没有解脱的话,也一样还在轮回中,那其实就是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众生都有可能是我们的生身父母了。

它可能就是一只蚂蚁、一只蚊子、一头小猪、一匹骏马。

他也可能就是你的同事、朋友、冤家。

所以当我们感恩累世父母的时候,其实就是要做到对每一个生命都要尊重和敬畏!

愿度一切众生这个愿确实很广大,让人听起来觉得似乎是个根本做不到的愿望。但实际并不是让我们真的要让所有众生都解脱才可以,这关键是要打开我们的心量。

修行就是修心,你的心的状态才是一切修行的关键。

修心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关键是要按照佛陀的教导进行修行。

不能自己想当然,也不能随便听什么“老师”、“大师”的话。

现在骗子多,“二把刀”也多,而能否做到选择善知识,能否做到按照佛陀的教导、法师的引导进行修行,关键还是要“善听”。

只有听话、听懂才可以进行正确的修行。

而听话、听懂关键在于自己会不会听,能不能够做到“善听”,而不是法师话还没说完,经文还没读完就以为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会了。



善听,意思是对听到的话(看到的文字),能够作客观的理解认识。

唯有此,我们才能了解,辨别事情的真相,把握说话者的真实意图,从而能够处理好事情,调整好人际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摩擦、麻烦,给自己和他人都留下快乐的空间。

反之,如果不善听,往往很容易误解,错解,从而造成矛盾,纠纷。

尤其咱中国人,说话很含蓄,话里有话,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与人说话,是交流的最基本的手段。

说话者或者是陈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或者是要对某事某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达到交流和沟通,最终是以达到某种目的为前提的。

但是,受条件的影响,往往是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的。

比如在陈述一件事情的过程中,陈述者是否能全面描述事情的经过呢?陈述者的表达能力又是否可以把事情表达清楚呢?

按常理,陈述者难免是站在自己观察的角度来描述的,本身就带有盲人摸象的味道了,且不说那些刻意想混淆视听的人。

这样一来,对听的人来讲,掌握到的情况就与实际有距离了。

还有当我们听别人的观点和想法的时候,说话者总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贯穿其中,这样一来,我们听到的只是说话者的意思,而不是站着全面的立场。

所以我们听话的时候,不可以简单的不做鉴别的对待,否则很容易受说话者的影响而失去公正的处理事情。

所以古人讲,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这时候,多听才是善听。

善于听,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善于“闻”。

这个“闻”字就是佛法中常说的闻思修的闻。就是要善于看书学习。

《多闻集》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这是从学法的角度对修行人的要求,固然对常人而言,要求是高了,但是确实表明了多闻善闻的作用和利益。

为什么现在社会常常出现“大师”?

原因是很多人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所造成的,因而盲目的跟从与吹捧。

有一句话点明了真相,不是骗子有多高明,而是傻子太多的缘故。

这就是不会听闻所造成的悲剧。

这些年,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人的欲望自然会随之膨胀,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结果在为了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时候,我们无暇顾及我们精神上的需要,从而使我们变得很迷茫,很容易被一些现象所迷惑。

我希望这是暂时的,但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去反思,我们每个人去反思。

反思,需要我们多闻善闻。


佛教的经文里常有这样的一句话,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意思就是要认真的听,听完了以后还要认真的去思考,然后记在心上。

之后,还要“依教奉行”,也要与人分享。

很多学佛人不爱与人分享,其实这是不对的。

一些不是佛陀信徒的苦行者在接受供养后,会对布施者说些赐福的话,如:

“愿你们远离危险,祝你们兴旺,财源滚滚来,愿你们长命百岁。”

相反地,佛陀的弟子比丘们在接受供养之后,却默默不语。这是因为佛陀证悟以后的前二十年,要他们如此的。

当时的人就加以比较:“苦行者祝福我们,而敬爱的比丘却什么也没说。”

很多比丘向佛陀反应这件事,佛陀从此要所有的比丘在接受信徒的供养之后,也要 说一些适如其分的祝福。

从此以后,大众在供养之后,也能够听到比丘们适当的祝福,而心满意足,并且建立信心。

但另有其他的苦行者则讥讽地说:“我们严格遵守牟尼的传统,保持沉默,而沙门乔达摩的弟子则在公众场合讲说法义。”

听到这种蔑视的话后,佛陀说:“比丘们!有些人沉默不语是由于无明和胆怯,有些人则是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深奥的知识。

只知保持沉默的人不是牟尼,只有克服恶业的 人才是牟尼。”

愚痴无明的人虽然默默不语,仍然不是智者;

智者如同手拿天平的人,受持善法而舍弃恶法,并与人分享,这才是是真正的智者。

常听到:等我修行好了再来利益众生。你不利益众生怎么能修行好呢?

分享本身也是学习,也是利益众生啊。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因为深爱,所以痛苦
禅修世界--定11
法句经故事70. 从黑暗到光明 智者自净其心
【慈悲志业 佛典故事】----修行不要自欺欺人
內觀實相 阿姜查
杀死烦恼,是如实觉知并放下烦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