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路军新式子弹,会在体内碎裂,日本兵回忆:感觉整个肩膀被挖走

今天文章的主题是,八路军的子弹。

1940年,一则传闻开始在华北日军中悄悄传播:八路军装备了一种新式子弹,它在飞行时发出恐怖的呼啸声,在打中人体后会在身体里碎裂,造成巨大的创面。

日军士兵说,这种子弹的弹头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红色,也许是八路军的特别标记。

那么,八路军真有这样一种子弹么?答案是:真有!

从1940年开始,八路军陆续开始装备这种红色弹头的子弹,它由八路军军工部自行生产,今天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里还能看到实物。

现存的边区造红圆头子弹

在日本老兵的日记中,这种子弹被称为“要命的红圆头”——“打中肩膀后,伤口被完全撕裂,仿佛整个肩膀都被从这个洞里强行挖走了。”

这段日军伤兵的描述,足以证明“红圆头”的威力。

在我们印象中,八路军的武器弹药不是非常落后吗,怎么会有如此厉害的子弹?

其实,这种“红圆头”子弹,恰恰是根据地弹药落后的反映——它是一种“不合格”产品。

要揭开“红圆头”的秘密,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八路军弹药的来源。

不靠谱的国民政府

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之后,按说武器弹药应该全部由国民政府提供,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

在1941年中央军委的文件《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中有这样一段话:“国民党已两年未发一颗子弹,将来发给的可能也很少。”

由此可见,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国民政府切断了对八路军的弹药供给。

事实上,八路军能否从国民党那里获得弹药,始终要受“两党关系”的影响。

比如,从“七七事变”到1938年7月这一年时间里,国共关系较好,因此八路军获得弹药不仅及时,而且数量充足。

我查到这样一组数据:1937年8月20日(此时红军尚未改编为八路军),南京即向红军发放“七九步弹30万发,七九机弹20万发,驳壳弹20万发,迫击炮弹620枚,手榴弹1. 5万颗。”

这里有一份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接受弹药清单:

数据来源:《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弹药来源问题研究》

但从1939 年下半年起,情况起了变化。

1939年,国民党在陕甘宁边区附近不断制造摩擦,导致两党关系紧张。随后,蒋介石用'断供'来胁迫八路军,他在1939年12月这样批示: “第八路军未退出绥德开往河东以前,切勿再发械弹”。

自此以后,国民政府就彻底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弹药供给,八路军只能靠缴获和自制来补充弹药了。

弹药匮乏

八路军开赴敌后作战以来,战斗日趋频繁,由于失去了国民政府的弹药支持,部队的弹药逐渐紧缺。虽然当时各个部队的具体弹药储备情况不一样,但由于补给困难,所有部队的弹药都开始捉襟见肘。

作为八路军主力的115师,在平型关战役时弹药还算充裕。据时任686团团长的李天佑回忆,平型关战斗中每名战士领到了100多发子弹和两颗手榴弹,这对八路军来说已经是非常豪华的配置了。

八路军战士

但115师和日军一交手,发现子弹还是不够用。

在老爷庙战斗中,686团的战士们为了阻止日军抢占老爷庙制高点,竟然打光了全部弹药,战斗之激烈,是国内战争中少见的,部队弹药供给马上感受到了压力。主力部队尚且如此,其他部队的情况可想而知。

1941年1月,八路军战士聂文魁只领到了5发子弹。在领子弹时连长还耐心嘱咐,要牢记“三不打”:没有把握不打、远了不打、瞄不准不打。当时,即使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在作战前也仅能领到10发子弹。

日军“明治三十年式”弹药盒

与此同时,日本兵却弹药充裕。

抗战时期的日军步枪兵,携带一种从1897年就定型的“明治三十年式弹药盒”。它有两个前盒,一个后盒。前盒分两个仓,每仓存放15发子弹,一共可带30发,两个前盒总载弹60发。

后盒是备用弹药,里边的子弹一般都是用油纸封着,底部有通气孔。一般情况下很少动用这个储备弹盒。后盒可以存放4个15发弹夹包,一共60发。

算下来,日军一个步兵的标准携弹量是60(2前盒)+60(1后盒)+5(枪内)=125发。行军时,他们还会再多带60~80发子弹。

这样每名士兵的携弹量就会达到200发,足够支撑两次战斗。而一个日军大正11式机枪组,总计携弹量大约450发。

前盒内分两个仓

于是,日本兵在八路军眼中就成了'行走的弹药库',他们非常重视缴获敌人弹药来补充自己。一段时间里,“缴获”成了八路军的主要补给来源。

鬼子越来越狡猾

八路军主要靠缴获补充弹药的情况,很快就被日军侦知,狡猾的鬼子马上采取了'反缴获'措施。

1940年以后,每个日本兵出动时携带的子弹数量都被严格限制,最多不超过40发。日军还严格控制伪军的弹药储备,防止八路军从伪军那里获得弹药。

同时,这一阶段的两军作战样式也有变化,这就让八路军缴获弹药变得越来越难。

一般来说,在战斗中要想缴获足够的弹药,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一、要成建制消灭日军;

二、日军被成建制消灭时,还没来得及打完全部子弹。

八路军要想达成以上两个条件,就要在速胜的同时,尽量少消耗自己的弹药。但1940年之后,想做到这一点变得非常难。

八路军穿着缴获的日军大衣

1940年前后,鬼子开始在平原地区玩新花样——囚笼政策。他们在平原地区大城镇附近修筑碉堡,再用公路把碉堡连接起来,这样就把战场分割成了很多小块,以此来限制八路军的活动。

鬼子这样一搞,平原地区的八路军,再以旅、团为单位活动就很不方便,只能以营为主进行作战。所以小仗打得多,大仗打得少,缴获也大幅下降。

但是在山区,八路军的旅级和团级部队依然活跃,所以才有了陈庄战斗、黄土岭战斗以及大龙华战斗等。

不过,这些战斗中八路军虽然能缴获一定的弹药,但自身消耗也很大,以下有一组数据:

  • 在黄土岭战斗中,我军缴获各种弹药53500发,消耗各种弹药116168发,缴获量占消耗量的46. 1%;

  • 在大龙华战斗中,我军消耗与缴获相等,都是5万发;

  • 而在陈庄战斗中,我军每消耗5发子弹才能缴获1发。

此后,“扫荡与反扫荡”、“蚕食与反蚕食”成为八路军与日军战斗的主要形式,这让八路军更难毁灭性地打击日军一个大队。

日军子弹盒内的备用弹药

1941 年11月,彭德怀在总结黄崖洞保卫战时也承认,以当时条件,对鬼子进行大规模围歼是很困难的。

没有了短时间的歼灭战,八路军就失去了弹药补给来源,面临“有枪无弹”的险境。

弹壳!弹壳!

由于前线弹药补充形势越来越严峻,毛泽东在1938年10月的中共中央六届六次会议上,专门提出了军火问题。

“要求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

但是,要在根据地生产子弹谈何容易?除了缺少机器设备,更大的难题是——没有原材料。

抗战时期的子弹壳,都采用黄铜制造。但在抗日根据地,既没有冶炼黄铜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纯铜储备,所以无法生产子弹壳。

造不出子弹壳,更何谈生产子弹?根据地兵工厂只能退而求其次——自造复装弹,也称“翻造子弹”。

所谓复装弹,就是对旧弹壳进行修整,再重新装入火药和新底火,最后安装弹头制成的弹药。

八路军战士和缴获的武器

相对于手榴弹、炮弹的制造,复装子弹的工艺反而更复杂。

制造一发复装弹,需要一个废旧弹壳、火药、一枚重新制造的弹头。然后进行清洗、整形,退火,看底火眼、上底火、装发射药、装弹头、紧弹壳、弹口及底火点虫胶漆、检验、过全弹样规、滚光等几十道工序。

八路军生产复装弹,最需要的原料是弹壳。

从1941年起,用过的弹壳成了八路军的“战略物资”,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收集弹壳,也不断命令部队要重视收集弹壳的问题。

1941年1月13日,朱德在给部队的电报中明确指示:“总部现已无子弹......以后凡领子弹者必须带子弹壳来,一颗换一颗,否则不发。”

这一时期,收集弹壳成了上到中央军委,下到各师、旅首长经常提到的问题。八路军在极其繁重的战斗任务间隙,还要千方百计收集弹壳。

八路军战士

八路军的步枪手在转移阵地前,一定会仔细地将散落在周边的子弹壳收集起来,战斗结束后交给班长;机枪手因为要频繁变换阵地,因此在战斗中无暇搜集,不过在打扫战场时,其他战士会根据机枪手的回忆,帮助寻找弹壳。

一次在临沂附近,115师686团设下了一个埋伏圈,准备伏击一支日军。但进入伏击圈的日军兵力超过预期,因此我军没能全歼敌军,只能迅速脱离战场。

两天后,686团又专门派出一股小部队,返回战场收集散落在那里的弹壳。最后,400多枚弹壳被全部找到,交给了上级。

八路军以超乎寻常的“热情”搜集弹壳,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一些战士在战斗中发现,为了不让八路军捡走弹壳,鬼子竟然也开始捡弹壳了;日军机枪手还在抛壳窗外罩上了一个布袋,把机枪抛出的弹壳一粒不剩全部带走。由此可见日军的狡猾和眼线之多。

日军机枪手摆拍

部队搜集来的弹壳,都被送到子弹厂。这里有一些生产复装弹的加工机械,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据当时参与复装弹生产的沈丁祥回忆:

“子弹厂车间里,放着周恩来副主席通过统战关系从敌占区搞来两台弹壳车底机、两台取轴冲床、两台紧口机、两台收口机、一部元车,还有车床和小冲床各一部”

除了在工厂大规模生产,八路军还成立了复装弹小分队,他们携带成品弹头和简单工具跟随作战部队行动,在战地现场制造复装枪弹,直接供部队使用。

很快,八路军的子弹厂扩大到了两家。到了1943 年,单在晋察冀兵工厂,复装子弹数量就达100 余万发。抗战期间各兵工厂所生产的700多万发子弹中,大部分都是复装子弹。

无烟火药

解决了弹壳的问题后,八路军技术人员又把目光转向了火药。

中国作为火药的故乡,民间就能生产。事实上,根据地造子弹最初使用的就是老百姓土造的“黑火药”。

但这种火药在使用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战士们意见很大。

八路军使用的“弹头引伸冲床”

据军工人员回忆,这种装有黑火药的子弹在发射后,会产生浓烈的黑烟弥漫在战士周围,黑烟不但严重影响瞄准,还会暴露射击位置,引来敌人的火力。

使用这种黑火药子弹,经常是一场仗打完,战士们都被熏得灰头土脸。

于是,获得无烟火药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起初,军工人员获取无烟火药的方法是,拆解日军炮弹的发射药筒,取出装填在药桶内的无烟火药条,再将火药条剪碎,装填进子弹壳。

不过这种方法很快就被放弃了。八路军缴获的发射药筒本来就有限,一部分还要给炮兵使用;而且拆解药桶还有巨大的危险性。

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军工部决定,自行制造无烟火药。

1940年1月,在河北省唐县的一座村落里,八路军晋察冀军工部在这里搭起了用水缸做成的陶塔,开始生产硝酸和硫酸。

八路军兵工厂使用的加工机械

从1940年8月起,八路军已经能够批量生产硝酸和硫酸。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的三名同志,用自产的原料成功研制出了无烟火药,并很快被推广到其他根据地。

到1942年,已经有两个根据地成功生产出了浓硫酸,并随即制造出了无烟火药,他们还在此基础上制造了不同种类的其他火药。

1944年以后,各根据地的火药生产数量猛烈膨胀。以太行区为例:

1944年生产雷汞26公斤,1945年即猛增至118公斤; 1944年生产发射药760公斤,1945年增至10203公斤; 1945年生产烈性炸药15503公斤。

八路军终于突破了无烟火药这个技术难关。

红圆头

除了弹壳和火药,复装弹的另一个难点是:弹头。

一颗全新的日制6.5毫米步枪弹,弹头内装铅芯,外包铜制被甲。弹头的结构是在坚硬的铅制内芯外,再包裹一层柔软的铜皮。复装弹的弹头结构也是这样。

复装弹使用回收弹壳,弹头只能用铜和铅重新制造。

前文说过,八路军本来就非常缺铜,而且也没有能力自己冶炼。要想制造弹头只能回收含铜的旧金属。他们发现,清光绪年间的铜元非常适合制造弹头。

军工人员先把收集到的光绪铜元进行挤压和敲打,制造出类似试管一样的铜制器皿,然后再往里灌入融化后的铅液,封口后就成了一枚弹头。这种弹头会呈现出铜元的颜色——暗红。

但是,铜元有一个缺点:它比纯铜硬,非常难加工。

在使用人力螺旋冲压机生产铜元弹头时,工人经常忙活半天也生产不了多少。技术人员于是想到了用骡马作为动力,驱动冲压机压制铜元。经过试验,这个办法取得了成功。

用这种土办法压制的原材料,表面会出现很多细微裂缝,制成后的弹头表面也会保留这些裂缝。这些裂缝无法清除,只能在简单打磨处理后,交付部队使用,后来被人们称为“边区造”或者“红圆头”。

红圆头子弹在发射后高速飞行时,空气会从缝隙灌入,产生刺耳的呼啸声。高速空气还会导致铜皮部分剥落,露出铅芯。

因此,当红圆头弹进入人体后,开裂的铜皮在阻力下会碎成大量破片,铅芯也被挤出,在体内翻滚,很像达姆弹。所以,它造成的创口也远比普通子弹大得多,给鬼子兵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不过,红圆头弹也有明显的缺陷,粗糙的加工导致它的精度变差,射程也远不如新造子弹。

这就是前文所说的、被鬼子兵称为“要命的红圆头”子弹的来历。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型号,是一种应急产品;但它也是中国军民顽强抗战、不畏强敌的缩影。

后记:

对八路军来说,弹药短缺始终是抗战时期挥之不去的痛。虽然根据地兵工厂的产能不断扩大,但毕竟不是机械化大生产,因此产能始终不足。

八路军的“弹壳引伸冲床”

在抗日战争前期,国民政府发放和战斗缴获是早期八路军弹药来源的主要途径;当国民政府停止发放弹药后,八路军因为战场环境限制,缴获也越来越少,在1941-1942年度陷入缺乏弹药的困境之中。

在困难中,红色军工自力更生,想尽办法生产自造子弹,让自造弹药的占比越来越高。到了抗日战争中后期,各根据地的弹药生产相对进入正轨,对于精度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复装子弹生产,尤其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1943年开始,尽管依然受原料的制约,但八路军兵工厂仍然在困难中,给部队提供了宝贵的弹药支持。

据统计,1937-1945年抗日根据地共建兵工厂130个,拥有近2万职工,生产了780万发子弹,为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中国军事工业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当下的现代化军工企业注入了红色基因。

在抵抗外敌的艰苦条件下,人民军工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的光荣之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战时的“边区造”威力如何?李云龙嫌弃的武器,其实日军有点怕
浅谈霰弹弹药装药类型及弹体结构(关键词:霰弹;装药;发射药;弹体结构)2023.1.22
抗战中,中国士兵一仗下来,为何脸都被熏得黑黑的?
从最早火门枪到当代轻武器的发展史
想要弹无虚发得先有“弹”—子弹进化史
底火的成分都有什么,怎么引燃弹壳内的火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