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浮生六记》之心得
 
 
          《浮生六记》
 
                                                                                                                    
一记〈浮生六记〉

  
  去年年内,百无聊赖之际,闲逛新华书店。书店里是书山人海,颇觉自己是一沧海间蜉蝣,就生发感慨:自己太微弱渺小了,不知道诺大书店,能否觅得一本让微薄之人一见倾心的书。在我向来的择书原则里,只要一见倾心,就是我书柜里典藏好书,竟会充满天真地梦想着它们世代留传。
  
  照例在散文的书架前流连不已。现在的书,出版的封面包装是越来越精美了,现在的出版社,好象也不是在比拼版本的质量,而是在比拼包装的力度。标价可以随意,但包装就绝对不能随意,这是时下出版业流行的行业潜规则。如果不是老书虫,很容易被各种各样充满“魅力”的封面设计诱惑而掏了腰包,拿回家认真阅读起来的时候才会大呼上当。因为有些书不知道出版过多少版本了,有些出版社为了出新出奇出特色,就会不恰当地删简或者添加内容,导致有些经典书籍一下子变成了庶出的子侄,总感觉有些地方遗憾了。
  
  对书,我是个苛刻的猎手。总期待能在书山书海里,捕获一份可以属于自己的珍贵的猎物。
  
  带着这种心情,我在书架前徘徊不已,仍然两手空空。正欲离开,又心有不甘,怀疑自己没有识得庐山真面的能力。就又反反复复,仔细甄别。在明清小品文一栏,我信手取出一本明代文人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信目阅览几行,竟大呼过瘾,相见恨晚。可是一个书架,居然有不下四五种版本,有中华书局出版社,有华夏出版社,有暨南大学出版社,不同版本注释的人都不一样,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道取哪一版本,各种版本中,要数暨南大学包装最精美,风格正合我意,正欲择定之际,细看序目,又不似另外版本设计周全。正在头疼之际,阅到某角落里,清清落落地立着另一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包装风格太简洁了,象朵无名的清丽小花,如非细心追索的读者,是真会忽略。我仔细地把它取出来,铺在掌心,翻阅内容目录和编排设计,再比较其他版本设计,觉得此版本内容最周全,注释最周详,正合我意,最后看标价,竟然是各种版本里最便宜的!于是得出一条定律:如果以标价贵贱和包装设计择书,真是择书的大谬也!世间有一些东西往往和金钱多少无关,书便是其中一种,也是我一微弱女子为之倾心求索的原因之一。

        可是,这次择书最意外的惊喜还不在这里。与上海古籍版本〈小窗幽记〉毗邻的是这个版本系列的另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浮生六记〉,都同属于明清小品文系列。它的包装几乎和〈小窗幽记〉一模一样,因了对上海古籍版〈小窗幽记〉的信任,我毫不犹豫地择定了这个版本的〈浮生六记〉,再说它的价格又便宜地喜人,就当买一带一吧,买回来再说,是不是自己值得购买的倾心好书。就这样,〈浮生六记〉成了一本只不过是我附带捡拾的一本书,就象一个女人在精心设计着要孕育一个正系的大胖儿子的时候,老天爷附带着增送了她一个小闺女,这个小闺女比起那个精心期待中的大胖儿来说,显然是个意外的附属,附属品最大的特点是可有可无。而最初〈浮生六记〉之于我的印象就是可有可无的了。但是真正相处起来,小闺女却给了我撼动情魄惊喜,这样的惊喜,一直伴随着我年节期间每天静心品读的无数光阴,以致于我一度时期忽略了生活中其他很多形式的快乐,而只专注于沈复的性情人生了。

       或许,生活中人和书的际遇也是一场缘分。这一次和〈浮生六记〉的相遇,就象一个婚龄男子的相亲礼,来了两个女人,另一个是伴从。而最后意外是女伴从和男子产生了一次爱恋情缘。或许,冥冥中爱书之人也总会不经意间遇见生命中一本又一本和你有缘的书,它会影响甚至改变着你漫长人生长河里的种种心灵体会,直到你渐入无言花落、静坐清月的人生境界了。

       是为〈浮生六记〉之一记,就象无论什么书的开头,都得写个序,那就当它也是个草草的序吧。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二详《浮生六记》
  
  在初春的时节里,总是不期而至地降落着令人黯然消魂的绵绵春雨。这雨好象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这几天,我总是在春雨中步行,又穿过愁烟四起的柳树林才能够回到宿舍,回到宿舍又会沉迷于《浮生六记》的文字。到今天落笔为止,已不下三四遍了。心里惆怅万千,却又无从说起.
  
  《浮生六记》共六卷,可惜完整存现下来只有四卷,其中两卷已散失矣。林语堂先生曾遗憾地感叹道:“我在猜想,在苏州家藏或者旧书铺一定还有一全本,倘有这福分,或可给我们发现。”这令我想起来,红楼梦也是个未全的版本,曾经令多少红迷们抓狂不已。海棠无香也就罢了,红楼梦怎么可以未完?而如今我倒更要加上一句:浮生怎么可以少此二记?多少次,我也和林语堂、张爱玲一样,恨不得幻想有一天突然就在苏州城的某个私家藏楼里,携得一卷完整的手抄本。即使戴个盗贼的名称也心甘情愿,我想,这大概是世界最可以被饶恕的盗贼了。

   首卷题为《闺房记乐》,主要讲述沈复和妻子陈芸相知、相恋、初婚的过程。作者说自己“因思  《关雎》冠首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关雎》是歌颂男女恋情的浪漫诗篇,言下之意,作者要把他们的爱情故事置于首卷。作者于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和妻子完婚(据本人考证,正值虚岁18,芸与他同岁,大十个月),二十四日姐出嫁,作者为新舅送嫁,归来业已凌晨三点,灯残人静,见芸仍未安寝,高烧银烛,低垂粉颈,观书出神。作者抚其肩,问连日辛苦,缘何孜孜不倦?芸说意外开橱得书,不觉阅之忘倦。原来芸读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西厢记》,芸说:《西厢》之名闻直熟矣,今始得见,真不愧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沈笑曰: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沈复的骨格清奇跃然纸上,不知陈芸是否真懂得,因没有下文,无从考证,但芸是仰慕的.又时值他们蜜月佳期,枕伴<西厢>书墨,入帐拥睡,怎一幅风情画意了得啊.《红楼梦》里宝玉偷来一本《西厢》,于桃花底下的一块石头上和黛玉共赏牡丹艳曲,也正值少年妙龄(十二、三岁左右),黛玉说:可惜这张君瑞是个多愁多病的身。宝玉脱口而出: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宝玉借书巧妙表达心迹,黛玉心喜却装怒,又是一幅很好的风情画意.读到此,不由得让人想起《浮生六记》实乃一部小红楼也,更不由得想起《西厢》里那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无论是沈复的花烛良宵还是宝黛的赏曲美景,都似着戏曲里所唱: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人间多少遗憾事!多年后,谁又能预见多年后这对对多情恋人遭遇生离死别?沈复别妻,宝玉别恋。
 
 
  梧桐细雨,点点滴滴,都是回忆
 
         ——三详《浮生六记》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捧起《浮生六记》阅读,都欲要放下,放下之后又心有不甘,又捧起来,捧起来又想要放下去,不忍看。沈复说自己“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起实情实事而已”,作者记述的只不过是生平琐事,在我而言却恍若世外幸事,嫉妒的泪水经常从我体内涌起将整个心灵淹没得毫无逃生的余地。一个人的人生怎么可以仅仅凭借文字而让千千万万颗灵魂去嫉妒、羡慕、追捧呢?以前我羡慕非常潇洒自如地开着宝马的女人,而如今我只羡慕陈芸,羡慕有幸遇见一个一贫如洗而灵魂却饱满澄澈的文人为夫的女人,更羡慕有幸拥有一位可以为妻立言立传的文人丈夫的女人。
  
  沈复年值十三,初会芸姊(年少时期,他们姐弟相称),“时见满地鲜衣,芸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又知“芸四龄失怙,家徒四壁”,年长之后,以女红供给一家三口;刺绣之余,吟诵《琵琶记》,作“秋浸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遂告母:“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取。”母亦爱其温柔,自此,他们约为婚姻,定下终身。婚后生活,一起品诗赏月、谈古论今,正该是红楼未了的那一个梦,宝黛未竟的一段佳话啊。
  
  我早些日子,读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就极羡慕苏氏三生有幸居沧浪之境而文妖;而如今,更羡慕沈复携妻居沧浪亭爱莲居,这样的羡慕之情真不知道如何形容才好。我有好几次都后悔自己遇见这篇文章,因为我恨,恨命运之神让我的生活太庸常,太缺乏诗意。要知道人世间最不可求不可得的正是心灵和诗意际会的刹那,是灵魂顿入安宁而审美境地的时刻。而我们的人生竟然常常与它们南辕北辙。

    婚后,沈复求学归来,携妻隐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之意,檐前立一株老树,亭亭如盖,浓荫覆窗,人面相绿,芸停下绣事,终日伴夫读书碾墨、论诗赏月、斟酒对酌,于无数个无边风情的良辰美景里,他们过完了初婚时节最甜蜜的日子。读到此,怎不为他们夫妇吟诗唱赋、两情无猜的婚姻生活心生妒意?怎不为我们自己渐渐顿入平庸而乏味的情感世界而感到羞愧不已。有时候我们在生活的路上奔忙不已,成就非凡,殊不知我们已经背离了最纯朴而简单的诗意世界而变得空虚和自卑;而这种空虚和自卑常常困扰着我们心灵、不得安宁、无所适从。只有在静静的文字赏读里,我们才可以让心灵复原、归位、甚至绚若星河。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四详《浮生六记》
  
  芸姐爱诗,曾曰:“古文全在识高气雄,女子学之恐难入毂。唯诗之一道,妾稍有领悟耳”。在诸位古诗大家中,芸姐又尚李白,云:“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沈复就故意略带醋意开她玩笑:“初不料陈叔珍乃李青莲知己。”芸又进一笑曰:妾尚有启蒙师白乐天先生,时感于怀未尝稍释。”沈复就逗趣她: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余适字三白,为卿婿,卿与“白字何其有缘耶!”芸再进一笑曰:白字有缘,将来恐怕白字连篇耳。”好一个白字连篇,好一段妙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啊。读到此段文字,我是拊掌而叹,击节而歌,细细品味,如闻仙乐,如品好茶,其中佳味真是非三言两语而言尽,只知道自己心生妒火、悲从中来;叹自己平生光阴虚度耶,又惊叹芸之聪慧敏捷,丝毫不逊于一介儒生之夫,他们竟可以琴瑟相和、举案齐眉,如非前世知己,何世才能修得此福。

   是年七夕(情人节),芸又设香烛瓜果,与沈复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沈复赠妻节日小礼物,是图章二方,复执朱文,芸执白文,以备书信往来之用,图章上刻“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字样。这一夜,月色似水,波光如练,二人并坐水窗,共赏秋月佳期,共品人间万象。芸曰:“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兴否?”复曰:纳凉玩月,到处有之,若品论云霞,或求之闺阁绣挞,慧心默证者固亦不少,若夫妇同唱,所品论者恐不在此云霞耳。”读到此处,若我未曾心动,必然是自己愚顿,绝非文字欠佳;若余未曾惆怅,必然是自己淡漠,绝非文意欠厚。或许此时此刻,我只有浩然长叹、掩卷深思才可排遣读罢文字之后内心最失落、缱绻的情怀。这种情怀,仅仅来自无数个夜晚我独自一人默默地抚摩着文字前行的过程。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五详〈浮生六记〉  

     “妾病始因弟亡母丧,悲痛过甚;继为情感,后由忿激。而平素又多过虑,满望努力做好一媳妇,而不能得,以至头眩、怔忡诸症毕备;所谓病入膏肓,良医束手,请勿为无益之费。忆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玩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神仙几世才能修到,我辈何人敢望神仙耶?强而求之,致干造物之忌,即有情魔之扰。总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
  
   这是一段芸姐弥留之际留给自己的夫婿的文字,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段而矣。阅过此段文字之后,我始终无法试着去忘却,但却更害怕去回忆。不知道有多少回,我捧起这本书,不经意间就会翻到此页,因为这一页已经被我的手指摸索过不知道有多少遍,也不知道被自己书写过多少密密麻麻的文字来表达读后感受,那种无法释怀又无法亲近的感受,时常轻袭着你很多个捧读此书之后的静静的夜晚,让你无法安宁。
  
   芸姐在和沈复夫妻二十三载之后,积劳成疾,不得医治,病死他乡。病死之时正值家境困窘、子女未立;弥留之日,子女均未在侧,唯复日夜相伴,以至于这一阶段的夫妻对话,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最为刻骨的记忆,也是我们读者最为铭心的一幕生活画面,它是人间夫妻的至亲至爱最为淋漓尽致的表达,读之不仅过瘾,更是黯然神伤、凄然泪下,真如长恨歌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啊。是所有〈浮生六记〉的读者都绕不过去的一段文字,也是天下所有生离死别的有情之人都无法绕过的一段文字。

    回煞之日(迷信说死人回魂之日),房东和邻居皆借口远避,惟沈复希冀魂归一见,故不愿回避,有同乡进行劝阻,都未奏效。复“乃张灯入室,见铺设宛然,而音容已杳,不禁心伤泪涌。又恐泪眼模糊,失所欲见,忍泪争目,坐床而待,抚其所遗旧服,香泽犹存,不觉柔肠寸断,冥然昏去。。。”后出门诉友屋内惊悚之事,友服其胆壮,可是用沈复自己话说就是友人“不知余实一时情痴耳”。读到此处,我仿佛是真明白“情痴”二字含义了,自古以来,士为知己者死比比皆是,可是很少有女子懂得“女为情痴者绝”的道理。特别是在这个感情日渐浮躁的物质社会,天长地久的男女至爱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啊。遇见一个情痴情种的男子也是多么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啊。或许珍稀的爱,永远都将仅仅只是留在文字的镜中花水中月而已,仅仅只是留给我们日见荒漠的情感世界一个最天真的童话。但即使是不可得童话,谁都在不遗余力的期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姑苏雪 | 浮生几度沧浪水,静看沈复与芸娘
一本浮生六记,两个可爱又可恨的苏州人
小闱品读--沈复《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清●沈复 著,景行 译)阅读札记(一)(原创)
读书评论|沈复— 浮生六记(一)
笔点人文丨浮生为情,浮生为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