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比打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什么?

来源:十月妈妈心理(ID:mamaxinliwu)




周末带女儿去游乐场,玩了一会儿,听到一阵暴喝声。


“我让你抢,让你抢!打死你,看你以后改不改!”


回头一看,一奶奶正在抡一小男孩巴掌。


小男孩五六岁,仰脸大哭。


我看不下去,劝了奶奶一句:“打是没用的。”


“没用是打得太轻了!每次他抢人家东西,我都得赔礼道歉,这老脸我可丢不起!”


奶奶怒气冲冲地骂了一通,走出游乐场,坐在外面椅子上休息。小男孩继续抽泣了几下,便去玩别的东西。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靠近我女儿,伸手抢我女儿手里的玩具枪,女儿不给,他扬起巴掌,伸手就要打,和他奶奶一模一样。


这就是暴力传承


你怎么对孩子,他就会怎么对他人。


奶奶的打骂,并未让小男孩改掉习惯,反而让他学会了用暴力攻击他人。


这是教育么?


不,这是虐待。

 


不得不重申一下:体罚对孩子没有用!


它是所有管教孩子的方法中最无效的。


不仅无法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反而会给他一种错误的认知:暴力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可用来表达情绪和解决问题。


《超级育儿师》里面有个小男孩浩浩,一直喜欢打弟弟。弟弟稍微有冒犯,或者干扰到他,就会被踢或被甩巴掌。


“好像他只会用打来表示不满。”


妈妈想要浩浩改掉这一行为,用了很多方式,却发现威逼利诱都没用。


育儿师观察到,妈妈也会有意无意打浩浩,踢他。


对此妈妈认为无伤大雅:


“我都没怎么用力,虽然心里很生气,但落下来的巴掌很轻呀。”


“我只是想吓唬他,让他不再犯错。”


育儿师转头问浩浩:“你觉得打人对吗?”


浩浩咬着手指,没有直接回答:“妈妈会打我。”


孩子天生具有模仿力。


但孩子不会判断,他不懂什么该模仿,什么不该模仿,更不能理解父母“打你是为你好”的说辞。


他也不会知道妈妈为什么打他,但会牢牢记住,妈妈打人的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要孩子改掉坏习惯,父母首先需要改掉坏习惯。


你变好了,孩子也会变好。

 


带上暴力烙印的孩子,成年后大多充满敌意。因为耳濡目染的暴力,早已植入他们的潜意识。


剑桥大学犯罪学专家大卫·法林顿博士曾说:“一个人如果在童年受到虐待,长大后往往有犯罪倾向。”


曾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杀人案,印证了这一观点。


2010年,21岁的药家鑫,驾驶小轿车回家,撞到了一位骑车的女性。


下车后他发现被撞者在记车牌号,便毫不犹豫地拿出一把尖刀,对她连捅6刀,之后又补两刀,致其当场死亡。


手段残忍,没有思考。


他的表现,不像第一次杀人,倒像一个惯犯。


犯罪心理专家发现,药家鑫的暴力倾向与他的童年有关,而事实果真如此。


庭审中,药家鑫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从4岁起,就天天练钢琴,每天除了弹琴就是学习,稍有不好,就会遭到父母的殴打。”


母亲用皮带抽他,父亲把他关地下室,在这种环境下,药家鑫极度压抑、胆怯。


成年后,他常年随身携带刀具,因为他恐惧暴力,感觉随时会被别人暴打,需要自保。


所以当他遇到问题时,下意识地认为攻击别人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杀人时,他没有想过后果,正如父母打他时一样。


他没有经历过被尊重,被爱护,便会对别人的生命漠视。

 


遭受过暴力的孩子,即使正常长大,内心却始终缺失了一块。


他们和父母之间,横亘着无法跨越的恐惧。这恐惧让亲情凝滞,失去流动。


陈乔恩和母亲就是这样。


在节目中,她与母亲相处时,满怀戒备,好像对方是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观众对此直呼“超尴尬”。


比如,陈乔恩和妈妈坐在同一张沙发上,中间却隔着一人的距离。两人姿势拘谨,半个多小时没有讲过一句话。


带妈妈外出,她表现得像专车司机,坐在身边的母亲也一脸冷漠;


一起合照,她们身体僵硬,不懂如何靠近彼此。


两人均表示:“不知道怎么相处。”


母亲伤心地说:“她从来不曾说牵我的手。”


为何与母亲如此疏离?


陈乔恩自曝小时候母亲常打她,甚至曾用枯树枝打她打到出血。


她对母亲满怀恐惧,亲密?不可能的。


在聊起这些童年往事时,她有好几次慌张回头,害怕母亲突然出现,足见伤痛至深。


心理学家解释,孩子身体受到伤害时,内心是愤怒的,怨恨的。


但因施暴者是他依赖的父母,最应该信任的人,他便只能压抑自己的情绪,由此产生矛盾心理。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父母失去依恋,采取最原始的防御措施——杜绝爱。

 

 

打骂对孩子有害无益。


那么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该如何应对?


首先,父母需要明确,尽管孩子做了一些出格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孩子必须遭受痛苦,惩罚不是最终目的,反省修正才是。


在教育孩子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三步措施。


第一步:保持情绪镇定。


管教意味着教会孩子自我控制,父母必须先做到。


孩子犯错后,不管你多么愤怒、生气,都要保持镇定。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不恰当的,这样做可能引发不好的后果。


接着,说明你的态度、看法和感受。要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


再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很多孩子在做出不好的举动后,内心已意识到,但不愿主动承认,因为这会让他们羞愧,父母过激反应只会令他们不安并反抗。


第二步:采取平静中断法


孩子行为受制止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情绪。


他们讨厌被限制,想自己做决定。


但不懂如何表达自己,便企图通过哭闹,大喊大叫守住权利。


这时,父母可以将孩子带到一个远离人群的地方,让孩子“没有观众”,不受关注,并撤离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让他独自安静待着。


1岁静坐1分钟,随着年龄每年增加一分钟。


孩子就会从情绪中走出来,慢慢冷静。


静坐结束后,父母可以拥抱孩子,温和地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肯定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再和他平等探讨改正的方法。


第三步:接受孩子重复再犯


当孩子行为得到指正后,不要期望他可以牢牢记住,即刻变成完人。


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出现反复,并接受孩子这一特性,为孩子营造一种信任的氛围,孩子的自控力就会逐渐形成。


最后想告诉大家,用暴力教育孩子,也许暂时能看到成效。


但这是饮鸩止渴。


它是暂时压制了孩子的情绪,令他在恐惧中,不得已妥协。但沟通是没有的。反省也是没有的。


孩子的问题没有从根本疏通,必然会造成一系列影响。


比如他继续犯错。


再比如,他成为另一个小小暴力狂。


一个优秀的孩子,始于一对优秀的父母。


你是温柔的,他必然也是温柔的。


你是懂得共情与同理心的,他必然也能看见他人。


你是拥有自控力的,孩子也会习得这一能力,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不信,你先试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汪小菲:不许男孩哭,危害居然这么大
你挥向儿子的棍棒,将来都会落到你孙子身上
9岁女孩阻止插队被打:父母脾气坏,孩子毁一生
为什么孩子还小就有暴力倾向?父母的行为里,隐藏着孩子的未来
3分钟视频,奶奶打孙子,孙子勒奶奶,旁观者嬉笑拍摄,没一个正常人…
电影《少年的你》告诉你:这三种家庭教育方式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