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癫痫的针灸治疗


  近20余年来,由于针灸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癫痫的针灸临床研究报道非常丰富,既有许多临床设计较为严密的大宗病例报道,也有疗效机理的探讨,这些内容在本书有关癫痫的中医研究现状中有专门的论述。

  (一) 针灸治痫的理论文献基础和选穴规律
  1. 文献与理论基础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和脑髓理论,脑与经络密切相关。《内经》、《难经》对脑与经络的关系论之基为详细,作为针灸治痫的文献和理论基础总结如下:
  (1) 直接入于脑的经脉
  《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素问·骨空论》曰:'督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
  《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命,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灵枢·寒热病》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入脑乃别阴乔、阳乔、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目锐眦……。'
  (2) 从目系等处入于脑者
  《灵枢·大惑论》曰:'……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解释说'目系者,目睛入脑之系也。'
  《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上挟咽,系目系。'
  《灵枢·动输》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
  《灵枢·寒热病》曰'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属口对入,系目本。'
  《灵枢·骨空论》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灵枢·经别》曰'足太阳之正……散之肾,循膂当心人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足少阴之正……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足少阳之正……合于厥阴,别得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阳明之正……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手少阴之正……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手少阳之正……别于巅。'
  《灵枢·经脉》曰'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足阴明之别……上络头项';'督脉之别……挟膂上项,散头上。'
  从经文中不难看出经脉与脑的关系甚为密切,或正经或奇经,或经别或络别,与脑构成致密的联系网络。分析以上的联系可以发现:
  ①任督二脉在上则汇聚于脑,脏腑经气由任脉入目而居入于脑,后至于项(风府),又注于督。督脉统领一身之阳,任脉统领一身之阴,致元阴元阳之气无不上濡于脑。
  ②足太阳经脉属膀胱络肾直入于脑,又通索别之表里相合,加强了肾与脑的联系,又其北俞与五脏皆有联系,是脏腑气血上奉于脑的又一通络。
  ③有多条经脉,经别,络脉加强了心与脑的联系。
  ④胃足阳阴经脉与脑的联系亦极为密切,这样脑与属先天之本的肾脏、属后天之本的脾胃有经脉的多重密切联系。
  这种经脉联系的特点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提供了针灸治痫的生理基础。
  2. 癫痫的选穴规律
  根据古今有代表性的针灸医籍,对经常记载治疗痫证的喻穴进行统计分析:
  手太阴肺经:天府、心泽、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手阳阴大肠经:商阳、二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曲池。
  足阳明胃经:太乙、滑肉门、伏兔、足三里、上巨虚、解溪、冲阳、厉兑。
  足太阳脾经:隐白、公孙、商丘、大横。
  手少阴心经:少海、灵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支正、小海、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攒竹、五处、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肓俞、神堂、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昆仑、仆参、申脉、京门、京骨、束骨、通谷。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骨、大钟、照海、复溜、筑宾、阴谷、通谷、阴部。
  手厥阴心胞经: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少阴三焦经:关冲、液门、外关、支沟、开井、丝竹空。
  足少阴胆经:听会、悬厘、天冲、完骨、本神、头临泣、脑空、风池、辄筋、日月、带脉、阳陵泉、阳交、外丘、悬钟、光明。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曲泉、章门、期门。
  任脉:曲骨、关元、气海、神厥、中脘、巨阙、鸠尾。
  督脉:长强、脊中、筋缩、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水沟、兑端。

  (二) 针灸配穴与经络的功能
  针灸治痫是人体腧穴上进行的,每个腧穴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根据证候特点组成处方进行治疗,就产生了腧们的配合使用问题。在配穴的理论和方法上,以张络学说的理论为主,要根据经络的生理功能进行辩证选穴。有关经络的生理功能,《内经》中有很丰富的论述。如《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因此经络系统将人体脏腑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联缀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起着调节机体阴阳,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而在机体发生病变时,经脉又成为病邪传注的途径。正如《素问?缪刺论》所云'夫邪气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入舍'于脑。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经脉及其所属腧穴而发挥作用的,也正如《灵枢?海论》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能通'。经脉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脑的密切关系,成为我们理解癫痫病以及确定针灸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针灸的适用范围及其方法,《内经》中也有一些明确记载,如《灵枢?癫狂》中提到对以实证为主的癫痫病,要以针刺放血为主,直到血变为止。如'有过者泻之'、'脉满尽刺之出血'、'血变而止'等;对以虚为主的证候,则采用灸法为主,如'不动,灸穷骨二十壮','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等。
  针灸配穴的方法很多,远近配穴是常用配穴法之一,是近部与远部取穴相结合的方法。一般近部取2~4个穴,远部取2~4个穴,可取本经经穴,亦可取表里经、同名经穴,或对症取穴均可。上下配穴法对于癫痫病的治疗更多采用。上下配穴是指人身上部腧穴和下部腧穴配合成针灸处方的配穴法。其它还有循经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夹脊配穴法等。

  (三) 针灸的临床治疗
  下面按体针治疗、头针疗法、耳针疗法及梅花针疗法分别介绍如下。
  体针疗法
  (1) 针灸治痫常用组穴
   ① 第一组穴
   主穴:大椎、神道、人中、百会、内关、合谷、涌泉、太冲。
   操作:适用于癫痫发作期,用强刺激泻法不留针,直至苏醒。
  主穴大椎、神道(透至阳、腰奇)均位督脉,督脉入络脑。急性发作期配人中、百会、内关、涌泉、合谷、太冲以苏醒。缓解期配足三里、心俞、膈俞、膈俞、肝俞、血海、太溪、丰隆以调整脏腑功能,健脾益肾,化痰通络,镇惊安神,上下配穴,配神开窍。
   ② 第二组取穴
   主穴:印堂、脑户、风府、大椎。
   配穴:应根据发作时的症状选取。头晕头痛配百会、头维、太阳穴。痉挛抽搐配后溪穴。面唇紫绀配内关、擅中穴。意识丧失配人中穴。
  主穴每次选2次,配穴对症取用。
  操作手法:正坐垂肩、头微低。印堂穴应向下斜刺0.3~0.5寸。脑户穴应沿皮向风府穴方向刺0.5~1寸。风府穴应向下直刺0.3~0.5。大椎穴针0.5~1寸。
  手法:风府穴采用刮针手法,大椎穴采用徐徐提插手法,其它各穴均采用捻转手法。留针30~60分钟,每10~15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治1次,10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印堂位于督脉过之处,为经外奇穴,有镇痉安神的作用。脑户为督脉膀胱的会穴,也有明目醒神而止抽的作用。风府可以收散风邪。大椎是手、足三阳经及督脉之会穴,能通调诸阳经之所而止抽搐。再配合其它有关经穴,加强了机体的调节机能,促进疾病的转愈。所以应用此配方对癫痫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③ 第三组取穴
  穴位:癫痫发作时取人中、太冲、合谷、涌泉等穴。
  癫痫休止期取间使、外关、神门、后溪、鱼际、阳溪、足三里、百会、大椎、鸠尾、癫痫等穴。
  癫痫的治疗是以豁痰、清心、安神、镇肝、熄风为原则。间歇期其间使穴能畅行血液,可清心包之热,配外关穴可清胆火,散四肢之风。神门穴除心中郁结之气,配合溪穴可以治疗周身筋脉拘急。四穴配合可以清热安神。鱼际穴可以泻肺热,逐邪扶正、宣通气机,与阳溪穴相配合,可以解除身热拘挛、惊痫。足三里可以健脾益胃,以固后天之根本,是健身强壮的主穴。百会、鸠尾、大椎、癫痫等穴,经临床验证确有疗效。经外奇穴癫痫穴主治痫病,为治疗癫痫不可缺少的要穴。百会穴为诸阳之首,可以清脑热、散头风、调整全身机能而统治百病,与大椎、鸠尾二穴相配合,可以使任脉、督脉相互协调。加用神门穴,有祛风、调气、解瘀、镇肝、安神的效果,与间使穴相配合,可以通利心包而治癫痫.这与药物配合使用以疏通经络、宣导气血、使机体在抗病过程中达到阴阳平衡恢复健康。
  发作时针刺督脉的人中穴,是督脉、手足阳明之交会穴,位手任督二经交接之处,可疏通阴阳任督,调节阴阳平衡,是治疗癫、狂证、昏迷抽搐的主们。肝经的太冲穴为治疗癫痫抽搐、小儿惊风的要穴。要穴配合对抑制癫痫发作很有效果。选用刺激性强的合谷、涌泉两穴,与人中、太冲穴相配合,可以控制癫痫发作,并可以促使患者意识的尽快恢复。
  ④ 第四组取穴
  穴位: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合谷、曲池、阳谷、列缺、三阴交、足三里、太冲。
  头部穴位,是全身位于一身之巅,既能升提清气,又能熄风泻火,醒神开窍,为头部第一要穴。四神聪、神庭、本神均以治疗特长而命名。根据许多专家经验,举凡头部穴位,百会以前善治神,百会以后善治风。神庭、本神皆位于百会之前,四神聪旁开百会1寸,前后左右各一。三者相配,以醒神为主,佐以熄风。是为癫痫治疗常用的通治穴位。对于上述穴位的针刺手法,要求将针刺入皮下,连续下压两三次,将针刺到预定深度。该刺法刺激量大,但较头皮针快速捻转法痛苦小。
  ⑤ 第五组取穴
  穴位:发作期强烈激针刺人中、涌泉、间使、鸠尾穴。或可取哑门、内关、大椎、陶道、十二井穴等。
  间歇期针刺人中、大椎、后溪、丰隆、太冲、腰奇等穴。夜间发作加照海穴,白天发作加申脉穴。针腰奇穴时用2.5~3寸针,从尾椎上2寸进针,针尖向上刺。
  哑门为督脉、手足三阳经经气通过之处,又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治疗神志紊乱的常用要穴,具有醒脑开窍、化瘀通络的穴性。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开窍醒神、理气止痛、和胃止呕的功用;十二井穴俱位于十指末端,是治疗经脉壅盛的常用穴位。
  一般取穴2~4个,中强刺激。每天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⑥ 第六组取穴
  穴位:阳性反应部位。
  操作方法:癫痫常见的阳性反应现象,有如下几种:
  A  有些患者有癫痫发作时,长强穴或其附近部位出现滤泡。用三棱针,局部消毒以后挑刺,再涂沫紫药水,以防感染。
  B   癫痫局限性发作患者,发作时先在肢体远端(手指尖或足趾尖)发生麻木或抽搐,此部位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用艾条(如黄豆大)隔蒜灸,灸至蒜片呈黄色为度。
  C   方法:常规消毒,在上述部位切口,将皮下脂肪挑断.每7天一次,一般3~4次,重者7~8次。
  D  注意事项:一定要严密消毒,慎防感染。挑割过程中也勿骤减或停抗癫痫药物。
  ⑦ 第七组穴
  穴位:大椎。
  方法:用26号2寸针,从大椎穴进针,稍向上斜刺,当刺1.5寸左右。病人感到有触电感到上、下肢时立即出针。隔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再进行第二疗程,一般需2-4疗程。
  注意事项:要严格常掌握针刺深度,太浅效果不好,太深恐伤脊髓神经.不合作的患儿千万勿针。
  (2) 临床选穴经验与体会
   ① 针灸治疗癫痫多以头部腧穴、心经、心包经腧穴以及四肢特定穴为主。调神之穴多在头部的督脉、膀胱经、胆经,以及心经,醒神之穴多在四肢末端。在临床上以神命名的腧穴的治疗癫痫时多为采用,象神庭、本神、神门、神堂、神厥等,而这些腧穴大都位于头部,心经或心经之前后。通里、心俞、神道、皆与心有关,通里为心之别络,其循行从心上系舌。神道居于第五胸椎之下,心俞之间,与心前后相对,亦以神命名,《肘后备急方》有'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的记载。
   ② 十二井穴均常用来治疗癫痫急性期,与其决壅启闭,通络接气,醒神开窍的作用特性一致。
   ③ 八脉交会穴,公孙、内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后溪、申脉,一上一下,阴阳相对,或同气相求,或五行相生而常被采用。
   ④ 《针灸甲乙经》有督脉穴针刺治痫的记载,而督脉通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此,临床上治痫多从督脉着手,故督脉的穴位选用得最多,其次为足太阳经、手少阴经、任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等。
   ⑤ 穴位中以大椎使用的较多,而大椎穴治疗癫痫,在古代著作中并未明确记载,仅个别书籍如《新针灸学》见有记载。其治疗机理,正如有些学者的解释:'大椎位于督脉,为手三阳、足三阳与督脉之会,统诸阳,针刺通督脉,调整和振奋周身的阳气,起到清心宁神,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因此,治疗癫痫。'
  ⑥ 在《内经》中选取的经穴为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足太阳、足阳明、足太阴、挟项太阳、带脉于腰相去三寸、究骨等。据后世家注释,其穴位应是支正、小海、偏历、温溜、太渊、列缺、委阳、金门、足三里、解溪、隐白、公孙、大杼、天柱、带脉、长强、筑宾等。
  ⑦ 至张洁古所云:'昼发至阳陵泉,夜发至阴陵泉,各二七壮',对后世影响颇大,用此二穴治疗较多。《针灸聚英》根据朱丹溪的看法,认为'俱是痰火,不必分牛马六畜。灸百会、鸠尾、上脘、神门、阳陵泉(昼发)、阴陵泉(夜发)','癫痫攒行竖门中,天井小海金门同,商丘行间与通谷,心俞前溪鬼眼攻,通前共计11穴,心俞百壮有神功'。
  ⑧ 对于五癫分类的针灸处方,《针灸大成》载有:'五癫等症:上星、鬼禄、鸠尾、涌泉、心俞、百会。马痫:照海、鸠尾、心俞。风痫:神庭、素骨、涌泉。食痫:鸠尾、中腕、少商。猪痫:涌泉、心俞、三里、鸠尾、中腕、少商、巨阙。'
  ⑨ 很明显,五痫中鸠尾穴用得比较多,痫症虽然不同于癫狂,但其病因亦同,都是痰浊蒙蔽心窍之故。所以针刺入0.5-2寸,紧提慢插.
(四)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癫痫病的针灸治疗。
  1. 刺激区和穴位
  头针疗法所定刺激区的两条标准定位线是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缘经过头顶的连线。眉枕线是从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端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cm处,下点在眉枕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点联结即为运动区。运动区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是运动区的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部是运动区的中2/5,为上肢运动区;下部是运动区的下2/5,为面部运动区,亦称语言一区。
  感觉区部位:运动区向后移1.5cm的平行线。感觉区分上、中、下三部。上部是感觉区的上1/5,为下肢、脚、躯干感觉区,中部是感觉区的中2/5,为上肢感觉区,下部是感觉区的下2/5。
  舞蹈震颤区部位:运动区向前移1.5cm的平行线。
  晕听区部位:从耳尖直上1.5cm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cm的水平线。
  穴位:根据临床表现和脑电图检查,找到异常放电的'兴奋灶'来确定其病变发生的具本部位或区域(额、顶、枕、颞等)。或根据头针刺激部位如双侧胸腔区、双侧运动区、双侧晕听区、双侧制癫区、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等来确定。
  大发作型多针运动区和舞蹈颤控制区.小发作多针胸腔区和制癫区。精神运动性发作多针晕听区。
  2. 头针手法:
  采取横刺快速进针,在30分钟内,捻针3次,每次捻针1分钟。每分钟捻针200次以上,留针2次(每次留针10分钟),然后出针。部分病人为了延长治疗作的时间,针后将皮内针埋入双侧胸腔同、双侧运动区1/5处,埋3-5天,嘱咐病人或家属自行按摩埋针处,每日3 ,每次1分钟。如发生癫痫先兆,可随时按摩之。
  根据确定的部位或区域进行针刺,用头针手法(快速、大幅捻转,或配合电针)。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复查脑电力。每疗程后休息5-7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少数病人加针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或用三棱针刺入大椎、陶道、心俞、长强、膻中、关元等穴位出血。
  效果;以头针为主的治疗癫痫患者50例,显效者21例,占42.9%,总有效率为65.5%。经过治疗,多数病人的烦燥不安、睡眠不佳、智力低下、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针后埋皮内针者效果更好,说明头针对大脑有良好的作用,脑电图的改善率为55.2%。

  (五) 耳针疗法
  穴位:
  第一组:皮质上、神门、脑干、脑点。
  第二组:神门、肾、心、枕
  每日一次,两耳交替针刺。或埋皮针,或可埋绿豆、王不留行,3~7天更换一次,嘱病人或家属每天局部按压2~3次,每次1分钟。
  方义:皮质下位于对耳屏,相当于大脑皮层。可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的抑制,有镇静作用。常用于因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失调引起的各种疾病。
  神门位于三角窝。有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功能,具有镇静、安眠、抗癫痫的作用。
  枕、脑干相当于延脑、脑干。能调节延脑中枢的机能平衡,有镇静的作用。常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抽搐、大脑发育不全等。
  脑点相当于脑垂体。常用于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小脑发育不全等。脑点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
  肾位于耳甲艇。常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对患各种慢性疾病的机体有强壮作用,为全身的强壮穴。
  心位于耳甲腔。有强心作用,也可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失眠、健忘、眩晕、抽搐等症。

(六) 梅花针疗法
  1. 第一组取穴
  穴位:脊柱及其两侧部位(第1颈椎至第4骶椎,从大椎穴至长强穴)。
  操作方法:取伏卧位。用梅花针先叩打脊椎部位后,再叩打其两侧。由上而下,叩打至皮肤红润或微出血为止,隔日一次。
  2. 第二组取穴
  穴位:脊椎两侧、头部、颌下部、足心阳性物结处、内关、行间。其中以脊椎两侧的后颈、骶部为重点。
  发作时重刺后颈、骶部。并可在手指尖放血。有小便失禁时用梅花针叩打腰背部及腹股沟。
  操作方法:癫痫间歇期用中度刺激,发作期间用较重刺激。
  按:脊柱属于督脉,督脉的循行是起于会阴,上循脊柱,至风府而后行进入脑内,再上巅顶,沿额下行至鼻柱。督脉的两侧属足太阳膀胱经,有五脏六腑的俞穴,直通各个脏腑,督脉总督六阳经,为诸阳之海。《内经》中指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也就是说,一些惊风抽搐、神经系统的疾病,都属于督失常。如果督脉经气不通,势必造成阴阳平衡失调,因而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甚至抽搐等症状。用梅花针叩打脊柱及两侧的部位可以疏通经脉,调整气机,因此,可以治疗癫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 癫痫___
针灸治疗“羊痫风”
每日一穴-脑户穴
第四章:二、督脉(二十七穴)
治疗过敏性鼻炎_漫漫人生路
神堂(BL3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