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研究和证券交易
#将军长微博摘录# 2018.3-论科学研究和证券交易的“相关性”

2017-9-4 21:19 来自 360安全浏览器

很多童鞋都觉得我放弃十年科研的积累挺可惜的,我以前也有过这种纠结,毕竟是十年。但现在回头看过来,至少在交易和投研这块新战场上,我从老圈子里带过来的东西还都蛮好用。

1. 交易方法上,我接受卡位打法的博弈流很自然。科学研究和交易有很多相通之处,都是对某种设定或假说的证实、证伪和应对。开题之初,为了避免过多消耗经费,采用仿真和小批试制去摸索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是常用方法,这和交易里边的试仓道理相同。待选定了某条具体路径后,在做好备用预案的条件下,加大资源投入去寻求技术目标的突破,交易里叫“有备下仓”。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2. 投研方法上,天下研究是一家,很多道理也是相通的。比如,科研项目需要事先可研论证,编制项目计划,事中节点性反馈修正,事后系统总结数据结果,提炼成果。投研项目也是一路玩法。什么主题值得研究,应该怎么下手研究,如何把自己的投研结果和市场客观真实发生的变化相互交叉检查,如何通过市场信号的反馈提供有效的策略结论。既然都是研究,那无非都是“严谨”二字,体系要完备,推导要严密,结论要客观,走到哪里都要有点基本学养。

3. 处事心态上,两边共同的特点都是三个字:急不得。科研项目各环节之间的连续性和交易各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异曲同工,没有人可以逆势跳步快速抵达终点。而项目操作和管理经验的积累,和老司机对于市场认知的积淀,也是师出同源。项目节点检查过不去,老老实实退回到上一个节点,再不行再退,直到发现问题解决掉,再一步步前进回来。这种迂回的过程,一般人事很难忍受的。交易也是一样,我们主观看待市场的认知,和市场的客观真实之间永远存在距离,不断试错,不断迭代,不断将两者趋近,回撤本身,就是一种节点倒退。而倒退本身也是一种收获,他会让你对于下一次前进,有更清晰的视野。

总之,万法归宗,想做事,想做好事,其实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在你厌倦了原有工作想投身做二级狗之前,还是多想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工作太烂,还是因为你不够强。

强者,到哪里都是强者。

2017-6-15 01:17 来自 iPhone 7 Plus

睡前看到有科研圈同行的留言,多和大家聊几句关于“独立”“逻辑”和“实证”,有机会我会专门码文,讲讲科研和交易的相通之处。

做不到“独立”,是因为缺乏独立的经历。我博士所做的课题在整个亚洲地区都是首创,08年开题时,全球只有四家顶尖同行机构开展了相关研究。三年里,我基本是在没有任何可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了研究。那种千日独行的经历,是今天我能在证券市场分析和交易中保持相对独立的根基。

没有“逻辑感”,是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训练。科研项目的严谨性,要求项目管理人在可研分析和项目执行阶段有严密的逻辑推导能力,采用系统论基本框架反复规范流程管理。航天系统的“两总制度”就是这种依托逻辑学和系统论,经过几十年积累形成的超一流项目管理体制。我在这个体系里做了十年,逻辑推导已经嵌入到骨子里了。

不敢做“尝试”,是因为实证研究精神的欠缺。任何一项科研项目的结果都是不可知的,独立的思考,富含逻辑的推导,最后都要看实证来证实或证伪。科研天生的无功利性,也使得证实证伪过程都可以收获预期的成果。从节点A到节点B有一百条路径,只有一条对的,那每走错一条,就是向正确目标靠近一次,因为大概率你会通过对错误路径的分析排除更多的错误路径。试错就是靠近正确,这是基本的科研原理。

把上述三点拿到交易领域,殊途同归,科学研究和系统交易有天然的联系。你觉得证券交易很精神分裂?乖乖,见过“两总”系统的“归零”么?那种穷尽所有既有路径做到全覆盖复盘的精神,才是真正的“精分”。

我说过,A股就是我新的实验台,一板一眼,做什么,我都很清楚怎么玩。因为这个“一致性”我坚持了十年,而且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人。

“关我屁事,关你屁事”在老湿那里是洒脱,在我这里,抱歉,我就是我,根本没看到你。

2016-8-13 22:35 来自 360安全浏览器

对于一个科研项目,流程上一般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研究可行性分析,主要任务就是确定科学问题,论证这个问题有多大概率获得成果;

第二步是研究框架内容确定,要解开项目的科学问题,你应该研究哪几项东西,这几项东西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怎么能够支撑你展开科学问题;

第三步是研究技术路线的确定,即你打算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或证伪各项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的对应性,如何尽可能低消耗(时间和经费)的缩短证伪过程,加速证实过程;

第四步是研究项目的财务和进度风险分析,通过客观的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分析你的项目能不能在耗尽经费之前做出足够解析科学问题的成果,能不能尽量保证在出资人能够容忍的项目执行时间内完成既定的研究过程。

所有四步完成后,一般会形成一个项目计划书(我们业内叫本子)。在研究过程中,一般会设置若干个里程碑式节点(M点),在节点与节点之间会设置若干个检查点(C点),每经过一个C点,要做一个阶段总结,确保你的前进方向是朝向M点去的,每到一个M点,要对整个本子进行一次系统回溯检验,看看实际发生的研究过程与初始设定的计划是否已经产生了系统性偏差,来决定是继续按计划书走下去还是站在原地修改计划书。

对于一次股票交易,同样也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交易策略的逻辑分析,主要任务是确定当前市场运行的主要矛盾问题,论证这个问题在自我交易能力范围内有多大的概率获得被市场认可的解决方案;

第二步是确定交易组合配置方案,要解开这个矛盾问题,你应该如何配置出一份可供市场检验的品种组合,组合内部各品种的联动性、对冲性和互证性是什么,如何能够支撑你展开你的解决方案;

第三步是交易执行,即你需要采用何种买卖行为完成组合与市场的对接互联,通过双向反馈系统证实或证伪你的逻辑,如何尽可能在低回撤条件下尽量减少证伪的成本,扩大证实的收益;

第四步是以仓位控制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手段,通过对比历史交易数据、自身交易心理状态等确定主观风险,通过研究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市场运行影响因子来确定客观风险,分析如何可以在交易执行过程中尽量降低主客观风险因素所带来的价格和时间成本损耗。

所有四步完成后,一般会形成一个交易计划表。在交易过程中,根据交易体系的平均时间单位,设置若干个M点,在M点与M点之间,设置若干个C点,每经过一个C点,要确保你的逻辑运行状态是否仍能符合市场共识的演化状态(小复盘),每经过一个M点,要对整个交易计划进行一次系统回溯检验(大复盘),看看你的解决方案是否已经无法获得市场的共识性认可,来决定是继续按计划交易下去还是站在原地,终止错误链,重新制定交易计划。

      对于科学研究和证券交易,最大的相同点,就是研究对象的不可测性,你只能尽可能的通过客观的研究体系来尽可能规避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用不断的迭代试错来让自己的研究体系尽可能逼近研究对象的不可测运动。

      我没打算写的让大家听懂,我只是有感于老湿所提到的科学研究与证券交易中”试错“的相通性,记录点自己的体会。


 “看对做不对”,这是自去年七八月份以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前我认为是个人节奏问题,一直在试图用节奏变换寻找解决办法。按佛家三境界说,这是“看山是山”,以为自己的交易体系没有问题,其实只是一些细节没有做好。

直到最近和团队里几位前辈反复谈,包括和天团几位大哥交流,我才明白了,问题根本不是出在了“细节”上,而是在体系的基础结构上存在缺陷,开始进入“看山不是山”的阶段了。

“看对做不对”,是个自己骗自己的话。这个“看对”,有没有水分在里边?

对于宏观和政经分析,是不是足够系统全面,跟踪及时,可以不断迭代夹逼出反馈到市场运行中的推论?

对于多空流动性分析,是不是实现了数据化,标准化,流程化,可以半量化的持续输出经过筛选的多空资金信号?

对于资金行为分析,是不是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资金行为背后的意图,进而推演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资金运行态势。

这些东西的答案如果模棱两可,就不能说是“看对”了,只能叫“看到”了。和“看不到”的人比,算合格,和“看山还是山”的终极标准比,还是不及格。

影响真正“看对”的主要原因,于我来说,是什么?因为我要“做”,而且力求“做对”,所以精力上会分散掉,顾了看就顾不了做,反之亦然。

在短期内精力不可能产生数量级跃升的条件下,不能既要又要保两头,寄希望于通过“做对”带动“看对”,而只能放弃一头—

要么直接转侧重买方的类型,用交易的实证性,把“看”这个系统打薄,枝叶都砍掉,留下主干,所有东西去繁留简,围绕作战要求,高度精炼。

要么带着已经积累的买方经验和教训,重新回到卖方角色,用一两年时间,把“看”这个系统,先做厚,再减薄,然后逐渐再过渡回买方身份,确保用精简后的方法“看对”市场了,再加强买方训练,最后成型。

具体选哪条路,要看自己的禀赋,积淀和性格。

于我,只能选第二条:

1. 我的客观研究能力强于主观感知能力,这决定了我只能利用原来做科研的优势,先设计好一整套有效的分析系统,才能回来和主观感知能力好的交易员们竞争。

要承认自己输在起跑线了,先输才能后赢。

2. 我的情绪控制能力,距离优秀交易员相差很远,这就需要我用一些工具作为辅助,降低情绪波动对于交易稳定度的影响,把很多步骤变得机械一点,标准一点,少点随性灵动,多点稳扎稳打。

要承认自己性格上有缺陷,有缺才能补全。

这就需要我,暂时放弃“做”,而专注于“看”,而且不光要“看对”,而且是通过一套系统化可复制的方法“看对”,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和验证,人即方法,方法即人,把自己看待市场的视角重新再造,像一台机器一样去思考。

选择这条路,我有没有优势?

应该有。

我的政经分析,市场研读和逻辑推演能力,都属于优秀水平;

我有一般交易员没有的东西—我做了十年科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框架。

如果我可以逐渐按科研的方法,态度,来重新梳理一下政经分析,市场研读和逻辑推演的各个流程,使之标准化系统化,等我再回到交易员角色时,我就有了和其他人竞争的必杀技了。

想明白上边这些事,我才做了今天这个决定:
先退出去,造一条航空母舰,然后再冲回来打仗。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特别傻逼的想法,因为太费事了,太曲折,太折腾了,我不得不说,我已经承认自己很傻了,傻人就得用笨方法。

从明天开始,面朝冷壁,青灯为伴,做一个傻逼,和每一个阶段的自己通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123”
教师介绍页
【科研课题】2022年郑州市教育科学专项课题研究时段和工作节点
选修课程——数学文化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系统运行总部总经理 王海东】基于分布式架构打造证券交易新核心
科研方法和案例分析 三亿文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