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学概况培训教程(二)

第四节腧穴总论

一、腧穴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份,也是针灸施术的部位。腧穴又称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穴位、穴道等。人体的腧穴一般均分别归属于各经络,而经络又录属于一定脏腑,这就使腧穴——经络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二、腧穴的发展与分类

三、腧穴的发展

腧穴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陆续发现,逐步积累经验并完善起来。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无定位:以痛为腧(穴)这一时期是原始阶段,仅从疼痛点作为穴位,来治疗某些疾病。

2、定名、定位:随着经验积累,便于交流,对已知的穴位定名称,定具体位置。

3、系统分类:随着对穴位进一步的认识,经络学说的逐步形成,人们按经络学说,对穴位作了详细的分类。

(一)腧穴分类

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它们分别归纳于十四经系统中,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现有经穴361个。

2、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敖十四经系统中的腧穴。

3、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

四、腧穴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

即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的组织、器官的病症。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1、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例:天枢穴,有止泻、通便功效。

2、相对的特异性

例: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古代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度)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在一定的部位内都折作相同的分寸,并以分寸定取腧穴。

常用量度分寸:

1)头部:

A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推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推穴至后发际3寸。

B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9

C两发角间9

2)胸腹部

A天突至歧骨(胸剑结合)9

B歧骨至脐中8

C脐中至横量上廉(耻联合上缘)5

D两乳头之间(女性以左右缸盆穴间的部位定)8

3)背腰部

A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肩胛骨下角相当于第七(胸)椎,骼峭相当第16椎(第4腰椎棘定)

B两肩胛量脊柱缘之间6

4)上肢部

A腋前纹头(腋前皱裂)至肘横纹9

B肘横纹至腕横纹12

5)侧胸部

A腋以下至季胁(11肋端)9

6)侧腹部

A季胁(11肋端)以下至枢(股方)9

7)下肢部

A横方上廉至内辅另上廉(股方内上踝)18

B内辅方下廉(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高点13

C髀枢(大转子)至膝中19

D臀横纹(臀股之间)至膝中14

E膝中至外踝高点16

F外踝高点至足底3

注:“膝中”的水平线,前面相当于犊点穴,后面相当于委中穴。

2、自然标去取穴法

(一)固定法:如五官、指(趾)甲、乳头、肚脐等。例如:素疗、丝竹空、攒竹、瞳子疗、晴明、神阙、乳中、后溪

(二)活动标志: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去,包括皮肤的皱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显露以及某些关节间隙等。例如:曲池、尺泽、承山、内关、间使、肩禹、肩疗。

1)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称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因各人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与其它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所以可用患者本人的手指来测量定穴,或根据病人高矮胖瘦作出伸缩,也可以用自已的手指来测定穴位。

A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绕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B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横纹作为一寸,用于四肢部直寸。

C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交拢,以中指中节横纺近侧指间关节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2)简便取穴法

风市:垂手中指端

列缺: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

血海(脾经):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盖,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星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第五节常用针灸减肥腧穴

一、体针

(一)腹部穴位

任脉

穴名: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癫狂、减肥。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穴名:下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谷不化、痞块、减肥。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穴名: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减肥

刺灸法:可灸。‘穴名:石门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

主治:腹痛、水肿、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带下、崩漏、减肥。

刺灸法:0.5—1寸;可灸。

穴名:中极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减肥

刺灸法:0.5—1寸;可灸。

足阳明胃经

穴名:太乙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上2寸。

主治:胃痛、心烦、癫狂、减肥。

刺灸法:0.8—1.2寸;可灸。

穴名:天枢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2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微瘕、减肥。

刺灸法:0.8—1.2寸;可灸。

穴名:大巨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下2寸,距前正中线2

主治:小腹胀满、疝气、小便不利、遗精、早泄、减肥。

刺灸法:0.8—1.2寸;可灸。

足太阳脾经

穴名:大横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小便不利。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减肥。

刺灸法:0.8—1.2寸;可灸。

经外奇穴

穴名:腹1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上5寸,距前正中线3寸。

主治:腹痛、减肥。

刺灸法:0.5—1寸;可灸。

穴名:腹2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下5寸,距前正中线3寸。

主治:月经不调、小腹通、遗精、早泄、减肥。

刺灸法:0.5—1寸;可灸

(二)上肢部

手阳明大肠经

穴名:臂臑

定位:肩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禹连线上曲池7寸。

主治:户臂痛、颈项拘挛、瘰疬、口疾、减肥。

刺灸法:0.5—1寸;可灸

穴名:曲池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口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减肥。

刺灸法:0.8—1.2寸;可灸

穴名: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减肥。

刺灸法:0.5—0.8寸;可灸

手少阳三焦经

穴名:支沟

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耳聋、暴暗、耳鸣、胁肋痛、便秘、上肢痹痛、减肥。

刺灸法:0.5—1寸;可灸

经外奇穴

穴名:臂1

定位:在臂需穴上2

主治:肩部痹痛、减肥。

刺灸法:0.8—1.2寸;可灸

穴名:2刺灸法:0.5—1寸;可灸

定位:在肾儒穴上4.

主治:肩部痹痛、减肥。

刺灸法:直刺0.8-1.2;可灸

穴名:3

定位:在腋前纹头外侧2寸处.

主治:肩部痹痛、减肥。

刺灸法:直刺0.8-1.2;可灸.

()下肢部

足阳明胃经

穴名:伏兔

定位:在大腿前外侧,髌骨外上缘直上6.

主治:髋部不适、下肢痿痹、减肥。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穴位:阴市

定位:在大腿前外侧,髌骨外上缘上3寸。

主治:膝部酸痛、下肢痿痹、减肥。

刺灸法:直刺0.5-1

穴名: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痛、肠痛、下肢痹痛、水肿、癫狂、体虚、减肥。

刺灸法:直刺0.8-1.2;可灸.

足太阴脾经

穴名: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气、遗精、阳萎、遗尿、失眠、下肢萎痹、减肥。

刺灸法:直刺0.5-1.可灸.

穴名:血海

定位:在大腿前内侧,髌骨内上缘上3.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瘾疹、下肢痿痹、减肥。

刺灸法:直刺0.5-1;可灸

经外奇穴

穴名:1

定位:在大腿前内侧,耻骨联合上缘平面下2.

主治:股内侧痹痛、减肥

刺灸法:直刺0.8-1.2,可灸.

穴名:2

定位:在大腿前内侧,耻骨联合上缘平面下4.

主治:股内侧痹痛、减肥

刺灸法:直刺0.8-1.2;可灸

穴名:3

定位:在大腿前内侧,耻骨联合上缘平面下6.

主治:股内侧痹痛、减肥。

刺灸法:直刺0.8-1.2.可灸

穴名:4

定位:在大腿前内侧,伏兔穴内侧4.

主治:下肢痿痹、减肥。

刺灸法:直刺0.8-1.2:可灸.

穴名:5

定位:在大腿前内侧,髌骨内上缘上3,平阴市穴.

主治:膝部酸痛、下肢痿痹、减肥。

刺灸法:直刺0.8-1.2;可灸.

穴名:567

定位:神阙旁开两侧,一下二分之一.

主治:减肥

刺灸法:不能深刺0.8-1.0.

二、耳针

1.神门

1)定位:在三角富的后1/3,对耳轮上,下脚交叉处

2)主治:失眠、多梦、烦躁、炎症、哮喘、咳嗽、眩晕、荨麻疹、镇静、镇痛、减肥。

2、交感(下脚端)

(1)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2) 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小儿惊风、哮喘、痛经、减肥。

3、便秘点

(1) 定位:在三角窝的中1/3的下部

(2) 主治:减肥,便秘,腹痛

4、胃

(1) 定位:在耳轮脚消失处

(2) 主治: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胃痉挛、胃溃疡、失眠、减肥。

5、肝

(1) 定位:在耳甲艇的后下部,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

(2) 主治:减肥,肋痛,痛经,月经不调,高血压,更年期综合症,目症

6、胆

(1) 定位:在在耳甲艇的后上部,肾区与肝区之间

(2) 主治:减肥,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耳鸣,听力减退,急性胰腺炎

7、脾

(3) 定位:在肝区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

(4) 主治:减肥、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胃痛,崩漏,带下,血液病,内耳眩晕症

8、肾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主治:减肥,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孟肾炎,哮喘,遗尿,月经不调,遗精,早泄

                        i.              小肠

(1) 定位:耳轮脚上方的中1/3

(2) 主治:减肥,消化不良,腹痛,泻利,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ii.              大肠

1)定位:在耳轮脚上方前1/3

2)主治:减肥,腹泻,便秘,咳嗽,痤疮

11、直肠下段

1)定位:在耳轮起始端,近屏上切迹处

2)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减肥

12、肺

(1) 定位:在耳甲腔正中心区的上,下,后方

(2) 主治:减肥,胸闷,咳喘,感冒,声音嘶哑,痤疮,皮肤搔痒,荨麻疹,便秘。

  13、三焦

(1) 定位:外耳道口的后下方,肺与内分泌区之间

(2) 主治:减肥,浮肿、便秘、腹胀,小便不利

14、内分泌

(1) 定位:屏间切迹的内侧,耳腔的前下部

(2) 主治:减肥,月经不调、痛经 、痤疮、更年期综合症

15、肾上腺

(1) 定位:耳屏游离缘下部隆起的尖端

(2) 主治:减肥,风湿性关节炎,低血压,腮腺炎

16、皮质下

1)定位:在对耳屏内侧面

2)主治:减肥,神经衰弱,痛症

17、饥点

(1) 定位:在耳屏外侧面,肾上腺区下一1/2

(2) 主治:减肥,食欲亢进,消渴

18、渴点

(1) 定位:在耳屏外侧面,肾上腺上1/2

(2) 主治:减肥,烦饮,消渴

  肥胖的中医辨证论治

1、  脾胃实热型(胃强脾弱型)

主症:形体健壮,善饥多食,嗜食肥甘酒酪,面色红润,口舌干燥或口臭牙痛,渴喜冷饮,或见恶心,痰多,胸闷腹胀,神疲身重,舌红,苔或黄腻,脉弦;

治则:清泻胃肠,调腑利气,健脾和胃,化痰通便

取穴:(体针)

腹部:中脘、下脘、天枢、大横、腹结、石门(或气海)、中极、太乙、大巨、腹1、腹2

上肢:臂臑、臂1 、臂2、臂3,手三里、曲池、支沟、合谷

下肢:股1、股2、股3、股4、髀关、伏兔、梁丘、血海、足三里、上巨虚、丰隆、阴陵泉、三阴交、内庭

耳穴:神门、交感、胃、脾、肺、大肠、三焦、饥点、渴点、便秘加直肠下段、便秘点、

2、  痰湿泛滥型(肺脾气虚型)

主症:体肥雍肿,疲倦乏力,胸闷气短,少气懒言,自汗、腹胀食少,嗜睡、大便偏稀、上身浮肿明显、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滑

治则:健脾益肺,行气化痰,利水渗湿

取穴:(体针)

腹部:中脘、下脘、水分、天枢、大横、石门(或气海),中极、太乙、大巨、腹1、腹2

上肢:上肢:臂臑、臂1 、臂2、臂3、曲池、支沟、合谷、列缺

下肢:股1、股2、股3、股4、髀关、伏兔、梁丘、血海、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

耳穴:神门、交感、胃、脾、肺、小肠、三焦、肾上腺、皮质下

3、  气滞血瘀型(痰瘀阻络型)

主症:形体肥胖、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胸闷气短、胸胁胀闷、失眠健忘、口苦咽干、甚则口唇紫绀、妇女月经不调、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化痰行瘀、活血通络

取穴:(体针)

腹部:中脘、下脘、天枢、大横、石门(或气海),中极、太乙、大巨、腹1、腹2

上肢:臂臑、臂1 、臂2、臂3、曲池、支沟、合谷、内关

下肢:股1、股2、股3、股4、伏兔、梁丘、血海、足三里、丰隆、阴陵泉、地机、三阴交、阳陵泉、行间(或太冲)

耳穴:神门、交感、胃、肝、胆、肺、大肠、三焦、内分泌、皮质下、便秘加直肠下段、便秘点

4、  气虚湿停型(脾肾阳虚型)

主症:形体肥胖、腹胀纳少、神倦嗜睡卧、腰膝酸软、四肢不温、头晕耳鸣、下肢肿甚、大便溏薄、舌质淡体胖、苔薄白而滑、脉濡缓;治法上宜采用补益三焦真元之气法;

治则:培元固本、温阳利湿、益肾健脾

取穴:(体针)

腹部:中脘、下脘、水分、天枢、大横、关元(或气海)、中极、太乙、大巨、水道、腹1、腹2

上肢:臂臑、臂1 、臂2、臂3、曲池、支沟、合谷

下肢:股1、股2、股3、股4、伏兔、梁丘、血海、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复溜(或照海)

耳穴:神门、交感、胃、脾、肾、肺、小肠、三焦、内分泌、肾上腺

随症加减:局部肥胖,加肥胖邻近部位穴位,如大腿外侧肥胖加风市、环跳、阿是穴;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加内关、地机、太冲、次髎等;失眠、多梦、健忘:加神门、内关、太溪、照海等;

                                                                  

                第六节针刺方法

一、     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

(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毫针是针刺治病的主要针具、临床应用最广,现代毫针与古代毫针,不论从制作的原料、针身的粗细、长短以及工艺等有较大的差异。止前制针的原料多用不锈钢丝为主,但也用金、银各种金属为制针原料。

1、          毫针的结构可分为3个部分:

(1) 针柄:手持处称为针柄,为持针着力的部位。

(2) 针尾:针柄的末端称为针尾,是温针装置艾绒的部位。

(3) 针尖:针的尖端锋锐部分称针尖,亦各针芒。其状似松针,是接触腧穴刺入机体的前锋。

(4) 针身:针柄与针尖之间称针身。针身宜光滑挺直,富有弹性。

(5) 针根:针身与针柄连接处称针根。

2、          毫针的规格

(1) 长短规格:

0.     5(15毫米)1.0(25毫米) 1.5(40毫米) 2.0(50毫米) 2.5(65毫米) 3.0(75毫米) 3.5(90毫米) 4.0(100毫米)4.5(115毫米)常用的为:1.5~3.5

(2)粗细规格

26(0.45MM)27号(0.42MM28(0.38MM)29号(0.34MM)、30号(0.32MM)、 31(0.30MM) 32(0.28MM) 33(0.26MM)常用的为:28~31

()毫针的修藏

 毫针的修藏,是指对针具的维修和保藏。保藏针具是为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等。藏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针包和藏针夹等。

1、          针身的检修

注意针身有无锈蚀,急弯或一般弯曲。若一般弯曲可用手指或竹片,挟住针身,将针身捋直。若属急弯,针身有锈蚀,一般应弃之不用,以免折针。检查针柄与针身是否衔接牢固,形成一体,若接触不牢,则不宜应用。

2.          尖的检修

           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钝和针尖偏正。若针尖不正、有钩、过钝进,可用细砂纸或石磨好,使针尖正直光滑,尖而不锐,过锐则易痛,因此务求磨成如松针状为宜。

二、     针刺练习  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一)纸垫或餐巾纸练针法

用松软的纸张,折迭成长约8cm,宽约5cm,厚约2-3cm的纸块,用线如“#”字形扎紧,做成纸垫或用整包餐巾纸。

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或餐巾纸,右手拇、食、吕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1.0-1.5寸毫针,例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前后交替的捻支针柄,并渐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纸垫或餐巾纸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

(二)棉团练针法

用棉花一握作衬,外用布将棉花包裹,用线封口扎紧,做成直径约6-7cm的棉团,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法,所不同的是棉团松软,可以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手法的练习.一般总的要求是: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去一致,频率的快慢一致,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刺纸垫或棉团与人体有根本的差异最好在自己身上进行练氏,以便临床针刺施时心中有数,提高针刺手法操作水平.

二. 针刺前的

(一)选择针具

现多选用不犭钢所制的针具,因不锈钢不仅在防锈蚀耐热,而且有一定的硬度、弹性和韧性.金质、银质的针弹性较差,价格昂贵,唾弃较少应用。注意针具有否损坏,剔除损坏的针具,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根据腧穴针刺深度选择稍长的针具。如应刺入0.5,可选用1.0寸时,可选用1.5-2的针.

(二)选择体位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断针等,都有很影响.

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和上、下部分穴位。

2.          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穴位和上下肢的部分穴位。

3.          伏卧位:适宜取关、颈、脊背、腰部腧穴和下肢背则及上肢部分穴位。

4.          仰靠坐位:适应于取头前、颜面和颈前部的穴位。

5.          俯伏坐位:适宜取头后、颈背部的腧穴

6.          侧伏生位:适宜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腧穴

除上述常用的位体外,对某些穴位则应根据穴位的具体不同要求不同的体位。尽可能用一种体位能针刺处方所列穴位。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昼采取卧位,以防病人感到疲劳或晕针等的发生。

(三)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消毒腧穴部位消毒医生手指消毒。

1.          针具消毒

1)高压蒸汽锅消毒   有条件时,将所用的针刺用具,分别用纱布包扎,置于高压蒸汽锅内消毒在15磅气压、120高温下15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3) 煮沸消毒:将针具轩于用具和镊子等,可用2%来苏溶液或11000的升汞溶液浸泡1-2小时后应用

对某些传染病患者用过的针具,必须另行放置,严格消毒后再用,对一般病人,应做到一穴一针。

1.          腧穴部位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1) 腧穴部位消毒:用75%酒精球拭擦即可,在试控时应由腧穴的中心向四周绕圈拭擦,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消毒,当腧穴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2)医者手指消毒:施术前,先用肥皂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拭即可,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体,如必须接触针体时,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保持针身无菌

.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1.          指切进针法(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行。

2.          持进针法(骈指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插刺进针法: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革命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位置,交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选用适当押手配合行针。

3.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交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的腧穴。

4.          提捏进针法

帮左手拇、食批交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

针管进针法

备好下班或之属或塑料制成的针管,针管长度约比毫针短2-3分,以便露出针柄,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进针时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针尖与针管下端平齐,置于于应刺的腧穴上,针管上端出针柄2-3分,用右手食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即可使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再运用行针方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1.          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

(1)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本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2.          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前已有论述,在此仅作原则的介绍。

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身强体肥,宜深刺。

(2)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症、久病宜刺。

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讲,深刺多用直刺,浅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成其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至于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也有影响,也应予以重视。

(三)行针与得气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

  行针手法一般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2.          基本手法

1)提插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动的操作方法。

3.          辅助手法

1)循法   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

    此法在未得气时,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2)刮柄法(划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拇指或食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功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3)弹柄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支,而使经气速行。

       4)搓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向单捻转,如搓2-3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以免使肌肉纤维缠绕针身。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

       5)摇柄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的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可使针感单向传导。

       6)震颤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失望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的作用。

 (四)留针与出针

1.留针: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轩穴位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此特殊病症,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症,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若不得气时,也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

2.     出针:一般先以左手拇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

健胸丰乳

一.         乳房的形态和位置

().乳房的形态

乳房在儿童和男性不发达,从发生学上讲,乳腺来源于外胚层,依其位置、功能及发生均属皮肤汗腺的特殊变性,结构特点近似于皮脂腺。

乳房表面的皮肤薄而细嫩,其中央的突起称乳头。乳头的大小、位置因乳房的形态而异。青年女子乳头一般正对第4肋间隙或第5肋。乳头表面高低不平,凹陷处有15-20个输乳管开口,称输乳孔。乳头周围色泽较深的环状区域,称乳晕。乳晕的着色随人的肤色和乳房的生理状态而异。一秀少女呈蔷薇色,妊娠后变为深褐色。乳晕表面有许多散在小突起,为池晕腺的开品。乳晕腺分泌一种保护乳晕皮肤油脂样物质。

().乳房的位置

乳房位于胸前部,胸大肌和胸肌筋腹的表面。上起第2肋、下至第6肋,内侧为胸骨线,外侧至腑中线。整个乳房约2/3位于胸大肌表面;1/3位于前锯肌表面;内下部位于腹外斜肌腱膜表面。

().乳房的结构

乳房由皮肤、乳腺和脂及组织所构成。乳腺被脂肪组织分隔为15-20个乳腺叶,它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乳腺叶又分若干乳腺小叶。每一个乳腺叶有一条排泄管,称输乳管。输乳管在近乳头基部(乳晕深面)呈现一梭形膨大,称输乳窦,有暂时储存乳法作用窦以外的末段输乳管口径又缩小,最后开口于乳头。每个乳房的乳腺叶的数目是固定不变的,而腺小叶的数目多、体积大;绝经期后腺小叶数目减少,并明显萎缩。

乳腺为复管泡关腺体(外分泌腺可分管状腺、泡状腺和管泡状腺三种),分乳管和腺泡两部分。每一乳管分支及其所属腺泡组成乳腺小叶,腺泡为立方上皮,上皮外层有胶原质鞘(基底膜)或为单层平滑肌纤维,再外层为上皮下结缔组织,它包围在小乳管和腺泡周围。

每个小叶单位及周围组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单层柱状或立方细胞

().基底膜,为单层平滑肌纤维(肌上皮细胞)

().上皮下结缔组织:当过度增生时,形成管内型腺纤维瘤。

()弹力纤维和平滑肌层

()乳管周围结缔组织:当过度增生时形成管周型腺纤维瘤。

乳头、乳晕下是输乳管集中区,除大导管外,尚含有丰富平滑肌纤维,呈螺旋状走行或放射状排列,当肌纤维收缩时可使乳头勃起,缩小变硬,可挤压乳窦使乳法排出。乳头内含丰富的神经末梢,因此乳头为性感受的敏感部位。哺乳时,婴儿吸吮可引起射乳反射。乳头上皮对雌激素也很敏感。

   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位于腺叶间结缔组织中,有许多与皮垂直的纤维束组成。该韧带一端连于皮肤和浅膜浅层,另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它具有支撑乳房组织,并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硬。它即使乳房保持一定活动度,又使乳房在人直立时不至下垂。该韧带是悬吊乳腺的唯一解剖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受哺乳的影响,此韧带逐渐松弛而导致乳房下垂。患乳腺癌时由于韧带两端固定,无伸展性或癌肿侵犯乳房悬韧带时,韧带挛缩而牵拉皮肤向下,形成皮肤凹陷,可呈现橘皮样变化,临床上也称“酒窝征”。

二.     不同时期的乳腺

(一)           幼儿期乳腺

由于母体的雌激素和催乳素进入婴儿体内,约有60%的新生儿出生后的3-4,可出现乳头分泌物和乳头下硬结的现象.此时的乳腺呈增生性改变,乳管上皮增生肥大呈柱状,管腔扩张,内可见分泌物。当1-3周后,这些现象逐渐消失,乳腺呈退行性变乳管上皮逐渐萎缩呈单层柱状及立方上皮,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管周结缔组织呈玻璃样变,淋细胞浸润消失。至青春前期前乳腺基本保持静止状态。

(二)        青春期乳腺

我国女性乳房发育时间为12-15岁。女性青春期开始后,卵巢在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的作用下,卵泡发育成熟,开始大量分泌雌激素。另外垂体前叶分泌催乳素,也进一步促进了乳腺的发育。促使乳腺发育除了上述激素外,也与孕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对乳腺的发育亦起一定作用。

青春期乳头、乳晕逐渐增大,整个乳腺导管和周围组织增生,脂肪沉积,但导管末端无腺泡结构,即乳腺小尚未形成。

乳腺发育过程中雌激素或孕激素失调,或乳腺组织对性激素异常敏感,可出现乳腺发育异常,如乳房发育过早、乳房发育迟缓、女性乳腺肥大等,巨乳症,可能是乳腺组织对雌激素异常敏感有关。

(三)        月经期乳腺、

月经来潮,标志着性器官发育成熟,乳腺发育变基本成熟。乳腺的充分发育是在妊娠期和哺乳期。

随着月经周期卵巢内分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乳腺亦受激素影响而发生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的周期性改变。月经来潮前,卵巢内分泌激素维持在较高水平,乳腺组织呈增生性改变;月经来潮后,卵巢内分泌激素骤然下降,乳腺组织则呈退行性改变。

增生期   自停经后7-8天始到月经来潮止。

  在月经周期前半期雌激素水平逐渐增高,排卵后孕激素及泌乳素水平亦升高。在卵泡及黄体分泌大量雌激素、孕激素的作用下,乳腺导管延伸,管腔扩大,管内上皮细胞增生肥大,腺管末端分支增多并扩张为新腺泡,构成新小叶。管周围基质水肿,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此期可出现乳房增大肿痛。

复原期   自月经开始至月经后7-8天止。

随着黄体的萎缩,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在月经来潮前达最低水平。由于缺乏卵巢激素的支持,乳腺导管与导管末端腺泡上皮萎缩,肃脱,腺小叶明显退化,体积缩小,部分可消失。管周纤维组织紧缩呈玻璃样变,淋巴细胞浸润减少,多余水分吸收,乳房变软变小。(四)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

乳腺在妊娠期变化最显著。

姓娠5-6周后,乳腺开始增大,妊娠中期增大最明显。妊娠后期,乳腺在催乳素、人绒毛膜生长素、雌激素注孕激素作用下进一步发育。

1.    妊娠早期(初3个月)

  乳腺末端腺管明显增生,发出上皮芽。

2.          妊娠中期(4-6个月)

腺管末端形成腺泡,分支明显增多并汇集成较大原乳洙叶。

3.          妊娠末期(7-9个月)

小叶内导管及腺泡内腔扩大,腺泡细胞分化为含脂质的初乳细胞,并开始有分泌活动。此期,小叶内腺泡高度增生肥大,腺泡上皮细胞成单行整齐而密集地排列在基底腊上,细胞大而苍白,胞浆内充满明亮的乳汁。细胞核位于基底部,小叶间结缔组织明显减少。

(五)绝经期乳腺

乳腺开始萎缩,腺上皮细胞消失,管腔变窄,间质硬化甚至呈下班样变。

四.     房的血液供应

(一)乳房的动脉

      1.胸廓内动脉穿支

为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其中第12两个胁间穿支最为粗大,为最主要的动脉。

2.    腋动脉的分支

(1)       胸上动脉

(2)       胸肩峰动脉

(3)       胸外侧动脉

(4)       胸背动

3.          主动脉的分支,肋间后动脉。

(二)。乳房的静脉

2.          浅静脉系统  分横行和纵行

3.          深静脉系统  回流入胸歌内静脉、肋间后静脉、奇静脉和腋静脉。

五.     乳房的淋巴引流

(一)外侧和上部    胸肌淋巴结   中央淋巴结    尖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二)内侧部    胸骨旁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

(三)下内侧部:与腹前壁上部的淋巴管相吻合   腹壁及隔下间隙肝的淋巴管相吻合

(四)深部   胸肌间淋巴结

(五)乳房浅淋巴管网两侧可借浅淋巴管网相互交通。

 

第二节丰胸丰乳的机理

一.         针灸丰胸的原理

采用针灸疗法,刺激丰胸特殊穴位,达到疏通经络、疏肝理气、健脾丰乳作用。经现代医学观察,刺激某些特定穴位,可促使卵巢分泌增加,促进乳腺导管延伸,官腔扩大,管内上皮细胞增生肥大。此外,针刺后,可是使COOPER韧带和其它纤维收缩,使下垂的乳房挺立丰满。

二.         调节冲任,健丰乳

 冲任二脉均起于胞中,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并与阳明经相同,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有“血海”之称。当冲、任二脉失调,出现月经不调、崩漏、经闭、不孕和乳房低平。针刺某些特定穴位,调节冲任,起健胸丰乳作用。

三.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作用,当肝失疏泄,使气的升发和疏通畅达受阴,经络、器官、气血活动不畅,可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痛不适。当针刺某些特定穴位,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具有健胸丰乳作用。

四.         益气健脾

脾主肌肉。中医学的肌肉,包括现医学的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等结构。脾主生化水合精微,人身之肌肉赖水合精微以生养。如果脾胃之气虚衰,肌肉失之濡养,久而引起肌肉痿弱,乳房内含有乳腺和大量脂肪,脂肪也属肌肉范畴的一部分,当脾胃虚弱,乳房低平,刺激某些特定穴位,具有益气健脾,健胸丰乳作用。

五.   促进内分泌激素分泌,使乳腺组织进步增生,乳房增大。

六.         促进乳房脂肪储存,使乳房丰满。

七.         促使乳管外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收缩,使乳房挺立丰满。

八.         促使乳房悬韧带健全,使乳房坚挺丰满

第三节常用丰乳

任脉

膻中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操作:平刺0.3-0.5.

中极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

操作:直刺1-1.5

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

操作:直刺1-2

气海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

操作:直刺1-2

足少阳肾经

步廊

定位:在胸部,当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

操作:平刺0.3-0.5

神封

定位: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

操作:0.3-0.5

太溪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健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直刺0.5-1

复溜

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跟腱的前方.

操作:直刺0.6-1

足阳明胃经

膺窗

定位:在胸部,当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

操作:平刺0.3-1.5

乳根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

操作:平刺0.3-0.5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3,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操作:直刺1-1.5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直现直刺1-1.5.

心包经

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前正中线旁开5.

平刺0.3-0.5.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直刺0.5-1

脾经

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旁开6.

平刺0.3-0.5

在胸外侧部崇洋媚外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旁开6

平刺0.3-0.5

在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旁开6.

平刺0.3-0.5

在胸外侧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旁开6.

平刺0.3-0.5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胫骨内侧缘后方.

直刺1-1.5

在小腿内侧,当径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直刺1-2

屈膝,在大腿内侧,膑底内侧端上2,当股四头肌肉内侧头的隆起处.

直刺1-1.5

胆经

在侧胸部,渊液前1,平乳头,第四肋间隙中.

平刺0.3-0.5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直刺1-1.5

肝经

在足背侧,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直刺0.5-0.8

少阳三焦经

定位:在前臂侧,当阳电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桡骨与尺骨之间.

直刺0.5-1.0

少阴心经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直刺0.3-0.5

手阳明大肠

定位:在手背,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直刺0.5-1.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面,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直刺:1-1.5

经络起始与走向

手太阴肺经   2.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4.足太阴脾经          

5.手少阴心经      6.太阳小肠经    7.足太阳膀胱经    8.责任制足少阴肾经    9.足厥阴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11.足少阳胆经    12.足厥阴肝经

四个基本穴位出现在五条经络上1.足阳明胃经    2.足太阴脾经    3.足少阴肾经    4.手厥阴心包经    5.足厥阴胆经

第四节丰胸的针刺方法

一.常规消毒.

二.用毫针刺。

胸部穴位用平刺方法当针刺时要将局部乳房组织捏提起来起来然后进行针刺。

三.针刺手法。

  主要用提插捻转,并结合留针。

四.使用艾条灸法。

五.疗程

  月经干净后2天开始,至月经来潮止,隔日一次。

六.   注意事项

丰胸的某些穴位属危险穴位,针刺易发生意外。针刺时要注意针刺的深度、角度和方向,避免医疗事故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刺入门 二
营养学基础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归经--执业医师
手少阴心经常用穴位临证实用通解
针灸名词解释
津液之道-廉泉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