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43年前,美国独立战争时,乾隆皇帝做什么了?做了一件很重要事

1776年,是世界上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世界上发生很多大事,既有瓦特的蒸汽机成功运行,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但最为著名的事件就是美国的独立战争而且宣布独立。那么这一年乾隆皇帝在干什么呢?这一年正是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也完成了一件大事,此事就是结束了持续29年之久的大小金川战役,乾隆皇帝可以自称“十全老人”了。



乾隆除了完成了战争事宜,还完成了一件事情。这件事在当时清朝来说,都以为乾隆突发奇想,买好汉人而已。但乾隆这件事,比大小金川战役还重要,不亚于美国的独立战争。此事就是为明朝的文臣武将恢复名誉。历史上称“议谥事件”,这在历朝很少有这种大规模追谥前朝大臣的事。乾隆皇帝做了,让我们来了解这件事来龙去脉,以及此事重大影响。



追谥的是何人?

乾隆皇帝追谥前朝的将臣,让人摸不到头脑。但此时从1775年冬天就开始了。乾隆四十年,乾隆皇帝上谕,认为应该对明朝的一些忠臣重新恢复名誉。对于乾隆皇帝的想法,大臣们不敢造次,要恢复什么样的明臣,应该有所界限,乾隆皇帝也不会对外说是抗清的明朝将臣。所以此次追谥名义叫“殉难明臣”。

但要给什么样的殉难明臣恢复名誉,范围也是乾隆皇帝来定。乾隆划分了四种范围的明臣。

第一种,萨尔浒战役战死的明朝官员以及努尔哈赤占领辽地时自尽殉国的明朝官员。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时,打着“七大恨”,1618年,努尔哈赤攻占抚顺。1619年,明朝派杨镐为经略,杜松、李如柏等人为副经略,率明军9万人想灭掉努尔哈赤。杨镐为北路军指挥,从开原进军;杜松为西路军指挥攻抚顺;总兵李如柏率南路军出鸦鹘关;东路军从宽甸进攻。明军四路大军在新宾县境打响了后金与明朝的第一场大战“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打败东、北、西三路明军,西路军与东路军也被歼灭。明朝将领潘宗颜、麻岩、王宣、赵梦麟等将领战死,总兵贺世贤、马林也战死。辽东经略袁应泰自尽,张铨被俘拒降被杀。



虽然此次战役是明朝与乾隆祖宗之战,但乾隆认为杜松等人是良将,《清高宗实录》记载:“我朝王业肇基之时,他们逆天抗颜,似不可取,然迹其冒镝撄锋,竭忠效命,未尝不为嘉悯”。在乾隆看来,清朝与明朝争战时,这些将领为明朝流血牺牲,是为国尽忠的志士。乾隆能抛弃敌我双方,站在道义一面评价明臣,值得称赞。

第二种,死于清朝入关前历次战役的明官。

这个范围更大,主要是皇太极建立清朝后,与明军作战中死亡的明军将领,其中熊廷弼、袁崇焕最有名。熊廷弼是湖北人,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兵部侍郎。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地区的明军已经军心涣散。明朝以熊廷弼经略辽东。熊廷弼到任后,整顿军纪,修筑工事,训练明军,稳住了辽东局势。熊廷弼在辽东的策略是“小警自御,大警互援。更选精锐为游徼,乘间掠零骑,扰耕牧,更番迭出”,虽然处于守势,但令清军无法攻取。但明朝却认为熊廷弼胆怯不敢战,把熊廷弼免职,由袁应泰接任。



明朝的换将使努尔哈赤找到机会,他即刻向辽阳沈阳进攻,明朝辽东防线崩溃。明朝不得不再次启用熊廷弼,但同时任命王化贞为辽东巡抚。熊廷弼的战略是“守”,王化贞则主张“攻”,朝廷支持王化贞战术,就让王化贞指挥作战,这就造成了经略巡抚不和的问题,又给了后金机会。1622年,后金攻下辽宁北镇,王化贞仓皇出逃,而熊廷弼手中无兵,只得与王化贞一起退守山海关,两人因战败都被处死。



袁崇焕是明史上一位有名将领,史料记载“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阨塞情形,以边才自许”,北镇失守后,担任兵部主事的袁崇焕一人去查看地形,然后回到京城后对皇帝说“予我军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在孙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焕破格提拔成宁前兵备道,他即刻修复宁远、锦旗等城,对后金构成防线。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被袁崇焕打败。1627年,皇太极再次攻宁、锦两城,又被袁崇焕击退。1629年,皇太极带领八旗军从喜峰口长城入关,直达北京城,袁崇焕和祖大寿连忙从山海关回援,但皇太极利用反间计,故意说与袁崇焕有密约,让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

1644年,死于明清战争中的还有赵率教、满桂、曹变蛟、王廷臣、邱民仰、卢象升、刘之纶等明将。乾隆对熊廷弼、袁崇焕两人很欣赏,他曾说阅读熊廷弼在狱中“洒一腔之血于朝廷,付七尺之躯于边塞”诗句感人,“为之动心欲泪”,如此忠贞的大臣被判极刑,“明欲不亡得乎”。



第三种,.清入关后忠于南明政权而战死的明官。

明亡后,南明政权中的史可法、余应柱、钱肃乐、张名振、刘宗周、张煌言、黄道周、何腾蛟、堵胤锡、瞿式耜等反清复明的著名将领,。其中史可法在明亡后,坚决反对腐朽的朱由崧当皇帝,认为朱由崧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史可法被排挤出朝廷后,在淮扬地区负责守卫,当时的江北地区有明军几十万人,实力很强大。但左良玉却以“清军侧”为名率军打马士英,江北军队都被调到江南,多铎率军到淮扬地区,史可法手下没有多少兵力,他只得退守扬州,清军攻下扬州后,史可法被俘,多铎劝他投降,史可法拒绝:“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遂被杀,连尸体都没有保全下来。

刘武周更是忠为耿耿的明臣,在喜宗时,他就反对魏忠贤,被革职。清军入关后,他和其他大臣拥立朱由崧即位,多铎攻下南京时,他悲愤的说:“北都之变(即北京)可以死,可以不死,以身在田者,尚有望于中兴也。南都(即南京)之变,主上自弃其社稷,尚曰可以死,可以不死,以俟继起有人也。今吾越(即浙江)又陷矣,老臣不死,尚何待也?若曰身不在位,不当与城为存亡,犹不当与土为存亡乎?刘武周投水自尽被人救起,他又绝食26天未死,然后绝水13天死亡,死时68岁。


黄道周是天启年间进士,此人刚真不阿,他因直言上疏,得罪了崇祯帝,被充军到广西,崇祯下令终身不得特赦。南明建立后,他任礼部尚书,又参建唐王政权,积极主张抗击清军。但唐王政权被郑芝龙控制后,郑芝龙与清军联系投降,黄道周到江西招兵,组织起近万人的队伍,但最后战败被俘。他押往南京时,在东华门,黄道周坐在地上:“此与高皇帝(即朱元璋)陵寝近,可死矣”。

对于这些铮铮铁骨的明臣,乾隆对史可法、刘宗周、黄道周等人很佩服,他曾:“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对乾隆皇帝的高度评价,这些人后代都很惊讶。

第四种,笼统划分的明朝官员。

乾隆皇帝除了称赞那些有名的明臣以外,对于守城战死或者被俘处死的、自杀的、为复明奔波的人以及至死不当清官的明臣。这些人都受到奖励。乾隆认为,在战场上“舍生取义”是一种气节,清朝应该抛弃前嫌,对这些有骨气的将领进行奖励抚恤。他说:“凡明季尽节诸臣,即能为国抒忠,优奖实同一视。”并要求有关官员,根据明史等史料记载,查实人数,按照原来官职给予追谥。

第五种,把“靖难之役”忠于建文帝而死去的明臣也列入褒奖范围之内。

朱棣发起“靖难之变”后,杀了很多忠于建文帝的官员,像齐泰、黄子澄被杀夷族。被杀的官员中最有名的当属方孝孺,朱棣让他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孺拒绝。朱棣就拿灭他九族来吓他,方孝孺说:“便十族,奈我何?”这句话彻底激怒了朱棣,他不仅杀了方孝孺的九族,连方孝孺的朋友学生都杀掉,总共杀了873人



铁铉守济南,多次击退朱棣,南京被朱棣攻下后,铁铉被俘拒绝投降,被朱棣凌迟处死。景清表面投降后,想刺杀朱棣,被灭九族,连老家的村里人都遭殃。

靖难之役还有一些被杀被流放、自尽的明臣。乾隆对这些明臣都很尊崇,他认为朱棣太残忍,他说“未尝不深愤而痛嫉之”,他认为这些忠臣是冤枉的,这么多年不给平反,连他心里都不安。

如何进行追谥?

明朝忠臣良将太多了,而且乾隆追谥的范围又太多,难免出错。因此,乾隆皇帝要求大臣制定追谥的标准。主要体现了五条:

一是按照明臣殉难职位的高低及事迹悲壮程度,分为“专谥”和“通谥”两种。像袁崇焕、史可法等确实有感人的事迹,这些人明臣给予“专谥”。有的明臣平时没什么功绩,但关键时候却能牺牲自己,这些官员给予“通谥”,分为“忠烈”、“忠节”、“节愍”、“烈愍”四种谥号。

二是对于明朝已经给予谥号的明臣,谥号不变,按照明朝给的谥号,不再重复追谥。

三是明朝忠臣得到谥号后,在其原籍设牌位,列入忠义词,由翰林院撰写谥文,由各省悬挂于忠义词内。也允许这些明臣后人单独为其立碑。

四是对于明朝有奸臣、阉党、陷害忠臣的人,即使忠于朝廷也不进行收录,排除追谥系列。

五是在撰写明臣事迹时,要根据《明史》、《通鉴辑览》两本史料为依据,还要以《清一统志》和各省通志记载为准。其他野史资料及碑文一律不承认,做到宁缺毋滥。

经过清朝官员大量统计核定工作,总共追谥了3600多名明臣,经过乾隆批准后进行表彰。当时受表彰明臣后裔,对乾隆皇帝感恩戴德。

乾隆在追谥的基础上,还重用一些明臣的后裔。比如熊廷弼、袁崇焕的后代直接录为清朝官员。乾隆四十七年,乾隆下令:“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时抒诚效命,所奏诸疏具见忠鲠。而其时主暗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转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熊廷弼系湖北江夏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舒常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清朝官员查到了熊廷弼的五世孙熊泗先,在家教书,乾隆下令让熊泗先为训导官,并说:“如能胜任,以后优先保举”。

对于袁崇焕后裔,乾隆说:“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即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但广东官员查到袁崇焕没有嫡系后人,于是让其堂弟袁文炳的儿子过继为袁崇焕,乾隆要求按照熊廷弼后人方式录用为官员。

为何进行追谥?

18世后期,全球正处于变革时期,唯独清朝固步自封。有人认为乾隆此举不过是收买人心而已。可以说乾隆皇帝突然追谥是有收买人心因素。但清朝虽然没有赶上欧洲工业革命,以中央王朝自居,认为除中国以外都是蛮夷。但乾隆皇帝追谥明朝忠烈之臣,并不是突发奇想。追谥之事,入关后清朝顺治、康熙、雍正都未做,为何乾隆要做。主要还以下四种原因:

一是反清力量依然未消除。

清朝传至乾隆皇帝时,在历史上称为“康乾盛世”,但清朝在统一的过程中,面对明朝残余抵抗,必然要进行血腥镇压。但对于清朝统治地位,像史可法等明臣根本不承认,他们认为清朝不代表正统。因此,清朝统一南方时,死了很多人,一直到乾隆时期,南方地区的反清复明运动一直未断。乾隆皇帝用追谥的方式,能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二是倡导忠君报国精神。

乾隆皇帝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他精通历史和汉学。清朝入关后就按照儒家建国,作为乾隆皇帝当然明白,一个王朝不可能平安千万年,必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挫折。而如果王朝有外患时,大臣们都不忠君,王朝必然灭亡。因此,乾隆皇帝抛弃前嫌,主动为明朝忠臣追谥,就是让清朝大臣看看,作为忠臣,无论是王朝更替,还是敌我双方,都会被人敬仰。另外,盛世之下的清朝很腐化,乾隆也没少惩治腐败官员。而倡导“忠君报国”精神,就会对清朝官员起到鞭策作用。

三是进一步巩固正统地位。

作为第三个入主中原的王朝,乾隆当然知道清朝在汉人眼里不具有正统性。但通过一系列追谥前朝忠臣,不仅树立乾隆良好形象,也向世人表明,无论清还是明,都是中国正统王朝,只是王朝更替而已,中国正统思想没有丢失,而是继续延续。



有何重要影响?

1776年,乾隆皇帝虽然没有做出像英国那样走向工业革命的壮举,也没有像美国那样建立一个新型的制度,但乾隆的“追谥”对后世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比如清王朝正统地位在民间已经固化,清朝虽然后期对待外国侵略上处于下风,但也不乏忠贞之士。而且促进民族间进一步融合,虽然后来有太平天国运动,但最终清朝官僚阶层还是维护清朝的利益,维护正统儒家思想。

乾隆皇帝的追谥,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民族精神,把明朝忠贞之士的精神传承下来,使国人明白,无论王朝如何更替,“忠义之士”必将为后人尊崇。

本人不是明粉也非清粉,只是站在一种客观角度看待乾隆皇帝的追谥,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源自>今日头条        于 2019-07-13 12:23复制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建立百年后,乾隆为明臣熊廷弼袁崇焕翻案,背后有何政治目的
明朝已灭亡一百年,为何乾隆皇帝要给袁崇焕等人恢复名誉
一个明朝悲情英雄之死:这个江山,不值得我守
熊廷弼:惟昔熊飞白,楚材为之魁
碧血剑的真正主人公是谁
重读历史:熊廷弼身何以身首异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