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职高生的归因特点和教育对策

职高生的归因特点和教育对策

摘要:本文阐述了职高生的归因特点,并从多方面分析了职高生产生不良归因的原因。继而从了解和研究职高生的心理问题,培养职高的自信心,使其客观公正地对待自己等方面阐明了培养职高生学会正确归因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职高生;不良归因;失败;自信心;心理品质

 

职高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对于普高生来说,他们是一个学业失败、自尊挫伤、自我观念消极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为“能力弱”、“智商低”,认为自己是天生的阿斗,是不可造就之材。老师和家长往往会对他们产生“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和“恨铁不成钢”的不满与抱怨之情,以致于轻视、忽视甚至歧视他们。心理学证明,老师和家长的归因不当往往会对学生造成师(亲)源性心理伤害;学生本人归因不当会使自己产生“习得性心理无助感”。因此,研究职高生的归因特点,正确认识和运用归因理论是做好职高生教育转化工作的关键所在。

  所谓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归因理论就是分析和说明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一、职高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特点

1.归因模式错误,自信心缺失

  归因模式理论指出: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或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大部分职高生往往将考试成功归结为题目太简单、老师评卷较宽松等外部的、暂时的因素;而将考试失败归因为自己“笨”、“智商低”这样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的因素,从而使自信心缺失。我们对在校职高一年级三百八十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证实了这一结果。

  测试题:你在某次考试成绩较差时,往往会认为:

  选项:A.这次题目特别难 B.这次我发挥得不好 C.我自己的能力较差

  结果:83.3%的测试对象归因为“我自己的能力较差”,只有16.7%的人归因为“这次我发挥得不好”。

  测试题:当你考试成绩好时,你是怎么想的?

  选项:A.自己聪明 B.自己用功C.考试简单 D.运气好

  结果:58.2%的人选“运气好”,30.6%选“考试简单”, 11.2%的人选“自己用功”, 没有人选“自己聪明”。

2.意识不到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

  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与成功的期望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表明,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学生如果把学业成败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那么对现有结果改变期望就不高;如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对改变结果的期望就高。而大部分职高生往往把学业失败的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调查表明:55%的学生在回答“你是否觉得因为你不够聪明,现在会失败,将来也不一定会成功”的选项中选择了“是的”。45%的职高生认为“一个在学习上失败的人在其他领域也会失败”。

  一位署名为“一个无助的人”的职高生给心理老师的来信中写到:“我是一名女生,我觉得我不会学习。因为我在上课的时候老是开小差,又听不进去。我也曾经努力过,可是,我觉得努力没有用,我对自己很没有信心,好像我永远是个失败者。我觉得很苦恼。”这就是职高生对学业失败结果的消极归因,他们认为这种失败的结果是不可以改变的。

3.对学业成败的情感反映迟钝

  在归因过程中,情感因素作为一种动力因素,对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研究发现,心态正常的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之后,会更多地产生欣慰感、自豪感和对教师、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在失败后会认真地寻找原因,反省自己。而许多职高生对学业的成功与失败很少动感情,长期失败的心理定势,使他们情感麻木而迟钝,偶尔的成功很难使他们兴奋,屡屡的失败已经使他们对成败无动于衷。他们感受不到人生的成功和乐趣。对职高生的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结论:

测试题:你对学习生活的感觉是:

  选项:A.一种乐趣 B.一种负担 C.一种无可奈何的事情

  72.2%的职高生认为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情”,25%的人认为是“一种负担”,只有2.8%的人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54.3%的职高生认为:到目前为止人生的最大挫折是“中考失败,学习无能,上了职校”。

二、职高生归因特点的成因分析

1.经常获得消极的体验

  许多职高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成为了学习上的后进生、老师心目中的问题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不争气孩子。他们经常感受到的是批评、歧视和责罚,获得的大都是失败和消极的体验。调查显示:85.5%的职高生觉得“很少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72.3%的职高生认为“很少受到父母的鼓励和表扬”,31%的职高生有被“社会和学校遗弃的感觉”,60%的职高生觉得“经常有失落感”。

  正是由于职高生积累了多次失败的教训和受指责的经历,趋向于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对自己学业失败的原因有着比较固定的认识,因此更倾向归因于内部、不可控制的能力因素。

2.在消极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归因

  努力进行反应都没有结果的状况被称为“不可控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人会体验到各种失败和挫折。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与结果没有关系,会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或外部事件”的认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许多职高生主观上都曾经有过努力学习、积极改过的经历,但是都失败了,从而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努力和结果是没有关系的消极归因。调查显示:58.3%职高生认为“自己的人生不会或不一定会成功”,69.4%的职高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够好”。

3.对失败的突显刺激过度反应

  心理学认为:突出的刺激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常使人对其作出过度的反应。这种过度的反应又往往使得人们把最突显的刺激看成最有影响力的刺激,从而产生归因偏差。一般来讲,学生如果对于学业失败的印象较深,就会高度重视学业失败的原因。职高生由于学业上的屡次失败,因而往往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不努力、运气不好等。

4.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活动结果的预先性认知(期望)缺失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人们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如果学生对未来的学业成绩抱有希望,那么,他就会充满信心,为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而加倍努力。归因理论确认,认知因素是期望增减的主要条件。更确切地说,学生对学业成败的稳定性归因与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具体来讲,把行为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对于期望的改变就小;而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则对期望的改变就大。职高生往往把学业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种不可控制的稳定性因素,这使他们对学业成绩和人生成功的期望值很小,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因而,不愿意为获得学业的成功而努力。

5.师源性心理伤害

  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困扰,如厌学情绪、学业不良、注意力障碍、学习焦虑、考试恐惧等,从而造成师源性伤害。

  许多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除了制度就是规章,很少有科学的引导和宽松的教育环境,极易对职高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调查显示:77%的职高生对“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管理制度不满意”;58.2%的职高生认为“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教训”;53.2%的职高生认为“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偏心、偏爱”。

  这种师源性心理伤害,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学校教育产生沮丧和无助心理。

三、教育对策

1. 科学归因,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

  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困扰。调查研究表明,很多职高生早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已经遭受过来自各方面的指责、歧视等不公正对待,如同学的冷眼、家长的谩骂和教师的训斥。许多职高生就是因为教师和家长的长期冷眼和训斥而出现了自我封闭心理、逆反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心理。

  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职高生的人格,保护他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使职高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意识并逐步产生预期的积极行为。教师如能引导职高生把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他们就会逐渐改变原来消极的归因方式,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确信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进而增强自信心。

2.正确应用鼓励措施

    教师要经常对职高生进行鼓励,及时使用肯定性评价语言和行为。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已经证明,当学生把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时,他们往往能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强信心,提高动机水平,为以后解决问题提供动力条件。

    当然,教师的鼓励措施要使用得当。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获得成功或挫折的主观体验,除了学业成果以外还同强化方式密切相关。例如,在教育实践中,对学业失败的职高生强调分数的重要性无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反而会增强其习得性无助心理,因为分数是一种外部强化的控制手段;相反,如果教师采取语言鼓励,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具体的学习困难,则更为有效。

3.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归因理论将内在的认识过程与外在的行为表现、主观状态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使归因对后继的行为有着强大的动力作用。这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即改变个体的自我归因,就能改变其后继行为。也就是说,通过归因训练,人们的不良归因方式是可以改变的。

    例如,许多职高生习惯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能力低,教师就应明确指明他们的失败是因其努力不够造成的。这样就会增强职高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并帮助职高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关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让他们学会运用“自我贴金”的归因。

    再如,有的职高生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学校环境、教师有偏见等外部因素,这是一种防御性归因,是为了保护自尊心。针对学生的这种防御性归因,教师既要从学生的归因中发现学校本身的问题,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主观努力因素归因,让学生认识到努力程度对学习成功的重要性。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明了归因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一般来讲,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强、努力等),以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如运气差、考题难等),使其相信经过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针对职高生归因倾向进行引导、鼓励和强化,使其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

4.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改变职高生归因定势

  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而且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

    首先,因材施教,把握好教学内容和考题的难易程度。因为教学内容和考题的过难或过易,都会使学生对自己的成败作出不切实际的归因,并影响其随后的期望、情感和行为。因此,职教教师要依据大多数学生的水平,适当把握教学内容或考题的难易程度,做到难易适中,既使学生感到力所能及,又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个人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其次,教师可帮助学生确定经过一定努力可达到的小目标,考试前鼓励他们认真学习,教师给予个别辅导,查漏补缺。这样的目标能使职高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使他们确信只要努力是可以取得成功的。然后,教师可帮助他们制订更高的目标,并帮助他们实现。目标的不断实现会激发职高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改变他们对自己的归因定势。

    总之,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引导职高生学会正确归因,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失败、应对挫折,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参考文献:

[1]胡桂英,许百华. 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 心理科学,2002256):757~758

[2]张学民,早继高等. 中学绩差与优良生成就归因与学习效能感特点的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学校(基础教育版),200121:49~52

[3]王凯荣,辛涛,李琼.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4):22~25

[4]易晓明等. 学习优秀与学习不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归因的比较. 健康心理学,2002101):1~3

[5]郭铁成. 学习策略教学与指导的理论建构.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2,(10

[6]李晓东,张炳松. 初二学生目标取向、学业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31~37

[7]陈琦,刘懦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20~325

(作者单位:北京市电子信息学校。电邮:ma_jihui@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职高生走出心理误区
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育对策
“后进生”心理问题和教育对策
中学生厌学心理面面观
注意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伤害
姚茹 等: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