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太爱讲理的人,大多数活得虚伪又压抑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列举过“正常母亲恨婴儿的17条原因”,包括:

  • 婴儿不是她自己心中设想的那样
  • 婴儿不是童年的游戏,不是父亲的孩子,不是兄弟的孩子等等
  • 婴儿的出生一点也不具备神话色彩
  • 婴儿妨碍了她的私人生活
  • 母亲生孩子是为了安抚自己的母亲,因为她需要一个孩子
  • 婴儿伤害了她的乳头
  • 婴儿是无情的,对待她就像对待一个下等人,一个不须付报酬的仆人,一个奴隶

.............

如果母亲仔细觉察,也许会发现温尼科特所言非虚,但是很少有人会朝这个方向想,因为社会道德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实际上是给予了太多的期待,同时,也实施了太多的道德绑架。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温尼科特提出的这17条理由时,我特别注意到了他指的是“正常母亲”这个群体——这一点令我特别感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妻子带着新生儿睡觉,一晚上要哺乳,哄娃,整晚睡不了多一会儿觉,这时候看着身边熟睡的丈夫,往往会越看越来气,从抱怨丈夫“怎么睡得像个猪一样?”到“你就是缺少责任心”,从“自私自利”上升到“你根本不爱我”.....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母亲无法面对自己对婴儿的恨意,更无法将自己因为睡眠剥夺产生的身心俱疲的挫折感所激发的怒火投向婴儿,所以,她们使用了“转移”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把怒火发泄给丈夫。

这是一种生活中很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同时也很难让我们自身觉察——因为从道德的角度来说,似乎这种发火是正常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

但是这种发泄却会产生一个隐形的“恶果”——那些中途被叫起来臭骂一顿的丈夫,虽然在道理和意识层面无法反驳妻子,甚至还有人马上做出了行为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完全消化自己的情绪,多数时候,他们采用了“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压抑了下去。

看,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所有未经完整处理的情绪,都会转化为生命当中的一种“黑色能量”,进入潜意识,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时候悄悄对我们施加影响。所以,荣格才会说“潜意识潜意识正支配着你的人生,而你却误以为那是命运”,事实上,那些被防御机制压抑和转移的情绪从来没有真正消失过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我的读者群里,大部分都是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或者想要解除人生困惑的人,我相信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看过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懂得一些其中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群体,比起浑浑噩噩,从来不去探索和思考人生本质的大多数人,这部分群体已经算得上是“有觉知”的一部分人了,但即便如此,我也经常看到他们“互掐”,用自己所学和自己所理解的知识,来反驳或者批评其他也许认知层级比较低的人。

其实,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我也在评判,我也把人的认知水平分了等级,从而也把“人”分了层级,正因如此,在认知层级里,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带上鄙视链,去评判和不接纳其他人

在刚才关于妈妈的例子中,妈妈之所以不能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其实也源于自我评判,这与文化有关——在我们读到的文化讯息和育儿书籍中,几乎没有人提到母亲对婴儿的这份真实的愤怒,反而,凡是关于抚养孩子的,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伟大、奉献、无私、爱这样的辞藻。

所以,当很多人挥舞着拳头说“我要做最真实的自己”时,其实大部分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时不刻不在使用的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其实都是在对自己撒谎——一个无时不刻不在撒谎的人,又该如何“做最真实的自己”呢?

我猜测,中国的家长大概是最喜欢讲道理的家长,这大概也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太聪明了——对于欧美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认识到中庸、阴阳等这种富有深刻哲学理念的思想,是比较困难的,我最近听到一个故事。一个著名的进化心理学家在接触到正念和禅修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很多认知都非常有局限性,而令他叹为观止的那些哲思,实际上对我们东方文化来说,是日日浸泡习以为常的,我们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对于西方文化的人来说,却很困难,这个故事让我觉得非常有趣。

不过这样也有问题,太爱讲道理的家长,往往容易培养出压抑的孩子,这是因为道理是在理性层面的内容,是智慧的高度浓缩但如果获得道理的过程,是剥夺了自身的感受和对道理的认知、探索过程,那么单纯的讲道理,说结论,就很容易发展成“拿正确的道理来压抑自己”——在我看来,这是很多国人的通病。我见过很多人,自认为自己活的非常通透,但其实背后,也许是无法触碰到的真实内心世界的“真相”——脸上的面具戴的太久,以至于自己也分不清面具和血肉的区别了。

在我看来,当今社会,流行着两种不恰当的思维模式,一种是唯感受论,把自己看到的,头脑中加工的、认知的当成客观事实,比如你说了什么话让我觉得刺耳,我的“扎心刺耳”是真实感受,基于我的感受,我认为错误一定在你——如果不是因为你说了那些话,我怎么会难受?再比如,你看了我一眼,我认为你的眼神充满敌意,是嘲弄我,所以我就因此愤恨,心情烦躁.........这种思维模式的特点是“把我的感受当成事实”,自然带着很多的自我中心的成分

另一种是过分强调理性思维,包括很多讲认知方面的大咖,他们会特别强调人在认识问题本质上容易犯的自我中心的错误,所以,特别强调人的思考能力,认知水平,以及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是对第一种思维方式的修正,但是因为很多人理解的不透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反而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过分讲道理”,就是其中的代表。

过分偏执的崇尚理性思维,实际上是对真实感受的恐惧和回避。

第二种思维的本质,是突破人的自我中心带来的认知错觉,以更理性、更具批判性和思辨能力的认知水平去认知世界,但是很多人将其演变为只讲道理,不讲感受。但事实上,不管是科学实验还是认知的“道理”,都有其适应的情境,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结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过分讲道理而不讲感受的人,实际上还是没有能够真正触碰到真实的世界,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看上去更“高级”的方式,同样也在做着隔离客观和真实的事情。

回到文中的第一个故事,事实上,养育孩子是一份巨大的责任,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即便这个孩子是自己期盼已久的,即便作为母亲,在抱着孩子喂奶的时候,我们内心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惊喜,但这都不意味着当我们面对日复一日的睡眠不足、面对着重复的生活体验时,这些糟糕的体验,不会消耗一个新手母亲心中的激情和母爱。

当然,将自己的怒火发泄在丈夫身上,远比将其发泄在手无寸铁的孩子身上要明智的多——从这个角度说,人的防御机制也总是无形当中朝着破坏性更小的方向做工,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真实的链接自己的真实感受,能够承认自己对孩子心怀怨恨,与此同时,更能理解和接纳自己的这种怨气情有可原,是作为一个人非常“正常”的情绪感受,那么也许我们心中的怒火和怨气要消减很多,也许那是一种比朝丈夫(替罪羊)发泄情绪更好的应对方法。

其实所谓“接纳”,就是接纳真实的情感,接纳的重点在于“不评判”——比如不评判自己此刻因为持续睡眠剥夺而产生的无力感、挫败感、心情的沮丧和莫名的怒火是“错误的、不应该的、邪恶的”,因为它们是完全“正常”的。

接纳自己,必须要从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开始,如果没有这个开始,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接纳自我,而没有自我接纳的人,根本无从谈起接纳孩子,接纳配偶,接纳这个世界,自然,这样的人,会总感觉生活中充满了挫折,永远都不能如我所愿,或者活成一个外强中干的空心人。

愿你能接纳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普通人的所有的一切。

写在最后

最近,关于接纳这个话题,又令我有很多思考,我看到太多的人,一边嘴上说着接纳,一边根本做不到接纳,因为不接纳自己,产生了很多自责和负疚的心理,因为不接纳孩子,造成亲子矛盾紧张,孩子的学习也一落千丈,因为不接纳客观真实的世界,所以,生活的特别疲累。

太多的人对接纳有误解,比如误认为接纳=放纵=不作为;误认为接纳=反正改变不了,那就只能接受;比如误以为接纳和规则是对立的等等。

所以,看似普通的两个字,其实内涵深刻,今天这篇文章,只是开了一个小小的头,其实背后还有太多的内容。

我有时候在想,我就是太懒了,要不然可以写成一个个的专栏,有系统和透彻的讲解一些内容,这样对它感兴趣的人,就会了解的更多——不过很明显,我这么想的时候,又在评判自己了。

看,接纳真的很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出于爱的匮乏
心理学|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如何一本正经“讲道理”?
有人欺负他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 其实是家长思维懒惰
别对孩子“讲道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